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在晋江市下伍堡,有一所创办于1918年的毓麟(后称嘉排)小学。80多年来,她春风化雨,培养了数千人才。
+ H% C& I, H% K( _- ?
# M9 S8 j/ H) M2 s6 `4 k 旅菲侨领姚乃昆、马尼拉商场巨子姚望深、姚祖烈,童年时都受业于毓麟小学。每当人们啧啧称赞该校育才的辉煌成果时,自然会敬佩该校创办人———姚事敬。 ( D1 h/ O! _. d) h2 K
" F& N L$ ^: Q+ X" ]9 ] 清同治二年九月,事敬出生于伍堡村。该村濒海,雅称澄江。居住有杨、姚、张、柯、林、王、童、陈、蔡、谢十姓人家(张 姚 杨占绝大多数),结为五社,各办私塾。由于地少人多,村民纷纷外出谋生。事敬年轻时有胆识,乘风破浪,涉远洋去菲律宾开拓。
. l: n5 |% J: F/ {9 G
, Z. W3 l3 u- y 从唐山到小吕宋,要过三道关:气候差异关、语言关、谋职技艺关。历经艰苦奋斗,事敬战胜了一道道难关。他睦族以礼,交友以诚,处事平和、忠信、笃敬,获得菲邦人民的敬重,在希腊禄万社开设米行,生意兴隆,事业蒸蒸日上。旋即回到故乡,建向西两落新居。见乡邻仍为贫穷所困,即慷慨解囊,买大字(出国护照)提携姚宗球、姚九扒、姚五彩、姚望毛、姚三字、姚望糊等堂亲和亲戚往菲律宾。
# F( m1 m h: W$ j& I
3 b4 @0 J" X1 V' d7 H 在他的带动下,亲帮亲,长帮幼,伍堡村旅菲谋生的日益增多,姚姓则几乎家家有人出洋。由于互助互济,谋生条件改善,许多人涉足商场,其中佼佼者成为巨富。 3 L! J( b+ |% H
1 v/ z! Q1 R0 f9 C0 O6 [
姚乃昆事业有成后,出任菲华总商会会长。他们饮水思源,都牢记第一位闯岷埠提携乡亲出国创业的领路人的恩德。 6 x/ w# N1 X& N) @5 G2 p; D5 t6 R3 s
$ ~; `, q' E# m% n 事敬幼年时家贫,仅读四个月的书,识字不多。在异国谋生的经历中,深深地感受到文化素质在谋生中的作用。于是竭力主张在家乡兴学,培育青年人成才。1918年,他与乡侨姚宗荣归国,会同伍堡五社贤达姚望梗、姚望挺、杨光华、林华汰、柯孝格、王克料、张孙遮、童祥宝、陈传家等商议,倡议合办新校。达成协议后,乡众公推事敬任董事长,聘请蔡建安任校长。在晋江十一都,开了由私塾转办学堂的先河。受解放妇女新潮的影响,兼办女学部,名曰毓秀,动员学龄女童入学,为伍堡培育了许多受新文化影响而成长的妇女。 7 B9 |2 L3 W2 e- m" ^9 Q
4 r5 x' S7 u9 h. F D* k+ j
办学难,巩固办学成果更难。事敬翁在聘请师资上下功夫,继蔡建安之后,黄时珍、王珍驾、姚章胜先后继任校长。如接力棒一样,让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毓麟小学能坚持办学,长盛不衰,既得力于董事长,也得力于董事会的鼎力支持。办学经费,除乡亲捐助外,主要靠旅菲澄江同乡会汇寄。旅菲华侨,经商者慷慨解囊,打工者也热心捐献。在经费有保证的情况下,毓麟小学朝气勃勃,教学成果显著,于是邻近村庄的学子来毓麟就读的与日俱增。
# P+ @! _- g% A1 q2 S4 n W R- [' \: ~
5 {% a2 \+ z$ K! ]+ \/ S 抗日战争期间,在校董会的策划下,该校加强师资配备,姚章胜任校长,许资鉴、姚公秉、姚炳昶、童希龄、姚友义等执教,学生倍增,教学质量也年年提高。
5 o t1 ]; e& w, O! p& G9 `) ^
h- F+ a( I7 r: |" G6 W/ h: ] 1941年7月,应届毕业生参加晋江县会考。该校林乙卯(树丹)、王邦丙分别获得全县第八名和第九名。毓麟小学与泉州新隅、西隅、金井毓英小学并列获奖,在全县数百所小学中名列前茅,声誉播及泉南。 9 ?' \/ K6 q2 v4 }: F. F0 e
& f/ u8 h- ?& f0 @+ A- o 事敬翁矢志兴学,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德高望重。乡邻有纠纷,都请他去调解。居古盈的宗亲患贼偷,处境不好,他发动族亲帮助其搬来伍堡,为其安排好住宿。亲戚遇时疫四人卧床不起,他于每天晚饭后,提一盏小灯前往关照,深夜方回。对待孤寡,他时加接济,鼎力扶持。乡众赞他有鲁仲连之高风,声名远播,连安海、内坑都请他去做“老大”,调解民事纠纷。
- j6 f( Y2 L3 G9 ?9 n0 Y/ v+ n7 K. ?& M& ~! V
事敬翁有五个儿子,都旅居菲律宾,平时有源源不断的侨汇,过着宽裕的生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菲岛沦陷,侨汇中断,晋江侨属都勒紧裤腰带度日,他也不例外。晚年,他在饥寒中度日,亲友对他有所接济,他一一记在小册子上,嘱咐后辈报恩。最令人敬佩的是:事敬翁在一生最困难的时期,仍不忘教育事业。侨汇断了,毓麟小学经费成问题,他凭着自己的威望,发动乡贤筹资办学,以免众学子辍学。
; {+ p: O& |' y5 k1 D
' ?* _( A1 o1 \4 [* `; G* v9 Q; Q 1944年6月,事敬翁以82岁高龄走完人生旅程。是时,他家经济拮据,从简落土。抗战胜利后,其子姚清沂,乃克振家声之孝子,动员家族成员(含从兄姚宗球一家)数十人归国,为其父事敬设道场做功德进行追悼,仪礼非常隆重,报亲恩于梓里,扬父名于去后。治丧时,姚清沂闻知其父晚年贫困至极,泣不成声。当他找到其父遗留的小册时,即按“济一答十”进行酬谢,完了乃父有恩必报之夙愿。此事在晋南传为佳话。
, v9 ^" @, u; s/ @, O; z& \" P5 }, D4 N% a( T r1 z
事敬翁早已作古,其高瞻远瞩,远在85年前毅然从菲律宾归国兴学育才的功绩,永远为人们传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