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下旬,川军陆续撤出鄂境。1922年3月7日,川鄂和约正式签订,共七条。主要内容有:川鄂两军,各退回原来驻地,川鄂两军会同派军剿灭川鄂边境匪患。川盐运销楚岸,川鄂两省平均分配盐税收入。至此,川鄂战争结束。在川鄂战争中,川军并没有得到什么利益,但刘湘却与孙传芳勾结上,结拜为盟兄弟,订立攻守同盟的密约。同时,刘湘还与肖耀南拉上关系,在汉口设立了办事处,派乔毅夫为驻汉口代表。
- F# y- z3 n8 c% ]* ?2 C, W熊克武虽于1920年12月30日宣布辞去四川督军职,但仍控制第一军,一直企图东山再起,总揽四川军政大权。对刘湘实力的大增,熊克武深感威胁。早在驱刘之战后,熊克武、但懋辛就暗中支持刘湘的参谋长兼第二师师长陈能芳背叛刘湘,但陈能芳事泄被刘湘扣押。此时,熊克武获知刘湘与孙传芳结盟后,深感于己不利,便煽动川军各部联合与刘湘为敌。刘湘鉴于川军各部多已站在熊克武一方,只得采取以退为进的手法,于1922年5月14日通电辞去本兼各职,由王陵基代理总司令,向楚代理省长,而暗中,却在调兵遣将,准备与第一军作战。
! Z+ r4 u1 ], M' p" B+ F$ F6 Y6月,刘湘电令汉口的乔毅夫速往宜昌与孙传达室芳密谈,请孙传芳即时派兵入川支援。但是,在刘湘尚未部署妥当,孙传芳也未派兵的情况下,7月初,第二军军长杨森突然提前进攻驻忠县和万县的第一军一主力。于是,四川一、二军之战爆发。
7 B V9 E* Z# @# y, a& `$ k4 ?7月12日,成都各军组织省联军,推第三军军长刘成勋为四川军总司令兼省长,推第三师师长邓锡侯,四川边防军司令赖心辉为正、副指挥,决定进攻重庆,支援第一军。战争初期,第一军实行有计划撤退,接连让出梁山、开县、绥定、渠县等。然后在渠县、蓬安县交界处集结精锐,与杨森决战,双方激战六日' p# H- x$ w$ k6 J: |5 X
8月1日,刘伯承率军冲破杨森 部中央阵地,全军乘势猛攻,杨森大败,溃不成军。8月9日,省联军攻破重庆,杨森率残部退往夔府。败兵如惊弓之鸟,在黑夜中,一万多士兵竟被二百名追兵缴械。8月20日,杨森再退到湖北利川、宜昌,依附吴佩孚。此时,刘湘以在野之身,避居重庆王家沱义新纱厂。他通过大邑同乡刘成勋及第九师师长刘文辉等出面疏解,取得各方面同意,被允许率领随身卫队,由刘文辉派兵护送回到大邑县安仁镇老家暂作栖隐。5 k# S7 O4 T$ y9 x- |) o; K
一、二军之战后,第三军军长、川军总司令兼省长刘成勋主持四川军政。刘成勋,字禹九,四川大邑人,1883年生。早年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后在云南新军中任队官、管带等。辛亥革命后回四川,历任川军旅长、第一混成旅旅长。熊克武任督军后,被委为第四师师长。1920年在倒熊之战中通电拥熊,后被熊克武任为第三军军长。1922年一、二军之战中,刘成勋被川军各部推为总司令兼省长,支援第一军击败了第二军。
% c7 C; H& S7 h9 g4 T N, j1922年10月,刘成勋在成都主持召开善后会议。第三师师长邓锡侯、第七师师长陈国栋自恃有功,要求升任军长。刘成勋、但懋辛及四川边防军军长赖心辉为巩固既有势力,不愿他人提升军长,与己抗衡,在会上提出废军长制和分期裁兵方案。邓锡侯、陈国栋及第二十一师师长田颂尧竭力反对,因第一、三、边军人多,遂获通过,这样双方结下仇怨。4 }7 s" V/ I$ l7 z/ j* O) [
1923年1月5日,刘成勋以川军总司令名义通令全军裁兵。1月29日,刘成勋借口陈国栋擅自收编何金鳌部,电令解除陈国栋第七师师长职,派兵武力解决陈部。邓锡侯与陈国栋同为保定军校同学,又一起反对废军长制,唇亡齿寒,于是起兵援陈。2月10日,刘成勋下令讨伐陈、邓,但懋辛、赖心辉举兵响应,形成一、三、边军与三、七师之战。2月,邓锡侯、陈国栋挥师西上,围刘成勋于成都。后赖心辉边防军开到,邓、陈解围而退。一、三、边军推赖心辉为总指挥,率兵追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