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四川客家宗族 g/ [4 m; s+ B# D, D
4 U5 I! u' Q, E: A/ o2 [- ?# ^四川 客家宗族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具有起步迟和发展快的基本特点。由于客家人大规模人川较湖广人为迟,且多以只身或单家独户为单位进行,因此,所有家庭和家族均从头开始另起炉灶。加之客家人人川之初,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为谋生计,难以组成有效之家族。直至最后定居,安居乐业,再从单个家庭发展成为一大宗族,其间的繁衍过程,一般都要经历二三代人即五十年以上,方能达此目的。如此一来,使得四川客家宗族的产生,最早至乾隆中后期,迟则乃至嘉庆道光时才得以普遍形成。其主要标志是,各地客家大姓豪族崛起,会馆、宗祠普遍出现,续修谱牒蔚然成风,凡此无不与宗族的发展有关。/ ~9 `, F b+ M" S8 ^6 G
6 Z7 v/ \; ?) a" ]. W, X
(一)四川客家宗族的构成
|+ i5 O; L. U1 K" v
, y2 [( i* L! i" _' t在传统社会中,四川 客家宗族是由宗族、房族和家庭构成,三者缺一不可。以下分别作些介绍: {* ~2 u2 q; L# f8 ?
0 f; e9 ^" Z v1.宗族
. \/ V0 Q1 x0 Y6 \0 ?7 b
+ o7 F; [7 J! m$ @是家族中最高一级宗支和宗法组织,其下多由数个或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房族及若干血缘家庭构成。他们或聚族而居于某一特定区域或村落,或散居于四川各地,仅每年祭祖时才能定期相聚。& T; d1 {. z/ T! P( Z1 r. E
4 m7 x! M( O, v4 u A0 O9 m
在传统社会中,所有宗族无论大小、贫富,皆设有管理层,以负责管理和处理与宗族有关的各项事务。为首者被称为族长,而族长往往是族内德高望重之长辈,他们或直接掌管族内大事,或只享有尊位而把具体事务交由办事公道和年富力强的当家管事去处理,但本人仍对族内之大事,诸如族产的分配,主管人员的任用和其余事项的处置等,具有无可争辩的监管、仲裁、否决权。族长以下的主要负责人称谓甚多,互不统一,或日族正、董事、总首,或日经理、监理、副理。其下还分设有财务总管、文书、学务管事、祠畏、堰长等,他们乃分别管理宗族的财务往来账目、文书档案公文起草、族学、宗祠祭祀和堰渠维修以及水资源的分配等。总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每年定期接受检查并在轮换时做到账目、银钱、财物三清,否则将会受到严厉惩罚或加倍赔偿。以上主管人员,多为三年一换,但有的深得族人信任之族长,也可连任甚至终身不换。上述人员的报酬均无定制,或量事酌给,或以年薪固定付给,待年终结算时从族产收入中统一扣出。如,成华区龙潭乡的范氏家族过去乃设有书记一名,其常年薪水,乃议给钱十二千文,即系一例。" {, a* p5 m, K3 H
6 ]5 t, K: y2 A; J8 i. I
有关宗族高管人员的构成、分工、任职条件、监管和报酬等,四川威远县观音滩的崔氏家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范例。据民国二年续修的《崔氏族谱》载:该家族的管理层乃由族董一名、族长一名、族正一名、总首四名,侦缉一名构成,他们的分工、任期和任职条件为总首只管钱谷,收支账目,承办春秋二祭等。一年一更,上保下接,公选殷实,轮流充当。如下首亏欠无偿,该上首垫赔一半。族董、族长、族正总理合族公事,并理合族报告事宜,三年一举,必选才势双全、秉公执正、不徇情者。举之侦缉,招集原被两造攻提刑通信等事,三年一举,必选英年有胆不惮劳怨者。举之以上当事人员,均无薪水,夫马口案,有事谅给。2 W7 L) l/ g, C
( _0 ?, a/ v0 O6 g" O( E
2.房族
( y* | [6 B8 N. K% d+ ?8 W" e) Q) y" ~, P' s' k0 C9 z
房族是横介于宗族和家庭之间的家族分支组织,它直接由宗族产生并凌驾于各家庭之上,其地位和作用有时往往在宗族之上。究其原因,乃是它与各血缘家庭之间的关系更为直接、亲近和紧密,特别是五代以内的小房族其关系更尤为如此。故在同一宗族中,他们通常把己房称为本房,把他房称为隔房,以用来区别血缘关系之亲疏。不仅如此,在宗族内部的活动中,除每年一度的重大祭祀和例行集会外,其余祠祭、聚会和扫墓等,都基本以房族为单位进行,这样既有利管理,同时也更容易联络和促进本房族人之感情。由此可见,房族在宗族和家庭之间发挥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之作用,且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血亲链环,非如此宗族的统治将难以长期维持。/ O( Y+ T+ |, r6 J$ r* M; e! P
% w. H2 _: R( F" ?" C* D8 A
调查表明,四川客家房族的产生乃有大小、早晚之分。相对说来,大的房族形成时间较早,即一般从入川的笫一代或第二代始分,也有从第三代、第四代始分者,后者多为第二代系单传或别的原因所致。以成都东山张氏中的最大宗支大梁、大柱、大用公支为例,其人川之初双亲便先后病逝于贵州和永川,仅遗下兄弟三人,后即以此分成三大房,散布于东山各乡镇,繁衍至今各有后裔数千人。另如,主居于以石板滩镇为中心的东山廖氏大家族,便以人川的第二、三代始分(详后)为大小房族,每逢宗族祭祀集会,便以小房族为单位召集族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上系就大房族而言。至于这里所讲的小房族,一般系指迄今五代以内形成者,实则这是过去五世同堂大家庭的翻版。毋庸置疑,这样的小房族其血缘关系也就更近更加紧密,活动也就便于组织,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民间悄然兴起的每年扫墓祭祖活动中,大多都以这种小房族为单位进行,这样做既便于组织召集,同时也更便于相互交流和凑份子。
# A+ d: S m3 O: J7 s2 f8 Q
$ }- E9 \9 d/ x1 u8 }+ g# O: o和宗族一样,无论大小房族,在过去一般都推选有房长和执年管事等,以处理本房的各项事务。其余分管人员,则视需要而定,或固定或临时指派,所给报酬也各不相同。以成都东山客家白氏为例,据光绪《白氏族谱》载:当时白氏家族的各房均设有执年房长,每年正月二十日报换,并付值年薪俸钱二十千文,烟、茶、酒、饭、轿费、点心费并包在内,不得在公项内滥用分文,由此可见一斑。
, J* i7 }8 E8 {% }0 L# q
- ~2 o& x! P! F9 Z' ^3.家庭/ C" [* {! g1 S$ S% |# @7 [
3 k a( p: p/ y& M% m; n; u家庭是构成宗族和房族的基本单位与细胞。过去四川客家在家庭的组成上,一直奉行着这样一种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极力推崇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并以此作为楷模和多子多福的一种象征;但另一方面为鼓励子孙自立自强和避免因弟兄过多而引发种种家庭矛盾和由此产生之弊端,按照客家旧俗男子一旦成婚和生儿育女,家长就要分给其一部分财产令其分蘖,以组成在大家庭庇护之下的小家庭,这就是民间俗谓的树大分权,人大分家。当然这种分家和这种小家所拥有的自主权是极其有限的,有时甚至是象征性的,因为无论是家内和家外的一切大事还是大家长或长辈说了算,如此形成大家庭管小家庭和大、小家庭长期共存的特殊现象。一直要等到父母完全丧失持家能力或亡故后才能最后分家析产当家作主。届时,先从大家庭共有的田产中提留出部分用以赡养老人和供燕尝等之需,其余按弟兄的多寡均分,长子也不得多分,只有在这时他们才能取得对所分家产的完全支配权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家庭。
7 p5 s) q1 _1 G- l# T2 ~1 e3 d, G2 Z4 X' f
在四川客家的家庭生活中,过去由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各家庭之间均实行的是家长制,家庭中的一切大事,诸如儿女婚姻、修房建屋、田产处置、对外交涉甚至购置大型器具等,一概由家长定夺。而这些家长一般都是指家庭中辈分较高和最有权威之男性,若本人年事较高和身体较差,难以履行其职时,可另委托一办事能力较强者代行其职,后者多被称为二当家,此一现象在人口较多的数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乃屡见不鲜。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虽难以与男子相提并论,但对家庭之贡献却丝毫不逊于男人,有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小至针线锅灶,大至养儿育女,农田力活和经商谋生等,都离不开她们。总之在家庭生活中她们既是贤妻又是良母,还要饱受族权、夫权和封建礼教的种种压迫与欺凌,而有的乃就此成为了其中的牺牲品。尽管如此仍不为之屈服,任劳任怨,辛勤持家,充分显示了客家妇女与生俱来之崇高美德,如朱德元帅的母亲--钟老夫人便是其中之杰出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