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8#

楼主 |
发表于 2012-11-26 20:18:51
|
只看该作者
(二)社会组织结构: F8 C+ n0 W5 f. `; X9 }
. D4 r# C4 [/ x1 n, }# J. `% N
河湟羌在先秦时尚处于原始公社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过渡阶段,过着狩猎游牧生活。与此相适应,分散为若干部落、氏族。同祖12世后分立为氏族相互通婚,氏族部落间各为生业,互相掠夺,血亲复仇盛行,唯当对外作战时,才暂联合,一致对外。故《后汉书》称“其俗氏族无定,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母亡则纳,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不立君臣,无相长一,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为雄,杀人偿死,无它禁令。”秦厉公时,羌人在无弋爰剑率领下,社会经济有了一定发展,形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称酋或豪,阶级分化日趋明显。或认为“西羌从无弋爰剑开始兴起了种姓家支统治制度,这是西羌社会划时代的变化”。爰剑子孙代代相承而为河湟羌人的首领,与长子继承制或兄终弟及制有很大差别,因为诸子诸孙都有统治的继承权,势必多分家支,以至愈分愈细,史称“自爰剑后,子孙支分凡百五十种”,有9个部落在赐支河首以西和蜀汉徼塞北。至东汉时,已有52种分散为附落或无后,或引而远去。其89种,以钟(或云烧当羌)最强,胜兵10余万,其余大者万余,小者数千人,“更相钞盗,盛衰无常。”除爰剑支系外,见于《西羌传》的种姓部落尚有20余。各部落间无牢固的联系,即所谓“不立君臣,无相长一。”一些部落酋长,“强则分种为酋豪,弱则为人附落,更相抄袭,以力为雄。”部落内部,“杀人偿死,无它禁令。”氏族部落有以祖先之名命名的,如研种羌、烧当羌、滇零羌等;有以地名为号的,如白马羌、参狼羌、黑水羌、白水羌、赤水羌、青衣羌等;有以动物命名的,如牦牛羌、黄牛羌等皆是。秦汉时,仍以氏族部落组织为社会基本结构。不过,各部落之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已进入阶级社会,氏族部落机构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至十六国时建立了后秦等国家政权。
$ l3 S5 L5 a2 A! f5 e$ d4 y. S1 n7 c8 j
部落内最初是兵民合一,平时畜牧农耕,战时荷戈出战。至东汉,已从一般羌民中分离出不少从事作战防务专业的士兵,战术“长在山谷,短于平地,不能持久,而果於触突,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多骑兵,“日行数百,来如风雨,去如绝弦”,勇猛无常。+ y, }4 w1 q1 b* B9 |7 n
- e3 k2 O/ }; t: R5 `9 I 早在先秦时,河湟羌已出现贫富分化,从墓葬中随葬品的丰俭可为印证。随着财富的积累和氏族混战及掠夺,氏族部落中居于统治地位的称大豪、中豪和小豪或称“部大”、“酋”。其取得更多财富,享有奴役他人的权力,贫富悬殊,阶级分化亦日益明显。一方面健者为豪,率领部众侵凌弱小部落,掠夺财富和人口。同时,豪富大酋凭着财富及权力,多娶妻妾,子孙满堂,世代为豪,形成统治阶级。另一方面,贫苦羌民,处于被压迫和被剥削地位,有的甚至沦为奴隶。奴隶来源有二:一是羌人自身分化形成“臧获”(奴仆)。史称:“羌人以婢为妻、生子获;奴以羌人为妻,生子曰臧”;二是掠虏汉人为奴。至十六国南北朝时,关中各地的羌族出现了不少大富豪、大官僚。如《魏书·阉官传》载:“王遇……冯翊李润堡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仅从《圣母寺四面像碑》中即可见有“罕开明孙肆安县令”、“旷野将军殿中司马屈男神国”、“横野将军员外司马同蹄永”、“威烈将军荔非道庆”等等。阶级矛盾亦日益尖锐,正如《周书·韩褒传》所指出的:“羌胡之俗,轻贫弱,尚豪富。豪富之家,侵渔小民,同于仆隶。故贫者日削,豪者益富。”同时,许多部落集团之间,由于掠夺耕地和牧场、财富以及婚姻纠葛,经常发生战争。) b& ] d$ v5 L0 C
2 U& `+ R/ ~- P) T9 O- W
(三)婚姻家庭
: ^' F. x& A7 b3 ?
7 v3 R/ _+ H0 y5 T 羌人在无弋爰剑以前,虽已进入父系制氏族社会,但母系氏族制的残余仍保留着,氏族以父名母姓为种号。至爰剑以后的种姓,全以父系为种号。有的部落还出现父子联名制,如烧当羌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b! v, N! m* \2 R
" J# J9 H6 @6 C9 J7 V# H 同种内部12世之内,不得相互婚姻。在家庭中保留收继婚,即所谓“父没则妻后母,兄亡则纳。”对于种姓繁衍,维持家庭稳定起了一定作用,故“国无鳏寡,种类繁炽。”家庭实行父系家长制,父死子继,女儿一般无继承权,若绝嗣,财产由父系近亲继承,不过母系制的残余尚存,妇女在家庭及社会上往往受到尊重。如烧何女豪酋比铜钳,“多智算,为种人所信向,皆从取计策。”迷唐的祖母卑缺曾充作迷唐的使节,至护羌校尉聂尚处交涉。豪富羌酋往往多娶妻妾。《广志》称羌豪“饶妻妾,多子姓。一人子十,或至百人。嫁女得高赀者,聘至百犊”。
- ]! k4 A4 x) ]4 f! e5 {7 t. d' |7 C6 J# u* k2 U# | b' A
(四)衣食住行7 q' c4 z. r) o4 c6 @5 y, I% Z8 s$ O
# m$ p/ u1 d/ K) n/ N" T* O8 O# t 羌人居住主要为土屋和帐幕两种。汉代西羌居塞内者,称守塞羌,兼以农为业,大都居住土屋,其特点是织牛羊毛和以泥土,覆于屋顶。汶山郡的羌民“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以自卫。但移内郡者,亦有仍居穹庐的,例如北地郡的滇零羌等。《后汉书·西羌传》载,115年(元初二年),任尚遣兵击零昌,杀其妻子,烧其庐落。而在塞外之羌人,则多居穹庐,也即帐幕、庐帐,以皮毛为之。! E4 K, o! D3 P: B! O9 \
7 h. h% H2 h/ r6 j; A1 b
羌人披发左衽,“女披大华毡,以为盛饰。”南北朝,羌人受吐谷浑影响颇大。《南史·夷貊传》称吐谷浑国的服饰为“著小袖袍,小口袴,大头长裙帽,女子被发为辫”。当时羌人的装饰似与吐谷浑类似,并以狗皮为贵,“一狗皮值数十匹”。
6 ~* Y# R1 B9 E
( ]1 N4 ^ V, q1 G4 I 羌人的饮食,以畜牧为主的,以酒、乳、牛、羊肉为多,“羌煮貊炙”之法早已传入内地。《东观汉记》提及窦固“在边数年,羌胡亲爱之。羌胡见客,炙肉未熟,人人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进之于固。固辄为啖,不秽贱之,是以爱之如父母”。而居于塞内农牧兼营或以农业为主的羌人,则以粮食、蔬菜为主。2 c8 g! L3 r# y$ R9 z
( @3 z/ t8 u2 M8 V+ k; s3 C (五)丧葬和宗教信仰
. ^& q; w. ^ b, Q; g/ l4 D/ v: N8 H1 i
羌人死亡主要实行火葬。《庄子》云:“羌人死,燔而扬其灰。”《荀子·大略篇》亦载:“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后汉书·西南夷传》则提及汶山郡的羌民“死则烧其尸。”茂县、汶川之羌民直至1949年前,各寨都有火葬场。一般人死后三天即行火化。在未焚前,棺殓尸身,请巫师诵经,然后抬棺至火葬场,四周堆放干柴连棺木火焚。而死者亲属则围坐哭号,并唱丧歌、跳丧舞、喝丧酒以志永别。火熄后,收其骨灰,盛于小匣内,埋入土中或藏在崖穴中。& ?) e( B5 O3 G/ \
+ Z0 S, |$ J" p7 O9 J1 b6 Z 羌人在佛教传入前主要信仰巫术,崇敬鬼神。而巫师与部落首领则往往是合二为一的。祭山、还愿、占卜、安神、驱鬼、治病、除秽、招魂、消灾以及男女婚姻、新生婴儿命名、对死者的安葬和超度等,均离不开巫师。两汉时,西羌部落集团之间经常解仇盟诅,通过盟诅誓约,达到联合各部落共同反抗暴政的目的。羌人以刀自刺、引刀割面等俗也带有巫术信仰之痕迹。例如《后汉书·邓训传》称:“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因,辄以刃自刺。”“戎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颇与突厥等剺面之俗相似。4 `) l; e, e3 T. G% e* l: v, E
' F+ c4 g5 h$ `' ?3 s 羌人信仰佛教,青海地区羌人始于公元5世纪后半叶,即吐谷浑拾寅时。凉州、雍州诸郡县的羌民,由于地处中亚要道,又因十六国中后赵、前秦、后凉、南凉皆信佛教,故信佛教比青海羌人更早;后秦姚兴时崇敬佛法,盛况空前。北魏继二秦诸凉之后,更大力提倡佛教,关中首创寺立像者为冯翊李闰堡的钳耳羌豪王遇。此后经过北周至隋唐,关中郡县各羌塞单独或与汉民合作造像礼佛之事屡见不鲜。如《邑主同龙欢合邑子一百人等造像记》、《圣母寺四面造像碑》、《同氏造像记》、《昨和拔祖等一百二十八人造像记》、《邑主雷惠祖合邑子弥姐显明等造像记》等比比皆是。关中以西,造像题名之举亦不在少数。自吐蕃占领河湟及附近地区后,信仰佛教之风尤盛。只有四川西北松潘、茂县、汶川的羌民,除黑水以西少数羌民信奉佛教外,其余绝大多数则信仰巫术。
, u- N1 k6 S$ n0 U0 s ) g; l$ I7 _3 m; U, I: f' a f, k
5 z0 k3 j9 h w% m- K; S
& A5 w+ J! F8 R, M1 G$ Q
--------------------------------------------------------------------------------; ]% H; {' c; a$ r! f/ C+ f
汪仲翰《中国民族史·第二节 羌人的兴起与发展http://cache.baidu.com/c?m=9d78d ... mp;p1=41#baidusnap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