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07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8]三品御史
|
2#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1 21:45:35
|
只看该作者
闽侯县青口镇长楼村义溪十八姓宗祠. a# x& N# r) T- ~( D8 G2 [* ?
----------------------------------------------------------- | | 2 c7 I: |/ Q" t
宗祠是后人祭祀祖先的所在地,一般来说,宗祠只供奉本姓本族的祖先。但是在福建闽侯县的长楼村里却有一座奇怪的宗祠,它是由18个姓的后人集体建造的,被人称为十八姓祠堂。根据介绍,这样的多姓祠堂,在全国还真的找不到第二座。那么,它是如何修建起来的呢?有着什么样的背景?
7 O5 @' q3 L- K" R/ G1 X 几年前,文物部门在福建省闽侯县青口镇长楼村发现了一座由18个姓氏共同拥有的祠堂——义溪十八姓宗祠。如此多姓共有一个宗祠,这在福建省甚至是全国都十分罕见。& v" k; e3 b6 _
这座宗祠是清代建筑,位于长楼村义溪南岸,坐西朝东,依次建有前厅、天井、厅堂等。前厅、厅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楹,穿斗式木构架,周围以砖土封火墙,祠正大门上嵌有“义溪十八姓宗祠”青石横匾。整个宗祠占地面达700多平方米,建筑规模虽不算雄伟壮观,但祠前有蜿蜒溪水流淌,背有石鼓灵山枕靠,左右有五虎、文笔两座名山拱卫,可谓钟灵萃秀。
0 Z/ c9 f, u2 K, n 在十八姓宗祠内挂着这样一副对联:难兄兼难弟百世本支,睦族并睦邻一团和气。这座宗祠供奉着18个姓氏的牌位,他们的后世子孙也是合在一起祭祀祖先。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的场景?这还得从300多年前长楼村一些小姓的村民结成“难兄难弟”说起。, T9 {; H# Z: \& a: m
明朝中晚期,长楼村内的村民有“大、小姓”之分。一些姓氏的村民,子孙繁茂、人丁兴旺,形成了所谓的“大姓”;而另外一些的村民,由于人少力薄,变成了“小姓”。长楼村的村长介绍说,明朝时长楼村的小姓村民人数非常少,有的只有一家人,有的是两兄弟一起从外地搬到这里。
2 ?% Q/ k+ t* K+ c* J. W' n 据说,当时的大姓村民不允许小姓村民把祖先牌位放在自家的宗祠内。但是祭祀祖先是一件大事啊,年年岁岁都要进行,没有宗祠供奉祖先牌位,这些小姓村民深感愧疚。那是自家独立建祠吧,小姓村民的人力、财力又无力承担。怎么办?最后,小姓村民们成了“油浇的蜡烛——一条心”,决定集合18姓之力共同建立宗祠。, d2 w7 N5 D; K& Q+ f1 I( P3 j
听说要联合建祠,18个小姓的村民们都非常踊跃,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久便在义溪江畔建起了一座气派的三进祠堂。小姓村民把各家的祖先牌位放在同一个神龛下,排放的顺序不分你我。祭祀时,18姓的子孙鱼贯而入,对着神龛共同行礼,一起上香、敬酒、献供,然后齐刷刷地跪倒虔诚地默念祷词。这种独特的祭祀场面,一直延续至今。# G# q. R: L- J) l
长楼村的村民郑祥铨老先生已经71岁了,根据他的回忆,在民国时期的18姓宗祠四周为土筑的风火墙,宗祠分成三个部分,前厅是个大戏台,中央是个天井,后面便是安放神龛的主厅。宗祠至少也有700平方米,处处雕梁画栋,木雕都做得很精细。- X6 K1 s9 D- O$ O, r2 d b) |
在当时,每逢正月十八日,18姓村民们便开祠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为什么要挑正月十八日这日来祭祀祖先呢?18姓宗祠理事会的会长、62岁的杨仕斌先生介绍说:“因为我们是18个姓,所以才选择了正月十八这个日子祭祀。”
0 {* L5 C4 b0 r/ T# w 除了正月的祭祀,每逢18姓村民有婚丧嫁娶,也大都会选择在宗祠里摆酒、请客。老村民朱秋官说,解放前凡是谁家媳妇生了孩子、建新房或结婚,村民都会准备一坛上好的青红酒放在18姓宗祠里,村民们都可以随意来喝,也沾沾那家人的喜气。现在这种民风还保留着,有的改成送啤酒,也有的还是送青红酒。) F6 ~' b& [% c5 X2 g* k8 ^0 H
“文革”期间,18姓宗祠的大戏台被拆毁,神龛也被移除,大厅被改成牛栏、仓库。两件重要古物也不翼而飞:一件是记载了18个姓是哪些姓的匾;还有一件就是明朝修建宗祠时所立的石碑。
: Q* ^) N4 s. B" l& n) K7 d9 c 到了上世纪90年代,18姓的后人准备重修宗祠。一听说要重修18姓宗祠,一些村民跑来争论自己这一支不是大姓,而是属于18小姓之一。但是那块重要的匾又不见了,没有其他证据可供判断,这该如何是好呢?" U. R# ?) ^1 ^& {8 ~9 _& q' d
好在,邻村一位90多岁的林阿伯听说要重修18姓宗祠后说:“不用争了,那块匾就放在我家里。”原来,在“文革”时阵,林阿伯路过被毁的18姓宗祠,在一片狼藉中看见这块匾的木料不错,便把它捡回家中。20多年过去,这块匾就一直丢在一旁,幸好没有被当成柴火烧了。在得知重修18姓宗祠的事后,林依伯赶紧把匾送回来。
, O; l F) G/ f" N) f% L4 g 18姓宗祠理事会的会长杨仕斌说,他们在找到18小姓的确切证据后,立刻通知本村以及邻村的18小姓的后人。不少18小姓的后人踊跃捐款,支持重修宗祠,经过一番筹备,2004年年底,18姓宗祠初步重修完毕。. S( y" U0 U' @6 G$ C2 G
现在,祠堂内立着一块高0.48米、宽0.47米的酸丝木神位牌,黑漆金字,竖式直下分别有楷书“荥阳郑氏、晋江朱氏、清水上艾、清水下艾、南街林氏、江口宋氏、玉埔吴氏、金斗黄氏、东际郑氏、溪东陈氏、溪西陈氏、江良陈氏、南杨陈氏、漳邑姚氏、六桂翁氏、刘庄陈氏、郑氏、义溪杨氏”等十八姓元祖宗亲神位。
! p0 ~. x& O6 V3 g; y a 编写闽侯县地方志的专家介绍说,在全国其他地方,还很难找出第二座这样的宗祠。听说福清也有一座12姓宗祠,但年代不久,而且规模不如长楼村的18姓宗祠大。专家表示,从祠堂里还存在的牌位和楹联来看,它对于研究地方祠堂文化很有价值。但义溪十八姓何时何地迁徙至此、宗祠始建何时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考证。+ b! Z C I7 j+ z0 v
现在,18小姓的村民感到很自豪:他们的祖先留给他们的除了18姓宗祠这座全国罕见的奇特祠堂,更有邻里和睦共处的团结精神。现在,他们还有两个心愿,一是等年底木头风干后,集资将宗祠的木头构件上油漆、刷金粉,让它更漂亮;二是向上级部门申请将18姓宗祠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让它世代永存。
: R* O" m0 E8 N z; C 踏访八闽大地,随处可见到各种构造精巧、古朴庄重的祠宇,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民间所修建的宗祠或家庙,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祠堂建筑规模大小不一,风格兼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形成了省内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 ^$ B# [9 [3 e) J) E 这些成百上千计数的祠宇,按照其崇祀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祀神灵或是历代贤哲的祠堂,另一类即为崇奉各姓祖先的宗祠或是家庙。
( S1 r* \( ]. k% Z 随着海外华侨及台、港、澳同胞热心返乡谒祖,投资兴业,具有地缘优势的福建与侨胞、台港澳同胞在社会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交往进一步扩大,而这些众多的祠堂建筑,更值得我们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因为它已不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族血脉、神缘信仰的追溯,更是联络福建与海外侨胞及台港澳同胞的历史渊源关系和感情纽带。6 D! d2 E$ s( l$ E' u9 t; }; ?9 i
那些福建先贤的祀祠,好似熔铸了的历史事迹,任凭世人前来观瞻和追慕。而那些众多的宗祠庙宇,真正体现出了“木本水源”的历史与现实的蕴涵,犹如历史发展的碑记,迄今仍是福建与海外乡亲联络的感情驿站。【作者:黄伟华】 | 【来源:海峡之声网 责编:秤子】 | http://www.vos.com.cn/mnh/2007/04/28_2384.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