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祖军 于 2013-1-27 00:41 编辑
$ `2 L, C9 D4 w5 w3 q$ E: X" ~$ K" s; v6 X
坛子里有宗亲讨论三公后裔民族成分问题。讨论此类问题需对五溪地区民族融合问题进行必要研究。 广义的五溪即沅水上游的五大支流,最早见于《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潕溪、辰溪”。其范围以怀化为中心地带,包括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边地区,共三十几个县市。五溪地区有31个少数民族,历史上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现三公后裔主要分布在该区域。 有宗亲以三公后裔分属不同民族,提出疑问。同时引用某专家的观点,对于新晃文献公后裔以所谓“典型少数民族字派”,即再正通光昌盛秀为字派,颇多疑虑。言下之意,质疑新晃姚氏既为侗族,是否果为三公后裔的真实性。其实,提到这在五溪地区各姓氏各民族中广泛使用的七字字派,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叫杨再思。这个人本身其实也是外来此地为官的汉族,但他的后代却包括土家、侗、苗等多个民族。杨再思家族自唐末控制五溪地区数百年,杨氏族家族以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五溪地区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这也就是七字字派的最初来源。由于杨再思家族的强势控制五溪地区,很多迁入的汉族或外姓牵附或攀附现象,使用这七字字派。凡是使用此七字字派的姓氏,包括全世界范围内所有使用七字字派的姓氏,不管是外迁来融入本地的汉族,还是本地原有的少数民族改汉姓,无不带有这种民族融合的历史印痕,也恰恰反映了这段历史存在。 这里,引用一篇比较典型的文章,对于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宗亲或许能得到一点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