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姚绍明转了《鸦片战争中定海知县姚怀祥事迹考》http://www.yaogens.cn/bbs/viewthread.php?tid=16481&highlight=(来源:姚绍明转帖)我回复:
" o9 I7 {6 ?' Y8 W" a$ m; a/ q. D: o, J2 k ~/ O
《鸦片战争中定海知县姚怀祥事迹考》,好帖,转得好!+ f7 `2 O V: s0 L
向爱国抗英侵略的英雄姚怀祥致敬!2 F- T ^- w! B, E
我在姚网发过姚怀祥传,也多次提及他:
: T5 p$ b4 R! `' A, ]( l% W' G 首先,姚怀祥是姚氏先贤,是爱国抗英侵略殉难的英雄。
+ V# a( _3 o0 F 其次,姚怀祥是《福建名人辞典》仅收入的两名姚姓人之一。我不满《福建名人辞典》的作法,呼吁福建姚氏宗亲为祖宗争名。
' X9 F; y7 i" e 第三,姚怀祥的后代写有《雪坡姚氏先德述》。(姚网几位版主和网友有此书),满门(几代)忠贞义勇廉政为民。仅姚怀祥家族就不只两位可入《福建名人辞典》。% @& I4 e9 E8 T. p, e6 ]& o
此书以《姚氏先德述》出现。究其实,著者意愿是《雪坡姚氏先德述》。这个冠前的“雪坡”很有意思,又是什么意思呢?我多次发帖求解。有福建长乐宗亲不假思索地说,姚怀祥家族就是宋状元雪坡姚勉之后,姚勉是长乐姚坑的3状元之一,姚勉是唐相姚崇后。——我都不以为然。这《鸦片战争中定海知县姚怀祥事迹考》的一些资料实际已支持了我。 g! a% _" e3 }. l: E4 Y5 j2 j; j2 c
# s, b; C: V) Q( N. ~. r
7 y: W, L" v5 [ 鸦片战争中定海知县姚怀祥事迹考# _# c, e$ g" J( ?" A
% |# T5 ^, _9 ]6 v 林家钟+ B2 g' r- N( A! F/ Q$ J" o7 b: j
, F8 X b. n/ R# D+ X8 l: G* |- L& @
- R7 X, N Z: {, y3 i/ U
8 j4 F8 H1 z9 s3 b
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于1840年6月初向舟山群岛的定海县进攻。在英舰强烈的炮火攻击下,定海县竞于六月初八日失守,知县姚怀祥兵败投池自杀。这位为国殉难的姚怀祥是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人。他的壮烈事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诗篇生动的一页。关于姚怀祥的史迹,陈衍所编《闽侯县志》有传,但全文仅有七十六字,语焉不详,而且有些差错。兹将该传原文抄录如下:* y: d6 G8 n& K4 { ^/ v O h
“姚怀祥,字履堂,中嘉庆戊寅乡榜,大挑一等,捧檄浙东。道光辛酉,英人窜入定海县。县在海中央,居民不及千户。援兵未集,怀祥仓皇投北门外成仁塘以死。著有《履堂遗稿》,曾手订二十卷,仅存一卷。”
) g" T3 L& F/ H' A6 s* e 考之史迹,发现此传竟有四处差错:一、姚怀祥是字斯征,号履堂(见郭柏苍《葭祔草堂集·定海县姚公传》和郑祖庚《侯官乡土志》),不是字履堂。二、定海失守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不是“辛酉”,道光一朝也并无“辛酉年”;三、定海县户数,实有五六万,何以“不及千户”?据民国《定海县志》载:光绪二十六年(1900)统计,县有户六万七千六百九,人口有三十四万多。1900年上距1840年只有六十年时间,户数何能增至六十倍?就是林则徐在奏折中也说:“此时定海甫被占据,即使城中人户仓卒逃亡,而各村居民总不下十余万众。”(《林则徐集·奏稿十》)。因此,所谓“户不及千”,不符事实。四、姚怀祥是经过亲自上英舰与英人谈判并参加战斗失败后,英人梯城而入,他才自杀。如果只是因援兵未集,他就仓卒投水,这对姚怀祥的形象有所歪曲。
% p6 U, C7 l* N% R9 p% M 鉴于姚怀祥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我搜集了许多有关资料,将他一生的重要史迹,重新记述如下:3 Z' L) T0 @$ B) M
姚怀祥(公元1783~1840年),字斯征,号履堂,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1)先世籍江宁之上元县,后迁闽,定居侯官(2),遂为闽人。少时品行纯正,笃学能文章(3),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1 `! o8 { V7 c; K* J$ O& P% C. b: F+ N
怀祥中举后,曾多次往北京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道光十五年(1835),他复往北京,参加大挑,成绩一等,以知县派往浙江候补。(4)当年,翁心存(后为大学土,其子翁同和于光绪时亦任大学士)典试浙江,怀祥同为考官。他阅卷认真,速度又快,为翁心存所敬佩。(5)后历署象山、龙游、新昌、嵊县令,颇有政绩。(6)
/ I" U- T1 Z: y7 r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姚怀祥署定海县事。
, ~- o: k9 L M9 c 定海在海中,全县居民约五、六万户,三十余万口。多以捕鱼为业。其地多山,农田少(7)。怀祥素以东汉末为民除奸之蒋子文自命,上任不久,即修明忠臣张肯堂遗址雪交亭,为地方保存历史文物。
- Q q8 T* z! _ 鸦片战争起,英国侵略者以海军屡犯粤海,均告失败,乃分兵沿海骚乱。钦差大臣林则徐已预测英人狡计,曾上奏五次请朝廷饬沿海各省严防,又数次函请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增加定海之防,但朝廷及浙抚皆无采取实际行动。(8)
L0 C; C. e9 k9 u" Q% ` 六月初二日,英人因粤海防守甚严,不得入,英将懿律乃率大小舰队四十余艘,离粤他犯,其中二十六艘侵入浙江海面,六艘直指定海。定海最高统兵官为总兵张朝发(闽人)庸懦无能、纪律废弛,所辖兵员本不止一万人,后减至二千,其中多属游手无赖,战斗力薄弱。(9)英舰至浙海前,即遣汉奸已革举人陈某(亦闽人,绰号“不得已”)为翻译,致书张朝发,约期面谈。(10)初四日,英舰至定海南韭山畔,驶入五奎山。(11)县中初以为商舰,后见兵轮向县行驶,火烟蔽天,又有火轮船二,直达道头街,探测水势。(12)怀祥见事态严重,乃说:“我当表示无畏。”乃同游击罗建功登英舰,问:“何故侵犯我国土?”(13)英统兵官伯麦态度傲慢,怒目视怀祥,说:“定海原系英国之地,曾建过会馆,现在某处即是,今请归还原地通商。”(14)怀祥答:“这必须奉天朝谕旨才可。”英人并出文书两纸,内皆汉文,文称:“统兵官英水师子爵伯麦,统领陆路总兵官布尔利,致书定海县主,速将所属海岛堡台一切投献,如过半小时,即行炮击”等语。(15)怀祥持文书回城,请总兵张朝发和绅士商议对策。众人以英人兵舰利在水战,不利陆战,准备将水陆各军一半撤至离城一里之半路亭拦击,一半撤至城中防守。(16)总兵张朝发反对此议,说:“我领水师,知守海口。守城非我责任,若任英人上岸,则大事去矣。”(17)于是两边各分守战,相约:在外者作战,虽败不得入城,在内者主守,虽败亦不得出,另一面,他们派巡检徐桂馥赴府求救。(17)初七日,张朝发率水师自午时至未时,与英兵战于海上,大败,朝发伤股落水,部下送他往镇海就医,游击罗建功,王万年、钱炳焕、守备龚配道皆弃军而逃,水师遂溃。(18)1 d( H. t0 H+ B4 a+ `; K( d1 a6 U
怀祥初与典史全福计议,令往乡间招募乡勇。怀祥自率守兵登城作战。并以土袋塞四门,示无退志。初八日凌晨四时,英人由东门入,全福所招之乡勇,在路上闻变即散。怀祥在城楼身已负伤,(19)知英兵已入城,仍神色不变,脱下衣冠,付屠者阿狗,通知家人说:“我守土有责,死且有罪。汝等寇至,勿贻我戚!”阿狗去,幕客已率家属从别道出城。(20)怀祥遂往梵宫旁万公潭,投水死,时年五十八。(21). `* X6 o7 B+ w, B: }5 F& b
全福亦持刀坐狱门外,与英兵搏斗,杀敌人一,后被炮火死,人称他们为“定海双忠。” `3 ]/ R; ?" I* ^
定海广大人民对姚怀祥有浓厚的感情。他的遗体由群众收敛,灵柩厝于僧寺。后来怀祥次子宝训由闽往浙奔丧,运柩回里安葬,县中人民集体哭送,(22)并在他投水处建立《姚公殉难碑》。(23)
5 Y. r, }, K+ m$ @/ o9 W+ C" S 姚怀祥平日处事镇定。城破前二日,他集幕中刑,钱诸战员,说:“我系守土官员,不可以不死,君等,寇陷城,可去!”乃按每月人每薪俸一一分发,相与哭泣而别。(24): x& {0 `& b. w4 \3 m
他于经学、文学有相当造诣,著有《经学诸解》及《履堂遗稿》,皆散失。素善书法,其字体端严如颜真卿,遒媚似王羲之。! G6 Y2 b( C9 g+ V% I: ]7 z
注:
/ R) r' u. z; G (1)(3)(4)(20)(22)郭柏苍《定海县令姚公传》见《葭祔草堂集》。
; G, t9 g7 j3 h% t; i (2)(21)吴兴人佚名《定海县姚公传》见谢兰生《思忠录》,上海申报馆本。
# X9 A7 i- U [7 M (5)翁心存《知止斋诗集·题姚大令遗墨及跋》
' B) n: p6 C" _5 o# M: a4 c (6)(11)(13)光绪《定海厅志人物》
6 x+ S, D0 P' r' O6 w8 l (23)王丕显《姚公殉难碑文》见民国《镇海县志·金石》
9 c5 c( B! K- S; K! j$ C4 w# R7 d- [ (7)民国《定海县志》
* t' U* m4 K) G) \) E7 Q5 i (8)《林则徐集·尺牍·致姚春木王冬寿书》+ |7 c; _& b3 l4 D) C& m) ?5 T
(9)王庆云《定海被陷纪实》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三》
$ N% ]- R/ e/ @$ V$ b) k% v1 |$ Y (10)《清宣宗实录·道光二十年》中华本' N6 G) P/ u% H. |2 s
(12)(15)(18)(24)夏燮《中西纪事》卷二十四,台北本7 k3 P" Q2 N4 w) k4 N' g, B9 B9 X
(14)(17)佚名《夷人犯境闻见录》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三》及《近代史资料》1956年第2期( R% I6 C5 v+ S' @. q4 c" \2 M7 N
(16)浙抚乌尔恭额奏折见《鸦片战争》第四册
/ | m# b) N) b( f( C (19)《清史稿·忠义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