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4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纵贯线』[图文]1962年的“春晚”:游本昌饿晕在台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8:0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9 H7 y6 |& B+ o2 F5 N  1962年1月20日,在北京电视台举办的第二次“笑的晚会”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方琯德(左一)在开场白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喜剧演员,我是一个悲剧小生“。
) w# g1 q( ?$ C2 D' b  当年的“春晚”
: b+ Q, D5 P% B5 I% h) T0 F  1962年1月20日,农历腊月十五,大寒。
% F+ I- f# J( P. ^/ J* _/ L  位于北京广播大楼东4楼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一楼的600平方米大播送室,被布置成了“茶座式”。二楼导演室里,晚会导演王扶林通过耳麦忙着与摄像师、灯光师等沟通。各部门准备就绪。
4 H7 |0 D: U; v$ S% k( {  8点整,王扶林一声令下:开始!  Z+ I  }4 q" d5 s& e) \8 ~8 e8 r
  一把折扇出现在镜头前,上书四个大字:笑的晚会。, T+ K" f/ F9 V7 a' @  G
  负责切换的副导演金成半个世纪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当时欠缺特技手段,为了营造满屏的效果,折扇被紧紧贴在镜头前。
( J8 y- z6 Z( ~3 L% A  扇子忽然收了起来,露出了一张胖胖的苦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方琯德慢条斯理地开了腔:“大家说我是一个喜剧演员,因而找我来报幕。其实我不是喜剧演员,我是一个悲剧小生,专演林黛玉型的悲剧角色……”他自嘲说,自己从出娘胎到现在都不会笑。
4 X( Y# u& s1 a2 y) b
- P) Q: ^0 P0 n+ ^1961年8月30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笑的晚会”现场。; M. e2 H" t9 B, D0 Q' L
  这时相声演员马季从茶座上站了起来,表演了开场节目《笑一笑》。方琯德的苦脸稍有好转。然后,他的脸在逐个节目之后发生变化,直至哈哈大笑。+ x; J4 R% q* T9 v3 u+ L0 u4 f
  坐在观众席上的年轻播音员赵忠祥也乐出了声。让他意想不到的是,20年后,他会登上198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担任男主持人。4 c1 v( v( E4 J
  “当时我的那种感觉,就像足球学校的一个年轻运动员看马拉多纳一样。”他如此对《中国新闻周刊》评价这台“最早的春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8:09:38 | 只看该作者
 “让百姓笑”. l* i% \$ D3 R
; r  r/ }: z% k
  “笑的晚会”肇始于1961年的“新侨会议”。
' H5 k1 g9 J2 ?- W/ \
2 E/ K( b) o# G7 w& m8 P8 ^7 o  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逐渐进入尾声。6月,周恩来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新侨会议”, 倡导“双百”方针和文艺民主。会议在沉寂已久的文艺界激起了巨大波澜。: c! |" I4 T) [9 q* t
5 V: P# i6 I% t
  北京电视台马上行动起来。; G$ a5 L" C+ u- v; u/ X/ T/ x
" F4 X! p$ M4 X9 a0 o$ B+ h* U
  北京电视台是新中国首家电视台,隶属于中央广播事业局,于1958年开播。每晚播出,都是直播。# g* x& H& W! j2 m

5 a) X7 T1 I% C  节目只覆盖北京地区。1961年时,北京市740万常住人口中,约有1万家庭有了电视机。那时候,买一台天津产的9寸或12寸北京牌黑白电视机,普通人家需要花三四个月的工资。如果哪户人家有了电视,到了晚上,就会搬到屋外,院子里几十人围着一起看。4 @3 b0 E3 P* K# C& D* R
% K0 b0 U, f5 L5 ^" x8 s
  7月初,北京电视台编辑部副主任(相当于副台长)孟启予主持了编辑组长会,落实“新侨会议”精神。; H' A* H/ r7 _( S0 z" e# T
6 l/ }! Y8 [+ E0 U. m
  她传达说,针对当时干部群众普遍精神紧张、情绪不大好的状况,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提出,广播电视节目要轻松一些、愉快一些。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梅益则进一步提出,电视应该比广播离人民生活更近一点,要创办一些在电影院和剧院买票看不到的节目。0 m. C% X4 A; v! x0 l1 G

+ ?( r; i7 ^: ^8 r6 C; ~5 N2 I  文艺组组长、不到30岁的笪远怀将领导的话记在了心上,召集手下的编导们开会落实。文艺组不到10人,都是年轻人。% n) h& ^3 R0 \! l# T: i6 W

+ a7 @/ b# A* R  为此,负责戏曲的杨洁(后来的《西游记》的导演)等人别出心裁地搞了一个“丑戏集锦”,负责音乐、歌舞的黄一鹤和邓在军(1983年春晚的导演)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搬上了屏幕,并做了颇富创意的电视化处理。
! Q  l. H# \9 `
0 R& Q9 L# [/ L# y, u% {  但笪远怀觉得,种类还不够丰富。他决定要办一个相声晚会。“既然要让大家笑,那就叫‘笑的晚会’吧。”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e" J/ T* J( O' ?$ k# T3 u' @0 f4 q. R" _
  “买票看不到的节目”5 q, I& y( R' l- {" G

& b7 m8 B8 h6 v7 T  当时的中国相声界,最有名的是京津两地的相声演员,北京有侯宝林,天津有马三立,“相当于相声界的两个码头”。这两个码头的演员从来没有在电视上合作过,这不就是外面“买票看不到”的节目吗?6 U6 x; b: O- T6 k8 e% e* L  }5 l
1 B" W3 I5 m( |' E7 P
  文艺组一个早年师从侯宝林的年轻人宋洪负责联系天津曲艺团,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同在北京的中央广播说唱团、北京曲艺团就更好沟通了。
6 R' V: \3 s9 s8 I3 m6 C1 T9 F  j2 k* [: P0 S9 H
  笪远怀将节目按照青年在前、资深人士在后的顺序做了编排,京津两地节目穿插进行,唯一的群口相声作为压台节目。
! h9 ]) ~6 M, i3 x9 k6 T; q$ _9 Q* `& }1 g, d7 y4 e
  1961年8月30日这一天,非年非节,只是一个普通的星期三。
$ }' A  \3 V: N3 B( W* y
9 g1 z  \; r: h9 y' s" q$ z. J  白天,几个团的相声演员来到了台里。对天津来的演员没有任何接待,甚至没有安排住处。演员们简单地走了一遍场。
% [+ {" k4 O% }. y+ U# E
; z% ?/ \# t: A9 M  当晚8点,“笑的晚会”在大播送室(台内人习惯称“大播”)开始直播。台下的几排椅子上,满满挤着参加晚会的演员和工作人员们。/ l$ l2 s% x# |$ a
  X: _1 e5 b' f/ J/ a$ E
  观众开怀大笑的情景被在场的摄影师陈铎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 Z. f& k* |, J0 ^6 N* _: p
' c& z, _5 Y8 Z! o, m- v* k; f  多年后因主持《话说长江》而为大家所熟知的陈铎,当时在中央广播事业局下属的中央广播电视剧团工作,身兼演员、摄影师和音乐编辑数职。当时局里一共有两台禄来福莱克斯相机,陈铎持有其中一台,常出入晚会现场拍摄照片。5 r. N9 a; K# r- T! P/ k7 k

. `4 _( F+ X# Q; {  那天,他一边帮着音响师调话筒,一边拍照。“拍这种晚会有要求。为节约经费,不能超过两个胶卷,每个胶卷12张片子,必须上交。”陈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0 N3 u) G% |& }' \. ]* W
( E0 o2 g+ s# Z- p6 y/ j  因为当年尚无录像技术,所有节目都是直播,三次笑的晚会都没有录像带留下,甚至也没有节目单留存,陈铎保留下来的照片,就成为少有的影像记录。
6 R$ i% m3 l0 u+ r+ f7 d7 e* W1 j+ C  D3 U
  晚会播出之后,观众写来了100多封来信,大加赞扬,要求再办。这是他们第一次在电视中看到如此集中的名家相声。
3 g8 J6 f$ e  k1 M
$ g3 Z( m( U9 p  但导演笪远怀却在演出后,找到了孟启予,大哭了一场。
4 ?4 L- G6 x$ I8 ?! i8 T; c5 z9 ?4 m$ [
) H% P: d8 Y8 }" t5 O  当时的导演,远远没有现在晚会导演的威风,联络、接待都是自己做。演出散场之后,所有人都走光了,现场的折叠椅没人收拾。他找不到人帮忙,自己把所有的椅子都收拾完,觉得太委屈了,太累了。
. {0 _1 I3 i' k( W6 K  G& ~% T3 {% J& b$ S: w+ {
  这大概是“笑的晚会”中唯一一个哭了的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18:10:28 | 只看该作者
 打破第四堵墙
- Z; p! }. [$ ?
) M3 b; K% |: C6 M& t  I  因为晚会在台内外反响热烈,台里决定在1962年春节前再办一次。/ \8 Z' u9 [4 [6 b! l; o4 V

. D" n0 K3 F; R% \1 X* k  文艺组办晚会实行轮流制,这一次轮到组里负责曲艺、话剧口的王扶林来办。“外面买票看不到”的创新理念,依然是这次晚会的方针。& T2 l0 d( F% R( ?& Z
: h( Q! r( u2 `5 o
  王扶林和笪远怀是同班同学,都毕业于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入校后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做话剧小品练习。王扶林为了挑选话剧类节目,常去中央戏剧学院看学生演的小品。
1 K& ?& p$ k. L
( B6 n5 P5 y2 z+ s2 r  他想,如果将这些小品搬到晚会上,才是百姓真正“买票看不到”的节目。他在戏剧圈内打听,各自单位的联欢晚会上哪些表演最诙谐。
8 K- o  f! d! U2 \  T2 P) ^6 u9 v/ j1 S" o
  节目很快确定了。除了上次的相声演员之外,还敲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等单位的演员。为了不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相声和小品穿插编排。7 D  w: }7 e7 H! M* i' ^9 \

' _6 s. O9 e: ]- N( B; I; j  这是小品第一次登上屏幕。王扶林还创造了另一个第一:茶座式的演出现场。  l+ L( `5 n% g( b
9 y  @' o# m8 D+ y1 E7 E
  这一创意来源于一部国外的片子。1961年末,孟启予从国外考察回国,带回了东德电视台一部电视贺岁片。这个节目没有固定舞台,演员们边喝咖啡边当众表演。“他们和观众之间没有‘第四堵墙’,做到了参与和互动。”王扶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E% s! s. Z7 h0 V  X: y9 b6 C  m, ]* C
  颇受启发的王扶林立刻向孟启予建议,第二次“笑的晚会”也采用这种方式。建议很快得到了批准。( v, M5 T) G: b# m' s

4 L* ]6 A$ c! Q! F4 c' u  为此,“大播”的观众席上搬进了五六张大圆桌。演员和观众围坐桌边,站起来就能表演,坐下即是观众。
& [# U: A2 e" J  H& ?9 }8 T. `! K' |1 y+ \0 O1 ]6 B. U
  以前固定在舞台前的摄像机,现在被架在了圆桌间的空地上。另有几台摄像机,身后拖着长长的电缆,在观众席间游走自如,既跟拍节目,又把观众的反应全部摄入。
: ]' |/ ~! l. a0 B* s- F7 @0 w
! U" U) m0 R( @/ ]$ a, F8 u* @  彩排的时候,电缆在地上滑来滑去,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行走,以免被绊倒。* v$ g( n8 c0 p) M
) o' g; ?0 A. \8 r# B
  其时,20岁的赵忠祥刚进台不久,是播音组的第一个男播音员。在无从打发的大把闲暇时间里,他常跑来观看文艺组的彩排和演出。他清晰地记得,这是第一台改变了以舞台为中心的传统形式的晚会。$ H8 d  d! T1 D7 n
+ N5 o- S8 K" C" s+ K8 I" W
  这一新颖的形式,被1983年的首届春晚继承了。“现在几乎没有人知道春晚是怎么来的,实际上就是隔了中间这20年的时空。”赵忠祥肯定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0 _' l# l$ Q; n! b; @

* J8 }. i, a2 S( |( \) j  游本昌饿晕在台上
8 X2 |2 y: P9 Q% O/ s1 L
1 O+ G5 a2 P% \* o, l5 m  1962年1月20日晚,演员们陆续到位。1 R; z: G$ N7 E/ o3 k

" V6 U8 O1 p" x7 _4 G  “大播”门口聚集了很多人。第一次“笑的晚会”效果太好,不少内部人慕名而来,但因没有入场证,通通被守在门口的两个武警战士拦了下来。1 ]3 r# z/ ~0 e" o

& [. P5 e' l1 h8 }  副导演金成穿过人群,走进了二楼的导演室。导演室仅能容纳三四人,桌上摆放着几个监视器,播放着场内的实时画面。他紧盯着屏幕和手头的操作台,准备镜头切换。他一直没敢喝水,生怕因内急而不得不离开操作台,发生直播意外。6 W: h0 T) q$ H" r9 c

2 v" ^. S: [' A1 \& I, U  中央实验话剧院29岁的青年演员游本昌早早就来到了“大播”,走台做准备。23年后,他因演艺生涯中第80个角色——济公而家喻户晓。但当时他当主演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常在晚会上表演一些滑稽节目。这次,他的节目是一段诙谐魔术《两个手指头》。. ]$ v) j- j( N) i1 K" M# E
: z3 _/ H3 t) ~1 y  s
  节目塑造了一个上海的大魔术师形象。“魔术魔术,上头打个马虎眼,下头搞点鬼。这位先生,你说我的外套有点鬼?那好,我把外套脱了。这位小姐,你说我的袖口有问题?那好,我把袖子撸上去。”游本昌绘声绘色地对《中国新闻周刊》学起了50年前的节目,平翘舌音不分,十足的上海官话。
% X$ @8 {+ `! s6 Q% c. Z, }9 T, ]; P- ?2 {0 W/ d
  说完开场白后,魔术师会“随机”向观众中的一位女士“借”一块手绢,说:“你看,这是我的食指,一个手指头,我用手绢遮起来,再打开,哎,两个手指头!”游本昌开场前已经找好了托儿:评剧演员新凤霞。
5 X2 t4 m2 r/ s0 b# ~" l' t3 F$ S& \5 k3 N
  但刚说完热场的小节目,正待进入正题,游本昌突然一脑袋栽在了摄像机的底座上。6 ~! T1 x& |* y
# `8 K9 x/ p4 m5 t  c3 F9 _
  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个包袱,连导演王扶林都不例外,等着他站起来说下一句话。几秒过后,游本昌依然没有反应,王扶林急忙让金成切掉了镜头,要求下一组相声演员立刻上场。9 U$ g6 d5 v1 P2 e9 F( r8 k0 e

) g. I0 o" n+ z8 ~- z$ R  游本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是饿的。当时,每个月只有23.5斤粮食供应,再加12块桃酥和12块奶糖,他几乎从未有过饱腹感,加之工作强度大,才会在演出中晕倒。他被送到医院,脑袋上缝了几针。- _* Y; U# A% f
  q7 q3 R: {  t# P# p- x) k- Z
  这个小插曲没有影响直播的继续,侯宝林和郭启儒的相声《四大须生》、马季和郭全宝的相声《笑一笑》和谢添的小品《变脸》等10多个节目依次进行。
9 ]; O$ _6 c+ g: U$ d" B$ N* [, t* X9 V
  晚会的压台戏是群口相声《诸葛亮请客》,由常宝霆、朱相臣、郭全宝等表演。失街亭的诸葛亮命令众将士出战,将士不肯,要求诸葛亮请客。正无计可施,一名将士姗姗来迟,他还没吃饭,手里提着一包高级点心。诸葛亮便借花献佛,每位将士分到一块点心后,满意而去。饿着肚子的迟到者反而没有分到,苦着脸无可奈何。
- F* X$ l) a. J4 @' j8 j& R/ z+ G
; p9 Q, u% a; _' `  o# D  晚会大获成功。据统计,观众之多,仅次于1961年4月9日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决赛转播。那次比赛中,中国男子乒乓球队首次夺得世界团体冠军。
1 h( F1 c$ D. j- P0 a8 a( I& Y3 X2 {/ n* F+ Y* a7 b
  不和谐音也出现了。一位负责人指出,《诸葛亮请客》是讽刺当时的粮食政策。' @+ P  m  y( Z, F  M
, ]' V+ O( s: x4 Y* |+ @. {
  不过,大多数评价还是正面的。因此,台里要求文艺组在同年国庆再办第三次笑的晚会。
- u# e6 I  l& A; `- J; t7 C: }
3 y4 W- I8 i! Y. Q* z+ z  “吃鸡”再上春晚6 I+ w( x# t* Z: F$ X: k- t6 Q

5 `5 r* H+ k8 _7 h( @  因小品收效显著,第三次笑的晚会中,相声比重降低,小品上升为重头戏,茶座形式依然延续。晚会依然由王扶林担任导演,金成担任副导演。$ H! f# |0 R! K1 g1 t

6 N! `: A& W# c' j  J3 ]  金成每日坐着公交车在北京城里穿梭,到处找喜剧演员。他再次找到游本昌,却发现游已经因营养不良住进了医院,肝脏肿大,全身浮肿,用手一摁就是一个坑。不过游本昌还是帮着策划了一个小品,讽刺公交车上不肯让座的年轻人。
/ l4 S& F+ R4 b* Q/ q, [) \! p. Z
  1962年9月30日,第三次“笑的晚会”以国庆晚会的形式播出。
1 ~2 _: e, I! b$ f
) H: P% _! S' N3 f) T  i0 I! L; l  开场白“笑有各种笑……”是主管台领导孟启予亲手写的,由侯宝林表演,拉开了晚会的序幕。接下来,陈强表演了从延安时期就保留下来的活宝节目——《光棍哭妻》。: M8 @# W+ E  f& T
: [) r& g5 p: q5 \1 o( I
  北京人艺演员表演了配乐合唱《老北京叫卖组曲》。这是话剧《龙须沟》的副产品。当时,导演焦菊隐要求在幕后安排各种小商贩的吆喝声,以增加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为此,英若诚带领几个青年演员走街串巷追踪小商贩,模仿其吆喝声。后来又增添了话剧《茶馆》和《骆驼祥子》的幕后叫卖声,成了当日人艺的保留节目。
- i4 ^3 w$ X6 ~" L; g/ D! l0 N6 _9 x( O
  晚会的高潮是无实物哑剧表演《吃鸡》:一个人在啃一只半生不熟的鸡,吃了一半被骨头卡住了,他费尽心思去抠带着鸡毛的骨头。最后,侯宝林上台,从他的后领里拔出来一把鸡毛掸子。表演笑翻了全场。- ~& E, \7 @( g3 e6 D
7 v5 n* ~( W3 c4 ?+ k
  这个节目的创作者是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王景愚。他参加了彩排,但直播那天,青艺恰好要公演话剧《抓壮丁》。王景愚的角色没有B角,分身乏术,无法参加晚会。杜澎救场如救火,代他表演了这个节目。
  [# h. W* ~5 R5 v- }
' f  i& \; U# V% r9 R$ g  晚会播出后,原以为观众的好评会更强烈,没想到寄来的信中却有不少尖锐的反对之声。一封署名“愤怒的观众”的来信称,这是“以廉价的方式来向小市民趣味讨好”,而且,还是在国庆前夕,在“外宾云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播出的。
. c# u$ `/ {2 i! s/ ~, L$ ~( ?# X
3 O! f9 I) M# Z* h( {3 H  很快,短暂的文艺小阳春被“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风雨欲来所代替。$ m8 p1 Q; i2 B. q8 h
4 n3 p; I! Q! H8 l1 _2 D
  1963年11月,北京电视台在检查1962年以来播出的文艺节目时认定:第二次笑的晚会有些节目不该播出,较突出的是《诸葛亮请客》;而第三次笑的晚会,大部分节目都有问题,思想内容不健康,表演也很粗糙。
8 q; C+ I' r2 e# K2 h0 E, ?( b! k# I' i& [
  在随后到来的文革中,笑的晚会更被上纲上线为“毒草”。《老北京叫卖组曲》成为了怀念旧社会的证据,黄宗洛表演的讲“公鸡下蛋”的小品《来亨先生》被认为是讽刺三年困难时期。《吃鸡》则遭到了最多的批判,被创造性地解读为“吃鸡拔‘毛’”,主创王景愚差点被打成了反革命。梅益和孟启予都遭到了批斗,王扶林和侯宝林陪斗。
( z/ t" {  ]0 Z. B$ k, X- y1 P% _0 h( y' s+ O0 b
  文革结束后,孟启予担任了中央电视台(由北京电视台更名而来)的副台长。王扶林则转向电视剧创作,在1987年导演了经典版《红楼梦》。- M5 \( X3 O' A; A* a+ \7 W
+ K1 x, D$ g- s# M% Y' W% Z3 Y
  1983年的首届春晚上,在导演黄一鹤、邓在军(当年为文艺组成员)和策划人侯宝林、马季(都参加过笑的晚会)的一再鼓励下,心有余悸的王景愚终于同意参演。8 J# v( A1 V' K! s) ]  g2 j
4 Z; [0 z7 t4 t- ~2 {6 i
  隔了21年的时空,《吃鸡》再次让观众笑出了眼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9-7 22: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