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87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枢燧姚氏“西洛金门山祖茔”现在何处?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7 16:2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枢燧姚氏“西洛金门山祖茔”现在何处?
  姚燧所撰《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载:“(文献公)终丧时,孤姪燧仕安西,燉佥淮西提刑,炜独举其柩, 藁葬京城东南别墅。后十八年,当元贞二年五月,炜徙葬,卜于西洛金门山祖茔,别兆于辉菊山之阳。”由此可见,枢公逝后先葬于北京,后墓从北京迁出分葬两处:一为枢燧姚氏“西洛金门山祖茔”,一为枢公避世静修理学的辉县。辉县枢公墓尚存,而西洛金门山祖茔现在何处,不得而知。
“金门山”现在河南省的哪里呢?有人说为现在的洛宁陈吴乡金山庙村金门山嶰溪谷,又有人说“金门山”即“宜阳山”,还有人说“苏门山亦有可能为金门山之讹
“金门山”、“宜阳山”、“律管山、“苏门山,哪山才是枢燧姚氏祖茔所在地,烦请熟悉河南历史地理的宗亲指点金山之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16:33:57 | 只看该作者
《李通志》载:金门山在永宁(现洛宁)南三十里,一名律管山。《九州纪要》载:金门之竹,可为笙管。金门山嶰溪谷在今在洛宁县境内,现存明嘉靖二十年敕赐金山神门石碑坊于陈吴乡金山庙村。传说上古时期,黄帝的乐官伶伦(为音乐吕律始祖)取金门山嶰溪谷之竹做管而吹,定为黄钟之宫,以黄钟为基准,则成十二律吕。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16:36:09 | 只看该作者
《后汉郡国志》载:宜阳有金门山,竹为律管。臧荣绪《晋书》称,孙登尝经宜阳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共传说。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求与俱出,登不肯,籍因别去。登上峰,行且啸,如箫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籍怪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声。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此说亦见于王隐《晋书》,后东晋孙绰作《高士传》,认为孙登所经之山为苏门山,但从阮籍曾作《宜阳记》,对此地的山川形胜物产显得相当熟谙的情形来看,或当以宜阳山为是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16:37:23 | 只看该作者
   
宜阳有金门山,山后有东汉所置金门亭,故名。其山多竹,一名律管山(参《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八河南三)《御览》卷四二金门山引阮籍《宜阳记》称金山之竹,堪为笙管,而《世说·栖逸》注引《魏氏春秋》言苏门山隐者身边唯竹实数斛,故苏门山亦有可能为金门山之讹。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3-9-7 16:48:16 | 只看该作者
《金门山传奇》
, N" G9 v5 ]/ o7 H- o* G% s1 ]洛阳晚报  2005-05-30 9 E4 B, v5 l6 F" U9 L4 K9 E) S
本报记者 刘保军 通讯员 冯合理 张泽民
5 _, `, g  I  u
( s! n, [# X0 |. Y3 U2 h有一根好笔杆,写一手好文章,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就可以做个大官;有一手好枪法,有一身好胆量,在“乱世出英雄”的年代,就能打出一世威名;黄瓜呢?吃就吃了,卖就卖了,不值几个钱,但在金山爷的点化下,就变成了一把金钥匙,能够打开金山神门,获得无数金银财宝……张鼎延的笔杆、张寡妇的枪杆、金山爷的黄瓜,在洛宁县的金门山演绎了一出—— ) [6 _3 d; q7 y8 y- l% [
' g0 G$ a: q* G/ ]! _7 B
- V' p, P" p$ b) X1 B( X  o8 j: ~
音乐始祖伶伦来到洛宁县金门山,取山解谷之竹制成乐器,创制十二律吕,从此华夏大地有了美妙的音乐之声。这个美丽传说,使“金门竹韵”成为洛宁县古八景之一。如今的金山庙门楼上,仍保留着明朝皇帝朱厚熜敕赐的“金山神门”四个大字,而流传至今的关于“金山爷”的种种传说,更使金门山多了几分厚重、几分神秘。
) c3 W. b/ }$ e/ N
' E4 n2 |4 D) a$ u6 n金门山又名金山,北山脚下有个金山庙村,村里有座金山庙,庙里供奉着金山爷,即掌管金山之神。据村民介绍,大殿内原有一条木龙横卧在梁上,进殿后只要踩住机关,木龙就会扑到地上。后来因吓死了一个人,木龙就被拆除了。$ o7 B3 z2 v* M
1 G/ X& V4 E$ l! L
金山庙村位于陈吴乡,历史上曾是侯王的封地,也是县衙所在地。东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在宦官的帮助下,除掉了控制东汉王朝大权20年的外戚梁冀。在这一事件中,大臣李伟因杀梁冀有功,被封为尚书令,为金门亭侯。受封后李伟开始修建金门城,使金山庙村成了一个有险可守的好地方。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现在的洛宁县南部地区设金门县,县衙就设在金山庙村。
9 }% e8 y6 F% g1 J* a
/ _9 ]8 X& G+ s7 q( R7 t8 i7 V* i. x汉朝的农民起义军赤眉军、明朝的李自成起义军等曾转战金门山一带。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起义军张赭的部队就是在金门山被东汉大司马吴汉的部将陈俊击败的。
5 o/ x8 |' e3 _8 a+ x* Y
; l6 f4 l% e# g* V) H2 U' U  O% n, I4 @& R+ v' |2 P

1 d; t4 I9 H& O: P4 G* Y在金门山的历史画卷上有两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官至清朝兵部侍郎的张鼎延及名震豫西的女土匪张寡妇,他们都是从金门山北山脚下的德里村走出来的。
; c: ^  ?4 O1 V, ]( U
1 V9 p: h, ~) ~# l" ?- @: T1 m! P; h& ^5 B! A$ i8 W
张鼎延和父亲张论写起文章来都是妙笔生花,两人的传世诗作中有不少吟咏金门山的诗。张论著有《暑凉谷集》若干卷、《言兵事疏》217篇。张鼎延著有文集十余卷,他还酷爱书法,与王铎共著的《琅华馆帖》堪称书法瑰宝。5 f( v* L( a: h2 u1 }; d# S8 Q

' p* d2 `8 S+ H( I张氏父子都是中进士后踏入官场的。张论曾任陕西道御史,后升至四川巡抚。在西南平定土酋奢崇明叛乱时,他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本该加官晋级,谁知弄丢了大印,不仅没有升迁,反而被遣回老家。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围攻永宁城(今洛宁县),张论大概想借机向朝廷表忠心,就出资招募兵勇,亲自监督加固城墙,指挥兵勇与起义军作战。数日后起义军撤走,张论积劳成疾而亡。
- S+ l9 h0 i" G% N4 `  o" ~# S$ y. R. M/ {- l  ^
张鼎延中进士后初为兵科都给事,后任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再次围攻永宁城,张鼎延率部抵抗,激战3昼夜,最后起义军攻破城池,将明宗室万安王朱采轻和张鼎延家族共100多口人全部杀掉,张鼎延藏在井中躲过一劫。张鼎延后来降清为官,历任吏部验封司郎中、考功郎中、太仆少卿、大理寺和工部左侍郎、刑部右侍郎、兵部右侍郎等职$ a1 R& e( E+ r( m+ j# @% ]0 ~  Q; Z

# d- C0 t- d! u- v: x
* l; U7 D. y6 k9 m" b张家父子凭着笔杆子起家后在宦海中沉浮,张寡妇则靠枪杆子闯荡绿林,名震豫西,但最终还是死在了别人的枪口之下。1 Y+ u3 T) }& M( Z$ L: C

7 d9 O) U& ]7 g9 U( x6 I5 k张寡妇原名贺贞,丈夫张有很早就去世了,留下她和3个孩子。长子张振升长大成人后,因小事与当地恶霸发生冲突,被迫闯荡绿林,结果被恶霸雇凶杀死。一腔怒火使贺贞丢掉了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幻想,变卖家产买来枪支弹药,和二儿子张明升一起占山为王,当上驾杆(即头领),从此玩起枪杆子,江湖人称张寡妇。 9 d/ F" M% ^8 m5 U, t: _2 `

/ v! R+ j+ Y0 O( Y张寡妇最初因力量薄弱,不敢对大村富户公开抢劫,只能小打小闹,行些绑票之事。按当地风俗,未婚女子被绑架后,必需当天赎回,否则就影响名声难以嫁人,所以其家人往往以最快的速度赎人,当时称之为“快票”。张寡妇第一次动手就绑架了两户人家的闺女,并很快拿到了赎金。遇到回赎不及的“快票”,张寡妇不像其他土匪一样纵容手下人胡作非为,而是对被绑架者好吃好喝好招待,夜里亲自守护,不准男人入内,她还曾开枪打死一个欲对“快票”图谋不轨的土匪。
" `5 A# }1 j- D3 ^+ d$ g( }张寡妇名气大了以后,许多人纷纷投奔她,到1924年张寡妇手下已有千余人。投奔她的人都认她做干妈或尊她为总驾杆。张寡妇势力壮大后,经常在洛宁、宜阳、嵩县一带活动。虽然后来张寡妇很少亲自出马,但土匪们都打着她的旗号攻村略寨,劫财绑票,一时间,张寡妇威震数百里。 / C/ W/ f$ t; F2 _# n* L
1925年春,张寡妇及其手下被镇嵩军收服。当年,她的儿子张明升在陕县头峪镇催逼军饷时,被当地乡绅杀了。张寡妇闻讯大怒,率大队人马将头峪镇层层包围,见人就杀,见房就烧,很多无辜百姓惨遭灭门之祸。张寡妇血洗头峪镇后,离开镇嵩军回到家乡。1929年,镇嵩军再次收编张寡妇部。张寡妇把枪支交给部下,她自己又回到老家重操旧业。 , u' b' B& V+ [9 H
张寡妇劫富济贫,地方豪绅对她又恨又怕,一直想着如何将其除掉,并先拿张寡妇的三儿子张先升开刀。1932年,一直在家务农的张先升被人枪杀,张寡妇悲恸欲绝,连夜带领人马从宜阳杀回洛宁报仇。先行人马走到洛宁县涧口乡陶峪北村时,误以为是德里村,于是见男人就杀。张寡妇赶到后急令他们住手,但已经误杀村民33人。天亮后张寡妇撤到山里,准备伺机杀向德里村,但各村已经得到消息,并做好应战准备。张寡妇见势不妙,将人马拉到山里,面向德里村痛哭一场,发誓“永生不再回德里村”。
7 t# e6 k# N) T' i5 O1933年,已经50多岁的张寡妇改行经商。有一次,她坐人力车去许昌,路过一座小桥时,有一个土匪站在路边高处冲她大喊:“站住!带私货没有?”另一个土匪则迎面拦住她。她从容不迫地将包袱扔到地上说:“检查吧!”该土匪正在解包袱时,她掏出手枪一枪将高处土匪的枪打掉,并大声叫道:“我是张寡妇!”两个土匪吓得急忙跪地求饶。她命土匪把枪拾起来,并扔下一包治枪伤的药,让他们滚开。两个土匪逃走以后,车夫惊讶地问:“老太太,你就是豫西的张寡妇?怎么不把他俩打死?”张寡妇说:“我已把他的手指打伤,教训教训他们就算了。” % {& x7 K' m  ^; C2 p; W
一个月后,张寡妇从许昌回来经过龙门时,被国民党军队抓获,并在洛阳东关大桥下处决。一个玩枪杆子起家的女土匪,最后死在了别人的枪口下。
* n' W) z& j0 M/ n
& C7 C9 v7 C, R! r2 B0 J. @; N0 @( x1 S+ ]

, A8 m/ C. ?" o% L2 ]6 M* P! F' H4 x9 F! D8 x4 _
7 Z, A* F& s" ^  _1 ~) x
金门山又称金山,山名的由来除了山形似金字外,还与当地的一个传说有关。按当地人的说法,金门山是一座宝山,只要打开了金门山的神门,就能得到无数金银财宝。也许你不信这些传说,但明朝皇帝朱厚熜相信,并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赐“金山神门”4个大字,至今还被刻写在金山庙的门楼上。
3 P- y. v* j' U! K1 T
4 @' a, s) H- W据说金山神门曾被一个老汉打开过,钥匙竟是一根黄瓜。
' r3 ]2 [  e! H$ R$ F6 j/ @# O$ m3 E/ g# G7 N
这个老汉姓韦,孤身一人在金山庙旁种菜度日。有一年春天大旱,河水断流,禾苗枯死,金山庙村许多人家都断了炊。韦老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只好跪在庙里求金山爷保佑全村人度过饥荒。当天夜里,韦老汉刚睡下,平日端坐在庙里的金山爷竟然推门进来给了他一粒瓜子,并说:“种下这粒瓜子,到端午节半夜,你摘了黄瓜,打开金山石门,取出财宝救济乡亲。”韦老汉忙问:“怎么打开山门﹖”金山爷说:“把黄瓜插入东北山崖上的石缝,倒转三圈儿,石门自会打开。切记,快进快出,莫要耽搁。”韦老汉醒来后,手中果然有一粒瓜子,他急忙披衣出门,将瓜子种到菜园里。
& w7 |7 @) {3 B/ C/ l" h/ i3 o转眼到了农历五月初四,黄瓜已有一尺多长,粗如棒槌。半夜里,韦老汉听到村里传来哭声,知道有人饿死,忍不住摘下黄瓜,打开了山门。只见山洞里有匹小骡驹儿正在拉碾子,却无人看管。韦老汉见碾盘上全是金豆,便上前一手拉住小骡驹儿,一手去抓金豆。不料,小骡驹儿受到惊吓,突然挣脱他的手,跃出山门。韦老汉刚往口袋里装了两把金豆,就听山门“咔嚓、咔嚓”地响,并徐徐关闭。他急忙夺门而出,顷刻间石门关上了,那根黄瓜被挤得粉碎。韦老汉惊出一身冷汗,自知提前一天摘了黄瓜,才遭遇如此险情。
+ x- I. ?; z6 q5 R& ^6 L. `第二天,韦老汉拿金豆去邻村马大户家买回五石粮食,村里才又冒起炊烟。不少人好奇地问金豆的来历,韦老汉不便说出打开金山神门的事,就说是在菜园里挖出来的。这话传到马大户耳朵里,他三天两头来找韦老汉闲聊,有时还动手帮韦老汉翻地,当然找不到金豆了。
% r, `6 ^  k( g5 b) c端午节过后,天下了一场透雨。乡亲们忙着种地,马大户也好几天没来打扰。韦老汉清静下来,想起那匹小骡驹儿,心中充满内疚之情,便向金山爷许下一个心愿:如果能找到小骡驹儿,就养活它一辈子。
& P  h% t2 w. Y; ?, v一天夜里,韦老汉听到河边传来小骡驹儿的叫声,他急忙起床去寻找,到天亮也没见到小骡驹儿的影子,但在路边见到几个金蛋蛋和一块脸盆大小的银饼。韦老汉一阵惊喜,暗想:这小骡驹儿会屙金尿银,真是全村人的福气。
( `, P5 v* Q7 B1 ?早上,马大户来到韦老汉家,看见这么多金银,他突然变脸说昨晚家中被盗,是韦老汉偷了他家的财宝。韦老汉大声争辩,惊动了村民,大家纷纷赶来围住马大户,骂他黑心骗财。马大户见众怒难犯,就把韦老汉告到了县衙。县官马上派衙役把韦老汉连同金银一起押到县衙。韦老汉无奈,只得说出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 x4 B" ?2 B6 o0 w6 J
县官听后心生一计,他命令衙役带上马大户和韦老汉,去把小骡驹儿捉来,说是见到小骡驹儿屙尿,是非自明。数日之后,衙役们无功而返。县官立即宣判:“事出有因,查无实据,金银充公,原告、被告回家。”结案后,县太爷满心欢喜,忙去查看金银,谁知他一打开箱子,臭气扑面而来,里面全是小骡驹儿的粪便,气得他一病不起,不久便呜呼哀哉了。
' l) B& z! [1 y/ U% |马大户骗财不成仍不甘心,夜里常在河边寻觅,还下了绊马索,想捉到小骡驹儿据为己有。韦老汉因挂念小骡驹儿,晚上常常睡不着觉。中秋之夜,河边又传来小骡驹儿的叫声,韦老汉忙跑去寻找,月光下只见小骡驹儿被绳索套住了后蹄,正拼命挣扎。韦老汉忙去解绳索,不料马大户从后边猛扑上去,抱住了小骡驹儿的脖子。恰在此时,韦老汉解开了绳子,小骡驹儿一跃而起,带着马大户飞奔而去。韦老汉追了一程,不见小骡驹儿的踪影,只好回家。第二天,有人发现马大户摔死在路上,后来再也没人见过那匹小骡驹儿了。
% f# U1 i' ]! Y
5 V5 `+ Z" y% E) t1 I6 z3 D. R( O8 p4 t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发表于 2013-12-18 10:26: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义宽 于 2013-12-18 10:28 编辑 ' Y4 W. d) z. ^
姚立行 发表于 2013-9-7 16:48( I: ?2 j0 Q; R9 i" E! Z  \
《金门山传奇》
* O* R! p* m9 z洛阳晚报  2005-05-30 $ B' M& ?* T3 U1 V" F
本报记者 刘保军 通讯员 冯合理 张泽民
( t  T! X6 a# _/ \
  @0 }; Q! G$ u/ J2 _
宋朝时俗称洛阳为西洛
    程奇在博文《洛阳音是古代高普通话》中说:宋代以西洛特指洛阳。在网上检索到不少文献,都能说明西洛就是西京洛阳(或河南府)。
    《续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五月,戊寅朔,范仲淹言:“臣近亲奉德音,以孔道辅曾言迁都西洛,臣谓未可也。国家太平,岂可有迁都之议!但西洛帝王之宅,负关、河之固,边方不宁,则可退守。宜渐营廪食,陕西有馀,可运而下,东路有馀。可运而上,数年之间,庶几有备。太平则居东京通济之地以便天下,急难则居西洛险固之宅以守中原。……”
    《续资治通鉴·卷第十一》:己卯,诏秦王廷美男女并发遣往西京,就廷美安泊。……赵普以秦王廷美谪居西洛非便,教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它变。”丙辰,降封廷美为涪陵县公,房州安置。
《旧五代史·高祖纪三》:庚申,契丹使人往洛京般取赵氏公主。《宋史·赵赞传》:德钧父子降晋,契丹尽锢之北去,赞独与母公主留西洛。天福三年,晋祖命赞奉母归蓟门。
     《旧五代史·列传十一》:王延,字世美……周初,以疾求分司西洛,授太子少保。
      欧阳修《六一诗话》:西洛故都,荒台废沼,遗迹依然,见于诗者多矣。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发表于 2013-12-18 10:56:41 | 只看该作者
    从检索文献中可以看出,洛宁金门山因“黄帝乐师伶伦取竹金门山(律管山),以定乐律”,在古代很有名气。《水经注》《后汉郡国志》等许多文献中都有金门山的记载。* C6 f8 r: B! b! F. r; [
    元代,洛宁金门山属河南府路管辖。
% T- @, u# ^! P) G1 ~5 K2 v    洛宁县网:洛宁县沿革8 A! z& Q4 D( B( C6 A$ a+ a
    洛宁县域秦为宜阳、卢氏两县辖地,汉至晋属宜阳、渑池、卢氏三县管辖。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在今洛宁北境陕县东境置崤县,治所冶垆,属司州恒农郡。同年在今洛宁北中部置南渑池县,治所蠡城,属恒农郡。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在今洛宁西境置南陕县,治所长水城,属司州恒农郡。同年在洛河以南置金门县,治所金门城,属宜阳郡。东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置金门郡,治所金门县城,属阳州,领金门、南渑池、南陕、卢氏四县。兴和年间(公元539~542年),崤县属义州恒农郡,南渑池、金门属义州宜阳郡。西魏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在今洛宁东境,宜阳西境置北宜阳县,治所黄垆,属义州宜阳郡。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南陕县更名长渊县,属义州弘农郡。次年改北宜阳县为熊耳县。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置崤郡,领陕中、北陕、崤三县。武帝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在同轨城(今杨坡乡城头村)置同轨郡,属东京,领熊耳、渑池两县。后周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隋又改为洛水县。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废宜阳、同轨二郡,熊耳县改属河南郡,徙治所于同轨城。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废崤、洛水二县入熊耳。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熊耳县更名永宁,徙治所于永固城(今城关镇老城)。长渊县更名长水县。元至正三年(公元1266年)长水、永宁合县,称永宁县,治所永固城。属河南府。明、清时,永宁县属河南府。民国2年(公元1913年),永宁县改为洛宁县,属河洛道。1927年属豫西行政长官公署。1932年属陕州十一督察区。1945年元月,中共在旧县村成立洛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属豫西二专区。日寇侵占期间,中共洛宁抗日民主政府在西山地,国民党县政府流亡故县村,日伪县政府盘踞县城,三方对峙之势持续到当年8月日军投降。1947年洛宁解放,分洛南、洛北二县,洛南县属豫西三专署,洛北县属太岳五专署。1948年3月洛南、洛北合县,仍称洛宁县,属陕州专署。1952年属洛阳专署。1986年属洛阳市。
! U, u- X' ]3 T    立行宗亲提到的洛宁金门山、宜阳山的疑问,会不会是因金门山曾隶属于宜阳县而引起的争议呢?
: e4 d/ ]5 ~2 {# _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8 13:31:5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义宽宗亲提供的资料。
% p( z% b! n: P* n' c  L
+ K' u$ f" ~4 n# T6 R" l+ k% E9 W如果西洛指洛阳,
6 ~0 Q/ ?+ L7 x( [  I那么现在洛阳市境内是否有金门山呢?
. C9 R/ x& I) r5 ?, p! T6 X
) z# _* ]1 A# p, c0 L/ P" N如果燧公所说金门山在现洛宁县境内,
- Y: d7 v2 \/ n2 C3 u# o那就可以两种解释:
3 r4 ^4 A3 @& |* V一是洛宁县在洛阳市的西边;
8 ]5 O* O) `  U0 N9 }3 g2 e二是元代时洛宁县曾辖于洛阳市。
/ V/ l0 J% V& m' s* j4 P$ ` 5 n( R, ]" Q) w; [" x- Z
请问现在洛阳市是否仍然管辖洛宁县呢?
  _5 |; l' o) g& b5 @. c6 S7 c
$ u  D1 {3 T: X6 ?- P* I; G& Z( d) [如果宜阳曾辖洛宁,
! e' ?" \+ W& e; c6 U现在的金门山被称为宜阳山是有可能的!
. W9 W* P* b$ V+ w# Z ( z' F% x- g' c- U" A% q6 E4 p
另外现宜阳县内是否还有与金门山名字相似的山呢?4 M/ _1 p% [+ ?4 {7 Z3 Q& y6 h9 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 19: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