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16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徽省内长江以南地区特色民俗汇总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0-3 20:2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六安姚远铸 于 2013-10-3 20:25 编辑
# [6 P3 D. `4 a* h$ I! ?: J& O& s& S0 N; j# G" u
  |# K/ g7 K  n: U* D5 \' }
                                   安徽省内长江以南地区特色民俗汇总
. a# a* t& q+ p& O. h
    〔黄山壶俗〕
  黄山及周围的茶乡,历来有敬供茶壶的风俗。所以黄山有句土话,叫“壶破扁担断——完了”。茶农一般在自家堂屋的香案上供只茶壶和一根缩制的小扁担。
  传说明天启年间,山下歙县新任知县听说黄山云雾茶泡在壶中,祥气缭绕而上,并显出一个美丽的姑娘用舌尖采茶的图画。于是他进京献茶,但祥瑞之状没出现。皇帝认为欺君,怒斩了这个知县,又下旨徽州府,要把制造邪说的乡民处斩。徽州知府是个清官,不愿滥杀无辜,急到茶乡访查。一个老茶农告诉他,黄山云雾茶确实神奇,但茶叶要是谷雨当天采的谷雨尖,还要用砂壶、山泉水、栗树柴烧的沸水冲泡,缺不可。知府携带一应材料进京,在殿上一试,果然祥瑞之气中现出美丽的图形。皇上撤回了圣旨,使黄山一带的茶乡百姓免遭了一场劫难。茶农们认为上过金銮殿的砂壶、扁担是救命之物,特别把壶看得非常珍贵,因之茶乡自那时起就有供壶的风俗。
  黄山除了有供壶的习俗,同时还有“挂壶认亲”的风俗,而这个风俗又是从对歌试婚的风俗演变而来的。传说,以前古历三月三,山中青年男女便点起篝火对歌,对上后女的便到男家住一宿,来年三月三抱着孩子到男家正式结婚。如果连对歌三年还没有生子的,只得进寡女村,一辈子不准结婚。后来这个风俗被一个俊美的茶姑打破了。这年三月三,茶姑对歌对上一个小伙子,却不肯进男家门。她对小伙子说:“要是我这一夜不能怀孕呢?你看寡女村有多少受苦的姐妹。”她从怀中取了一只茶壶给小伙子,说:“你要爱我,在谷雨那天把这只壶挂在茶园的树上。”谷雨那天姑娘们都在茶园采茶,又渴又累。茶姑说:“现在要有一壶茶解渴有多好!”姑娘们都打趣说:“除非天上神人爱上你,送你一壶水。”茶姑煞有介事地在茶丛中寻找,拿下了小伙子事先挂好的茶壶说:“大家快来喝啊。”姑娘们嘻嘻哈哈地喝起来,剩下的塞给茶姑,顽皮地说:“这是神仙的定情水,快喝。。”茶姑半嗔半嘻地说:“喝就喝,神仙敢来娶,我就嫁给他。”这时,那个小伙子走了出来,说:“谁拿了我的壶?”姑娘们更兴奋了,说:“原来神仙是你,茶壶当媒人,你快娶茶姑吧!”老人们认为这是天意,就让他俩结了婚。第三年生了个大胖小子。这样,大家都认为“挂壶认亲”比对歌试婚好,从此这个习俗就传承下来了。
  黄山有关壶的习俗真多,其中还有“吃茶讲壶(和)”的风俗,又叫“吃讲茶”,也就是喝茶讲理,解决乡邻之间的纠纷。这个风俗也有一段传说。元朝末年,朱元璋进军徽州,遇到程、鲍两姓纠纷、械斗。朱元璋把两姓的长辈请到军营,沏茶款待。因军营的茶具不多,两姓人等捧来茶具,大家不由得评价起茶壶茶具来,气氛缓和多了。朱元璋说:“你们的山是名山,茶是名茶,壶是名壶,争执械斗实在与‘名’字不相称啊。”两姓听了很惭愧,各自作了检讨。军师刘伯温站起身说:“乡亲们,这个‘吃茶讲壶(和)’使大家消气为友,真好。”第二天朱元璋大军离境,两姓夹道相送。从此“吃茶讲壶(和)”的风俗便传了下来。
  除以上的壶俗外,黄山还有“以壶还壶”的风俗。黄山人珍惜的礼物是茶壶。这壶不管产在哪里,越远越珍贵。回赠的礼品除了同样有壶外还另有好茶叶。这个风俗据说始于明末清初,与金陵名妓董小宛两上黄山有关。第一次,董小宛是拜访雪庄和尚,切磋画艺,临走时雪庄送她一幅《雪天品茗图》和一只茶壶。说来也巧,小宛回去后,一个景德镇的瓷商知道她爱壶,就别出心裁地烧了一套半个鸡蛋大小的微壶送给小宛。董小宛二上黄山时,就把这套精巧的微壶送给了雪庄。黄山有个茶农给雪庄担水劈柴10 年,孩子满月,雪庄又把小宛送给他的壶送给了孩子。从此以壶还壶,以壶作礼的风俗流行开来。黄山至今还流传一首民谣:“黄山茶乡民风淳,珍贵礼物是茶壶,人生交往薄财利,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山连心锁〕
  华夏民风中长命锁、同心锁都是挂在脖子上,藏在箱柜中,是人与人之间心灵连系和感情交流的吉祥物。而连心锁挂在高山险峰之上,隐约于飘渺无形的云雾之中,使那份感情、那份珍爱升华到更加无比的高度,这大概就是黄山连心锁的内涵所在。这种风俗由游人移植于黄山,至今已近20 年(80 年代初始)。从美妙的情侣,到新婚燕尔的娇客,从青年男女到老年夫妻,从异性到同性,从中国人到外国人,上黄山结连心锁的人越来越广,这种风俗使黄山之游更加富于甜蜜和人情味。你要是初登黄山,就会在天都峰、蓬花峰、排云亭等绝险之处,发现护栏铁索上锁着一枚枚精巧的连心锁,有些系着美丽的红飘带。山风吹来,云雾飘过,给人一种神秘虔诚的感受。据说,把连心锁锁在绝险之处,以示双方的情感能够经得起任何艰难险阻,经得起考验。尤其是谈恋爱的男女,挂锁时非常严肃。他们依偎在一起,男方挂锁,女方捺锁,然后共同把拖着红飘带的钥匙扔下深谷,表示两心永结,从此不再回头。周围的游人常向他们表示祝贺。近年来登临黄山的游客中,不少情侣是专程上山举行这种“仪式”的。
   〔徽州水口风俗〕
  “水口”是徽州村落中带有玄学色彩的历史文化的展现。水口大多是在村庄的要道口,选择什么狮象把门、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吉祥地形,或挖河、或开渠引水,然后垒石筑坝,坝上植树,溪上造桥,道路旁盖上小亭阁、社屋、小庙,砌几个石栏、石凳,这就是关系村民命脉的水口了。
  村庄多数位于水口内侧,也有相距一二华里的。风水先生认为:“水口乃地之门户”,当“一方众水的总出处”。人们建水口是为了人丁兴旺和积聚财富。有些村庄还会建起敲更楼或者文昌阁,祈求文运隆昌。旧时的村民对此没有不信;今天的人对此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所以水口树木茂盛,很少有人破坏。
  水口的小庙,旧时供的是社稷神、五猖神、土地公公等。水口小亭是村民嫁娶、丧葬迎来送往的地方。当时民风淳朴,亭中备有茶水供路人休憩。当然,水口还有防卫、防风、蓄水等实用功能。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徽商的故乡在徽州,明清时期徽商富甲天下,但每个徽商的发展史都是艰辛苦涩的,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失去的很多很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做得生意,囝啊心肝肉;做不得生意,活鬼活孤幽。”旧时,徽州的大小村庄都有“子曰店”,小孩念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被亲戚推荐到千百里以外去学生意。而换个地方,十二三岁的小孩还在父母身边绕膝玩耍呢,而徽州地方家家如此,此种年龄已告别父母出远门学商了,难怪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但换句话说,正是由于这样的民风造就了雄飞中华商界300 年的奇迹,出现了汪廷璋、江春、鲍志道、马曰诶一类的大富商。
   〔长哭当歌徽商妇〕
  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大户人家的女孩没出嫁前,总是要跟私塾先生读几年书,出嫁以后丈夫外出经商,按时给家里寄生活费。较好的文学修养丰富了徽州妇女的精神世界,一旦遇到不幸,能把心中的痛苦哀怨编成词,合着那古诗词、古乐曲,悠悠地歌哭出来。既有韵律又有节奏,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首首灰色的人生咏叹调。大多体现了孤灯支影的商妇无告的哀怨,有的成婚仅几天新郎就外出经商,就有了《送郎》一类的歌哭词。她们承受不住青春期长期的独身折磨,转而羡慕小户人家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谐夫妻生活,一首《宁愿嫁给种田郎》细微地表现了她们这种心态。有些失去丈夫的少妇,只有清明上坟,哀哀地一首《小寡妇上坟》诉说自己的悲伤。
  今天来徽州旅游的人们,常为当年徽商留下的民居、祠堂、牌坊、园林、书院赞叹不已,但许多人会忽略旧时商妇所做出的惨重牺牲。游历在这些古代的建筑中,除感觉那浓郁的古文化氛围外,还有些许透心的凄凉。
   〔徽州茶道〕
  徽州产名茶,且历史悠久,唐代陆羽的《茶经》就有歙州产茶的记载,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松罗茶、黄山银钩享誉海内外。徽州虽然既产绿茶也产红茶,但这里人喜“绿”弃“红”。徽州人可称得上懂茶好茶,日饮不断,尤其男子。每日又分“朝茶”、“午茶”、“夜茶”。晨起洗漱完后,手持一杯香茶,闲步村头树下、庭院回廊,细聊慢饮。清新的空气,芬芳的香茶,舒心的谈话,是当地人健身的妙招。难怪有“朝可不食,不可不饮”的说法,所以朝茶讲究个细品。午饭后却是酽茶一杯,用以清食健胃。午茶讲究个“浓”字。夏天,夜色来临,一把竹椅一把扇,一杯香茗饮庭院,一天疲倦顿消。冬夜热茶伴柴火炉,融融暖意弥漫房屋,夜茶讲究舒心舒意。旧时徽人的茶礼非常讲究,俗话说:“上茶分三等”。客到,主人首先端上香喷喷的热茶。待贵客,或喜庆,讲究吃“三茶”,就是枣栗茶、鸡蛋茶和清茶。大年初一、正月拜年、婚礼、新娘回门都要吃三茶。三茶又叫利市茶,大吉大利。给客人上茶,双手上为敬。如果是长辈给晚辈上茶,晚辈要起座双手接茶。茶满八分为敬,饮茶以慢和轻为文雅。徽州宴席,作兴以茶代酒。
  徽州民间婚嫁,作兴以茶作聘礼,男方送礼叫“下茶”,女方接收许婚叫“受茶”。端午节小孩的八卦香囊里放有茶叶。徽州人沏茶喜取山泉水,隔夜茶杯不沾茶色。
   〔“端锅相劝”〕
  除夕吃年饭,各地都讲究几碗几碟,而徽州人吃年饭,却把菜放到锅里,连锅带炉端到桌上,叫“端锅菜”。平时亲友来了也吃端锅菜。
  从前徽州出了个毕尚书。一年到山东任主考,一位马秀才的文章令他拍案叫绝,想点他为第一,但一交谈又觉得他有些傲气,点第一的念头也打消了。毕尚书的妻是个贤惠之人,听后,想劝丈夫以国家为重选拔英才,但又怕老头子听不进。这时正要开饭了,她急中生智把几个菜全倒进锅里,连锅端上桌。老尚书被弄得莫名其妙。妻子说:“如今朝廷重视人才,像马秀才这样的人你不用他,将来一得志必然与你有成见,毕家的食禄难保。所以为妻将锅端起来劝你深思。”一席话说得毕尚书猛省,就奏禀圣上,点了马秀才为状元。
  过了几年,毕尚书的老伴也去世了,毕告老还徽州。行前将亲信送来的金银财帛装了20 车带回养老。马状元奉劝他不要毁掉一生的廉节。老尚书没将此话放在心里。出城没多远,被马状元带人马拦住。马状元说:“恩师有人告你为官不清,我奉旨查抄,如果属实,将满门抄斩。”吓得毕尚书浑身冒冷汗。不料查遍20 辆车子,全是砖头瓦片。这时马状元悄悄说:“恩师不听我劝告,只好命人将财物换成砖瓦,供你回去建宅。若不然,老师今天恐怕到黄河也洗不清了。”毕尚书听了,感动得泪流满面,更加思念老伴,若不是她“端锅相劝”,不但自己斩首示众,还要连累家族。回家后,逢年过节都邀请家乡父老吃“端锅菜”,乡人仿效成俗。
   〔观音灯会看砖雕〕
  全国各地多在正月十五举办元宵灯会,而徽州特别,却在十三晚上举办“观音灯会”。它是由明朝砖雕艺师发起而传沿成俗的。这天晚上每家门前至少8 盏灯,大户人家多达64 盏。灯把门头和檐下的砖雕照得清清楚楚。砖雕上有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等等。人们一边看灯,一边欣赏各户的砖雕,并进行品评。它是砖雕工艺的竞赛,也是纪念“观音指路”的传说,反映了技师们对砖雕艺术的精益求精。
  传说当年徽州有个鲍四,原来是个烧窑的。他看到徽商发了财,银子花得淌水似的,眼馋,便来了个“弃窑经商”。几年下来居然也发了财,并且成了徽州的首富。一年,他在江苏淮安修一条商业街,修街前在街头先建了个鲍四庙,塑了全身像。这时来了一妇人,手抱一只插着杨柳枝的瓶子,对鲍四说:“鲍老板,你有多少钱财,敢夸海口修一条鲍四街?你有多大德行,敢建庙塑像,受万民香火?”鲍四傲慢地说:“我钱财无限。”“哈哈,天下只有‘技艺无限’,哪有什么钱财无限?”鲍四要与妇人打赌。双方约定,妇人放朵莲花在地上,鲍四便放上一只元宝,看谁多。鲍四输了,元宝白送给淮安人,砸庙毁像;妇人输了,莲花送给鲍四街装饰街面,准鲍四建庙受万民香火。最后鲍四输了。淮安人就用鲍四输掉的元宝修了一条“莲花街”。鲍四身无分文,回徽州重又烧窑。后来一个人点拨他,告诉他那是观世音在教诲他“技艺无穷,钱财有限”的道理,还是好好烧窑吧。
  鲍四猛省,从此安心在砖上雕刻莲花,烧起莲花砖。后来又在砖上刻花木、虫鱼、风景、人物故事。并雕观音像,这也是徽州三雕为什么观音像多的原因。鲍四的砖雕工艺形成了徽派独特的艺术,成就了许多人才。为了感谢观音指引人生之路,和切磋技艺,吸收大众的反映不断提高砖雕水平,鲍四和徒弟们发起了观音会,一代一代传到今天。
   〔寄亲情的米〕
  徽州农村,腊月下旬家家做,随便走到哪里,你都会听到“梆、梆、梆”的敲击声。模,农民又叫它“印”,大体上有“寿桃印”和“清明”两类。前者是给老人做寿之用,后者是寄思亡灵所需。
  “寿桃印”形状像桃,意思取于西王母蟠桃吃了长生不老之意。模用乌桕和杨木雕成,普通的如尖嘴桃,还有桃叶。也有雕成双桃。桃蒂被美化成老寿星模样。桃形内造型有蝙蝠、如意、双钱、元宝、牡丹等,象征吉祥。后来制作更加精巧,如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和合、八仙过海等等。这些雕刻来自民间,质朴简练。寿桃用籼米粉掺糯米粉,加甜豆沙或芝麻,入笼蒸后点上胭脂红,白生生、红艳艳,香气诱人,形态可爱。到后来,不但祝寿,甚至生儿育女、婚姻喜庆、馈赠客人、出远门作礼品,都要蒸制寿桃,以示祝福。
  “清明”除用糯米,还用蒿菜、苎叶磨粉制作。徽人朱升不愿为官,由独子朱同袭职。朱同在明惠帝手下做官,明成祖夺取帝位后,逮捕惠帝手下的官员。成祖亲自审问朱同,说:“如果竹能为柴叶成果,我就免你一死。”竹子是从来不结果实的。消息传到家乡,徽州人取果的谐音,制出了竹叶送到京城,朱同已死。从此徽州就有了清明吃竹叶习俗,以寄托对亡故亲人的哀思。
   〔抬阁和舞板龙〕
  抬阁实际上就是抬着小戏楼的灯会、庙会活动。人们把抬阁四周用龙凤和鹤装饰起来,由四个粗壮有力的小伙子抬着,一个10 岁左右的儿童站在抬阁上,扮演古代戏剧人物,像刘、关、张,杨宗保、穆桂英,只做动作不唱词曲。抬阁出游时,花灯相陪,鼓乐开道,锣钹断后。一行四至八架抬阁,串村游乡,相互比赛,热闹非常。
  舞板龙是用木板接成长龙。板面上装有冬瓜形的灯笼,用纸糊成龙身,龙身内点上腊烛。在农村村镇按户按丁出入,俗称“一丁一板”。平时板龙一段一段细心地保管在各家各户,舞板龙时摊户拿出接成整龙。休宁回乡的板龙头和尾巴用木头雕成,而休宁县城海阳的板龙采用青的竹篾当骨子,糊上纸后细心描绘,龙形更加鲜艳夺目。
  休宁传统庙会很多,有农历正月十八上溪口财神会、二月二土地会、二月初八马鞍山庙会、三月三牛福会、立夏和冬至小北门关帝会、四月初十万安水龙庙会、七月二十五城将军会、四月初八五猖堂庙会、九月初八临溪周王庙会,还有其他的年节,休宁的抬阁、舞板龙都要出游。
   〔海阳五猖庙会〕
  农历五月初一,是休宁县城海阳的五猖会期。这天,四乡八镇的百姓赶至这里烧香,祈求五猖神主驱鬼祛邪,消灾化吉。庙会期间还要游行,前边是锦旗开路,十景担、肃静牌、万民伞、纸扎的祭品马牛羊跟进,再后边是地方戏班、杂耍班。
  五猖会历史很久,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没登大宝之前曾与陈友谅在徽州打了几年仗,死者不计其数。朱元璋当了皇帝,忘不了他的皇帝宝座是士兵的尸骨垒起来的。良心不安,就下圣旨叫江南的老百姓,村村建“尺五小庙”,因为士卒是五人为一伍的,所以庙中立“阵前阵后神祗五猖”要老百姓供奉。明代以后都改了几次朝代了,这供五猖的事江南各地早忘了,不知是徽州地处山区消息闭塞,还是徽州人怜悯那些尸骨无存的阵亡将士,五猖庙会在徽州一代代传了下来。
   〔呈狮麒麟舞〕
  这种民舞流行歙县富谛乡呈狮村已有800 年了。可能源于氏族社会的百兽舞,也可能与图腾有关。汉人以麒麟象征祥瑞,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表演。一开始云雾漫天,在悠扬的器乐中,家仙头戴方巾,身穿道袍,与10 个手拿云雾灯的云姑登场。口念“麟凤呈祥,风调雨顺”的祝愿语。紧接着五路财神捧着“宝物”上场,口念“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等数板。魁星戴面具,敞胸露怀,一手提笔,一手拿墨斗,做腾云踏雾的动作,并书写“天下太平”四个大字。一时,家仙、财神、魁星、云姑齐登高台。魁星高喊:“金童带麒麟”,引着麒麟翻跟头而上。麒麟头大、眼大,有角,额贴一“丰”字。有两人装扮,配合表演,优美异常。特别是口含、爪玩“八宝”活灵活现。有时仰面朝天,叫“麒麟望月”。
  〔叶村叠罗汉〕
  歙县叶村与浙江临安毗连,东边是清凉峰。每年元宵夜,这里灯火通明,彩灯挂满全村。“罗汉”们手拿明灯,随着锣鼓节奏游村。表演时,先由24 个化装成大肚、肥胖、矮腿、嬉面、怒容、哀怨、哼哈等等奇形可笑的罗汉进行亮相。一会儿,小罗汉上台扫佛堂,老罗汉拜叩诸佛。再由两个仙童引出弥陀、观音、灵官、四大金刚站于舞台四周。然后在激越的锣鼓声中,众罗汉表演60 套“叠罗汉”。其中最惊险的有:童子拜观音、仙人桥、石猴出世等,最后叠“六柱牌坊”结束。“六柱牌坊”要叠6 层,21 个罗汉叠5 层,第六层由一年少的小罗汉叠上,合掌祝福。
  叶村叠罗汉是有历史渊源的。明末,这里有个解元寺,一年元宵节失火,村民人叠人翻入寺内救火。和尚为了答谢村民,以后每年元宵便表演叠罗汉,后来佛寺没有了,叠罗汉被村民代代相传,所以叶村叠罗汉有佛教色彩。每年春节前,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便聚会提议表演人。并认真地送“请罗汉出阁”的红帖,被请者全家都将此当成吉祥喜庆的大事,热心支持家人排练。每逢叶村叠罗汉,方圆数十里的人都来观看,热闹非常。
   〔“观景励学”成花会〕
  明清之际,歙县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西溪吴家是有名的大盐商,在本地建了10 个大名园。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是吴家的外甥。园建好后吴家要祝枝山题诗庆贺,祝枝山只作了八景诗。吴盐商问:“还有两园景呢?”祝枝山答:“徽州人才之邦,外甥不敢独占。”吴听了连声说好,并别出心裁在阴历四月初一大开园门,让徽州各书院的学子来园赏景题咏。真是英雄出少年,那两院景题的诗居然占了十园的魁首。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歙县学人都要放假,教师带着学生观花题咏,家长也相随一道,分享儿子得奖的喜悦。
   〔渔梁亮船会〕
  每逢农历闺年的九、十月,在练江上用两只木船联成一对,卸去船篷,用竹木制成架子,外边包上纱布,扎成亭、塔、楼、阁、牌坊、鲤鱼等,中间点上烛灯。灯旁是乐队,笙歌齐奏,锣鼓喧天。亮船一般6 对,其后还有好几只木船尾随。会期在渔梁古坝上下游各游弋一夜。波光灯影,十分优美。亮船又叫水游,同时还有旱游。也就是岸上乡民玩灯,敬各种菩萨。江面上,岸边,交相呼应,妙趣无穷,四乡百姓汇聚观赏,热闹非常。
   〔屯溪江西会馆庙会〕
  徽商在江西经商的很多,江西人也有在徽州经营的,在清代他们在屯溪老街附近建了江西会馆,每年农历八月初一,徽州各县和屯溪的江西人借会馆的许(旌阳)真君生日庙会在这里聚会,联络乡谊,每次会期三天,挑选戏班在万年台演“平安戏”,祈求自己和远在江西的家人平安;此外还要举办隆重的祭神仪式。会馆内香烛满堂;会馆外,搭起高架燃放鞭炮。会期中,江西籍商人先要向会馆上缴灯油费,会馆发给“会券”,凭券在酒肆茶馆旅栈吃住。屯溪居民也以八月初一为当地传统节日,提早准备,会期接待四乡赶会的亲友,地缘、亲缘之情笼罩着明净的屯溪。
   〔黎阳庙会〕
  当地俗称“八月十三磨豆腐”,又叫“靖阳节”。原来黎阳只祀奉唐越国公汪华,老百姓称汪公佬。明崇祯元年魏忠贤失势,屯溪兖山和休宁等地的魏党怕受牵连,将魏忠贤生祠的偶像统统抬到汪公庙,诡称“二相公”、“八大帝”,庙会是从这时兴起的。
  黎阳庙会神像很多,包括汪华在内共有11 尊,在中秋节前两日举行。因庙会后是中秋节,所以有“黎阳庙会接客不送客”的说法。庙会期间,选戏班演戏。八月初一至初十晚上,由各菩萨会首组成11 个“伏鼓”班走街串巷“打仗鼓”。八月十一日迎神,每神像一班,由游逻、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队伍出游。十二日游到隆阜上村粮店,象征性地用袋买些黄豆。当晚抬着11 个菩萨列队到小龙山受群众祭拜,灯笼火把,约有五六百人上道,十分壮观。八月十三所有神像又都被请出,在黎阳的戏台下,抬着神像跑上三圈,叫做“跑马”,也叫“磨豆腐”。这是庙会的高潮。民间流传有“隆阜花台率口礼,黎阳跑马临溪桥。”
   〔屯溪龙舟〕
  屯溪的端阳节龙舟竞渡历史久,以新安江船户为主。午时,秀丽的新安江两岸观者如潮,三条敞篷架上插满各色彩旗的龙舟,由罗汉松段江面启航,逆流而上。每条船上有20名精壮的水手,在锣鼓和鞭炮的助威下奋力挥桨。龙舟穿过屯溪大桥后,掉头泊于小澎湖江面。这时高昂的龙嘴喷吐出一股袅袅的黄烟。站在桥上、岸上的大亨们便向水中抛洒银元、金币,龙舟上的水手开始大显身手,从2 米高的木架上用各种姿式轮流跳入波光粼粼的江中,潜水寻宝。惹得围观的群众不时发出叫好声。江上岸畔,人潮声、击鼓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
   〔新安江船民联姻俗〕
  屯溪抗日战争时有“小上海”之称,由于商业繁荣,许多渔船逐渐变为商船和民船,是新安江上的浮动民居。有独特的婚俗。
  屯溪船民婚嫁讲究“船户对船户”。船民中有钱、程、汪、叶四大姓,也是新安江上四大船帮。凡是婚嫁的人家,都要请四姓中各一人“主婚”。
婚礼是用渡船代替花轿。主婚人用渡船送新娘,四姓各派一人撑船将新娘送到男方船上。船民联姻不送什么厚礼和嫁妆。男女婚后,由男方打造一新船,从此小夫妻开始新的独立的水上生活。
   〔雉山灯会〕
  黟县际联乡雉山村元宵节要办灯会,有凤灯、狮子灯和龙灯。龙灯有9 条,叫“九龙出海”。青、白、黑、红、黄五色为正龙,其余的颜色叫草龙。凤灯扎得尤为出色,五彩缤纷。凤的头、颈和翅膀可以活动。一个少女把灯扎在腰上,抽动凤肚下的机关,凤就昂头翘尾,展翅欲飞。一个小伙子穿着漂亮的凤衣,一边吹箫一边引凤,取“吹箫引凤”之意。雉山的狮灯别开生面,头、腿、尾均能活动。游龙时,彩珠引路,配上鞭炮鼓乐。滚龙造型小,可以在小巷中滚舞。龙灯出游时,还有云灯,车架灯配合。云灯衬托可以使龙灯表现喷云吐雾之状。而车架灯是一种轿式花灯。轿中坐上化了妆的童男童女,每架轿灯一出戏文。黟县的龙灯,特别讲究阵法,主阵有“双龙盘珠”、“龙上青云”、“蛟龙探海”等。
  黟县还有用稻草扎成龙头,有角有须,神态活现。又用稻草捆成一束一束,连为龙身,成为中秋节表演的稻穰龙。
   〔黟县城出会〕
  皖南黟县一带有“出会”的民俗,出会以“地方”(白无常)为主。从阴历九月初一起,以县城南门周、侯等姓的“罗汉扫街”开始,接着是南门头的“地方王”(白无常王)夜间出巡。白天每逢三、五、八、十日“地方”都要分别进行游街,直到十月初一,各乡“地方”全部集中县城“出会”。会上除“地方”唱主角外,另外有表演“总甲”、“介差”、“罗汉”、“踩高跷”等文戏和“掷叉”等武艺。
   〔祁门神船游街〕
  宋朝时祁门曾经发生过一次瘟疫,当时一个四川籍县尉建议,按西蜀风俗扎一只神船游街,从此之后祁门从没再发生瘟疫。就这样,神船游街成了祁门祈求平安的一种风俗,由于规模盛大,热闹非凡,人们又称它为“祁门狂欢节”。
  神船游街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开始筹备,这一天“迎竹于市,诣双忠庙制神船”,俗号叫做“驮竹过街”,也就是把扎神船用的大毛竹扛到祁山脚下双忠庙。扎神船在庙里,神船长10 多米,船头上“眼鼻耳口”俱全。船身赭红色,似船非船,似龙非龙。一月后,端午节早上,船上坐着12 个人,分别扮成太阳神、土地神、判官、小鬼。人们称这些神叫“儿郎”。船由30多个壮汉抬着。船的后边有10 多个人拿着鞭子,吆喝驱赶神船。从双忠庙出发进城游城。这时,每家店铺都要焚香膜拜,并大放鞭炮。船上全套锣鼓、儿郎对奏《口贡口罗曲》。全城万人空巷,欢声雷动。
  儿郎纸帽传说抢到可以交上好运,这样,“抢儿郎帽”成了神船游街活动中的高潮。喜欢热闹的人事先就准备好竹竿和杈,伏在街两旁的阁楼上,趁神船经过时挑儿郎帽。除儿郎帽外,船头儿郎手中的一把木榔头更成了全城人的追逐目标。旧时传说抢到这把榔头送给孕妇准会生男孩。可木榔头只有一个,还要到游街结束时才能抛出,这就吸引大群的人跟着神船跑到底,眼睛紧盯着那只榔头。一旦抛出,大家拼命抢夺,甚至发生斗殴。
  神船游街时,前导的有赵、马、温、关四大将军的纸扎神像,殿后的是张巡、许远、史老爹和痘娘娘塑像。每像四人抬着,前伞盖,后香盘,前呼后拥甚是热烈。整个狂欢从上午8时一直闹腾到中午12 时,最终将神船推到三元门外的阊江里随水漂去。
  下午,未婚的女孩可以到全城任何一家未满年的新娘家“参观实习”。而所有的新娘都要预先把房间收拾好,尤其把嫁妆摆出来,同时泡好“新娘茶”欢迎参观。“新娘茶”用五香干子、水笋干、蕨粉干冲开水泡成,用从娘家带来的山茶盅、小汤匙待客。有的女孩甚至把全城的新娘看遍了才尽兴回家。祁门人认为他们的端午胜过过新年。
   〔登源花朝会〕
  绩溪的庙会以登源的“花朝”最为盛大,由登源河畔的11 个村庄轮流举办,每12 年一轮,每年举行一次。
  花朝会的兴起,说登源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家乡,隋末动乱期间汪华保护了六州百姓的安全,功德无
量。农历二月十五是汪华的生日,家乡人为了纪念他,从唐至今一直举办花朝会。旧时花朝会规模隆重,据典籍记述,当时敬神的供品蜡烛“大如断柱”,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而祭品用的肥猪要“公养十二年”,大的像头牯牛。用的南北果品,山珍海鲜,都要盘龙镂凤,极其精致。加上二月十五正好也是百花的生日,各种盆花、古树都拿到庙会上陈列。盆景以苍老古怪为好,大多数是黄山松。
  登源的11 村都有“万年台”,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用作花朝会期间演戏。登源花朝因为各村12 年才轮一回,主事的“斋官”们争强好胜,都以搭“花台”,演“对台戏”为荣。“花台”用几百匹布扎成,正台上下三层,彩壁画屏。两侧的凉亭台阁,都抹上油漆,极其富丽堂皇。同时请来两个徽班演出。开场时先由武打演员竞技,要扑跌到8 张桌子,然后各亮出8 蟒、8 靠、32 龙套。两家演员都在百人以上。花朝会从二月十五花朝起,一直热烘到二月底。戏是日夜场连演不停,远近村镇都来看戏,热闹无比。
   〔祁门安苗节〕
  安苗节是祁门新安乡一带农家的传统习俗。新安乡位于皖赣交界的偏僻山区,每年农历六月六,家家户户蒸发糕、做米、磨豆腐,分送亲朋,还搭彩台请戏班来唱戏,祝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安苗节来源于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陈友谅军与朱元璋军在皖赣边境对垒,进行拉锯战。每当战斗结束后,朱元璋的军队就在占领的田地里插上许多小红旗,说也奇怪,这些田当年都获得大丰收。相反,陈友谅军队占领的地方田地都歉收。当地人都说朱元璋是“真龙”降世。
  朱元璋做了明朝皇帝,每逢农历六月初六,皖赣交界的祁门新安乡一带农事稍闲,乡民都做些小红旗插在自家田里,预祝丰收。安苗节成了传统的节日,相沿至今。
   〔黄山国际旅游节〕
  在风景如画的黄山脚下,在古徽州的神秘土地上,在黄山市府所在地屯溪区,金秋10月,常举办大型国际旅游节,海内外游人云集。旅游节活动有文艺晚会、放焰火、民俗表演、名茶品尝、茶道表演等等;还结合举办黄山风光之旅、名山秀水之旅、陶行知故乡之旅、道教名山一日游和古民居民俗之旅。
  节日的夜晚,星火闪烁的新安江畔,礼花焰火从四方喷射夜空,火树银花璀璨夺目。徽州特有的“架子焰火”,技巧奇特。据说清代当地人扎的焰火,能在高空幻化出飞禽走兽、奇花异卉、灯彩楼台,甚至古代战场“炮打襄阳城”、“舟师大战”。休宁人民国25 年(1936 年到新加坡献艺,被当地人称为“造梦的东方焰火大师”。晚会上还有徽剧、目连戏和傩戏。此外,屯溪区和休宁县还举办眼花缭乱的游乐活动,有舞板龙、抬阁、得胜鼓,场面古朴雄浑。
   〔古徽属号〕
  用动物象征古徽州属县的一种称呼。古徽州六县的象征性动物为:休宁蛇、歙县狗、黟县蛤蟆、绩溪牛、祁门猴子、婺源龙。古代徽人信风水,属号多以县治地形、山形或县域形状而得名。休宁县治形如长蛇,故以蛇称之;歙县县治附近有山如犬,黟县县治附近有山如蛤蟆,故以狗、蛤蟆称之;绩溪县域形状如牛,祁门县域形状如猴,婺源县域形状如龙,故以牛、猴、龙称之。后人又以休宁外出经商人多,谚称“蛇出洞”,喻休宁人经营四方,精明能干;犬尽忠尽义,喻歙人重乡谊,讲团结;牛能吃苦耐劳,喻绩溪人有实干精神;猴子灵活,喻祁门人善于随机应变,适应性强;蛤蟆性静,喻黟人长于勤俭守业;龙为灵兽,指婺源多出大儒。一说古徽属号原为山越图腾,后演化成各县属号。
   〔徽州人祭祖〕
  礼俗。氏族尊祖祭祀仪式。徽俗重宗法,凡遇春节、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年节重大活动,均举行祭祖仪式,其中以农历腊月祭最为隆重。腊月祭在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进行。开祭之日,宗祠第一进厅设香案一座。过第一进天井两廊有10 人左右的乐队,演奏笙、箫、笛、唢呐、鼓、锣等乐器。另有三眼铳数支用于鸣礼。天井当中陈放两个牺牲架,架上摆着宰杀后洗得干干净净的整猪和整羊各一只。中进大堂为祭祀的主要场所,摆三组供桌,陈设鹅、鲤鱼、猪头,合称“三牲”,配有爵、筷子;供碗64 只,内装菜肴瓜果等供品。中间一组供桌前设香案,焚檀香末或柏枝末,炉内香烟缭绕,堂上香气袭人。主祭人由德高望重者担任,陪祭2 人,执事10 人分别承担司樽、司盥、司帛、司祀。凡本族裔孙除女性外都要参加腊祭,依辈份大小顺序站在祭堂前。后进享堂祭祀时开启龛门,让祖宗们出来享受后辈的供品。开祭前,鸣锣或放铳三声召集族人进祠。祭祀开始,放铳、鸣爆、奏乐,陪祭人引主祭人执事享堂启龛。启龛毕,主祭站香案前,行三献礼,一献酒,全体人员三跪九叩,司樽取供桌上所陈之爵举过头顶三次交给另一司樽放回原处,再次三跪九叩,陪祭引主祭至下堂香案前叩首,西下东上,缓步徐行;二献馔,礼仪如前;献馔毕,读祭文;祭文毕,三献帛,礼仪如初,献后在香炉内烧化。主祭再将供桌上的酒泼洒在香案前地上。最后按先前仪式上享堂关闭龛门。祭礼毕,族丁在门口领取一份族胙,或肉鱼或麻饼或铜钞,各族不一。
   〔歙县“烧发”〕
  歙县婚俗。迎亲花轿至女方村口时,从村口到女宅一路烧起火堆,按九子十三孙之数,大火堆九起,小火堆十三起,至少烧九堆,俗称“烧发”,不烧不发。烧发人为女方村中的青年,往往声称柴火不够烧轿杠。这时媒人就要出来打圆场,或付些钱让他们买些松柴来烧。此俗唐代有之,《全唐诗话》载:“太平公主,武后所生,后爱之倾诸女,帝择薛绍尚之,假万年县为婿馆,门隘不能容翟车,有司毁垣以入。自兴安门设燎相属,道樾为拈。”
   〔徽州人“取名”〕
  徽州人取名有几种方式,一种是以宗族排行取名,如黄姓的排行为四句话:“耀开宗绪,望重千英;起家楚省,向泽徽城。”一个字代表一代人,顺序取名。排行的句子,一般挂在祠堂正中两侧作对子。一种是以五行八字取名,婴儿出生,请相命先生按出生时日,排算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字(即出生的年、月、日、时,用干支配合),如缺水,择水字旁的字取名;缺金,择金字旁字取名;缺火,择火字旁字取名,以期弥补八字中的不足。一种是以时令时政取名,如“春娇”、“建国”之类。一种是以辱求荣,以贱求贵。迭遭幼殇的人家,为防重蹈复辙,就取和尚、尼姑、讨饭、叫化、逃荒一类名字。也有以来狗、小犬、小猫、来猪等取名,意思是孩子同狗猫一样易于成长,女子取名则常用花、月、仙、香、娇、美、丽等字,表明女子的秀美;用淑、雅、柔、琴等字,表示女子的贤惠。如遇有女无男之家,则取名来娣、招娣、得娣、迎娣等,希望下一个是男孩子。
  徽州人还有“名陴”的习俗。即以“陴”为名。“陴”读luo,吆喝狗的声音,与“狗”字同义,是对狗的别称和爱称。徽州习惯以陴作为男性的名字,如金陴、银陴、红陴、黄陴、春陴、云陴、来陴等。用意一是期望孩子象狗一样易于长成,无病无灾;二是徽商常出远门,家中少不得要有一条“看家陴”以照应家产。
   〔休宁西田舅背甥上学堂〕
  人生习俗。流行于休宁县西田乡一带。徽俗舅舅视外甥为“老爷”,诚盼外甥早成龙。外甥到了上学的年龄,舅舅就为外甥做整套新装,买整套学习用具,备雨伞等。有几个舅舅的可以合办,阔气的就各自办。新学年一到,由新生家长同学校老师商定吉日良辰,一大清早就赶到学校,燃放爆竹,叩见老师,呈上拜师礼金和分送同学的糖果。
   〔徽州商人朝北居〕
  朝北居为建筑风俗。“五行”说称: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商人多,商人家门向大部分不朝南,形成朝北居。徽州至今存留数以万计大门朝北的古民居,绩溪县石家村全村宅居大门几乎全部朝北。
   〔徽州太阳会〕
  祭祀仪式名。流行于黄山市各地。为祭祀祖先神灵而举行的活动。每年一次,历时三天。农历六月十二日接神,十三日游太阳,十四日大游行。主要活动为游太阳。清晨人们将八灵王、九相公两尊神像抬往祠堂,仪仗队鸣锣开道,四至八名男童挥动罡斧起舞,主事者随后边撒五谷边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至祠堂,人们分两行向神像跪拜后,主事者口念咒语,男童以斧在额前、胸前和后背划破见血,谓“开天门”。顿时,鞭炮声、鼓乐声、欢呼声大作。男童们手中的罡斧鲜血斑斑,闪闪发光,气势雄浑,场面壮观,祭祀活动进入高潮。游太阳时男童的舞蹈,名“跳童”。
   〔徽州山区尚火〕
  尚火属于生活习俗。冬季,徽州山区居家,当院或在天井中常设一个大火塘,熊熊的木炭火把院子或明堂映照得通红透亮。一家人围火而坐,火塘上烘烤着苞芦,煨着饭茶,或烧烤着野味山珍,其乐无穷。徽州有一首歌谣:“手捧苞芦,脚踏木炭火,老婆面前坐,神仙就是我!”便是尚火风俗的写照。祁门溶口“喊年”〕
  拜年习俗。祁门县溶口李家村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二日两天,由村中年事最大者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俗称“喊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复齐声:“应该来的!”假如某家刚过丧事不久,即在大门口贴上蓝纸“制”字,表示大家不要喊年。
   〔徽州“放焰口”〕
  徽州放焰口是一种节令习俗,焰口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饿鬼,其身形焦枯,口内燃火,咽细如针,故称焰口。为给饿鬼施食而施行的经咒和念诵仪式,称放焰口。旧时中元节,徽州城乡均流行放焰口,以休宁五城的放焰口较有特色。旧时五城横街街面狭窄,一面临河,常有人被挤下河淹死。人以为这段河龌龊,落水鬼多,于是在横街下桥头上下立了三根高约2 米的阿弥陀佛石柱以消灾。并于每年阴历“七月半”在上桥头放焰口,族祠按户头安排人员夜间在街头巷尾河边,特别是上、下桥两岸烧纸化钱,泼粥施食,施舍落水鬼,祈祷人间平安。每12 年大放焰口一次,凡鬼皆祭。届时,在上桥头搭台设坛,用色纸、竹篾等扎糊成72 样鬼形供于祭坛,延请法师做法事两天两夜,然后吹吹打打送到五猖殿焚烧超度。此俗今废。
   〔绩溪东乡灯会〕
  灯会民间游艺活动。盛行于绩溪县东乡。元宵节时燃放。灯据说由诸葛亮发明,又称孔明灯。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小灯组成,大灯上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蜘蛛网状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即简易小灯笼,里面插上蜡烛,等距离系在细绳子上,挂在大灯之下。放时灯络上置放松明片、废橡胶和猪油夹棉纱捣成的团子,将燃料点火,使浓烟熏入灯肚,大灯依靠浓烟熏腾,牵引小灯升空。1984 年元宵节,绩溪县荆州乡沙坝、庄子村,用160张纸糊成两盏大灯,高6 米,各牵引80 只小灯,同时燃放。一只飘落浙江境内35 公里的新溪坑,另一只不知去向。灯易引发火灾,放灯有“遍地积雪始放”的不成文规约,并非年年元宵节都能放。
  〔绩溪上庄火把会〕
  传统庙会。绩溪县上庄村胡族每隔10 年举行一次“火把会”,会期在农历六月中旬,又称“六月会”,会前3 个月,每户上山选择一株碗口粗的杉、柏树料制作火把;另选3 根长杉树木料搭成鸣放爆竹的三脚架。选择火把树料不分公私山场,只要合用,均可砍伐,山主不阻拦。树料晒干,用松明制成楔子嵌入,以便易燃、火旺,寓意“兴旺”。会期分净街、食素、拜佛、演戏、做斋、收信、送信、跑旗、祭旗、祭神、赛王、送神、追僧、送舟、开荤等过程,历时十天十夜。夜里,数百支火把同时点燃,绕村游行,鸣锣燃爆。最后一次火把会于民国28 年(1939 年)农历六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举行。
   〔绩溪赛琼碗〕
  赛琼碗为节令习俗。绩溪县胡家、西坑村等一带,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八纪念汪华,举行祭神烹饪比赛,俗称“赛琼碗”(“琼碗”意即盛佳肴的碗)。十五日,神庙张灯结彩,夜晚商店花灯;十六日,送汪公(汪华)、太子(天王太子)两神入庙,击鼓鸣炮,摆设琼碗;十七日,两神出巡赛会,上供祭祀,赛琼碗;十八日,撤琼碗,两神回宫。琼碗摆在神庙正殿案桌上,共24 行,每行12 只。两端排列24 对白锡镂花烛台,插大红烛,昼夜通明。案桌上摆清茶、美酒、果品、糕点、三牲(猪头、全鸡、全鱼)。琼碗一律选用景德镇产大号插花饰金高级细瓷碗,佳肴以山珍海味和土产为原料,讲究形、色味。每碗佳肴都有名称,如“凤凰展翅”、“鱼跃龙门”、“蟠桃献寿”等,菜名一般用蜂蜜作粘剂写成,或用黑、白、黄三色芝麻拼成。
   〔绩溪子夜搬新屋〕
  子夜搬新屋是搬迁风俗。绩溪县搬新屋拣在子夜、不易碰见人的时刻。一家人挑着竹篓,拿着长秤,捧着斛斗、算盘,悄悄地从旧屋来到新屋。竹篓挑谷,秤称谷,斛量米,算盘计算收成,预祝住进新屋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打开新屋大门,燃放爆竹,一家人分长幼次序坐在堂前吃甜茶,嗑瓜子,谈天说地,直到天亮吃了鸡蛋面,才开门纳客,接受祝贺。来客先是一盅甜茶,其次是一碗阳春面。晚上宴席,主菜为“一品锅”。
   〔岩寺上九会〕
  上九会传统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以表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初八日夜,大王菩萨上阁(又叫歇饭店),高举纸扎的张巡、许远像,敲锣打鼓放爆竹,将菩萨送至岩寺下街大夫祠过夜。第二天开始游神,两位菩萨手持秋叶刀立于龙舟之上,由道士牵引龙头向前缓缓而行。前有金鼓银锣、大小钹和龙凤飞虎旗开道,后有五彩刀旗和杏黄帅座伞帐压阵。沿途鸣放助威火铳,撒“利市”纸。三遍游神结束,大王菩萨设座广惠祠,众善男信女打着堂名灯笼,前往顶礼膜拜,祈求福祉。庙会期间,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摊设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每年一度的物资贸易交流会,届时万商云集,百货充斥。
   〔屯溪太子会〕
  屯溪传统庙会。相传古有太子,生性仁慈,世德之,后因狩猎,马失前蹄身亡。世人塑像造庙,供为太子菩萨,每年举行庙会纪念。屯溪太子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举行。太子庙位于河街(今滨江西路),太子菩萨出游时,先是一个直径两米许的木轮,车辐上缀以铜铃和彩色纸条,选两位大力者,轮番向前滚动开路。三眼铳、旗、锣、伞、鼓,另地戏跟着前进,金鼓齐振,鞭炮争鸣。接着是仪仗,金瓜、月斧、掌扇等均为锡铸,每件双副,每人肩荷一件,并列而行。继之为四人抬香亭,亭后为四个少年手执锡制提炉,缓步从行。炉中焚檀香,烟云氤氲,香气袭人。太子菩萨为童子模样,头戴紫金冠,身穿杏黄袍,足登粉底靴,骑一白绒假马。假马固定在一座方台中央,四人抬着跟在少年之后徐行。殿后是笛、笙、唢呐,一齐鸣奏,伴以小锣小鼓,音调和谐,悠扬悦耳。出游路线从河街转上正街(今老街),上自镇海桥东端,下到江西会馆(今老街牌坊处)为止。游罢回到太子庙,把太子菩萨神像请下马来,奉入神龛。庙无陪神,将假马置于右侧作为陪衬。
   〔徽班行规〕
  行业习俗。徽剧戏班供奉“老郎”神,老郎为戏剧祖师,相传即唐明皇。徽班逢演,每场必由一人皇帝装扮,拢着手踱至台前正中处,道几句开场白,而后退场,意即臣下不能僭越或代替皇帝老倌。依次,宰相装束者以袍袖遮脸走过场,几经演化成为戴面具,穿宰相服饰上场的“跳加官”,匆匆过场也演化成为舞蹈一番。四出正戏毕,另有一小戏杂出,如《小放牛》、《探亲相骂》等。徽班生、旦、净、丑诸行当,以丑为大,据说当年无人肯应此角,由皇上亲串。逢场丑角无论有无戏,均先往脸人涂一笔,诸伶方得开始化装扮戏,谓之“三花不上脸,小旦不梳头”。旦角最小,扮演女人,便以女人待之,红旦亦然,绝无优待。鼓佬为尊,因鼓佬为演出的“总司令”,有“鼓佬不到不开饭”的规矩。鼓佬打过闹场,两只鼓签一放下,任何人不得碰。演戏用的假娃娃,尊称为“老郎子”,演员场上随剧情需要任意摆弄,出场则极敬重地俯置于箱底,任何人不得再碰。据说当年宫中演戏,后妃宫女都去观赏,把个襁褓皇子闷死在“龙窝”内,故有此俗。班子内部闹纷争,在戏班住处升堂审问处理,由大面演员坐堂,打板子则由伙夫掌板。伙夫睡门边,兼充守卫。班子演出期间不得跳槽,如果有演员跳槽影响戏班演出,必须追拿回班。如此演员回心转意,礼过祖师爷神位,扮戏,演戏,则平安无事。否则,一经拿获必受严惩,须生割耳,旦角削鼻。点戏者给赏谓之“打采”,先拿钱向戏班兑成“银牌”,奖谁便当众当场将牌子插于该演员头上;如系奖大家,人人有份,则将牌子放在台板上;如演员获“银牌”失手滑落台板上,也算大家有份。
   〔徽州护林封山俗〕
  打锣封山是护林民俗。每年冬令,村或联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禁。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碑、石碑,以标明禁山范围。犯禁者,除罚款外,还须持锣串村敲打,承认错误。检举者可得罚款的半数,另一半用于公益。走火烧山,失火者要付给灭火者工资,并保证火场的还林更新。另有“砍一(株)罚三(元)栽五(棵)”及出义务工(修桥、修路等)惩罚措施。
  除打锣封山外,还有吃饼封山和杀猪封山。
  吃饼封山,封山前,由宗祠或各家各户垫钱,每人发半斤封山护林饼。以后发现谁私自上山砍柴挖笋,这笔钱就由谁出。有句护林民谣:“吃了封山饼,记住护森林。若要乱砍树,要拖家中猪。”
  杀猪封山,先由族长征款,买来若干头猪,宰杀后,以猪头祭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8 01:4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