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51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
s! X5 K' N. I9 q! i, s
姚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4000多年的历史。与姬、姜、妫、姒、嬴、妘、姞一起称为上古八大姓。这些姓氏都带女旁,发源于远古时代的母系社会。因此,这些姓氏又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姓。
/ h. e; v( r4 ^, v- `$ {6 `
9 d: h) W9 J" J) L0 J历史上,姚姓建立了一个王朝,即姚苌建立的后秦,历姚苌、姚兴、姚泓3帝,共34年;有宰相21人,其中:后赵1人(姚弋仲),后秦6人(姚硕德、姚绪、姚旻、姚晃、姚绍、姚弼),西秦1人(姚隽),唐朝2人(姚崇、姚璹),五代3人(姚顓、姚泊、姚彦章),辽朝1 人(姚景行),宋朝1 人(姚希德),元朝1 人(姚枢),明朝4 人(姚夔、姚继可、姚思仁、姚明恭),清朝1 人(姚文然)。唐朝以来,历代科举中,姚姓考中进士100余人,其中:状元9人(文状元7人:唐姚仲蝥,宋姚曄、姚颖、姚勉、姚卞,明姚淶,清姚文田,武状元2人:明姚万宪、清姚大宁);榜眼2人(宋姚琻、清姚颐);探花2人(宋姚揆、姚宏中)。
5 G P/ s( U9 F2 A4 z! ?9 K+ H+ C% w- u3 c& Z5 Y* u
见于史籍的姚姓名人有1000余人,《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入姚姓历代名人216名,占总名人数的0.4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48位。从名人频率来看,姚姓名人所占比例要远远高于姚姓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充分反映了姚姓人才辈出的盛况。
+ }" i( k0 U" P1 z- ]1 l
3 p7 V' f% ~8 Y8 l/ E% V4 |( c; i5 J一、姚氏起源、衰落与裂变
. {0 i. l( S, [4 }: c4 ^/ @* Y
0 n0 ^: B' e+ s, j- \8 @1、起源:姚姓的始祖为上古五帝之一的舜帝。《史记》、《说文》等典籍记载,舜帝名重华,黄帝的八世孙。因生于姚墟(河南濮阳徐镇),以地取氏为姚。帝尧发现舜很贤能,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据《史记》记载,舜五十岁开始代替帝尧摄行天子的职权,五十八岁时帝尧驾崩,舜为帝尧守丧三年,六十一岁时正式登帝位。舜定国号为虞,建都于蒲板(山西永济县东)。舜帝摄政与在位期间,改革政治,励精图治,治理洪涝灾害,设立中央政府,制定刑律等,把一个原始、松散的部落联盟,构建成了一个具有基本的国家性质的雏形,拉开了华夏国家文明时代的序幕。帝舜即位的第三十九年,南下巡狩,病逝于苍梧山下,被安葬于湖南九嶷山旁。人民感念帝舜的圣德,就尊舜陵为零陵,意思是地位最崇高的陵墓。
/ t. E5 a" u+ @0 w$ u6 Y. Q" {
, n# ~' ]3 H+ x' M/ ?7 b+ I2、衰落:大约在舜83岁时,禹治水有功成为帝位继承人,掌握了实际权力。禹将舜的儿子义均从原封地虞(河南虞城县)改封于商(陕西商州)。夏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权,对舜的后裔继续打压,迫使他们背井离乡,从中原逃到边疆,他们的踪迹也从典籍中消失。《史记》用"夏后之时,或失或续"八个字来形容姚氏的这段历史。& Q$ ]; h4 r1 m
$ Y7 L$ V( ^) L- ?5 `9 Q3、裂变:自舜帝至西汉二千年间,姚姓同其他上古大姓一样,不断裂变,衍生了众多新的姓氏。出自姚姓的有妫、虞、胡、陈、田、袁、王、陆、孙、车、蒲、满、咸、法等28个姓氏,舜裔人口在全世界约有1.5亿。下面重点介绍10个姓氏:1 T' W4 A7 J' c. w! T
2 ]9 v, ]' R2 y( }
①妫:舜在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讷。因此,舜的后裔既姓姚又姓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7 @3 L: ~! ?; p ?. K
6 ]. ?" K, `( l; u9 ]0 Q& l9 W5 \②虞:舜建国号虞,其后商均、虞遂先后被夏王封于虞,改姓虞。) R5 o0 P- A+ m2 Y% ?0 \0 K
7 }" j5 j* i4 x3 Q H' X }; D③陈:虞思的52代孙遏父投奔周部落,任陶正。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武王将长女太姬嫁给遏父之子妫满,封妫满于陈地(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史称陈胡公。他的后代以国为姓,改姓陈。陈国共历25世,延续500多年。秦灭六国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其后裔南北朝时陈霸先在江南建立了陈朝,历5帝33年。陈姓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姓,占总人口的4.53%。# N) C/ e& z' U+ K$ @3 V" x
) L: \. x# H9 v: L: O④田: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妫满10世孙)逃到齐国。为避免遭到追杀,改姓田。传五世至田桓子开始强大,齐悼公即位后,以田乞为相,从此以后世袭齐相,专掌齐国政权。公元前386年,齐相田和(陈完的十代孙)政变,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周天子面对现实,正式承认齐相田和为诸候,沿用齐国国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田齐历8君184年。田姓今列中华大姓第58位,占总人口0.38%。/ Z9 X8 s9 H! g8 A: |
' K: }2 e% R0 O6 ]+ M2 d0 R
⑤王:公元前221年,田氏齐国被强秦所灭,其子孙纷纷改姓。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姓王。田建之孙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刘邦建汉后,田安失去王位,他的子孙便改姓王氏。公元8年,其后王莽篡汉称帝,改国号为新,15年后由于国内矛盾加剧,激发了赤眉、绿林起义,新朝崩溃,被刘秀建立的东汉取代。王姓为中国第二大姓,占总人口的7.41%(本支王姓为王姓最大一支)。5 K: g7 w8 u! m$ [- v
" P& R1 u6 ]/ d' Y% ?⑥胡: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其后一部分以谥为氏,改姓胡。胡姓为当今中国第13大姓,占总人口的1.31%。
! U% ~; ]- A+ L' M. U1 F/ @ R: `5 `6 H! Z& U; C
⑦袁:陈胡公妫满生申公犀侯,犀侯10代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春秋时为陈国大夫。涛涂以祖父之字为姓,改姓袁。其后东汉末袁绍、袁术各据一方,称雄一时。袁姓列中华大姓第33位,占总人口的0.54%。1 B3 N" M& q, j% P/ }
) Q% o* s u" I7 V5 f⑧夏:陈国第16位国君陈宣公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后来子西另立一族为少西氏。子西之孙徵舒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夏。夏姓在中华大姓中列第55位,占总人口的0.39%(本支为夏姓一支)。
. ~1 C+ d! \/ q f: y/ Y
7 P' u/ B7 S+ S9 z$ ^9 M* _! O⑨孙:田完四世孙无宇的二儿子田书,很有军事才干,因为领兵伐莒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并赐姓孙氏。孙书的孙子就是战国著名军事家孙武。其后孙权于公元229年称帝,定国号为吴,传4帝59年。孙姓列当今中国大姓第12位,占全国总人口的1.54%(本支为孙姓主要一支)。
; t1 B* {) b6 D* E$ N X$ p9 N6 K0 }# _, f
⑩陆:齐宣王封其少子田通于平原陆乡,因乡为氏。其后汉代中大夫陆贾,陆贾后裔陆逊为三国名将。陆姓在中华大姓中列第70位,占全国总人口0.31%(本支为陆姓主要一支)。
" V+ y- x+ a% J
c) b7 m& x1 x先秦时期,姚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河南、山东地区。见于史籍的姚姓名人非常少,有春秋郑国大夫姚句耳、姚般;秦朝客卿姚贾;西汉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冀州刺史姚平;姚恂,王莽新朝封初睦侯,奉黄帝后。
8 l* f- }- Y7 W
4 B/ q; J& y$ H" n+ X( |二、姚氏的复兴与黄金时代( B5 H6 D3 G- k1 K: }
' c& J/ A: `7 x, l8 |7 s1、吴兴姚氏的复兴:齐国后裔田延年在汉昭帝时任大司农,封阳成侯。因奸臣诬陷他贪污,羞于坐牢,自刎而死。田延年的儿子田渊害怕受到株连,逃至江南吴兴郡(苏州)。后来,王莽代汉,建立新朝。王莽为巩固皇权,将姚、妫、陈、田四姓列为宗室,封田渊的曾孙田丰为代睦侯。王莽败亡后,田丰之子田恢(青州刺史)为避王莽之乱,又逃回吴郡,改为妫姓。妫恢五代孙妫敷(东汉武骑常待),又改为姚氏,并迁居吴兴郡武康县(浙江德清县),在此繁衍成大族。' b0 s% v7 t( R
* G3 s" w! g. P% Q5 P* K# G1 T
吴兴姚氏衍变轨迹:姚→妫→陈→田→妫→姚
" o/ F' G. \$ q4 N2 Q+ _
3 a' S+ f; ^: J1 C5 c( H) C3 v2、南安赤亭姚氏: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代为羌族首领。后来烧当称雄于洮、罕之间,烧当七世孙填虞,东汉中元末年袭扰西州,被杨虚侯马武打败,逃出塞外。东汉中期,填虞九世孙迁那率众归顺汉朝,被封为冠军将军、西羌校尉、归顺王,安置于南安郡赤亭县(陕西陇西县)。三国时蜀将军姜维伐魏,迁那玄孙柯回协助魏军,因功被魏封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西晋末年,中原混乱,他们东迁,并恢复姚姓。柯回之子姚弋仲,自称护西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先后依附刘渊建立的前赵政权和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后赵亡后,转依附东晋,永和七年,封为六夷大都督、都督江淮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封高陵郡公。永和八年病逝后,其第五子姚襄接任。357年4月,前秦皇帝苻坚攻打黄落,姚襄阵亡,年仅27岁。其弟姚苌(姚弋仲第24子)继任,384年被部下拥立为王,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政权,史称后秦。385年擒杀苻坚,灭前秦。386年4月称帝,定都长安,国号大秦。393年姚苌病逝,长子姚兴即位,励精图治,拥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一部分。姚兴死后,长子姚泓继位,417年被东晋大将刘裕的部将沈田子、傅弘打败,投降后被杀。其后纷纷外迁江南、青海、四川及西北各地。姚兴之子姚黄眉投奔北魏,赐爵陇西公,后拜太常卿。死后,追封雍州刺史、陇西王。6 M: a, a6 H) i1 Y2 t
/ C0 | J6 M8 w8 h" x" `
3、吴兴姚氏的黄金时代0 {( a/ V$ y0 w+ f
o( q7 U+ I1 I. a9 f重点介绍吴兴姚氏的姚思廉和姚崇家族。* {8 l! Z' e% a4 e2 w4 d
- T4 `- ?5 g" K2 w1 n! f
①姚思廉家族:吴兴姚敷之子姚信,仕三国东吴官至选曹尚书、太常卿,姚信六世孙姚郢仕南朝刘宋王朝,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受封五城侯。姚郢之子姚菩提,南梁高平县令,他常年受疾病的折磨,为了减轻痛苦,留心钻研医药,成为名医,受到梁武帝礼遇。姚菩提之子姚僧桓,为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医学家,由于医术高超,皇室对他不断加官晋爵。北周静帝时,受封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年,封北绛郡公。姚僧桓长子姚察,隋代杰出的史学家,梁简文帝即位,姚察入仕。梁灭亡后,姚察入陈任秘书监,拜散骑常侍,后迁吏部尚书。陈亡后,姚察举家自吴兴迁关中,成为京兆万年(长安)姚姓的起家之祖,仕隋任秘书丞,袭封北绛郡公,敕命撰梁、陈二史。姚僧桓次子姚最,隋代杰出的画家、学者,任太子门大夫,袭封北绛郡公。著有《续画品》和《后梁略》十卷。姚最八世孙姚南伸,仕唐代宗、德宗,官至右仆射。姚察子姚思廉,著名历史学家,著有《陈》《梁》二书,是中国正史《二十五史》中的两部。唐太宗时,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为唐太宗十八学士之一,死后追赠太常卿,陪葬昭陵。其孙姚璹,任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武则天长寿二年,升任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了宰相。姚璹的弟弟姚珽,唐中宗时封为宣城郡公,任太子詹事兼左庶子,睿宗即位后,官至户部尚书。姚珽子姚昌润,官至宣州刺史。姚思廉家族五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25人。$ S G2 j- u: P$ G
) Z$ I' K9 O2 e4 ?
②姚崇家族:在北魏时期,吴兴姚氏的另一支姚纲仕魏,姚纲之子姚宣业仕南朝梁任征东将军,封吴兴郡公。后西魏军灭梁,姚宣业举家北迁陕州硖石(河南三门硖市),成为陕州姚姓的起家之祖。姚宣业之子姚安仁仕隋任青、汾二州刺史。姚安仁之子姚祥任怀州长史,检校函谷关都尉。姚祥之子姚懿仕唐任嶲州都督,并移居洛阳,成为洛阳姚氏的始祖。姚懿之子姚崇,相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史称唐有"房杜姚宋"四大贤相,玄宗朝封梁国公,显耀盛极一时。姚崇有三子,长子姚彝,开元初任光禄卿;次子姚异,任坊州刺史;少子姚弈,开元末任礼部侍郎、尚书右承。姚彝的儿子姚闳,任侍御史,后贬永阳太守。姚崇曾孙姚勖,长庆进士,进监察御史,佐盐铁使务,累迁谏议大夫,更湖、常二州刺史。姚崇之兄姚元景仕唐任潭州刺史,弟姚元素,任宗正少卿。姚元素曾孙姚合,元和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给事中、秘书监,唐大诗人,与贾岛并称姚贾。姚崇家族三世封公爵,出宰相1人,持续显贵11代,为官者57人。9 v) [1 O# v! V" n* S6 G
5 E0 | [- A. Z+ J
东汉两晋时,姚姓已经播迁到北方各地,江南各省。南安姚姓的兴起和进入中原,大大扩增了姚姓人群的数量,同时甘肃洮水地区的姚姓南下四川和西南地区。姚思廉和姚崇家族在唐末和五代时期南迁,姚姓开始进入福建和广东。姚崇家族避难南迁浙东慈谿、山阴、会稽等地。目前姚姓人口中90%以上出自吴兴姚氏和南安姚氏。% Q8 _% M7 x; n4 u( G3 ^
0 U6 ^, ]3 y- f: |6 L' p
三、姚氏的发展) S) L" i) {$ E# q# n
* Q0 U, n C# q8 {: D
1、宋元时期% r' h6 v/ P7 m3 k6 o. {' D) l: G
" z" N: h+ f8 p3 w! B- G
宋朝时期,姚姓大约有3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41%,排在大姓的第五十六位。河北为姚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姚姓总人口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河北、浙江、陕西、江西等省。当时的河北、江浙、陕西是姚姓的三大聚集中心。南宋初,姚崇家族复分迁桐庐、钱塘、富阳、诸暨、萧山、南昌等地,宋末元初又由余姚迁安徽桐城、休宁等地。宋元期间600年,姚姓人口向东南迁移,姚姓人口的中心由北向东南漂移。
+ q. ~; p( w3 n9 E+ x' `5 q0 J
; s1 M! i* M9 \; g! ^" i f/ q宋元期间,姚氏名人有:5 u. S: N1 y" m. u3 Q
8 {( i: w' P+ c' X# q姚内斌,潼川(四川三台)人,宋初先后任汝州、庆州刺史,兼青、白两池榷盐置使。驻扎庆州十年,西夏人敬畏,不敢侵扰边境。其子姚承赞任供奉官、合门祇候,姚承德任殿中承。
& n2 Q$ v) I/ G
. \1 o- S7 X7 @3 p姚希得,平州卢龙(河北)人,南宋进士,历任工部、刑部、兵部尚书,后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对《六经》很有研究。# t0 M8 B- u0 C4 ?0 C
2 z _$ {6 t( l. p9 W9 D姚天福,雁门(山西代县)人,元初历任嘉义大夫,淮北道、湖北道、山北道按察使,真定路总管,元成宗时,任参知政事、大都路总管兼大兴府尹。其子姚祖舜任秘书监著作郞,姚侃官至内藏库副使。0 J. i. j) a# t# F) M3 U( _
+ t# f* u& j6 I' H7 U: M, r
陕西五原(定边县)姚氏:姚兕,宋神宗时任雅州刺史、通州团练使、鄜延总管。弟姚麟,宋徽宗时,官至都指挥使,节度建雄、定武军,检校司徒。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战功卓著,时称关中“二姚”。姚兕长子姚雄,因战功历任武康军节度使、左金吾卫上将军、武康节知熙州,死后赠开府仪同三司。次子姚古亦以边功,官至熙河经略。# f0 P/ h7 r, h# L' h1 z
C4 \: @! E: H' C. N) E# q, F( L辽宁柳城(朝阳县)姚氏:姚枢,元初任东平宣抚使、大司农、中书左丞,拜昭文馆大学士。子姚炜,官至平章政事。侄子姚燧,元代著名文学家,历任大司农丞、江西行省参知政事。3 H, d: ~% A: O
- a* l: ]1 t. z福建古灵姚氏:姚崇九世孙姚棨,任礼部员外郎,唐昭宗光启元年(885年)跟随监留王镇守福州,遂居福州。姚棨第四子姚廷义任盐铁副使,姚棨长孙姚仁北宋景德年间任观察使,其后分迁福州的侯官、罗源、连江、长乐、福清等县。宋至明代,这支姚氏共培养出姚颖、姚勉2位状元,姚鸿、姚春、姚瀛、姚祖赓、姚洽、姚遇、姚君元、姚国秀、姚合、姚祖虞、姚公特、姚铣、姚继、姚昊、姚能举、姚宗虞、姚子才、姚直夫、姚同、姚简中、姚震、姚逢午、姚灼、姚承恩等26名进士,七品以上官员46人。其中,姚能举迁居古灵姚坑,第十世孙姚广孝,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其祖父姚义翁因夷乱华,游学江湖,寓居南京吴县(苏州),姚广孝为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师,最终打败建文帝,夺取政权,使朱棣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姚广孝居首功,授僧录左善世官职,死后追赠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姚坑一支号称"七世二元十进士,三朝一侯八大夫",祠堂里对联是"宋室状元府,明时宰相家"。" q; `, V# Y4 _- j
' G$ m7 v9 ?0 b' U z
2、明清时期2 n3 H9 K& t% l: p+ m3 v
% {' Q" ?4 X5 H, w明朝时期,姚姓大约有5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为明朝第三十三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这二省姚姓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45%,其次广东、江西、安徽、山西四省又集中了姚姓25%。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2%。明初姚姓进入台湾。明清时期,姚姓盛于江南,尤以桐城姚氏最为耀眼。
) a1 A( T |/ T+ x0 j; Y, Y n) I) M* D: q
明清期间,姚姓名人有:
" y7 V q5 [3 H/ j- x& p: W, J" t& S% k7 l* A/ J% o
姚广孝,见前。
# M Z$ q& S; n. P- f; M5 |4 b' |( u& P, O! q$ C8 R* I
姚镆,慈溪县人,明孝宗六年进士,嘉靖时期任左都御史,加太子太保衔。. N5 p8 e/ D# g# c
+ W! J+ b+ F9 ?" N9 C
姚绶,明画家,进士,官居至监察御史。
; _0 S; S' n, D- L# u M Q
% e o$ N; X* l姚文田,归安(湖州)人,清嘉庆四年状元,道光时期官至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礼部尚书。2 e. }( N; K$ ~$ e8 J1 }
: G8 M( S i) X0 |, h姚启圣,会稽(绍兴)人,康熙朝任福建总督,封兵部尚书、太子太保衔,收复台湾。其子姚仪,官至镶红旗汉军副都统。
! y1 d. A8 `/ x! b% @* j+ \( v }3 u( ~" D! m
姚大宁,广东南海市人,清武状元,授一等侍卫。! f" r: S% v f a, |
& h' v) e" D' B1 v7 f$ ?
姚燮,浙江镇海(宁波)人,清代著名文学家。5 ~1 }+ k8 v* N9 [
" ~, U% x, o* K- i姚椿,江苏娄县人,清代著名文学家。
; x9 h& h' r5 l) a3 E
& |% J9 k/ d" @2 m- Q E# P山东巨野姚氏:姚崇后裔,金元时姚清自陕州移民垦荒,迁居山东巨野。清代时达到鼎盛,被称为"巨野第一名门望族"。自第四代姚恭任获嘉知县起,明清时期登科举的非常多,官至七品以上的数十人。其中较为著名者有明朝大夫、口北监军道姚会极、沁州刺史姚梅园、万历朝太医院判姚默;清朝武昌守备将军姚锡年、徐州守备将军姚鸿烈、河南巡抚、贵西监军道姚学瑛、江西知府姚体备,翰林院大学士、浙江道监察御史姚舒密、御林军十营总领姚良才等;另有民间"神医"姚宏、著名文士姚安、姚黄等皆名重一时。
% {1 K% z6 U+ Z" F5 I
' X8 ^8 M' N) j Z安徽桐城姚氏:姚崇后裔,自浙江余姚迁入,明代姚胜三(姚崇十八世孙)随父官居安庆,后在桐城麻溪落户。第五代姚旭,明景泰二年进士,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明末清初,桐城姚家人文蔚起,出进士16人,居官者数十人,著名文学家达14人,成为著名的文化世家和仕宦望族。影响非常大的有:姚文然,明崇祯进土,清初官至刑部尚书。姚范,姚文然之子,著名文学家,乾隆进士,官至翰林编修,充三礼馆纂修。姚鼐,姚范侄子,乾隆进士,著名文学家,曾任刑部郞中,充山东、河南乡试考官。并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纂,后致力于教育,弟子遍及南方各省。他与方苞、刘大櫆一起,创立清代散文重要流派桐城派,将桐城派推向最高峰,同时也将吴兴姚氏推上姚姓"第一名门"的地位。姚范曾孙姚莹,嘉庆进士,著名文学家,官至广西、湖南按察使。3 E' o0 B0 G' m4 q# S2 ]$ s
8 M. B! k0 f e9 e2 ?
南昌、宿松、镇安姚氏:洛阳姚崇的后裔姚渔,为避金兵南侵,于南宋理宗淳佑年间(1241-1252)渡江南迁豫章郡(南昌)鄱阳县瓦屑坝。! @1 |, Q' C0 ~) f
- w/ G$ g F7 w8 Q1 ~0 Z" p/ K2 g元末明初,江淮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红巾军起义,造成江淮地区人口税减,赤地千里。明朝政府从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1370-1417)历时48年,持续实施瓦屑坝移民。洪武四年(1371年),豫章郡鄱阳县姚木一偕三个弟弟渡江北迁,姚木一、姚木二迁居安徽宿松县恭山南面石角头(祝古桥),为宿松姚氏之祖;姚木三迁熙湖(太湖县),姚木四迁龙眠(桐城县龙眠乡),俱成望族。& r) a" V+ B: k: \6 ^
$ s8 ]( C& o8 \' ?6 B; B, E清朝亁隆末年至嘉庆时期,宿松姚氏大批北迁,先后有近200支北迁,85%迁往陕西,记载有具体地点的有陕西的蓝田、镇安、商南、柞水、洛南、商州、山阳、旬阳等县,还有临近的河南淅川县、湖北的陨阳等。其中迁居镇安县四支,分别是:世槐祖大绅房姚本奏迁居米粮镇米粮川,世椿祖大缘房姚若广迁居西口镇岭沟口,世槐祖大索房姚全胜、世道祖大元房姚若潮先后迁居永乐镇锡铜沟。/ E7 C9 c: z' E2 [ n8 r% G- v& r B
6 R/ Y. @5 [9 r; L% R$ m' ~
镇安姚氏的迁徙路线:江苏苏州市(东汉妫恢)→浙江德清县(东汉姚敷)→河南三门硖市(南朝姚宣业)→河南洛阳市(唐初姚懿)→江西鄱阳县(南宋中期姚渔)→安徽宿松县(明洪武四年姚木一)→陕西镇安县(清朝亁隆末年至嘉庆时期姚本奏、姚若广、姚全胜、姚若潮)
. l n3 q. V* Z
& R% {1 G! I9 i, p3、当代姚氏/ }2 u) `" ?3 P5 d" N
$ y( {! q' a3 t$ ?& a h5 g+ s8 p
当代姚姓人口达到420多万,为全国第64大姓,占全国人口的0.35%。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江苏、浙江三省,大约占姚姓总人口的31%,其次分布于安徽、河北、河南、山西,这四省又集中了24%的姚姓人口。四川为当代姚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姚姓总人口的13.5%。全国形成了以江浙、四川为中心的两个姚姓高居住区域。从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姚姓人口流动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西部的回迁十分强劲,大于由北向南的迁移。
/ u) d1 p0 N" W8 |5 W8 l% o0 M1 H" G( ^! p# W5 \: o* s
当代姚姓名人有:0 [5 J/ B( Q% c
4 O1 d& A) ^5 G4 T
姚依林,安徽贵池县人,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k$ ~3 i# v# J" n( B+ \- X
* ` |# }. _% E) B: p9 }姚文元,上海人,文革期间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 X" s( {5 g7 ]; W4 \4 {* m9 E+ k: q% ~. X
姚连蔚,陕西户县人,文革中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2 P0 ^! b7 k- B. i
; G N6 w8 X7 C+ s7 o" w* t2 h
姚震,安微贵池人,1922年任段祺瑞政府秘书长,后任司法总长。5 U/ }$ Z7 ?( M1 f
. a f7 y; A* n1 { s姚广,山西晋阳人,曾任外交部副部长。
% G, k6 z% ^5 @! D# b( C2 I* z3 E
' v6 e; t/ F& j姚溱,江苏南通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3 s2 O+ p5 i% l
5 m6 o0 d! n( U8 _- F) k0 c
姚进,江苏金坛人,曾任财政部副部长。 O" `9 ]# E& u |4 Y% F5 z
* j& G( j& W% \ _! t: I, x8 e姚琬卿,广东平远人,曾任文化部副部长。
( K0 T% y% n0 g0 B7 J
3 b a* f: Q( Q5 j }姚念,广东潮阳人,曾任中国驻突尼斯首任大使。
8 h. x' e. b. U8 S; ]# s4 s4 E \1 i
9 y2 z% ?% H. q0 j% k8 ]' x- a姚敏学,河南濮阳人,曾任河南省委副书记。% ~7 A0 ~. `+ R4 g- x- `$ A( C
, c6 \) c G% S F" A
姚克鲁,广西合浦人,曾任广西状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 W# H6 n4 _
- u7 f! B/ ]* n; X+ C姚如学,河南洛阳人,曾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
5 v0 I7 @% N+ I% R' M& z! H. x1 P9 R! Z" {: ?# k8 Q
姚增科,山西临猗人,现任监察部副部长。 V( {7 b1 N9 F( F% m
3 H5 L) G% Y6 L0 k' s姚引良,陕西户县人,工学硕士,现任陕西省政府副省长。
& j* Z' D4 ~, C. W ^: G8 R
/ E. S! @) ^# Q4 d姚亚平,江西南昌人,博士后,现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S( C t3 _. b {2 [5 m
- B# l* ` a: w+ O9 v" r姚文仓,甘肃省宁县人,现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Z; T9 C4 e$ B$ h6 P2 L! q; N7 a8 i# ~! @, i! q
姚继元,安徽巢湖人,曾任贵州省副省长,现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
' p+ a3 g/ n; F M4 Z$ `
* P5 {4 @- I1 h6 n4 z R姚爱兴,宁夏中卫人,博士,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 A# p+ \! Z7 I$ | l( Y
( \0 R; i$ R, G5 l: k姚志彬,安徽安庆人,医学博士,现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H: w( Z" H2 J* A# A* S$ K% r) F! ^
. |* d% M9 j2 M7 N/ B姚克,浙江杭州市人,现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O$ S2 @8 d* s
4 Y* A' V ^3 S+ g
姚照东,广东潮阳人,曾任新加坡贸工部部长、交通部长、资讯科技部长、卫生部长、外交部政务部长。) z( s7 J" N+ H6 [
2 a9 w) i. n# Q4 f+ x9 K姚雨平,广东平远人,民国陆军上将,1922年任中央直轄警备团司令,1923年8月任惠州安抚使,1924年2月任广东河治督办,1925年任广州国民政府参议,1928年后任国民政府监察院委員。5 G5 v1 y4 P& K
/ J4 H: k t* \ w# u$ J
姚以价,山西河津人,民国陆军上将,任海陆空军总司令部上将参谋。 R( ]$ }( Z# W8 ]! r
) j3 G7 b- _/ I5 D0 h; B) h
姚鸿法,江苏镇江人,民国陆军中将。$ ^7 W; V4 C* }% X+ @3 o+ W2 J
+ C1 x( k, M6 @$ q
姚宝来,河北大兴人,民国陆军中将,任陆军部军械司司长。
' `, |: r3 {( O- ]8 h$ X# R% x( @$ j9 e+ E- J" O" D
姚纯,江西萍乡人,民国陆军中将,1938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三十六军军长,渝南警备司令部司令。0 h6 |/ g: W& N
7 Y' F( y8 d) L6 A. T
姚琮,浙江瑞安人,民国陆军中将,抗日战争期间任军事委员会管理部副部长、代理部长,军事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代理主任。
% w: q9 A0 r9 s4 U1 ~7 ?
2 x. x5 T0 C5 J7 T u/ ?$ _姚兆元,河北人,民国空军中将,空军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
s( i* ?, { Z, a+ i' r5 k9 v H* o" d4 u y: E8 p
姚佐治,安徽桐城人,民国空军中将,空降部队司令、陆军特种作战部队副司令。2 ]8 L' Z: S: ~% Y/ T6 f
5 q3 J3 n' Q( o* j6 [8 S7 v' l t& e姚能君,民国海军中将,海军总司令部执行长。
K7 M; |' F2 ^/ S' N0 n: a0 }5 q$ `% x& ~8 }, P( ?/ D
姚喆,湖南邵阳人,陆军中将,1966年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0 o. b4 n4 K u
/ S8 h E2 q6 L/ h姚从吾,河南襄县人,曾任河南大学校长,中国现代辽宋金元史学的奠基人。! C( `5 j. k7 H; U- s" X
. o- k7 J2 S3 g
姚雪垠,河南邓县人,著名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李自成》。; U8 t8 R) A* i r
" d8 d* t/ b$ {6 z
姚开泰,生于四川,原籍江苏昆山,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0 k0 _3 r+ Q( o( I2 g6 e j
# C$ R6 s) s0 b! ]* \: U姚喜,江苏武进人,电子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b! j: B/ X4 g3 b& Y; r5 l
" t8 `, j& \2 L% V$ k# ~姚守拙,上海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 s K& r4 ?) j1 O6 Q, L# ^
- \# J k1 p4 @8 \" _姚振兴,上海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X3 e/ t, N5 l$ F+ X
* ~/ j! j8 i2 u姚建鍂,江苏无锡人,激光电子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5 g1 B: x- g$ s) x* P+ o( R( j8 r8 E
4 j1 Z8 B9 w$ z3 g+ T姚鑫,江苏常熟人,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6 R; S0 N# D% b- |3 a% s- x
2 h$ I& T' r f" G7 D/ ^姚穆,纺织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6 x+ X7 S1 N* `/ b
+ V z2 V2 W9 Q姚福生,上海人,动力机械汽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C$ ~& ?* x3 \
H, k) X( w% N5 T, M: [姚骏恩,上海嘉定县人,电子物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i6 ]+ b- n+ r- {! Z9 `. ^+ W( p
" r' a% r0 d# s1 M姚新生,上海人,医药学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 b; P& g- I. h Q- m4 s% J; h% `% G) {. o
姚期智,祖籍湖北孝感,出生于上海,计算机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 E" o* ~& V" V) D4 ^
8 r" J8 m+ { u) w
' J- X- r' a# k# H% b, R# D. Z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