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4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2#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25 20:40:45
|
只看该作者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 W1 |, r r$ S5 }9 l( P9 N' u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g8 |, q3 v! A/ V1 {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 m9 N/ o, D$ y$ {' D1 ~# a1 k# C!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0 u! b' E/ Z" p. G, d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 D8 l; z$ ?: P# f. a-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9 u* F. z4 \# g0 M3 B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 B% E- n( z# Q9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o3 z6 E1 x2 p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7 E" u9 j0 T. b) f8 K8 u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9 M4 V( M/ ]2 j% Q$ q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 s, b; [# M i1 j2 o! E 三、名
( q- S' a. p7 G% A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L( |( ^1 P0 w$ I/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