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50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
本帖最后由 南昌中医姚明明 于 2014-1-16 16:00 编辑 , |! U/ z8 r+ `8 u
0 J2 O6 M% P3 H* U0 ^ 梁朝御医:(姚氏祖圣御医)姚僧垣自幼好学,博览文史。年二十四即传家业。梁武帝召其入禁中,讨论医学,酬对无滞。时武陵王所生葛修华,宿患积时,方术莫效,梁武帝乃令其视之,获愈。武帝誉曰:“用意绵密,乃至于此,以此候疾,何疾可逃?”大通六年(公元534年)解褐临川嗣王国左常侍。大同五年(公元539年)任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九年(公元543年)还领殿中医师。十一年(公元545年)转领大医正,加文德主帅,直阁将军。梁亡入北周,武成元年(559年)授小畿伯下大夫。北周天和元年(566),加授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将军。六年,迁遂伯中大夫。医术高妙,用药审慎精当,治武帝发热病,谓大黄乃是快药,不宜轻用,武帝不听,以致危笃。后梁元帝病,众太医均力主用平药,惟僧垣主张“非用大黄,必无差理”,服后愈,赐钱百万。从此医声大振。建德三年(574),文宣太后患病,医、巫各执一词,决持不下。武帝请姚僧垣诉以实情,僧垣坦言太后已无多日,不久果然去世。武帝授以骠骑大将军、开封府仪同三司。建德四年(公元575年),高祖亲戎东讨,至河阴遇疾,口不能言,脸垂覆目,不复瞻视,一足短缩,又不得行。僧垣以为诸藏俱病,不可并治,军中之要,莫先于语,乃处方进药,帝遂能言,次之又治目,目疾愈,末乃治足,及至华州(今陕西省华县),足疾亦廖。任华州刺史,仍随入京师。宣政元年(578)上表请归,上允其致仕。宣帝即位,封僧垣为长寿县公,食邑1000户册,又赐金带及衣服等。大象二年(580),任太医大夫。静帝嗣位,迁上开府仪同大将军。隋开皇初,进爵北绛郡公。卒后赠本官,加荆、湖二州刺史。& I* U% t) W3 s* ^
遗存著作:一生治验不可胜记,声誉远闻,达诸蕃外域。著《集验方》十二卷,撰《行记》3卷行于世,今佚,部分佚文尚存《外台秘要》、《医心方》等书。
/ R7 k% p5 v6 V. w& Q: M2 J' I八百年由来:. i' R3 v1 f9 I1 N- I, |
南昌姚氏是中华姚氏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隋代,公元606年,舜帝八十六世孙隋炀帝丙寅进士[姚彦国]由河南开封汴梁续贤乡迁徙到有“文章节义之邦、百鹤鱼米之国”美誉江西富州(今丰城)担任儒学山长,隐居〔灵源〕后,姚姓家族势力强大繁衍播迁,播迁到享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称南昌区域,成为南昌始祖。大黄是我们姚家祖祖辈辈传统经典之作,用大黄等中药备制“百病末药”经常施舍给贫穷困苦患者,不计无数。故同道一直称呼我们姚家为“大黄先生”,源于姚氏祖圣御医姚僧垣~南昌《大成谱》没有记载。但是在姚氏国医祖先遗传给后代《歧黄医学之术》典籍藏书里,看到了姚氏祖传国医擅用“大黄”各阶段章节几乎相同表述!是有着传承悠久历史经验的,正如祖圣御医姚僧垣,擅用“大黄”治梁武帝之疾,有着同出一辙的传授渊源……!
% {1 C3 ?5 f6 e1 a 参考资料: 《周书·艺术传·姚僧垣》: 6 W, {5 e6 x1 v" d; ~" ^
《 图说中医》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c3 z% W' Y7 U1 q& y
《中国历代名医碑传集》作者:方春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 c! J: U* j8 ~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总集》作 者:严世芸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z2 w& ~, ]# j' @9 E; v; l9 m7 ?1 G
6 D8 l: y4 |7 N& u8 k4 G
《广州市医学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系列丛书》作者: 刘俊荣(编者), 刘霁堂(编者)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1版
7 V$ u* [4 m# ~) C- P. [
: B% q. ]5 i9 g% q8 h# }4 ^# \( \! B2 L) R$ @0 B4 U
|
-
姚.jpg
(7.45 KB, 下载次数: 121)
姚氏祖先遗传典籍藏书
-
psb.jpg
(7.73 KB, 下载次数: 129)
姚氏祖先遗传典籍藏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