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4-2-18 12:31:44
|
只看该作者
 
 
 
四、晋湘两地舜帝信仰习俗内涵解读 
- x3 E4 l; N7 C; [# w& w" L黄阳艳+ s+ ~: I. M! w1 _7 |4 j7 z/ k 
7 b# b  i4 ?6 I8 A 
  
/ I. t8 R2 O6 V0 y+ J% _% D# E% u( e, A+ q: c0 V6 ~% \' O 
民俗系统可以从人如何表现民俗上归纳为三个:一是口头语言系统的民俗;二是行为习惯系统的民俗;三是心理感受系统的民俗。简言之,就是表现在口头上、行为上、心理上的三个民俗系统。这三个系统又常常组合成生动的民俗事象,覆盖在俗民生活的各个层面上。[1]就晋湘两地的舜帝信仰民俗而言,其口头语言系统的民俗为舜帝传说;行为习惯系统的民俗为舜帝陵祭祀;心理感受系统的民俗为舜帝崇拜。在民众的舜帝崇拜心理下,舜帝传说和信仰习俗的互动构筑了舜文化中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层面。本文在考察晋湘两地舜帝信仰习俗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对舜帝信仰习俗进行内涵解读,一个是舜帝传说与舜帝信仰习俗的双向解释;另一个是晋湘两地舜帝信仰习俗的地方差异。  a( l5 e- o3 o, |# f 
 
' R8 F  B3 [* C/ P" v3 i% W 5 J( _) i' Q9 y" B9 q+ F 
, f5 n# a6 M& f: s" f& u 
(一)山西舜帝传说圈的信仰习俗2 R- L2 O; Z2 @8 U- |+ _: |* N 
 
0 m, Z( J# l" b6 Y-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基层生活中存在着两类集体仪式活动:庙会和祭祖。以祖先墓为中心地点的祭仪,主要是聚族而居的村落群体通过追念祖先的一套程序,以强化成员间等级亲属关系和家庭间一体性的联合;而以神庙为中心地点的祭仪,则是家族群体通过敬拜社区神,以整肃与共认本村内部与外部的生活秩序和处理各种公与私的矛盾。[2] 
3 v, k; d& D5 F+ `' t5 j% P) _1 j6 k: k: g0 `/ h- a6 P 
舜帝的信仰习俗是围绕舜帝遗迹进行的,主要是在舜帝陵或舜帝庙展开的官方祭祀活动和民间庙会活动。: ?' g7 B* _( N$ @9 `. } 
 
  d8 b# u! x1 h0 c8 H1.山西舜帝传说圈的官方祭祀活动 
6 S% R' N: h; S( V, k3 P4 W 
4 L" y5 \$ N7 M' |  v舜帝陵被历朝历代视为祭祖朝圣之所。运城舜帝陵庙历经历史潮流的洗涮,经过了多次损毁与重建。自2000年7月始,盐湖区委、区政府作出修复开发舜帝陵庙的重大决策。2002年,盐湖区委、区政府提出“打舜帝牌,唱调产戏,走致富路”思路,弘扬根祖文化强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着力开发建设舜帝陵庙旅游景区。6 U- P5 i) K1 X) e 
 
. X- v! G& p3 l% Y( f, F$ a后来的几年多次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祭舜活动和舜文化旅游节。2003年10月16日,首届虞舜文化旅游节暨招商引资洽谈会在运城市鸣条岗举行。2005年9月14日,全国虞舜文化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年会在运城舜帝陵召开乙酉年公祭虞舜圣帝大典。2006年9月25日,丙戌年公祭虞舜圣帝大典仪式在盐湖区舜帝陵古柏广场开幕。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常务委员会荣誉主席陈守仁率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代表团参加了仪式。还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代表及各界群众两万余人参加了这次活动。活动主要有六项内容:舜帝像揭幕仪式、丙戌年公祭虞舜圣帝大典、揭碑仪式、植纪念树、参观虞舜文化展、组织开展祭祖旅游和经贸洽谈活动。公祭虞舜圣帝大典为最主要的仪式,其流程有:1、敬礼、奏国歌;2、领导致言;3、敬献花篮;4、画家丁韶光恭读祭文;5、祭祀乐舞表演。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活动中运城盐湖区区政府选出了97名“孝顺儿女”、107名“孝顺媳妇”、106名“健康老人”和101名“助老模范”进行表彰。可见,舜帝作为“德圣”和“孝祖”的优秀品格从古代一直传承到了现代。 
) i2 E0 w5 z& d 
1 U, E& T, a3 T8 n: d$ e# u; G2.山西舜帝传说圈的民间庙会活动# I# \" c" |. S% n 
 
6 h4 g' [5 C' B0 ]) w) h山西舜帝传说圈的民间庙会活动主要集中在运城地区的盐湖区、垣曲县的同善村和临汾地区的洪洞县三地。 
/ \2 Z: F  l6 y" R! ~# Y- G4 |" Z2 J1 |! m6 H 
运城民间以前在农历二月二和九月十三要为舜帝和关帝唱戏。据当地民众说因为鸣条山像一条龙,舜帝陵庙建在龙头上,民间又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所以二月二要唱戏。相传,运城是关公故里,关羽生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传说中关公与舜帝也是有关系的。据说关公早年常骑马来舜陵祭拜舜帝,后人为纪念他,便在当年拴马的古树旁建起了关公祠。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民间祭祀活动中,其中有一项仪式便是关公拜舜帝。各村挑选出的小伙子装扮成武士,抬着身着绿袍的关公坐像,后面跟着仪仗,鼓乐齐鸣,浩浩荡荡周游舜帝陵庙。在正殿祭拜完舜帝后,将关公坐像又归放在关公祠的享殿里。[3]著名散文家李健吾先生出生在舜帝陵庙所在的村——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他曾这样回忆过自己的童年:“晚年想起来,幼年时最喜欢的是春节前后的几天。村民们吵嚷着,争抢着,抬出关帝爷的神像来,把神像抬到舜帝庙里。那个快,那个跑!赶到舜帝庙,往神座上一搁,就开戏了。”[4]村民用这种形式,既表达对关公的敬慕,又表达对舜帝的崇仰。据实地考察中村民杜富安讲前些年的古庙会很热闹,高跷、高抬、扭秧歌、搞灶火,方圆几百里老百姓都知道。常常是河南、陕西、山西三省赶会,影响非常大。当时唱戏最少唱十天,没有中断过。唱戏的是当地的蒲剧团或秦腔等一些剧团,有阎逢春、王秀兰等老艺人唱《白玉楼》、《杀狗劝妻》等。开展这些活动时,周围四十里各村子都捐资,主要由东曲马、西曲马、杨堡、张合四个村轮流主持。[5]垣曲县同善村的舜帝庙曾经在每年阴历三月十五那天有古会,会期三天。传说同善村是舜的故乡,这一带流传着许多舜帝传说。从古代至建国前同善上下堡、河西、观坡、刘村、望仙,还有现在的西河、东河、后河等村的民众每年三月十五日都要到舜帝庙赶会。唱大戏,锣鼓旗伞,游艺杂耍,上庙敬神,热闹非凡。除敬神娱乐之外,还要进行物资交流。为了使外地商贾有住宿歇息之地,在上堡北门外募捐集资建了商贾会馆。可见当时一年一度庙会期间,经济交流非常繁荣。[6] 
" b& P6 B) c- B0 ^, q% B 
8 g4 Z9 @7 M2 U6 a! e  M% I. _& T运城地区民间庙会的祭舜活动已渐渐淡了,而临汾地区洪洞县有一个相延五千年,至今无休的民间庙会活动——“接娘娘,迎姑姑”习俗。象耕鸟耘的传说以及“焚廪”、“浚井”与“醉酒”三次避险的神术在洪洞县民间广泛流传,历山人把舜和二妃都奉为神灵。鉴于尧是羊獬人,舜是历山人,尧的女儿娥皇女英是从羊獬嫁到历山的,两地便结成了姻眷亲戚。羊獬人为长辈,历山人为晚辈,两地人至今互称亲戚,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是她们的娘家,因此羊獬人叫她们为姑姑。不论生日满月或红白喜事都礼尚往来。据说从尧舜时代直到如今,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和四月二十八日互相接送姑姑或娘娘。据实地考察中村民李学智讲,娥皇女英在世时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到羊獬住娘家,住到四月二十八才回历山。因为每年三月三正值清明时节,娘娘要去娘家扫墓祭祖,顺便多住几日。又因四月二十八日是尧王的生日,这样她们为父亲作寿以后再回来省得往返来回。同时,四月二十八日必须回到历山,是因为这时历山一带开始收麦子,龙口夺食,不能延误。[7]双方在亲戚到来的前两日,各家各户打扫房屋,拆洗被褥,杀猪宰羊,准备佳肴,以资接待。节日当天,两地均彩旗招展,锣鼓喧天,男女皆着盛装,齐集庙前。当两位娘娘起身时,有的秉执事,有的荷鸾驾,有的扛龙凤日月牌,有的举万人伞,金瓜斧钺朝天蹬,金锤银锤铜锤等,护送着娘娘的驾楼,在鼓乐声中浩荡而去。途经历山下的七个自然村,民众都要威风锣鼓迎进送出,所经村落各家各户无不虚门掩户,跪拜接驾。街中村头,水果食品满盘盈桌以供迎送队伍。接送完姑姑或娘娘后,两地还有一个共同的传统习俗就是集会唱戏五至七天,赶会者络绎不绝。此外,据说五月端午是舜的生日,六月十八是娥皇的生日,九月初九是女英的生日,每年到这几个节日,两地人民都要为他们祝寿。历山人和羊獬人均备以时肴,热情接待。 
+ |( y% g' Z% t9 ? 
5 S! H! Y/ j1 Y/ i: v  
5 S% L) I9 j$ l* J" Y: l+ ]' H: S5 Y3 e3 I 
(二)湖南舜帝传说圈的信仰习俗 
; l+ x" C$ A8 V/ B 
: b7 X- O/ Q# L. A( t湖南舜帝传说圈的信仰习俗主要是以九疑山舜帝陵为中心的官方或民间的祭祀活动,还有各县民众以舜帝庙为载体进行的庙会活动。由于积累了多种功能,舜帝祭祀活动已越来越成为全民庆典。可以说,舜帝陵庙成为湖南民众自由表达心理愿望的一个渠道。0 V8 R) [+ W5 a1 _; m: z 
 
1 Y* [; Z1 v$ i4 [" W1.湖南舜帝传说圈的官方祭祀活动3 v' p8 i* X5 [ 
; W( \2 p( \1 q 
湖南省对舜帝的公祭活动在九疑山舜帝陵,从夏朝开始,历经秦、汉、南北朝、魏、晋、唐、宋、元、明、清数千年的有间断过。到了现代,这里更成为华夏民族寻根祭祖的圣地。5 H! a. V5 J* G. e/ o" ?0 l 
 
$ w( E5 g5 m2 G九疑山民众认为,祭祀舜帝实际上就是祭祀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1993年以来,湖南省各界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抢修舜帝陵。20世纪50~80年代的祭舜活动多以分散的方式进行,90年代后,湖南省开始组织社会各界举办大规模的公祭活动。2000年清明节,宁远县人民政府组织社会各界公祭舜帝陵;同年9月9日,永州市人民政府组织全市社会各界公祭舜帝陵。之后的几年里,公祭舜帝活动一直都没有间断过。7 [' g0 r) y4 [& l7 B$ R 
, b" C* f( X, S$ |$ w 
每次祭祀的礼仪既尊重了传统,又融入了富有时代意义的内容。以2006年重阳节的公祭活动为例,10月30日,以“尊祖爱国,传承文明,构建和谐,促进发展”为主题的永州市公祭舜帝大典在宁远县九疑山举行。上午九点,由60人组成的威风锣鼓队,40人组成的腰鼓队一齐奏响,公祭舜帝大典仪式正式开始。主祭团、参祭团在武士队、祭旗手、乐队的引领下,缓缓进入祭祀台。鸣炮21响,寓意对舜帝的最高敬意;击鼓34通,代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敬意;鸣金9响、奏乐,象征舜帝九五至尊。全体人员肃立,向舜帝陵三鞠躬,虔诚致敬。在庄严的气氛中,主祭人永州市市长龚武生恭读《祭舜帝文》,永州市委书记曾庆炎恭读《追思敬悼文》,字字句句颂扬着舜帝开创人类道德文明的丰功伟绩,表达了弘扬舜帝精神,建设和谐、文明永州的宏愿和决心。舜帝陵广场上,随着激扬的《火红的中国》歌舞拉开了公祭舜帝《激情广场》演唱会的序幕,景岗山、陈思思、周彦宏等著名歌唱家将一首首动听的歌带到了九疑山舜帝陵。为传承舜帝的孝德文化,不仅在整场活动中穿插讲述了《舜帝的故事》,还评选出了100位孝星接受隆重表彰。- \3 p7 H, h$ `# Q' P1 L. ?8 j 
* T0 u6 e( T3 Q& T9 R8 K+ L+ X4 z 
2.湖南舜帝传说圈的民间庙会活动5 b: E  @- u# U" i  J1 |3 K+ p* ~* S 
 
6 t6 W4 D: S. p! v& t7 I. x7 }8 D官方祭祀舜帝属于祖先祭祀,其仪式性质也就属于祭祖行为,规模宏大,涉及到海内外的华人华侨。在公祭大典上,舜帝是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而祭祀的,但在九疑山民众的观念当中却是把舜帝当作神灵或仙人来祭祀。在民间传说中舜帝逐渐被塑造为神灵,庙会活动中的祭祀已变为祭神行为,民众在庙会中对舜帝陵祭祀也就成为神庙祭祀,这是舜帝形象民间化的过程。因此,除了隆重而集中的官方祭祖仪式之外,在民间还有庞大而分散的祭神队伍。3 K: Z5 Z* m, g- H  b; F9 [ 
4 E& }7 o- k0 M6 W* ?1 h+ O 
传说中舜的晚年是在潇湘流域一带度过的,他的爱民勤政行为和高尚情操在当地民众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帝王对舜帝的祭祀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影响。古人说南方信鬼而好祠,体现在湖南民间的舜帝信仰习俗上更甚。 
  ]( J/ R7 d* F! T8 x/ |" p8 ]) j0 z8 Y5 ^) q8 w0 M. Q) Y 
九疑山是道家圣地,这里的瑶族信仰梅山教,这是道教和巫教相融合形成的一种宗教。道教尊奉舜帝为地官大帝,农历七月半是“中元节”,又叫月半节,是祭祀地官大帝的节日,九疑山区多以十四日为节日。由于舜帝至孝,故中元节又叫孝子节。前三天就要设筵接祖先回家“做客”。十四日夜,包封纸钱焚祭,谓之“烧包”,送祖先回天。山西民间相传舜帝的生日是农历五月五日(洪洞县)或九月十三日(运城市),湖南民间的说法却是八月十二日纪念舜帝的诞辰。九疑山民众在这一天为舜帝准备了丰盛的食物——五牲福礼,还有娱乐节目。民间祭舜活动中有瑶女歌舞,清代赵有德诗云:“长腰小鼓和笙簧,黄蜡梳头竹板妆。虞帝祠前歌舞罢,口中犹自唱盘王。”[8]讲的就是八月十二祭完舜帝,十月十六那天是九疑山传统的“盘王节”。 
3 ]) L6 \# j/ @, S- a" O# \! `5 ~3 x4 T* J8 Z 
除了以九疑山舜帝陵为中心的民间祭祀活动外,宁远县周边有舜帝遗迹的县市也流传着舜帝信仰习俗。流传在东安县的传说《东安十宝》里讲舜帝南巡经过东安红云山留下了十样宝物,东安人因此丰衣足食,生活安康,为纪念舜帝,将红云山改名为舜皇山,并在山下建舜皇庙,每年朝拜,香火不绝。东安人认为八月十三日是舜皇的生日,与九疑山民众的说法有一天之差。东安民众每年的八月十三前后十数天,都有相当隆重的民间庙会活动,直到解放前夕庙宇被毁,庙会活动也因此湮灭。陈泳超远赴东安县考察搜集到一通描述舜庙与祭舜庙会活动的碑文,《重新起造碑》中的一段如下: 
* Q, S. M  a) }( u3 n, p& F: z7 b/ P- ? 
“……一入全州,一入东安,灌溉数百顷,唯非神功阴庇哉!故十二族于历年八月十三日,相沿故事,鼓乐尊前,备香烛、列彩旗,张盖诸生寺,斋戒盛服。藻绘童子数十人,鱼贯次序入殿。命巫者建醮,以酹御灾捍患之功而礼之典,岁□不替。无论上世,即明兴二百余年而湮祀尤盛,亦持(按:疑当作“村”)落之盛会也,观者无不欣跃……”[9]2 r, V5 K# V: c/ M1 C" f, w 
 
1 Y) I# e6 e* |如今,东安县舜帝庙的庙会已不再举行,代之以纯粹商品交易场所。我们也只能从这些断碑残文中窥见一点当时民间祭舜的盛况。 
% E$ F/ ]3 W# j% U4 x+ ~1 \1 v! ]% p; P* t 
九疑山一带现在也已没有像晋南那样集中的庙会活动,但是南方笃祀的风气却仍然盛行。现在每逢过节,不管大小,九疑山的民众都会到舜帝庙去烧香。另外,平时的香客也络绎不绝,原因在于当地民众笃信舜帝是九疑山的保护神,是灵验的财神和善神。人们买上香烛到舜帝铜像前祈晴、求子、祈福、禳灾、求财、算命、求签,当心愿达成时又虔诚地去还愿。一般三两个的民众都是到舜帝陵的厢房买上一对香一对烛一沓纸钱一挂鞭炮,到舜帝寝殿刻着“帝舜有虞氏之陵”的墓碑前祭祀许愿。如今,不仅是官方公祭舜帝的现代化,连民间的祭祀活动也充满了现代气息。 
7 t4 t3 Z. L8 a& V9 E) _2 O  g! X1 o$ r7 W9 a7 H# l* ?: M 
  
* R, m3 C7 c6 J; s. w6 }3 _7 M+ q/ }/ K% z$ i  t1 }/ D3 P3 n7 ~ 
(三)晋湘两地舜帝传说与舜帝信仰习俗的双向解释 
8 g" x+ Y+ t4 o6 K1 W- O" k4 ~ 
7 z7 ?& v7 }6 W1 ]  \' n舜帝传说与其信仰习俗有着立体而动态的互动过程,两者是共生、互补、相互影响的关系,有着双向解释的作用。( u1 `+ ?7 P$ N6 o 
" N4 }: d0 I: M 
1.晋湘两地的舜帝信仰习俗对舜帝传说的强化和催生。 
! P* T* E1 E% X# h5 e+ C! S# p8 O 
舜帝信仰习俗一方面强化了原生态舜帝传说,另一方面又催生了再生态舜帝传说。在2006年重阳节永州市公祭舜帝大典上,整场活动穿插讲述了《舜帝的故事》,让前来祭祀的民众知道了更多的舜帝传说。可见,舜帝传说在这样的信仰习俗中得到了传播和强化。舜帝信仰习俗也催生了大量的再生态舜帝传说,九疑山民众出于对舜帝的敬仰,在舜帝陵祭祀时互相讲述发生在身边的舜帝显灵传说或者与舜帝和二妃相关的风物传说。有的民众从九疑山带回斑竹送给亲朋好友,关于斑竹的传说就有了更为广阔的传承地域。民众在祭祀活动中传讲有关舜帝的灵验传闻,甚至有些是亲身经历的事情。集中体现在山西省洪洞县的“接娘娘,迎姑姑”习俗中,流传着大量的二妃显灵传说。洪洞县的历山和羊獬民众对二妃怀着无比的崇敬,民众眼中的二妃成了当地的保护神,极其注重奖善惩恶。历山一带流传一则关于庙宇创建的传说:$ T* y+ r7 `4 ^9 [! O  r0 M. _ 
: z' {1 R6 ]. |8 _4 p( b* b 
历山下有个西乔庄村,西乔庄有个娘娘庙就是娥皇女英庙。这个庙怎么能盖起来呢?民国二十年五月初五,人们都在村后的庙里烧香。突然庙里出来了一条青蛇,走到香炉里盘成一圈不动了。人们也不敢打,认为这条蛇是“神蛇”。几分钟后人群中间有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出来就“上了马”,成了“神汉”。他说:“不久的将来有大灾难,给我盖个庙,我将在这避难。”群众就听了他的话在这盖庙。一说盖庙,附近村里的人就把砖瓦和木料什么的都送来了。没有人说一声怨言,只有这个“神汉”代二位娘娘说了话,一个月时间就盖起了这个娘娘庙。结果第二年卢沟桥事件,1932年日本人进了中国,这个历山庙也让烧毁了。里面的娥皇女英没地方住了,她们提前知道这个庙要烧掉,就搬到西乔庄那个庙去了,西乔庄那个庙就是这么来的。有了娘娘庙以后,每年四月二十八接娘娘回时西乔庄的人也去,从民国三十六年直到现在,还是每年都去。[10]) {& E9 ^; C$ s9 ~( L1 h! H; o 
' O3 ~7 _  ]4 F7 L 
有一个颇有趣的现象,民众在建庙的时候总要有个说法或理由作为舆论支撑。二妃显灵建庙的传说在洪洞县民众给二妃建庙的时候得以产生,并且在历年庙会中被传承得越来越广泛。伴随着“接娘娘,迎姑姑”的庙会活动,民间传讲着大量舜帝和二妃的显灵传说。这是在洪洞县民间发生的人与社会、自然、神灵循环互动的故事之一,相当朴实地反映了山西民众对二妃的崇拜与信仰。" S% M, n- E' |/ ^6 W: N 
/ k$ ?7 U: ]0 N1 k3 o9 q9 Y6 y- d1 t 
2.晋湘两地的舜帝传说对舜帝信仰习俗的阐释和导向。5 S. A6 _/ ?* S 
 
3 e5 S( Z8 ~, n: e山西民间流传的《娥皇女英争大小》传说中有解释风物和习俗来历的作用。争大小的第二回合是做面条,女英由于没有经验手忙脚乱地做成了一锅面疙瘩,她嫌丢人就往门前小沟一泼,那条沟就被叫做料角沟。据说如今山西翼城人爱吃疙瘩拌汤就是从那会传下来的。[11]洪洞县也流传着娥皇女英争大小的传说,并由此形成了五里迎、车窝、车辐、马驹、龙马、尺井等村名,还留下了娶媳妇要天黑才可以进门的风俗。/ S2 h" {5 a4 w! B3 U$ S( [  U 
+ J' q/ p; o% [6 z1 d4 ] 
在舜帝信仰习俗的形成与延续过程中,舜帝传说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舜帝传说引导了民众的信仰心理,使他们相信舜帝是灵验的,舜帝信仰习俗才能不断被传承到了今天。流传在九疑山一带的《公公石和婆婆石》中有一段:- M; q1 [& j. t& l: f/ w# d$ l 
8 I! {0 n. n; Z+ q$ {( m0 j/ s: { 
传说舜帝南巡来到九疑山,在野猪冲杀了猪婆精,血鳞坳剥下了孽龙的鳞甲,逼江口劈断了黑蟒,为九疑山百姓治理了河道,清除了毒瘴,建立了家园。后来,舜帝因为在战杀黑蟒的时候,中了黑蟒吐出的毒气,死在三分石下。九疑山的百姓感他老人家的恩,家家都摆上供品,烧钱化纸,为他招魂。并且以后每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烧纸祭奠表示怀念他的心情。过了一些年代以后,大家觉得这样各家各户分散祭奠,不如大家一起到舜陵面前祭奠好一些。于是确定每年二月和八月在舜陵前举行对舜帝的春秋二祭。[12] 
+ h1 `7 `5 J' R 
/ t; l& c! \9 e: C6 C另外,在《端阳挂菖蒲》这则传说中讲到五月端午挂菖蒲和艾叶的习俗是舜帝来到九疑以后才有的。九疑山山高林密,瘴气重,毒蛇猛兽和苍蝇蚊子很多。每到梅雨季节,老百姓多发瘟疫。那时人们不会防病,也不会用药,只好听天由命。舜帝在五月初五那天采菖蒲和艾叶治好了老百姓的病,人们认为那菖蒲和艾叶是仙药,纷纷挂在门前,可以驱邪避灾。于是以后每到五月端阳,九疑山民众便在大门、房门,甚至蚊帐上都要挂上菖蒲或艾叶。九疑山民众传讲着舜帝南巡为民除害的传说,在人们的观念中舜帝是一位正直勇敢为民着想的英雄和帝王,怀着这样一种感激和敬仰之情,九疑山民众世代延续着对舜帝的祭祀。; v$ s' O, q) ?' O7 O, q0 i 
 
1 n) c# j) \* _: N# x2 z正因为二妃在民众心目中奖惩分明的显灵传说起了导向作用,庙会之余,山西民众到娘娘庙申冤诉苦,寻求帮助,信仰习俗的内容得到了丰富。二妃显灵传说给山西民众提供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你供奉神,神就会赐福给你,若冒犯了神,神就会降灾于你。历山民众在娘娘的威慑作用下,民风更为纯朴。乡土社会是民间造神运动的社会基础,二妃显灵传说刺激着民众的功利欲望,驱使民众在信仰习俗活动中向娘娘祈求更多的功利目的。天旱了,求娘娘降雨;病了,求娘娘赐仙丹;无子,求娘娘赐子。庙会的开展,人们又传讲大量娘娘灵验的传说,都希望利用二妃的神灵力量来强化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秩序,并凝聚一方百姓。 ) x3 d( P+ f4 r" q0 {/ s! j 
0 P7 S  L5 h8 z) i4 a: I3 I 
在湖南九疑山或山西洪洞县舜帝信仰习俗的带动下,舜帝和二妃显灵的传说得以产生,这些传说对舜帝信仰习俗的延续与扩布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显灵传说不包含对史实的解释成分,而只是对一些奇异现象所做的记述,是以传说模式创造的传闻,是信仰习俗的附属物。这些传闻,我们无法从类型分析平台上的传说研究中看到,而只有从特定区域的调查与分析中了解到。舜帝显灵传说应当是舜帝传说的间接产物,舜帝传说塑造了神性的舜帝形象,使其成了地方保护神,而舜帝信仰又引发了一系列舜帝显灵传说。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晋湘民间讲述舜帝史事传说的民众不是很多,除了一些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之外,其他民众讲得最多的是舜帝与二妃的显灵传说。因为这些显灵传说更贴近民众的现实生活,更接近民众的心理期待,成为民众更愿意相信的集体表述。: r: D( U, k9 _5 _  h# h7 M6 z 
 
$ L( `0 Z  H) t : ]' G# {; r7 \! f) |) n 
) u, [3 S  l  r& w 
(四)晋湘两地舜帝信仰习俗的地方差异7 j* }3 M+ u3 e  q; n. a* I( Z: i6 ~$ | 
: M: U1 P/ \$ w6 p5 J 
晋湘两地公祭舜帝呈现出竞争的趋势,都在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舜文化品牌,并且争先开展民俗旅游活动,而两地民间的庙会活动也是各具地域特色。( A  m% V' g. Y% S: w9 z 
 
4 z' M2 V& b2 a! W5 a, K  E% l9 R; C首先,舜帝信仰习俗中舜帝的形象在晋湘民间有着各自的地域特色,也就是说民间祭祀对象的身份不同。山西民间的舜帝信仰中把舜帝当作前代帝王或祖先的形象,尤其是洪洞县民众坚信舜帝生于洪洞诸冯,历山民众都称舜为“爷爷”,称二妃为“娘娘”。而九疑山民众眼中的舜帝则成了一位无所不能的神仙。不过,舜的英灵作为显赫大神,秦汉间也主要只存在于南方楚国,但在文明相对更先进的广大中原地区,舜大多被规定为实有其人的圣君贤相,他的英灵也以前代帝王的身份歆享着人间帝王的祭祀,一般不厕列于缥渺的神灵世界。当然,由于帝舜毕竟不同凡响,所以在他死后也留下一些神异的传说。+ N& m! L. w. ?* X9 o 
 
2 S, P# Q3 Z  {- K- ?# X8 X其次,晋湘两地的舜帝信仰习俗深深打上了不同生态环境的烙印。山西民间的舜帝信仰习俗中体现了民众求雨的内容,而湖南舜帝信仰中却有着很多祈晴和治水的内容。 
0 _6 ]  X2 P( z8 b 
: s+ b9 x- Q3 E+ _: z& `历史上,我国南北方均有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粗犷的人文环境,使得这里所有的生命都面临着大自然和社会的无情考验,抗争几乎成了自下而上的惟一选择。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社会里,面对着不期而遇的天灾人祸,在那些无助的芸芸众生心中,生存离不开神灵的庇佑,民间信仰由此而生,并构成一种张力,帮助人们摆脱精神上的冲突,暗助他们与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灾难对峙。舜帝信仰成为南北方民众精神疆域中的一种博大而切实的存在,统一到依靠神力、以求生存这一大的信仰文化主题上,从而形成区域性民间文化的整体形态。' U  K; f7 i* I) Q' F4 D 
* k6 q7 _2 j$ t7 A- m. N  D0 q* v! j 
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源短缺,而农作物的生长又离不开水,因此,带给北方农耕民众的最大问题是期待降雨。这一与民众生存休戚相关的现实问题,必然大量地折射到北方民众的生活习俗之中,许多习俗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民众对水的渴求以及由此而生的信仰和崇拜。体现在山西省洪洞县的再生态舜帝传说中,雹灾事件就显示了这一点。历山民众坚信那次雹灾事件是由于不尊重“接娘娘”的规定擅自改动日期而遭的惩罚,之后虔诚地到娘娘庙中去烧香赔罪。还有在接娘娘的过程中有人捣乱了次序,娘娘的神灵发怒,让铺天盖地的恶蝇挡路,直到秩序又恢复好了,恶蝇竟瞬间消失。此外,运城地区在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为舜帝唱戏,是因为鸣条山好像一条龙,而舜帝陵庙建在龙头上。这里的祭龙习俗体现了运城民众对雨水的渴求。而湖南地处亚热带,位于东亚季风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水充足。降水强度大是湖南省降水的一个明显特征,大范围的强降水常使江河水位猛涨,大片农田被淹,是造成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唐代元和二年(807年)永州发大水,永州刺史冯叙祈晴,柳宗元代作祭文《舜庙祈晴文》并随行至九疑祭舜。祭文如下:+ ~2 ^; K, y9 G5 n) W 
" n  l1 o, ^. \: r# k( Z 
年月日,某官某,敢用牲牢之奠,昭祭于虞帝之神:/ K- k8 O) ^; d7 A$ u$ n6 E9 l 
; q4 _5 ?7 [9 S# I0 V 
帝入大麓,雷雨不迷。帝在璇玑,七政以齐。九泽既陂,锡禹玄圭。至德神化,后土与稽。勤事南巡,祀典以跻。此焉告终,宜福遗黎。庙貌如在,精诚不暌。今阳德愆候,有淹凄凄。降是水潦,混为涂泥。岸有善崩,流或断堤。泛滥畴陇,滂沱圃畦。恒雨获戾,循咎增凄。忍兹嘉生,均彼蓬藜。望诛黑□,以扶阴蜺。式乾后土,以廓天倪。粢盛不害,余粮可栖。或簸或溲,为酒为醯。跄跄笙镛,坎坎鼓鼙。百代祀德,甿心不携。岂独蘋藻,徵诸涧溪。神其听之,毋作神羞。[13]# v7 N! Y! u) T 
 
/ `5 X) ]/ \/ q) L$ u% t湖南的历史上发过很多次大水,民众深受其害。2006年6月和7月,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给湘南带来了特大暴雨,4万人被洪水围困,造成特大洪涝灾害。湘南地区的永州、郴州和衡阳3市、13县(区)有230.2万人受灾,死亡78人,失踪100多人。灾民们还没来得及重建家园,第5号台风“格美”又开始肆虐。许多灾民在说起去舜帝陵烧香许愿时,他们都有个不约而同的愿望就是希望舜帝保佑天气放晴,洪水退去。在历试诸难的传说中,舜帝能入大麓而雷雨不迷;降龙传说中,舜帝以其神力制服了引起水乱的九条恶龙。于是,九疑山民众希望勤政爱民的舜帝也能赶走这可恶的洪水猛兽。 
; a, M2 @5 T0 z3 Y  q 
0 h/ e. ]* h. ^/ Q9 J6 @可见,舜帝信仰的形成离不开其生成的文化生态环境,反映了南北方民众由自然环境条件引发的焦虑情感,关联的是南北方民众生活现实中的干旱缺水或洪涝灾害问题。舜帝信仰习俗大多都是与生产岁时相伴生的,人们期望通过祭舜仪式与舜帝的神灵沟通,使其能够保佑生产和生活的平安,实现有序发展。" Q5 v+ G) }* r9 O1 j 
 
# p1 c' Q' k' d  
/ L# e" P8 e* N+ b' d; e- @ 
) M, W0 }( f% `' O, L1 Z4 K% b总之,从晋湘两地舜帝信仰习俗的流传状况着手关注民众的生活文化,不管是官方公祭大典还是民间庙会活动都有民众的身影,展示的是晋湘民众的民俗生活与民俗文化,是我们了解民众生活文化和心理愿望的窗口。通过考察舜帝信仰习俗与舜帝传说之间的互动关系,审视晋湘民间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圈内构筑着各具特色的舜文化。并且通过比较发现晋湘两地信仰习俗的地方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两地信仰习俗的关联和差异也正体现了两地的文化特征。 
$ i/ h9 ^% b$ e1 ?8 L3 D$ P/ r* [7 z* l6 Y$ ^/ v2 v( p 
  
5 e! Z9 a5 ]0 b 
2 f) T. P  M3 K+ K, ]  Q注释: 
! N$ \5 S1 @2 l4 L, A+ S/ b% L  ^: d$ B2 W& e6 V* S 
[1]乌丙安:《民俗学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30页。 
3 r8 W* c7 W" m9 A 
; C' K6 k. x6 ?2 Y; [. d[2]刘铁梁:《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村落庙会的比较》,郭于华:《仪式与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第257、258页。 
9 }: S3 i$ n' s8 ?+ m# M+ M8 L 
5 O$ F' _6 A% F) p( u2 C# B[3]运城市盐湖区虞舜文化研究会:《舜乡圣迹》,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85页。1 g+ d. t+ [* U  n1 d9 H 
 
% }7 p+ @: n  ?) j: k/ \. I, J[4]韩石山:《李健吾传》,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年1月。/ a) q" v$ A6 K6 o: J, ~ 
 
) S1 _$ A4 O0 Q; N/ G0 K[5]访谈对象:杜富安,男,79岁,杨堡村退休的村干部;访谈时间:2006年9月23日;访谈地点:运城舜帝陵。 
. J. P  S3 H- d% j4 B9 g1 j/ A 
7 o7 p  m7 Q2 F2 w( ]5 }: z- L2 r[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垣曲县委员会:《垣曲文史资料》(第六辑),1993年8月,第137页。 
" |4 X% n6 g+ j, Z3 B8 j4 o& ~1 M7 ]; F 
[7]访谈对象:李学智,男,78岁,洪洞县西圈头村人;访谈时间:2005年10月21日;访谈地点:洪洞县历山神立庙内舜庙修复委员会办公室。 
  Y- r6 \: g0 U- s. u( ?& o' D* W! ~% g 
[8][清]赵有德:《观瑶女歌舞》,载《九嶷山志》,清光绪本。 
" b7 j+ ]+ p2 X6 }* {3 X 
8 ?0 V& x7 M1 ~1 V7 Q2 Y7 a# l3 a[9]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371页。 
' X1 s+ `# E. W1 O6 O+ X" B+ v0 v& S4 y& L( {, H+ W 
[10]访谈对象:李学智,男,78岁,洪洞县西圈头村人;访谈时间:2005年10月21日;访谈地点:洪洞县历山神立庙内舜庙修复委员会办公室。 
# X/ c; n7 ?$ }) g) G9 p 
1 A, v) K( B* ]; {( A: g! ~; h[11]甄作武 李玉林:《尧舜禹的传说》,太原:希望出版社,2000年1月,第82页。 
4 Z8 v) y8 q9 \& T. j& {( }, q. e. k/ {( w% @) e" m8 K+ r, T2 }2 w+ l 
[12]宁远县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宁远县卷本》,1986年。- R$ M+ O5 t2 w+ X+ a 
 
! l) p1 B) Q$ M' _. F& v[13]湖南省宁远县《九疑山志》编篡委员会:《九疑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9月,第120页。 
  B+ O- P* w) L+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