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6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州之野觅舜迹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18 22:5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永州之野觅舜迹
陈泳超
关于舜的崩葬之处,早期的典籍有如下三种记载:
第一,《墨子·节葬下》云:“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吕氏春秋·安死》亦云:“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所谓“纪市”当与“南己之市”无异。此地究在何处,无从查考。照此记载,舜乃崩葬于西方。
第二,《孟子·离娄下》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鸣条”究为何地?与商汤伐纣的“鸣条”是否一地?众说纷纭,兹不絮论。但《孟子》既然总结舜为“东夷之人”,那么其崩葬之地当亦偏于东方。
第三,《山海经·海内南经》云:“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海内经》又云:“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此条“长沙零陵界”当系秦汉后误入正文之注。准此,舜崩葬于南方苍梧之地九疑山中。此说在诸说中最占势力,《楚辞》中多有“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辞”(《离骚》)、“九疑缤其并迎”(《离骚》、《湘夫人》)等句,便从舜葬九疑中衍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七年)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可知舜葬南方九疑,已入皇家祀典,其传说之深入人心,足可想知。
《尚书·尧典》末记舜的结局曰:“陟方乃死。”只说他是巡察下属方国而死,至于到底是何方,未详。《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尧舜部分是为舜所立的第一部正式传记,它多采《尧典》与《孟子》之说,但偏偏在舜的崩葬处所上力主南方九疑之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司马迁的取舍,不单单是采通行之说,他是做过实地考察的,《史记·五帝本纪》后太史公曰:“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而所谓“南浮江淮”,《太史公自序》更详:“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他在沅湘九疑一带,必定是听过很多关于舜的民间野谈的。
笔者撰写博士论文《尧舜传说总体研究》,除对典籍文献加以钩稽梳理外,也久慕太史公浮游四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自序》)之伟壮行色,故于1998年秋,深入湘南永州之境,寻觅“遗迹”,搜集传闻,以为舜之研究提供更生动的印证。文章按地域分三部分叙述,题截柳宗元《捕蛇者说》首句之“永州之野”以概之。
一、东安
东安县位于湘江上游,永州西北部,地处湖南省西南境,与广西全州接壤。此地汉时置东安驿,属零陵郡,晋代又名应阳县,历朝县名及从属多有变易,然以东安之名享时最久,至今依然。
明隆庆年间所修《永州府志·艺文志》记载:“永之东安县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东安近九疑,固舜巡狩所经也。”可见,东安与舜发生联系,主要是因为地近九疑之故,而以境内舜山为舜帝传说之核心依托。
舜山今名舜皇山,位于越城岭中段。据当地民间传说,此山原名红云山。舜帝南巡路过此地,见山水清秀,便住下了,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还修书让他的二个妃子前来相聚。谁知二妃误沿潇水而上至九疑,舜皇无奈,只好前往九疑与二妃相聚。临行前,又割舍不下对东安的深情,于是留下了十样宝物:一是白滩河兵书宝剑,可御强敌;二是渌埠头水底莲花,据说此花开时,谁家先人葬于此,后当出天子;三是水口庙量天国母尺,可观天色定风雨;四是红云山神仙木,治百毒延年寿;五是铁古岭仙螺,此螺置于砚中,墨水永不干涸,以励学习;六是荷池的雌雄双锣,两锣一合,百乐动听;七是紫溪河畔稻子蟾,能吃各种害虫;八是白树脚的喜鹊含梅,有缘男女如能见到喜鹊开口,便可白头偕老;九是大庙口百宝洞,水好土好,年谷丰登,今日仍是东安的米粮仓;十是金鸡白鸭,“金鸡恋福地,白鸭戏肥水”,如今的东安县城,便叫白牙(鸭)市。舜帝留下的十宝(又一说,十宝乃女娲补天后将剩下石浆洒落红云山区所致),使东安人丰衣足食、生活安康,东安人为纪念舜帝,将红云山改名为舜皇山,便在山下建舜皇庙,每年朝拜,香火不绝。
笔者按:这则传说中舜恋东安,不得已而去九疑的说法,与舜死九疑、二妃往寻的传统说法因果相反,从中不难体会出东安县民不愿依附九疑甚至想超越九疑的地方情结,这种情结在当地传说叙述者身上反映尤剧,笔者一路采访,时有感知。另外,舜皇留下的十件宝物,大多也有相应的传说或在别的传说中有所展露,显示出地方传说迷人的连环性与层次感。
舜皇山坐落在今东安县大庙口镇,山麓御陛源口及其右侧杨江源口均建有舜庙,杨江口舜庙规模尤为壮观。清嘉庆六年(1801)暴发过一次特大洪水,将舜庙冲到下游三百米处,后人便在此又建大庙,据说庙内原有大型尧舜塑像,并有戏台、游亭、石狮,石碑甚多,大庙口之得名本此,当地人认为八月十三日为舜皇生日,故每年的八月十三前后十数天,都有相当隆重的民间庙会活动,直到解放前夕庙宇被毁,庙会活动也因此湮灭。
关于舜庙与祭舜庙会活动,有两块碑文十分重要,现移录于此:
1565年《重建本祭虞帝祠记》:
御陛源在东安境西三十里,与西粤全桂接壤,山水绝胜,舜庙在焉,故名御陛。昔舜□山,以有天下,巡狩四方,至于南岳,修礼同俗,靓风布泽,厥后民怀其德,咸庙祀之。东安故属南衣,服习被圣化(按:疑“衣”、“服”二字当为“裔”之一字),御陛之有舜庙,自古已然。但未知河赌于何代。据残碑,历宗之(按:疑为“宋元”二字)皆重修焉。迄今岁久,神塘渐湮。□廓颓圮,仅存正殿一区,以□圣像。然观方模狭隘,诚非所以崇礼帝地者也。里民邓思君修尚,谋诸里众,将更新厥制……
1626年《重新起造碑》:
粤楚接壤之界曰御陛源,而御出山麓,昔人造一舜庙焉。说诸曰:舜都于虞,距此源万里而遥,兼以风气未开,正在若信若疑之间。庸知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然而九疑密遂,况帝德之溢,近之则不厌乎?立斯庙也,有自来矣,此御陛源所由名也。自先朝以迄大明,千有余岁,□革□鼎,蒙士仁人,履游而履修,非如在之默相感乎?余考是源也,□发于白石东,千枝万涧,三十余里,合流于庙之右。一入全州,一入东安,灌溉数百顷,唯非神功阴庇哉!故十二族于历年八月十三日,相沿故事,鼓乐尊前,备香烛、列彩旗,张盖诸生寺,斋戒盛服。藻绘童子数十人,鱼贯次序入殿。命巫者建醮。以酹御灾捍患之功而礼之典,岁□不替。无论上世,即明兴二百余年而湮祀昔尤盛,亦持(按:疑当作“村”)落之盛会也,观者无不欣跃。惟垛人而庙宇渐倾,心恫乎而恶乎。今天启丙寅各会首唐茂遂、伍世润朝论南学,唐语仁、盘宁×等喟然叹曰:庙坏不葺,是谁之××?是谋之士夫及子姓,有捐其盗(按:疑当作“资”)者,有指共(按:疑当作“其”)木者,有拘其工,渡日鸠医关心协力,计两月而告竣,××殿,×殿,庙貌焕然一新。虽诸姓报之隆,而有虞氏在天之灵,实凭贰久。又今因改观,自此以××或有圮,尤望×之同志者广庙祝,垂千秋而不朽。帮合固乐为之记,尚游息于斯者,圮无山加之人,请蒙助,姓名列之碑阴……
必须说明的是,这两块碑今俱不存,笔者无由目见,方志典籍俱未载。只是80年代当地林业部门开发舜皇山森林公园时,留下了一本油印资料本,其中有这二通碑文。笔者幸遇东安林业部门领导黄良沛先生,黄先生当地人称“东安通”,惠示其收藏之资料本,并出示自己录的这二通碑文稿本。经核校,大致相同,此处所录之文,以林业部门资料本为主,参以黄氏稿本,断句明显有误者,径改之。“×”者原稿即然,盖其时碑文亦多漫漶磨灭。“□”者,原稿依碑样所录,不成文字,故付缺如。余皆悉录之,除出己意已加按语于文中者外,虽扞格不通亦任由之,以待高明。第二碑文中有天启丙寅字样,故定于1626年。无异议;第一碑文中无年数可考,其定于1565年,即嘉靖四十四年,不知何据。今查光绪二年所修《东安县志·山水》中载:“(舜)庙有明嘉靖四十三年碑,无撰人姓名,略云:县治西三十里为虞溪正源……山麓古建为舜帝庙,其碑云重修于宋元,不知始于何代。”此碑内容与上录第一碑文略同,或二者即为一物。然所载年数差一年,殆无可考矣。
这二通碑文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大庙口地区有关舜信仰的许多资料,第二碑文中的祭祀庙会记录尤有价值,清人郭泰来《舜庙谒虞帝》诗云:“年年中秋节,村落荐牲酒。上殿称圣寿,鼓乐竟入奏。□□□□□,降神神在否?缅昔南巡迹,万家传诵久。”(此录自东安县自编舜皇山资料本《天然佳境》,当取材于方志,笔者未目见。)这些记载与今人回忆的解放前夕的庙会活动大致相似(有关庙会活动详细记载,笔者当另撰文述之)。值得注意的是,按碑文,舜皇生日当为农历八月十三日,而如今习俗以为是农历八月十二日,庙会的中心日子亦在此日。笔者此番深入永州,原是为此庙会来的,故赶着农历八月十二日到大庙口,但庙会已不再举行,代之以纯粹商品交易的赶集,无足观览,为之感叹再四。大庙遗址据说位于原区公所内,今已荡然无存。笔者执意寻到该处,到底找到了一些基础遗迹,有些残石上还刻有某地或某人所捐钱粮数字,尘蒙断裂,覆于瓦砾藻芜之中,咨嗟而已!
庙会无缘一睹,在山下已无作为,便想攀登舜皇峰。据乾隆十七年修《湖南省志·舆地广记》载:“舜峰地势最高,层峦叠嶂,高接苍穹,为湖南第一峰。”实际其主峰高度为海拔18824米,单从高度论,并非冠于全湘(但亦近之),此以“第一峰”称之,或还考虑到它的人文因素。确实,有关舜峰的传说甚多,当地最著名的传说就是关于舜与寿佛斗法争山故事。传说寿佛乃“生在潮州,修在道州,坐在全州”的一位地方毛神(此神常占反面角色,在东安及零陵一带多有流传,后面还会提到),也看中了舜皇山,便与舜赌赛,约在鸡叫前将此地填堵成海,舜即让山。寿佛果然法力巨大,一畚箕已堵了一半,第二畚箕运到离此还差三里地时,舜皇一看不妙,赶紧学声鸡叫,惹得天下公鸡都叫了,寿王赌输,负气将舜皇山口六座风光最好的山化成六只羊赶往南方,这就形成了大庙口方圆二十余里的大田垅,即所谓“百宝洞”的肥沃粮仓。但寿王路上又被观音破了法,六山留在了广西黄沙河,寿佛后来就在全州落了户。照此传说,舜皇形迹近乎鸡鸣狗盗,但丝毫不妨碍人们对他的尊重,反而更见亲切。
舜皇主峰尚未开发,笔者在两位山民引导下,饱历险厄,踉跄而上。离顶峰不远,有寺名天宁寺,此方志中屡载。据当地山民说,寺内供“舜皇菩萨”像(“舜皇”而缀以“菩萨”,正见民间诸种信仰混沌不分的实情,大庙口舜庙内的舜像,民间亦称“舜皇菩萨”)。天宁寺昔日香火极盛,湘桂两省香民,每逢三、六、九日,成群结队入山朝拜。随行山民说,当初各地香民进山,每人携瓦四片以致诚意,天宁寺赖之而起。而据另一种传说,天宁寺内所供十八罗汉,当初乃真金铸就!民国年间因山匪出没,寺庙遭焚,香缘遽断。我们来到天宁寺遗址,但见断壁颓垣,狼藉于荒草丛莽中,午日融融,白茅熠熠,在这一片古老的原始次森林中,让人分外感受到岁月沧桑的滚滚寂寞。
山顶一巨石兀立峭壁,据旅游书册介绍,石上刻有“舜峰绝顶”四字,遍寻无着。随行山民探入石侧茅草中,忽得一区平地,宽才4尺余,此处石根壁立,字迹累累,但早已风化剥蚀不堪。笔者反复辨识,认出“舜峰”二字,旁似有二字,但无论如何看不出是“绝顶”二字。另一区字迹更多,只认出“天舡石”三字。仰观巨石,其势如天舡横出,摩空压顶!回至山脊,小径才可容足,两侧俱峭壁,群峰苍茫如有所待,“层峦叠嶂,高接苍穹”,信非虚言。前方则茅草匝地,盈盈如海,天风劲爽,人几欲飞。所谓登临澄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直眼中景,心中语罢了。
二、宁远
宁远县在今永州地区东南域,著名的苍梧九疑山,即在此地。
苍梧与九疑是何关系?一说苍梧亦山名,即九疑山;一说苍梧乃地区名,九疑山为该地区内之名山。这两种说法似皆成立,且都起源甚早,《山海经》中的记载就二者并存,让我们不避重复再引用一下。《海内南经》云:“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合于第一说;《海内经》云:“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则是第二说,《五帝本纪》所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亦主第二说。
“九疑”,一作“九嶷”,《汉书·武帝本纪》记元封五年“望祀虞舜于九嶷”。《说文解字》曰:“嶷同疑,山名,舜葬之所。”“九疑”因何得名?唐元结作《九疑山图记》,列述了两种说法:其一,“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这种说法最通行,历来记载大多采此说;其二,“亦云舜登九峰,疑已而悲,从臣有作九悲之歌,因谓之九疑”。此仅一见,未有其他书证。按,九疑山地属南岭山脉之萌渚岭,在宁远县南六十里处。此地属岩溶地貌,从宁远县城至九疑山,沿途拔地而起的独立山峰鳞次栉比,如波涛奔涌,且峰头大多指向九疑山,故当地谚曰:“万山朝九疑。”便在以舜源峰为中心的四周,孤峰独立触目皆是,为何独称九疑呢?郦道元《水经注·湘水》云:“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阻,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可见数以九称,主要是因为此地九峰分别是一支溪水的源头,或以为因九峰最为高峻特立故,非实知之论。笔者亲见如女英峰,实极玲珑娇小,其旁高峻者甚众。九峰之名为:舜源、娥皇、女英、桂林、杞林、石城、石楼、朱明、萧韶,舜源峰居中。光绪元年(1875)所修《宁远县志·山川》中就注明了九峰所导之水的名称,可见郦注不虚。
从以上诸记载看,虽然异说纷纭,但有一点则大致公认:九疑山之名存在于舜葬之前,非因舜葬而得名,唯一例外者仅元结《九疑山图记》之第二说。而当地民间传说恰恰相反,它们大多认为九疑山之名乃是因舜而得。
九疑山地区拥有深厚的舜帝传说资源,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仿佛与舜帝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地最广泛流传的,是关于舜帝除妖殉难的故事。大致说:舜南巡到九疑一带,见此地异兽作怪,水旱之灾频作,于是舜斩除异兽,从此风调雨顺,民生安康,所除妖怪以孳龙最为人道,其他还有水怪、黄龙、九龙、百怪、巨蟒之类,而舜在除妖过程中,因精力耗尽或中妖异之毒,不久也殉难了。这或许是民间对于舜“崩于苍梧之野”的一种合理推想吧,而舜崩与九疑之名便发生了因果联系。有一则传说说舜殉难后,为山神收葬。九疑民氓怀念舜帝,遍觅不得。一次,一位瑶族后生在紫荆河边发现一座神奇大墓,认定是舜陵,便解下红腰带扎在墓边荆竹上,回头带百姓来祭拜,却见有九座相似的陵墓,每座陵墓前都扎有红腰带。后生解下身旁的红腰带,其余八根也倏然消失,舜墓终不可得。这九个陵墓,后来就成为了九座山峰,因其相似,故名“九疑”。
另一则传说别具性格:相传此地风水为“九龙归位”之地,有帝都相。舜帝亲自来访察,要弄清九龙的确切位置,谁知他每登上峰,却只看到八龙,总是忘了自己脚下还有一龙,数了几次,舜帝又急又气,甩手而去了。因舜帝对九条龙发生了九次怀疑,故当地人为此山取名九疑山。这倒让我们想起元结《九疑山图记》所列的第二说,所谓“舜登九峰,疑已而悲,从臣有作九悲之歌,因谓之九疑”,一个又急又气,一个“疑已而悲”,不是很有些相似么?而元结所谓“亦云”,或许正是记录了当时的民间传说。
舜庙在舜源峰下。据前引《宁远县志》载:按“旧志,三代致祭,庙在大阳溪,遗址在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太庙者即其地。秦汉立庙玉琯岩下百步,乃何侯故宅。至唐,庙湮废,道州刺史元结奏立于营道坡之西。僖宗时延唐令胡曾请复立于玉琯岩下,有《敕建舜庙碑记》,亦湮灭无存。明洪武四年遣编修雷燧致祭,乃迁庙于今所”。以此可见,舜庙至少有大阳溪、玉琯岩、营道坡之西与舜源峰下四处。舜源峰下的舜庙自洪武四年起兴建,延续至今,其规制据《宁远县志》载:“正殿三楹,龙亭一座,后殿一楹,拜亭一座,东西朝房各三间,大门一楹,两旁碑亭各一座,周围墙六十丈。”清人更绘舜庙形制图,与记载大致相同。明清两代,舜庙的祭典十分频繁,上引《宁远县志》载,清朝“遇大庆典,遣使祭告。春秋二仲月上甲日,县令具牲帛致祭,如明制”。该县志记明代中央遣官致祭凡12次,清代至光绪元年凡36次,可见重视。如今舜庙周围尚存祭碑三十余块,纵横累累,惜尚委弃茂草之中。
据同行的宁远县文化局长周九宜介绍,民国年间,当地某村民将老母遗体葬于舜庙后舜源峰上,百姓认为冒渎圣神,迫令迁葬。此山民一气之下,纵火将舜庙焚毁。此后长期抛荒,无力整修。近年当地政府已十分关注,斥资重建,现已将近收尾,其瑰丽形制,已露峥嵘,古碑石刻,亦规整有望了。
舜峰朝向很特殊,它坐南面北,背依舜源峰,北向当门立者为娥皇峰,西北侧立者为女英峰。有两种解释:一曰舜与二妃相亲;一曰此为帝舜治域最南端,他死后仍遥望中原,以念故都。诸殿尚未竣工,惟最后面之拜亭已修葺完毕,中立一碑,镌“帝舜有虞氏之陵”,字甚古朴,不知成于何代。其实舜陵所在,或曰大阳溪旁,或曰三分石下,或曰女英峰中,诸说多歧,但人们原不必一定查找出真实的舜陵(何况未必实有!),只是需要有这么一方区宇,以寄托缅怀之情。即便舜庙尚未完工,而碑前香烟,业已氤氲缭绕,不绝如缕。
九疑山除九峰之外,还有一些山峰与舜颇有关涉,最著名者为玉琯岩。应劭《风俗通义·声音》载:“《尚书大传》:舜之时,西王母来献白玉琯。昔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生的白玉管,知古以玉为管,后乃易以竹耳。夫以玉作音,故神人和,凤皇仪也。”“琯”即玉制管乐器,《说文解字》将“琯”字附于“管”之下,并录奚景故事同上。而西王母献白玉琯之事,《大戴礼记·少间》及纬书如《尚书帝验期》等均载,是对舜遍治天下业绩的褒赞。但《宋书·乐志》认为:“汉哀帝时,零陵文学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玉琯十二,献之朝。”与前相比,奚景的年代提前了,玉琯的数量增多了,献琯之人也改变了,整个故事的意义当然也全然不同了,而方志多采后说,故笔者在当地采访时,听到看到的大多也与后说有关。比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湖南卷·宁远县资料本》(内部资料)中收的一篇《玉琯岩的传说》,就说舜南巡,不肯带兵卒,单带一支乐队,以教化凶蛮的南方土民。这倒颇具先秦遗韵。先秦诸书常记舜时有苗不服,群臣欲讨伐,舜独以为己德未备,于是执干戚舞,以示休兵崇德,有苗乃服。不过据资料载,这则故事的讲述者为中医师,具大学文化,且故事中能一字不差引用《卿云歌》与《南风歌》,恐非民间所宜流传。但其最后说舜为了除妖,就将十二支白玉琯藏于洞中,故为奚景所得,倒与民间故事弥合无间。
玉琯故事究竟有无史实的影子,渺茫无征,但九疑山另一处高士岩却在唐代“果真”发掘出一部乐器。据王维《贺古乐器表》载,道士申太芝受“茅山罗浮神人”指点,说“昔曾九疑山于桂阳石室中藏天乐一部”,申太芝依言往寻,当地百姓说:“天宝二载,村人常见有五野猪,逐之便走入石室,就里寻觅,化为石物五枚,众共惊异。”申太芝“取以扣之,音律相和,与神人言不异”。不过,申太芝是玄宗朝著名道流,神异之事甚夥,这天乐故事也很难说不是申老道的故弄玄虚,所以它只在当地县志上有所记载,民间无闻。
玉琯岩甚小巧,四周平旷,阡陌纵横,故当地人形容为世上最大之盆景,妙言传神。玉琯岩是碑刻之宝库,洞顶“玉琯岩”三字,为宋人李挺祖手书,而最著名者为宋代八分书蔡邕《九疑山铭》:
岩岩九疑,峻极于天。触石肤合,兴播连云。时风嘉雨,浸润下民。茫茫南土,实赖厥勋,逮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烝烝。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太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疑,解体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
另一著名者为宋通州知事莆田方信孺真书“九疑山”三字,每字高18米,宽19米,挺拔遒劲,遥望可辨。其他碑刻,书体异法形制错落,依山势婉转,随处可见。
玉琯岩又名“何侯石室”,今岩洞中犹塑仙人何侯像,香火亦旺。据明代张文介所辑《广列仙传》云:
何侯者,尧时隐苍梧山,慕长生,三百余口耕耘。舜南狩,止何侯家、天帝五老来谓舜曰:“升举有期。”翌日,五帝下迎舜,白日升天。夏禹时,五帝以药一器与何侯,使投酒中,一家三百余口,饮不竭,以余酒洒屋宇,拔宅上升,位为太极仙人。今嶷山有何侯庙,在舜庙侧。
嘉庆十六年(1811)所修《宁远县志·仙释》中记载:
何侯名真元,尧时人,其高祖居九疑山,三子十孙,寿皆百岁。至五世真元,尤敦家训。尝遇黄衣真人引入无为洞天,历览仙境。顷之,出洞,不见真人。遂思念元学,修真炼气。居近第一麓床,筑台栖息,凿九井汲水以炼丹。舜南巡,止其家,封为何侯。后七月七日以仙药投酒中,聚族欢饮,余酒洒宅壁,举家三百口,拔宅上升。今之虞庙即其故居。又有石室,是其炼丹处。
在早期的神仙传集如刘向《列仙传》、葛洪《神仙传》等著作中,尧舜时仙人仅方回等数辈,何侯不与,当为后起附会之谈,最早见于宋代罗泌《路史》,方志中更有何侯邻里家童并升天的记载,今当地民间尚存何侯传说,与方志所记近似。
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舜时有仙人,有时连舜也被传为成了仙,前引《广列仙传》即此。其实,关于舜成仙的传说,很早就留有一些蛛丝马迹。如晋王嘉《拾遗记》载:“舜葬苍梧之野,有鸟如雀……时来苍梧之野,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其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带者身轻,故仙人方回《游南岳七言赞》曰:‘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珠丘”虽未明言与舜有关,但舜葬周围充斥仙气,已成不争之实。方志中确记有“珠丘”遗迹,嘉庆所修志书并记仙人方回,以为上面两句七言诗是“为苍梧虞陵作”的“颂词”,则舜与仙家联系更密了。
今天九疑地区不但流传有何侯、方回等仙人的传说,也有像《广列仙传》似的舜成仙故事,有的说他上天成了十八罗汉之一,甚至还有关于“珍珠墓”的传闻,说舜除妖殉难后,受恩于舜的仙鹤们收葬了舜的遗体,并用七七四十九天时间从南海衔来无数珍珠垒了一座珍珠墓,墓边荆竹丛生,微风拂时,沙沙作响,传为竹尾自动为舜墓扫却尘土,据说荆竹扫墓乃九疑胜景之一。
最后,还必须提到关于二妃的传说,最流行的莫过于斑竹的传说。此传说几乎各地都有,且大同小异,但《宁远县资料本》中收录的一则《九疑斑竹的故事》却很有特色:据说斑竹分四种,其一名麻泪竹,乃二妃拭泪后随手洒在竹上所致;其二名罗泪竹,说山路艰阻,二妃扶竹前行,手上螺纹印于竹上,故名;其三名白泪竹,说二妃哭多了,泪水成了乳浆状,印于竹上即名;其四曰“血泪竹”,当然是落下成血之故了!又有说荆竹扫墓,亦是荆竹感二妃至诚苦志,故代为洒扫。历来咏斑竹者不知凡几,如刘长卿诗云:“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20世纪60年代,著名农林专家、老革命家乐天宇赴九疑考察后,曾带两枝斑竹回京,截为四段,一段自留,一送李维汉,一送萧克,另一送毛公,并附诗一首。毛泽东因之写下了著名的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除斑竹外,二妃传说又多与山峰或石头有关,大致情节总是二妃寻夫,相思殚精,终于化成峰石,以傍夫君。最直接的便是娥皇峰、女英峰。今娥皇峰端庄庞硕,女英峰窈窕多姿,亦合于姐妹身份。又,九疑山中有江名牛头江,江中有一大青石,形似牛头,故名,又名“望夫石”。其实稍像人形者俱可得望夫之名,故望夫石在在都有。但形如牛头者亦名“望夫”,实难接受。当地巧为之解,说二妃寻舜帝不得,涉江无桥,一老人赠水牛,二妃骑上牛背行至江中,回望九疑,依恋不忍去。暴雨如注,从三分石上飘下一朵白云,化成白莲,载二妃远赴洞庭。而水牛兀立江中,化为青石,故亦名望夫石。虽曲折缠蔓,却也哀感顽艳,余韵悠长。
三、零陵
零陵、永州二名,历史上曾交替使用,所指范围间有变化,大致均指府治及其邻近地区。现永州市府已搬迁至零陵北面冷水滩区,原府治改称永州市芝山区。
零陵得名甚早,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设零陵郡,属荆州,下辖零陵、营道、泠道等十县,其得名缘由未载。民间有传说曰:舜南巡狩崩于九疑,二妃闻讯,寻至九疑,泪尽而继之以血,溅于竹上为斑竹,因找不见舜墓,化为娥皇、女英二峰,长相陪伴。由于她们一路洒下了许多泪水,当地人为了纪念她们,便将一条源出九疑山的水取名为“零水”,即“泪水”之意,“零”与“泠”音通,故亦称“泠水”,现仍存于宁远境内。因舜陵位于零水之畔,故名此地曰“零陵”。这种传说也许是有依据的,《汉书》颜师古注“泠道”时便说:“泠,音零。”可见,零陵地区与舜的传说很有渊源,尤与二妃传说关系至密。
零陵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潇、湘二水的交汇之处。潇湘历来诗意醇酽,陆游诗云:“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说得最为简劲断然,宋以来广为人道的“潇湘八景”,其中之一“潇湘夜雨”,通常认为即指零陵境内潇、湘二水相合处的一座孤岛,名“浮岛”、“浮州”,当地又多称“岛”。
据《永州府志》载:“浮州蒋本厚云:潇湘合潴处,一洲障之,大不过一弓地,翠竹嘉卉,浮于水上,春流浩淼,二水争发,未尝浸没,故名浮州。”(此转录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湘水部汇考》)这是文献中严肃的说法,而民间的传说就生动多了。据说浮州原来也会沉没,尤其是春水暴涨之际。有一年,娥皇、女英乘舟溯湘而上准备前往九疑山探夫,路过零陵界,但见白水茫茫,艄公稍一不慎,船触暗滩,摇摇欲倾,女英赶紧将一块碧罗巾抛入水中,水下的龙神见了,慌忙放出三只金鸭子,将暗滩托出水面。此后不管水涨多高,鸭子总能随波上浮,固而此岛就始终浮于水面,故名“浮洲”。
笔者赶到零陵城北潇水滩,遥望岛,蓊郁葱翠,却无舟可渡。盘桓久之,雇得江边一条挖沙船。此刻湘南正当旱灾,潇水消歇已甚。船行其上,时触水底卵石,辚辚作响,“石濑”恰自“浅浅”,可惜“飞龙”却“翩翩”不起来(《九歌·湘君》辞“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岛上茂树横斜,藤蔓乱挂,几间瓦舍,也秃壁露椽,荒草没门。据说此地清末曾建洲书院,系永州八县最高学府,辛亥革命后设洲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尚有零陵商校坐落于此,今亦迁出。唯原址之青石古道,尚完好无损,冷光游漾,夹道两排老桂,浓香馥郁,管自浪漫奔放。
岛上空寂殊甚,唯见一青衣弓背老者在石板路边洒扫落叶,自称姓周,六十余岁,看守此岛已历廿余载。据光绪元年《零陵县志·山水》载:“(潇湘)二水中有浮洲,大仅一弓,春涨不没,旧有潇湘祠在其上,今毁。”笔者向老者询问“潇湘祠”尚有遗址否,老者断言潇湘祠不在岛,而在潇湘东崖。后查道光八年(1828)《永州府志》卷六《秩祀志》载:“潇湘庙,旧在潇湘西崖,唐贞元九年三月,水至城下,官民祷而有应。至于漕运艰阻,旱干水溢,民辄叩焉。后徙于东崖,至癸巳,庙遭兵燹,遂移至潇湘门内。洪武壬戌,知县曹恭增置殿宇,四年,敕封潇湘二川之神。国朝因之,春秋官祭其庙。士民相继修葺,规模壮丽,嘉庆壬申重修。”这是潇湘庙的简要历史。庙内所供神主,此记载阙如。据同卷载祁阳县之潇湘庙:“在县治东潇湘门内,泮水从此入湘。突起石冈,石多玲珑,上祀虞帝及二妃。”准此,零陵潇湘庙神主当亦与此无差。当地学者及此周姓老者俱云有二妃神像,未及于舜。细详记载,洪武壬戌为1382年,又后“四年”,则为洪武十九年(1386),前面宁远部分介绍舜庙建于洪武四年(1371),此隔十五年而建“潇湘二川之神”庙,且明清之际皆“春秋官祭”,亦与宁远舜庙之祭相合,则必视舜葬九疑、二妃往寻为实事,这可以视为传说影响史实的典型范例。“潇湘祠”与“潇湘庙”容或有别,青衣老者所说可能是“潇湘庙”,无可确考。而老者所示之处,亦唯见日照苍崖,莽莽荡荡,神庙香烟,只在想象中依稀袅袅罢了。
青衣老者认定笔者是来考古的,自告奋勇地遥指湘江对岸舜帝垂钓处,又亲自领着去岛后察看“无字天书”碑,说此碑巨大无比,但光板板不着一字,有缘者自能看出究竟。来到江边,见累累石滩上,有一堆青石碎块,青衣老者言即“无字天书”碑。细察之,碎石表面平滑,侧翼有凿痕,石质与江滩乱石迥异,确系碑材。以笔者估猜,原碑高可及丈,厚亦近尺,先前此碑就一直横卧江滩,文革中被炸毁。至今委弃于兹,若非指示,亦于江边乱石无异,据青衣老者讲,此碑大有来历:当初建山海关时,什么都建好了,就差一扇大城门,全州的寿五爷就采了这块巨石用神力将它变成一排木筏,顺湘江一路漂往北方。行过此地,路遇两个村姑,便问:“小女子,看到水里有什么?”(此青衣老者声口)两村姑说:“一块石头在漂。”此两村姑即娥皇、女英,都怪寿五爷多事,被她俩说破,木筏变成石头,落于此地,再也漂不动了。很明显,这里的寿五爷,当与东安所传寿佛爷为一人。
这块“无字天书”碑,史乘方志均无载,而这则传说,也有很大代表性。在永州地区,似乎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结构,即某神将甲物化成乙物以方便行事,后经另一神或人点破,乙物又复甲物原貌,行事中败。前面东安部分说寿佛爷与舜争山告负,将大庙口六座秀山化成羊赶走,中途遇村姑,又多嘴去问,岂料此村姑乃观音,她点破玄机,六山便落于黄沙河,与此同构。又,九疑地区有传说,说舜欲建都九疑,苦于小山太多,为此寝食不安,感动了上帝。上帝派神仙下凡,将山化成羊往南海赶,中途遇一砍柴女人,神仙又多嘴去问女人看到一群羊否,女人说只看到好多山在走,一经道破,石山便不能走了,至今九疑山北面多石山,且都像在往九疑方向走,便是“万山朝九疑”的来历。此传说中破法者乃一凡间女人,未提有何神力,但故事结构,如出一辙。便是零陵本地,此类故事恐亦不止于此。比如道光八年所修《永州府志·名胜志》云:“黄华山……在(东海)县境,即全州、零陵错壤之黄华岭也。《寰宇记》云:有猎者于此山见二鹿,有人问:‘见马否?’答曰:‘但见二鹿。’其人云:‘吾为虞市,五至衡山,与安上道士相闻,是吾马也。’”此传说各种有关永州的方志都有记载,且出《寰宇记》,可见由来颇久远,流传亦广泛,其结构与前述结构相比,似欠完整,但思路则出一辙,说明这种结构的传说,在永州地区是很有生命力的。
四、余言
本文开头部分,表达了笔者对司马迁浮游四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之行色的仰慕之情,经过这番永州之行,这份仰慕之情更见其深,甚至在考察途中,笔者时常觉得依稀闪动着一尊遥远而又亲切的身躯。说到底,这次考察,其实是慕其风范、步其后尘而已,若说效颦,亦不为过。但也不是一点没有别样心得。
《史记·五帝本纪》后“太史公曰”:
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司马迁“窥九疑,浮于沅、湘”,所见所闻,当不亚于笔者此行。但反观《五帝本纪》中的舜帝部分,其基本构成乃综合《尚书·尧典》与《孟子》有关论述而成,间缀以《左传》、《五帝德》及《帝系姓》的零散记录,而他听到的那些“长老”之谈,一点风影也捕捉不到。细细推究上引这段文辞,大约司马迁将“长老”之谈与“百家”之言一并归入“不雅训”之列,因而也概予删汰。而他认为合乎史实的,便是上引诸书中的材料,也即是所谓“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他自称是比勘众说,经“深考”、“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后才作出的选择,但其实很难说他没有先行的观念横亘心头,这个先行的观念,就是以儒家经典为准。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开宗明义地说:“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一语道破,他确实是以“六艺”为“考信”之指归的,所以对于“天下放失旧闻”“网罗”自是“网罗”,载入史册是很少可能的,充其量只能作为“六艺”之参证罢了。
当然,司马迁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古代史家,他的取舍标准可以探讨,却无可厚非。而作为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所关怀的当代学人,我们对于六经固然尊重,对于诸子百家也未敢轻视,对于出土资料更是如获至宝,而对于民间传说,应该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态呢?至少,作为一种参证,当无疑虑,这在现代神话学、古史学中已属常见,关键只在如何把握分寸。不过,笔者认为,它的价值还不仅于此。神话、古史都是遥远的联系,而民间传说则是当代鲜活的存在。就尧舜传说而言,我们的研究目标绝非仅仅去追踪乃至还原远古的真实(假如可以称为“真实”的话),它的沿革,它的分布,乃至它对于传播者及其区域的社会组成、历史发展、地方心态、文艺感受诸方面的影响,都会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从这层意义出发,在笔者的视域中,舜帝、司马迁与青衣老者常常幻化一体,徜徉飘游于汗漫的典籍之中、潇湘之滨、永州之野,当然,有时这样身影中也有笔者自己。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1年第4期)

* R. K2 B( v) q0 V2 s" L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7-25 01:2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