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4#

楼主 |
发表于 2014-2-24 01:44:21
|
只看该作者
八、姚氏的名义及社树桃的分布
5 `$ w2 t% F, w$ V* L& T w2 J* x x/ c% Y$ O
# \" K. n, Y1 |, |3 C; b
2 T- B7 G" M9 ^, f1 I帝舜始以舜、蕣为图腾,又作橓、椴、榇,即木槿,《诗·郑风》:“颜如舜华。”由于生于姚墟,又以姚为图腾。桃乃姚人的社树,如汉代洮阳县即战国楚国洮阳邑,见于《鄂君启节》,在今广西全州。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三幅绘在帛上的地图中,有一幅是西汉初期长沙国南部的地形图,上有“桃阳”[76],则洮可作桃,今江永县有桃川,又叫姚川。1960年在长沙的文景时期汉墓中出土两枚滑石印章,一为“洮阳长印”,一为“逃阳令印”[77]。汉之洮阳县,又可作逃阳,而又作桃阳,《鄂君启节》作阳,故与姚同以兆古音为陶、桃,是则舜帝姚姓,原以桃树为图腾,姚以兆为姓,兆即占卜时以火炙龟甲产生裂痕如象形兆字,舜擅长占卜,故以姚为姓,从妫姓分衍出支图腾。
+ o" ~ u9 p; U0 y# L
- H; z' j3 Q, j- a, N5 ^* T故“桃者,五行之精,厌伏邪气,制百鬼也”[78]。又谓插桃符于户可辟百鬼,《括地图》曰:“桃都山有桃树,盘屈三千里,上有金鸡,日照则鸣。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则杀之。”应劭《风俗通》曰:“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与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搰人,援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虎画于门,效前事也。蔡邕《独断》云:“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蟠屈三千里,卑枝,东北有鬼门,万鬼所出入,神荼与郁垒居其门,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竟,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玄中记》说:“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玉烛宝典》云:户上着桃板辟邪,取《山海经》神荼、有陛居东海蟠桃树下,主领众鬼之义。许慎云:羿死桃棓。棓,杖也。故鬼畏桃,今人用桃梗代杙橛,以辟鬼也。《礼记》云:王吊则巫祝以桃茢前引,以辟不祥。茢者,桃枝作帚也。《博物志》云:桃根为印,可以召鬼。《甄异传》云:鬼但畏东南枝尔。据此诸说,则《本草》桃之枝叶桹核、档枭、桃橛,皆辟鬼祟疰忤,盖有由来矣。把桃树奉为神圣辟邪之神树,每年过年总要在门户上插桃枝,至今凡农村残存的巫教中也多用桃木符,如道士、师公、端公、巫师、马脚、扶乩都用桃木剑、桃弓、桃箭、桃木椿、桃板符等,而东方桃都山与帝舜为都君恐也有内在联系,且有天鸡,正是鸟图腾的象征。: G9 q( w3 R: C- y7 Y; ^$ H
' ^6 ? `% i/ C桃为中国的特产果树,可能为舜所培植而后被尊为神树,亦称作仙桃,如西王母的蟠桃会。在舜的后裔所迁的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吴兴钱山漾遗址、杭州水田畈遗址、青浦县崧泽遗址和云南新石器遗址都发现过桃核,自商至秦汉等墓葬中都发现有桃核,说明桃在我国古代早已被广泛食用。《诗经》、《尔雅》、《礼记》、《左传》中都有桃的记载,《诗·周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载鲁哀公赐孔子吃桃。又有广为人知的齐景公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尔雅·释木》:“旄,冬桃”,“榹桃、山桃”。冬桃又叫王母桃,古称旄,分布于西北。桃原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山区,在陕甘青、藏东和豫南、滇西以及黄河与长江分水岭都有野生桃树[79],野生桃林还可在秦岭山脉中找到,野生桃树在桥山山脉和梁山山脉,也就是整个陕北地区,分布甚广。而且桃树对其他植物排斥能力很强,一经繁殖,成片生长,例如在陕北有桃花山、桃花砭、桃花湾等地,大都是野生桃树分布地区。野生桃种有甘肃山桃,又叫野桃、毛桃;山毛桃又叫山桃、花桃,古代统称榹桃,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山区。它们都是栽培种的原始祖种[80]。《名医别录》与《图经》谓桃生泰山川谷,今处处皆有之,京东、陕西出者,尤大而美。朱弁《曲洧旧闻》云:“冬桃,密县有一种冬桃,夏花秋实。……味如淇上银桃而加美。”《侯鲭录》说:桃实经冬不落者,俗谓之桃奴。”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九疑山有桃,核半扇,可容米一升。蜀后主有桃核杯,半扇容水五升,良久如酒,可饮;此皆桃之极大者,昔人谓桃为仙果,殆此类欤?”8 [& Q4 U% O0 {1 M! Q: _8 a
/ @& f' W( n! i1 C
桃全身是宝,花鲜艳可观赏,果可食,核仁、叶可作药,桃胶可糊物。《本草纲目》说桃的品种很多,有红桃、绯桃、碧桃、缃桃、白桃、乌桃、金桃、银桃、胭脂桃,皆色之名也;有绵桃、油桃、御桃、方桃、扁桃、偏核桃,皆以形名者也。有五月早桃、十月冬桃、秋桃、霜桃,皆以时名者也。据俞德俊《中国果树分类学》(农业出版社,1979年2月第1版)分为甘肃桃(毛桃)、山桃、陕甘山桃、光核桃(西藏桃)、新疆桃(大宛桃)、扁桃(巴且杏)、矮扁桃、榆叶桃、西康扁桃、蒙古扁桃、长柄扁桃等八百多个品种,其中著名的有山东肥城佛桃、青州蜜桃,甘肃天水齐桃、临泽紫桃、兰州迟水桃、平顶离核子、灵武黄甘桃,陕西渭南甜桃、眉县冬桃、武功黄肉粘核核桃、东川桃、北山白桃,河北深州水蜜桃(魁桃)、抚宁、昌黎、怀来、魏县、保定的红蜜桃、白蜜桃、割谷桃、春白桃、鹰咀桃,天津水蜜桃、五月鲜、六月红,北京大叶白桃、莱菔桃、麻红桃、秋蜜桃、五月鲜、晚黄金,江苏、上海的水蜜桃、白花桃、红花桃、白凤桃、传十郎、陆林桃、六月团、五月红、牛脚壳蟠桃、龙华蟠桃,浙江奉化玉露、企园水蜜、早黄露;杭州五云、红桃、小秋桃、平碑子、白芒水蜜等。近年培育了不少新品种,如北京农科院培育的庆丰、京红、京玉、麦香;群众自育的垛子一号、绿化三号、绿化九号;旅大市园艺研究所育成罐藏品连黄、丰黄、金魁、黄露、露香;西北农学院育成的西农14、18、19等晚熟品种。) z2 y3 y% S, G. W/ I9 t) b; b$ n
7 g9 e. i: n* J: e3 n) @
中国桃于西汉以前已由甘、新西传印度、波斯以至欧洲,南传越南,东传日本以至全世界[81],为世界果品作出贡献。8 Z$ s: t' E7 [* |3 [9 ]) k4 k
w" w4 j3 ~( B) X. q: l% h
姚舜之后为姚姓,历代名人辈出,成为中国的大姓。《急就章》注引《世本》云:“姚氏,舜姓,陟方之后,末嗣称焉。”郡望出吴兴郡,而羌人大姓姚氏乃舜后的一支由洮河西迁入甘青融入羌族,为南安郡大姓,郡望南安。8 E# |$ n0 j, u. O/ x2 C
* X& n# {* @6 H/ F) q+ [, q《左传》成公十六年有郑人姚句耳。秦有说客姚贾为上卿。
" X u* h5 d2 t# y# N7 B6 Q3 Y4 x4 o6 ]: b! k
《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载湖州吴兴郡七姓以姚姓为首,而《太平寰宇记》载吴兴郡四姓也以姚姓为首。《广韵》:“姚姓,出吴兴。”《周书·姚僧垣传》:“吴兴武康人。”又婺州东阳郡五姓有姚姓。《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载湖州吴兴郡十六姓有姚氏,又婺州东阳郡七姓有姚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为代睦侯,以奉舜后。子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改姓为妫。五世孙敷,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敷生信,吴选曹尚书。八世孙僧垣,隋开府仪同三司、北隆公。二子:察、最。”" j. L/ v4 F; @" a; f" @, a' @- C
5 X6 i$ e! ]% y, x. j" P( C
南安羌人姚氏,于西晋末占有关中,后来姚苌建立后秦政权,建都长安,传三世三十四年,被东晋所灭,姚氏全融入汉族。到隋唐时,南安郡姚氏成为大姓。《晋书·姚弋仲载记》云:“姚弋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于洮、罕之间。七世孙填虞,汉中元末寇扰西州,为杨虚侯马武所败,徙出塞。虞九世孙迁那率种人内附,汉朝嘉之,假冠军将军、西羌校尉、归顺王,处之于南安之赤亭。那玄孙柯迴为魏镇西将军、绥戎校尉、西羌都督,迴生弋仲。”按《后汉书·西羌传》:“中元二年秋,烧当羌滇吾与弟滇岸率步骑五千寇陇西塞……捕虏将军马武击滇吾于西邯,大破之。滇吾远引去。”姚薇元谓:是填虞即填吾可知。惟祥检《汉史》,无迁那内附封王事。羌俗以父名母姓为种号,故其人名每父子蝉联(即联名制),重同一字。迁那之名,与《羌传》诸酋名俱不类。疑弋仲特羌中庶民,自姚苌称王后,乃自冒酋帅烧当之后,并伪托有虞氏之苗裔耳[82]。但两晋南北朝时,部落、宗族首领几乎都是世袭,如氐人苻氏、羯人石氏都没有攀比中原帝王族系,五胡十国中就只姚氏一家,当有其家族自身的传说,否则是不会攀比有虞氏为其祖先的。另羌人虽用父子联名制,但仍有姓,即以其父祖或部落名为姓,如同禘、罕幵、钟羌、彡姐等羌,故羌人姚氏称为舜后是有根据的,何况他们居于洮河一带,也正是姚人西迁时所居留之地。赤亭在今甘肃陇西县境。后姚弋仲之子姚苌灭前秦苻氏而建立后秦国,建都长安。% R% [; i& t2 Z, F9 f
2 {2 C+ [! x( Q. P, `& r |
刘裕灭后秦后,将姚氏“余宗迁于江南”,是南朝姚氏中,亦不乏羌人。如婺州东阳郡之姚氏,可能为羌人姚氏之后,到唐时已融入汉族。此外羌人姚氏之族,尚有姚兴将军姚敛成、姚详、姚广都、略阳太守姚寿都、积弩将军姚良军、尚书令姚晃,黄门侍郎姚文祖,颍川太守姚平都,秦州刺史姚嵩、姚军都,太傅姚旻,北中郎姚洛都,赵兴太守姚穆,将军姚成五、姚佛生、姚平,平凉太守姚周都,太子右卫率姚和都,陇西太守姚秦,镇远将军姚万,恢武将军姚难,徐州刺史姚掌,武卫将军姚丕、姚濬、姚鸾、姚强、姚益男,陈留公司马姚禹,扶风太守姚,护军将军姚墨蠡,建威将军姚娥都,左长史姚洽,镇北将军姚强,尚书姚白瓜,前军将军姚烈,左卫将军姚宝安,建武将军姚进,杨威将军姚蚝。西秦秦州牧姚艾、将军姚献,商州刺史姚、姚珍等。
+ [8 N7 E% d2 D( E
9 ]) d* U; I6 @而湘、黔、鄂侗族也有姚氏,如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政协主席姚崇义,湖北宣恩县侗族六大姓:杨、吴、姚、龙、谢、黄。海外华人有姚迪雄、澳大利亚华人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国籍画家姚有信。3 p: O$ A8 J- d/ J- G/ @. k
; h3 G! X% K, E8 M1 l此外,有一些以姚为地名与羌人姚氏由甘肃洮水南迁有关,如北魏置姚谷县于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四川武胜县西有姚店,平武县东北有姚家渡镇,金堂县南有姚家渡,安岳县东北有姚市、唐于云南置姚州,清改姚安县,保山县东南一百七十里有姚关等。
' e( ^/ V6 u0 g9 z
* j% @( S. N% m4 [: f
$ V% N+ ]6 p$ {. J) {1 l& a
% J5 Y3 b' X+ S$ N& u7 J % v4 P# S( I% ~2 D9 x8 \5 x% Z
/ n) z2 e. J: C7 c* T5 [8 \ 8 s7 ?0 k1 Y; _ y4 e
4 H1 u( K# f% V) Z9 [2 {. C
注释: i& h/ c% h: c1 J b4 H9 }! p
0 E. c4 y6 E: h5 l+ f
[1]罗泌:《路史·后纪十一》疏仡纪·有虞氏。
. ~% v, }" u M' L, b; u7 ]
2 @( ^7 A3 x- F! X E[2]《路史·发挥五》。
1 G4 G ]( y( m @; @5 _ p3 L8 l3 R3 O6 z) X
[3]《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I( F& |0 N$ N! r/ G
2 |- }3 k, d4 ?( z4 q
[4][5][6][7][9]朱芳圃:《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虞幕、句望》,中州书画社,1982年11月。
# x' Q* r. S$ I* M. Y# ? \7 a. [! I6 @) _4 ?' r3 z
[8]《周礼·序官·大师》注。
/ Q- L" A( }4 t+ Q/ z. J8 g* y: N
+ I j6 T0 [5 S' H* S) a- w' A( s[10]商承祚:《金文类编》第五卷,第8页。
) A9 P' W$ @5 W+ S, G* z+ R, k, U( y( V* ]0 `0 e
[11]孙海波:《甲骨文编》第一○卷,第14页。
7 d6 W& i+ r. x* P( Y8 r1 I* f" h/ { Z V$ q: ]
[12]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编》第五卷虞。
2 L2 g# t$ z6 M2 i1 R. t0 }) P, _: G$ }* l* R) y
[13]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存疑·虞》。! X z8 @3 V$ ?( j# U
9 W4 j. p. Y1 }! \. T; I+ A[14]章太炎:《膏兰室札记》卷二驺虞。
% {; }: A, P, `8 K
" n$ |- {$ N# K+ x[15]毛晋:《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卷下“于嗟乎驺虞”。
; _1 B; O% Q* R, t) U6 R8 g9 ~+ ~/ o2 F. r2 i" L$ L4 J
[16]吴式芬:《古录金文》卷二《陈侯鼎》。
* }' l# k6 N! g" X# y! T5 r% Z
5 p) ? |/ L, @% g/ ^2 b2 |" j& d5 r: @: \[17]徐同柏:《从古》卷一三《陈侯鼎》。
7 c; w% y2 ~ u" K9 j0 g2 P5 B) h6 M3 p1 A, N/ F+ O% {9 j! j
[18]李宗侗:《古代中国社会》。 v' A9 [. k% V* Y* I8 R; v8 ~
7 Y s( k) t/ S$ `- x- ~
[19]王北辰:《妫水河名考》,载《北京史苑》第1辑。) v8 I0 g5 W t
; Q) t7 Y" F0 H[20][21]《山东通志》卷二二疆域志三山川,济南府历城县。
: t6 L. G2 P6 f3 w/ |: g
" @. h% X$ i" x0 s1 N# Q[22][30][31]皇甫谧:《帝王世纪》。, l' Z. y+ ~# P! |0 }
9 }1 b# }3 ?+ O[23][26]《史记·五帝本纪》。
% o" P! j: T; k) z
]5 ]% N/ T# n0 z- s& D* N[24]《大戴礼记·五帝德》。
, q8 z3 ~' E/ x$ G; X
9 C# J$ e; Q( c* _: d[25]《越绝书》。% y+ ], ]% \8 X# C% h7 x/ }! P' V
. d7 _! |5 ^' m' @5 i0 x
[27]《公孙尼子》。
8 u2 R6 d& @+ G& d( L8 ]) b% V* @- F$ w. _
[28]《太平御览》卷八一三引《史记》;《敦煌变文集》卷八《孝子传》。6 C* r7 T1 A& e) ~4 M8 F# D
1 S4 y- m/ m/ m- [[29]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引林少颖《尚书全解》。
: k1 E8 N- T, Q5 G, Z7 {3 W( i8 Z! w" y4 }/ V; F: S
[32]李民:《尧舜时代与陶寺遗址》,载《史前研究》1985年第4期。
) n( J" X# w* y3 a& L1 j1 l% f& r* V' Y/ o5 U/ r9 b
[33]《邓析子》。
, U$ l ?8 m6 }* ~6 i U. {; H6 h/ c0 s7 d9 b+ u! ^4 a: p& ^% f
[34]《世本·帝系篇》。9 t' b T! @/ S9 y( G
: v( n. {2 H7 v0 o5 D[35]《竹书纪年》。5 d( H0 Q" |* a7 `2 M9 Q6 S
/ E" o( c1 Z) M[36]《金楼子》。
8 G) h4 ^ | t) V+ d$ f5 Y" y# R
) `* ^4 n4 @, {& P$ Y: }[37]《世本·作篇》。
, I' ~1 E& F' R4 Q; T6 F& w* q& `6 `
[38]《书·益稷》。
" o% Q8 n" K6 L: z. u
& x* { q# {! X[39]章太炎:《诂经札记·舜歌南风解》。7 g" ^# |7 h6 j( C2 G; t0 w
; C a* {5 |) `# _# H9 q v5 W
[40]《淮南子·修务训》。
: f$ s# ~9 U- q0 m* x* O, c1 I$ L) J$ U2 Z6 o
[41]《礼记注》。
8 h- I. \* M3 o D+ {
# ]3 I& S& [7 \" H& _[42]谯周:《古史考》。
( S; K+ r# r* v6 F% }6 Z1 {" k" |, P @; N6 c# Z8 l
[43]杨向奎:《应当给有虞氏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载《文史哲》1956年第7期。3 }* K! X/ w& ~8 b
) ]/ E6 R) S1 z4 | E[44]《淮南子·原道训》。2 I, Y7 t3 R9 o; [0 l+ \4 `
4 f" C0 x6 D2 A9 E7 ~& V+ u
[45]《淮南子·齐俗训》。
- r& Z; q2 }8 U* m0 [9 x, E
2 c5 D( x! G+ b1 a& _$ s[46]《吕氏春秋·尚德》。
2 X6 G1 y- l6 d( |2 Z n
# a9 @3 \# h; [2 y$ Z/ e[47]《吕氏春秋·召类》。
5 X0 {7 ?4 v$ e1 ^3 q* c
( k5 Y P O4 ^9 Z6 l/ n[48]《尚书大传》。9 A4 D9 ?" N/ S
: F* W3 l. ^; H' j4 ^$ j" d- n
[49]《汉书·孝武帝纪》。" W4 g! {5 f0 G0 o6 O1 z
4 z, l& ?, Q! W0 c; I w[50]光绪《湖南通志》卷三八。& z% I; N0 ?9 |) ], o
3 v" ^) t/ E" \% J[51]《湖南文征》卷三二,考一。
( v& m! \$ z, C% h6 \
- c, |6 _7 Y- n* C[52]《湖南文征》卷三四,考三。
8 ^7 P; y( ^/ ]" L
9 i! A3 B4 e5 v& F8 A/ {/ q[53]郑敦曜:《舜葬苍梧考》,载《不若是斋随笔》卷一。4 ^/ Q# J, K( U# C+ u' W$ `! A
$ c' e5 `2 ^" Y) Z: t[54]《湖南文征》卷三七辩一,陈其扬《有庳辩》。
" n$ }0 f+ w4 x s/ k8 z4 w
* V, F* j P7 @7 ?[55]王万澍:《衡湘稽古》卷四。
* \: v" Y1 u5 q. p @ {% n' e! i I) a* b
9 e. `6 c. P# ?' O2 b[56]罗泌:《路史·发挥五》。
+ y% f E$ [+ y) B, @1 j- Z) |1 m, B% B: c; b/ J
[57]《吕氏春秋·去私》。
( _4 a8 s6 f% w W1 V, e2 P$ R$ J, D" e$ ?
[58]杨向奎:《夏民族起于东方考》,载《禹贡半月刊》第7卷第6、7合期。
$ k, [ y/ d. P1 s& C
- M- n+ E5 X" L[59]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探》第9l页,开明书店,民国三十七年九月初版。* b* f( D+ [ f0 i2 L. b+ { A
3 r a6 x3 t( N% ?/ s
[60]王宇信:《西周甲骨探论》第10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 O% o' o E0 I2 H
0 A! S" v" Q) X- u% y
[61]洪亮吉:《晓读书斋初录》卷上。
5 N: j5 V- V. u- Y4 F( l6 ]5 s1 g4 ^9 o; s' c0 B
[62]光绪《湘阴图志》。
+ F/ P8 Q8 ~+ f
- w' ?5 L& e6 G[63]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二《九歌》。2 Q$ O) m6 V! I; Y6 H% a p
$ W9 w9 k0 b& N0 T: i
[64]《路史·余论》。
' K! |7 m0 r7 J, U J# ~- K9 r
% J* o t6 M1 F/ t2 W# M' i[65]《吕氏春秋·尊师》及《当染》高诱注。
# j' x" i# q" B9 x+ J( E2 c: a7 V4 v6 I) @- [# ^
[66]《高士传》。8 |2 Y! P/ p+ W5 ^! [/ r+ k+ W
/ ^- O+ |5 k. f- \; q5 F% z( Z
[67]《尸子》。( Z! h1 `7 l- E- V6 j5 Z; y0 m
7 d3 ^5 U" |- z3 F2 K5 g8 Q& s5 M
[68]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篇》卷一二。
2 w7 F6 G3 ^, S3 O* g) r# w. ?" A: L/ s4 N& w" G# A) i
[69]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卷一二,我。2 H7 d$ t" {1 q) ^. j4 r
% {+ u( w5 m. j6 p7 V0 O[70]叶玉森:《说契》。
! Y! ]8 ^6 S0 {; L. ?# g# S% z2 s7 R8 F7 N7 S) c
[71]林光义:《文源》。6 P- z# l5 ~) F' k8 r% R
4 |) [. z b7 ]7 f
[72]商承祚:《金文类编》第五卷第15页。
% g) `2 p2 v+ x4 q- U8 q$ L% P/ j& M
[73]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卷一《小学述闻》。5 u8 D3 s, ~1 v5 Y
! [( T/ R6 U9 N! U
[74]《山海经·海外东经》。, n8 ]2 q8 e* }' D& x( P
8 ~" @4 D& ^9 r6 e& I[75]卢连成、胡智生:《宝鸡菇家庄、竹园沟墓地有关问题》,载《文物》1983年第2期。
7 ?& P( J" C4 [2 Z
* i; Z5 H, n+ F3 h* E; A[76]王夫之:《说文广义》卷二,洮。
5 A: M2 h( }- u j* B4 S- H3 \3 f# A7 c/ J T9 v
[77]《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地图的整理》,载《文物》1975年第2期。' `# v j/ K3 t' |$ |. N* ~+ h5 t# ]
3 c( o; f& k) c3 D! I& u5 b- t[78]《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有关问题研究》,载《考古》1978年第4期。; s' k3 t% Y# Z4 ]% E6 C
0 l" f* y3 l* U+ j( p
[79]宗懔:《荆楚岁时记》。# C6 c. \3 r) i {7 F2 [" n8 X7 R+ v
/ l& p$ n* g( p$ d, z3 J
[80]浙江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桃》,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年。, e9 i7 E! T5 S* A
* z+ Q6 ^4 Q3 e D; \- s[81][82]李璠:《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桃》,科学出版社,1984年。
) [& p/ `! M2 K1 h( B! v5 ^
/ l# H# \2 k. {[83]姚薇元:《北朝胡姓考》第319、320页,科学出版社,1958年。 Y- a1 ?% T1 K% f4 O
; d7 `9 F R: O) J5 x' k5 A! q# F: ^
9 x: j1 @0 Z3 O0 V2 E
8 K. _* l- q" B6 Q(何光岳:《舜裔源流》,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e# s6 p' j! M3 l( w
4 x1 @* }. A5 E
) l9 @8 s8 j/ Q( s5 M9 @-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