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卧龙姚建中 于 2014-6-17 09:45 编辑 8 k* {; e& T: ~/ a0 |7 i; B
6 F! N5 u w5 S6 ?1 j5 b 宗祠记 (2011-06-21 03:50:02)[url=] 转载▼[/url]
~4 l, B. C, i& x
6 r" n/ k: P) ^ c% _: Q* R8 m- s7 F: c# J g
万年青云姚氏宗祠记 骑行日志之影像(61) 2011.6.20. 笑笑华 上午骑行之城关(青云镇)。见日日大门紧关的姚氏宗祠今天开了门,骑近一看上面还挂了一幅横幅“姚氏宗祠欢迎您”。字迹显示已经有了一些时日了,显然它和我的到来没有什么关系。
2 V, U: U- N; I; a 姚氏宗祠的门框上坐着三位当地的村民,看他们背后的家伙才知道他们是来这里修缮宗祠的。我说为他们拍照,他们很痛快的答应了。正当我准备进入宗祠的时候,他们叫我小心,我想想还是又带上了刚刚摘下的骑行头盔。在门边抬头一看,果然危险,门前飘檐的横梁已经因为树木腐朽而断裂了。上面的屋瓦随时可以落下来。
' c8 Z! q8 }# U$ a! _2 Q" Y 进入宗祠一看,这是一幢两进的院落,里面空空荡荡的,虽然巨大的堂前是用青石板铺的,可是杂草依然顽强的从石板的缝隙中生长出来,一派草木森森的样子。堂前的设计很明显的是用力心机的,它分为两层,一层是青石铺就的,与门口一般高低,另一层则必须登几级台阶才能上去,比第一层高几个台阶,相当于一个高台,上面有麻石的栏杆用刻花的石板围定。有点像一个“检阅台”。栏杆上有雕刻,可惜都是残缺的。估计是当年革命小将的“杰作”。当年在盛大的祭祀场合中,如果能够站在“检阅台”上,我想感觉一定“好极了”。
( n; Y5 G: s, ~% ^1 }- [ 面对宗祠的正厅,左右两边各有一间厢房,门的两边左右也各有一个小房间。它们都是砖木结构的瓦房。房屋干净、简洁,没有任何的装饰、铺呈,与普通的民房别无二致。正厅高大讲究,得有两层楼那么高。地面是清一水的青石铺就。房屋的装饰以木雕为主,房屋的梁柱粗壮、大气。只是现在年久失修,风蚀虫蛀,房顶上四处漏光,雨水可以直接下到房屋里来。! \; }$ F% x& ^. R* {) w
正厅正墙赫然悬一巨匾,巨匾上书大字四个“舜帝之居”。我把相关资料一查,原来姚姓确为“舜帝苗裔”。所以巨匾口气巨大也就可以理解啦。在北方曾为望族,曾经称帝是谓“后秦”。唐以后姚姓进入江南。谈到姚姓,老百姓最为熟悉的应该是“姚广孝”,以他“能掐会算”、“精工权谋”而广受推崇,以文人言,当推执桐城古文之牛耳的姚鼐。$ [8 A8 R: U9 V' B' T
见我拍的认真,看得仔细,一中年男子带我到一块石碑面前,借助微弱的光线一看,原来此宗祠建于大清乾隆八年春天(公历1743年)。距今已有近260年了。记得有一句文人墨客都知道的那句老外的名人名言“一百年后,没有了你,也没有了我。”一部《左传》看下来记得的只有一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260年啦,所幸宗祠犹在,实在难得,实在可贵。+ n! [2 [1 [- |7 _: T) r( U# E
在万年县境内,据我的“孤陋寡闻”,这间宗祠当为“老祖宗”了。有一块镶嵌在宗祠偏房(烧火间)即做饭做菜用的小房子里的石刻,可以证明我“所言不虚”。这块石碑上的内容是关于姚氏宗祠如何管理的公约。此碑由于镶嵌墙壁之中所以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j, Y* C2 _1 v( w; `
下面将此碑内容摘要如下:
! i) I. ~9 L: f' ~ 首先开宗明义“今将祠内办理事宜开后”凡6条(略)其次后勤保障,即对祠堂的“公积金”的产生、使用做了详细的安排。以上一切为姚氏七房公立。三为赋诗两首。“诗曰:劝民捐积皇恩溥,百姓不足有依补。吾门共祝庆盈宁,祠贮社榖(谷)垂千古。”另有一首是眉山苏浩的诗歌较长我就不录了。" B, u+ L- l# Y% {
应该说事无巨细,所虑详尽周备。做的的确是“垂千古”的远谋。可是古人想破了脑袋瓜也想不到还有以后的“人民公社”“破四旧”云云。于是古祠便必然的要在风雨中“飘摇”了。 j3 ^) S- j; k& t: f0 l
看着古老的祠堂,我不知道这三位修复宗祠的工匠从何处下手?!; N2 D* ?7 o" I. B) ~$ e) D
![]() ![]()
+ D* M* z8 O/ |* Q Q: d5 U7 y* @![]() ![]()
' V: [3 i& Y5 \7 `7 ?6 Y; f![]() 2 `9 p/ o& ^7 _% ` B4 [7 j& S
![]() 0 Q; A. _. D- C$ h. Z8 p
![]() # o' i8 {; x" A3 U v6 K3 k
![]() 3 e+ T u* W/ t
![]() , q7 X, Q, s* u
![]() ) ~( K5 P5 G' f! F8 h
![]() ![]()
) z5 P% @% [. Q% Z![]() ![]()
. L" A; d& B4 O![]() 8 `5 J7 A" s$ D* V
![]() ![]()
1 {) j3 Z C( M! |' u9 P) [2 c. _![]() " z: _, L6 K8 N' V
![]() ![]()
. D# |- {, J5 p7 f9 W) i![]() ![]()
7 f3 w" K7 d9 Z![]() & _6 q2 P P' [( J0 n; x
1 }5 o* p- |, [6 C. ]1 |) _: s" f; Z, c$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01de3b0100ugp9.html原文地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