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5#

楼主 |
发表于 2010-1-8 13:04:55
|
只看该作者
四、浪漫天子风流债 4 n) P3 ^& n$ O) p
. _- m) ~% i. j0 U0 Z$ ~9 m 苏东坡《晁错论》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面对以上所说的危机,本当通过制度上的创新来加以解决,不幸的是,唐玄宗陶醉于盛世之中,毫无忧患意识。有关这个问题,我还想从唐玄宗个人在50岁前后所经历的一场心理危机谈谈自己的看法。 - B' L$ s% }) c1 x9 C6 C* C
9 \. @; D E& E5 W. E 开元十三年(725年)十月,41岁的玄宗,东封泰山,古代帝王封禅之礼,表示大功告成之意。此时的玄宗,渐渐迷信道家的长生不老之术,生活日益奢侈。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玄宗五弟薛王李业去世,此前,玄宗已经有二哥、四弟相继去世,这些朝夕相处的同气兄弟的去世,不仅使玄宗失去了饮酒、击球、唱歌的伙伴,也更让他心头挥不去人生无常的阴影。薛王的丧礼刚过,50岁的玄宗就派人到恒山,礼请著名道士张果到洛阳宫中,访以长生不死之术。 " `7 y8 D8 y" \7 ?7 f& ~. y7 p2 p3 g
7 z9 f! W, B3 }# ^: u- u5 U- f
开元二十五年十二月,玄宗爱妃,40岁依然被皇上眷顾不衰的武惠妃(698-737)突然去世,进一步给玄宗以沉重的打击。 ; t& r, A; y' C% ~ c5 f
" p; F( K& r; ?- m3 H 正是在心灵空虚的情况下,杨玉环来到了玄宗身边。杨玉环本来是玄宗与武惠妃所生儿子寿王李瑁的儿媳妇。玄宗是如何看上杨玉环的?史书上的记载闪烁其词,或谓高力士所荐。我认为可能性很小,高力士即使与玄宗的关系再深,也没有胆量公然向皇帝推荐其儿媳妇入宫。只有玄宗自己看上了儿媳妇,才敢暗使诸如高力士之流出面作出安排。唐玄宗把儿媳妇接进宫中,不久封为贵妃,在宫中位比皇后。玄宗宠信杨贵妃,除了贵妃的天生丽质,善解人意之外,还与他们有着共同的音乐爱好密切相关。能歌善舞的杨贵妃入宫之后,极大地触发了玄宗的音乐热情。唐玄宗与杨玉环在音乐歌舞上的合作,最为人艳称的是《霓裳羽衣曲》的编排。该曲本来是印度传来的婆罗门曲,玄宗把它改编为大型歌舞剧,经过杨贵妃导演排练,又被搬上了舞台,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玄宗完全放纵了自己的欲望,把个人兴趣置于政事之上,沉湎于音乐歌舞的世界:“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欢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 |0 {& f' G# J% P5 z. ~9 Y0 [8 D4 K: T
假如对比一下本文前面,玄宗在接受姚崇入朝为相时约定的十件事,我们就可以发现,唐玄宗完全忘记了他当初的承诺,昔日所革除的弊政,如今借尸还魂,而且变本加厉。7 ?" A% C1 }' [$ y$ w; i+ H6 ~+ T
X5 |0 x4 C l* N; u/ w % \. Q! g( b7 ^
甘肃敦煌阳关遗址古烽燧0 a0 z3 N* T! O7 b3 t
0 G4 a: l0 r! H2 o# W8 [6 k
玄宗的曾祖父唐太宗,在与大臣魏徵讨论创业与守成问题时,有如下一段对话: + d) Y8 K$ _) U# _* y- [0 p/ p8 @1 N
, Y$ E/ W0 Y: O/ g8 G; I4 s9 g: z7 o 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徵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徵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諌。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贞观政要·君道》)
$ h! |" k8 i. y$ S* t6 ?4 W2 H( H1 ^
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太宗认识到“任贤能纳谏诤”是治理好天下的前提;第二,魏徵特别强调,帝王们在忧危之时,固然可以“任贤受谏”,但是,很少能居安思危。“安而能惧,岂不为难?”这是公元641年的对话,不幸的是,一百年之后,唐太宗担心的问题,在自己的曾孙李隆基身上,却得到了验证。唐玄宗不仅不能居安思危,而且,在用人和纳谏上,也犯了严重错误。 5 [6 q- N( N" V3 V( e
) |6 T4 w' N: P7 r 先说用人,主要是选拔什么样的大臣主持中外事务。50岁以后,玄宗越来越不耐烦那些给自己找麻烦的骨鲠之臣。开元二十四年之后,他最信任的宰相就是李林甫。 - \& A# o5 I8 }
3 p: y; j; Z7 g, u; L
李林甫其实是不学无术之人。《诗经·唐风》有“杕(音弟)杜”篇。《诗经》作为五经之一,本为当时官员的必读之书,可是,作为宰相的李林甫却不认识“杕”字,指着选入文章问道:“此云杖杜,何也?”又祝贺人家生子为“弄麞之喜”(实为弄璋之喜)。还把伏腊读做“伏猎”。这样一个不学无术之人,却因为极力讨好玄宗而获得重用。
$ R+ c7 j5 m _* c7 T
3 }" a0 X2 g4 W" y 李林甫之后,执掌政柄的是杨国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依靠裙带关系而被重用。如果说李林甫以奸宄乱国,那么杨国忠则是以昏庸乱政,史书上说他“强辩而轻躁”。
: n9 G1 v, t* b, P0 R! R( V) D. {1 Y+ Z
再说纳谏问题。“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国语·郑语》),鼓励进谏,其实就是鼓励不同意见的表达与上达,防止决策失误。而李林甫的当朝,却是“谏诤路绝。”(《新唐书》卷二二三上《李林甫传》)。李林甫对朝官们说,你看这些仪仗队里的马匹,只要不说话,就能享受三品的食料,受到很好的对待;只要它嘶鸣一声,马上就被拉下去,再想吃三品食料就不可能了。言下之意,是威胁大臣们闭嘴。
: }1 _( q& g, y
, D' h) \1 g9 P' E' E 杨国忠秉政后,唐玄宗干脆听不到外面的真实消息,云南前线打了败仗,却被说成是胜仗。唐玄宗闭目塞听,却“以为天下无复可忧”。 + a: u, X3 B, V
, i( I5 A7 U3 B
法国路易十五,面对风雨飘摇的形势,也曾一意孤行地说过类似的话:“老子这辈子已经够了,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专制帝王们这种自私的侥幸心理真是国家民族的灾难。 # S7 c2 _" }, _8 A& K* ?
# d9 j- I! n& Z u; t
五、盛世的终结
9 L0 t+ V! L! _) l9 e' S
" L6 s# ~9 l' k' J! S( K! M5 ]- ~ 天宝十五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举兵向阙,“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造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制度上的漏洞,使其有了拥兵自重的可乘之机;与杨国忠的不睦,使安禄山失去了安全感;杨国忠居然采取各种手段,促使安禄山造反,以向玄宗证明自己有先见之明;甚至还有说安禄山是垂涎于贵妃的美貌而举兵的,这当然属于小说家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唐玄宗用人不淑,进取之志衰,谏诤之路绝,对于社会情势的变化,穷于应付,而了无创新,都是促使事变爆发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 7 E% B, T, N2 o& q. W. I2 g
% ~/ _) t& k6 r! k
唐朝中原内地,已经几十年不闻战鼓之声了。在叛军的进攻下,仓促组建的唐朝官军节节败退,很快潼关失守,玄宗被迫逃离长安,到成都避难。舆驾途经马嵬坡,杨国忠被哗变的兵士所杀,玄宗被迫令贵妃自缢。玄宗到四川不久就被迫宣布退位,因为皇太子已经在将士的拥戴下即位于灵武。八年之后,虽然战乱终于结束,但昔日大唐盛世的辉煌却也一去不复返。 3 s: x! O, c$ k( L, r% @% N0 g
0 V* D% L1 N. M0 ~
伏尔泰说:“国家的繁荣昌盛仅仅系于一个人的性格,这就是君主国的命运。”(《路易十四时代》,233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唐玄宗以及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道路,不正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吗?(张国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