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1-8 14:48:51
|
只看该作者
最佳答案
( _7 D: E3 `# g$ r0 [! h3 Z
' H5 \1 W1 Y3 J0 i0 N北京西长安街上,过去有一座庆寿寺,又叫双塔寺。这是姚广孝生前唯一的居住地点。朱棣篡位前,姚广孝就开始修建庆寿寺,一边泡在燕王府进行着另外一件艰巨的任务--撺掇朱棣造反。直道成祖死后,他依然住在这里。姚广孝以僧人的身份,给朱棣作了一辈子策划人,去世时已经是85岁高龄了。- D8 c6 | P+ ^; K1 @ R2 H
% k. O" t% R3 L @信息来源:《这里是北京》——北京电视台唯一的一档全面介绍北京本土文化的节目。《这里是北京》也出了系列丛书,你感兴趣可以买一套,网上书店就应该有。
( d' O/ W& H2 |' d7 s) J# r# ]8 D
关于提问者问题补充的补充:
- C# S) e7 F: K3 ~7 ?/ y$ D4 n上面提到庆寿寺是姚广孝生前唯一的居住地点。
, `( d S/ W4 R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建文皇帝遗踪”中讲过:4 k0 O. S) C8 N) \6 M" A
, F: k, X0 l8 F2 @+ R
永乐十六年三月,年已84岁的他病势垂危,但他还特地从苏州远赴北京,托人传信给成祖,说有事相求。接到姚广孝的来信,成祖亲自来到他下榻2 z7 q3 G S e* p# }+ q
的地方,问姚广孝有什么请求,姚广孝说只有一事相求,请将溥洽放出来。成祖没有拒绝他这个临终的请求,当下命人将溥洽和尚放出了监狱,而姚广孝顿首谢恩之后就辞世了。
, S2 G# f, z/ P □徐作生四处寻访,在苏州吴县又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 b9 k, L5 K H2 |
徐作生发现在明、清《苏州府志》、《吴县志》上记载:“积翠庵,一名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时曾移驾于此。”
, B: ?6 L8 F/ N3 t' C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到达穹隆山之后,从当地老人的口中,徐作生得知一块建文皇帝遗留下来的碑文,就在穹隆山脚下的一个村子里。 L0 {( o: R+ i* E1 G
徐作生介绍说:“当时这块碑就是在猪圈里,后来被人移到一条小河边去了。1983年的时候,我来这里考察,当地村民带我到这里来,当时这里还有两行字:皇驾庵明建文帝逊国于此。”
$ e$ g9 H# p' p" o% G: G 石碑已经成为当地村妇的捣衣石,历经岁月的无数次摩擦,上面的字已经模糊不清,但徐作生当年隐约看出来的那几行字“建文帝逊国于此”同《苏州府志》中的那段记载不谋而合。( ]+ Z2 F2 n* u
□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和方志后,徐作生发现:穹隆就是当年明成祖分封给姚广孝的佛门禁地……+ C9 F: [; J H- W% b
曾经帮助溥洽庇护了建文皇帝的姚广孝,很可能将建文皇帝藏在了穹隆山上。+ E4 J$ E8 N& S) P- H2 f9 [ F
徐作生介绍说:“也就是说姚广孝会不会庇护建文帝,在姚广孝的著作里面,也就是《逃虚子集》中叙述了他曾经救过一个五马贵等人,五马,天子是用五马的,五马是不是建文帝,我们现在姑且把它作为一个问号放在这里。”
" M# t. _( U: u, \% ~0 ~: T 永乐十六年,也就是姚广孝逝世的那年,聪明的明成祖显然意识到姚广孝临终请求的真实用意,是暗示他放过建文。因为姚广孝知道如果自己一死,穹隆山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具有严格防范措施,建文的安全会失去有力的保证,所以他冒死请求成祖放过建文。
# k+ @; e O) W7 r9 f* Z 永乐二十一年,心力交瘁的建文皇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于是,一直紧密监视他行踪的胡濙赶紧赶赴京城,将这个消息奏报给明成祖。+ X- `/ ]1 A& Q) B+ \! R! U
这也正与《明史》所载相吻合,史载明成祖直到临死前一年,正是1423年才对建文皇帝一案放下心来。因此,徐作生推断建文帝一直躲避在穹隆山,死后被葬在皇驾庵后的小山包里。1 H; F# K. A' s5 j" h
. J* F' F$ L8 y/ G+ D4 }9 o1 \+ ]) m" H
上面节目中提到的穹隆山在苏州。姚广孝是在永乐二年(1404)八月,回到了家乡长州(现在的苏州城外),而且很多证据表明建文也在那里。
f/ \! z; M3 k! E* o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记录公元1404-1418年间,除了北京和苏州,姚广孝在南京呆过的寺庙叫什么。但是建文帝当时逃去的积翠庵距离南京应该也比较近,150里地的样子,他吃不了苦的,不可能跑很远,而且寺庙最安全。我推测姚广孝在南京呆的时间很短,就没有重要的记录,早上赶朝,晚上是需要有个栖身之所的,但也只是临时性的几个月吧。如果把这个都记录下来,那他四方云游住过的寺庙可多了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