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八品县丞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武康姚 于 2014-12-11 00:29 编辑
6 `1 Q2 G0 [9 x7 m4 v: z4 A' O- K
, n7 `! E8 I7 v* @( J' Q) O' o 今从闽南宗亲姚斌处,得《虞舜姚公世系大族谱》一册,其中有贞观六年,唐丰城瀛洲学士裔孙姚思廉公,奉敕创修的《姚氏族谱》(以下简称《族谱》),后经明朝李元阳辑订。
( q+ S# A* \& d' g! F9 i8 E- k6 [5 i8 e
1、关于田渊居“霅溪之崖”
# U3 S' f+ {7 k3 D) Z7 d2 N 其中《族谱》载:“第六十七世,渊,大司农子,见父被收,即逃吴兴郡,而改姓妫,卜居于霅溪之崖”。1 u. s3 g! z( O
先前,四川南充宗亲姚波提供,《古余姚氏宗谱》图片版,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大学士姚思廉撰《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以下称《直说》)载:“疾祚生子留,留生牟,牟生延年,字子宾,昭帝时以才略给事,迁左长史为河东太守,拜大司农,与霍光定议废昌邑王,后坐罪当刑。时汉法尚袭秦,多族诛子。渊弃家逃荆吴,避祸至吴兴归安,自念田本妫氏,归于妫,同音安者,示妫氏可安也,意妫氏其复昌。于此,遂复妫,居霅溪之崖,因易姓名妫征,征子平。。。。
! b+ Y. j) b$ r- N1 _ 就田渊避难地特征描述,两者用词基本一致。不过,姚思廉公的《姚氏族谱》中,在“居于霅溪之崖”前,加“卜”字修饰,可见,当时祖辈们为了逃命,多么不易。或许仅置一茅屋而已。8 [& t6 d& t% B; j! S( _
另外,关于由田改妫,也基本一致,只是《直说》更详细而已。3 _, k; X3 }3 t; n
自此,再次验证:姚氏祖先第一次避难吴兴,田渊确居于“霅溪之崖”。
7 J) s( L, U! L0 E* W
! c2 v- c; b! c# g4 Y4 |4 z" o. ^ 2、关于姚恢“复归吴兴”) O) ^$ ]2 Z& D5 k0 O9 a
《直说》)载:“平生丰,丰生恢,自青州刺史莽避乱过江居吴郡,恢生显,显生奕,奕生敷,徙武康。。。”
) g. @8 l" B8 o8 c& E, j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林宝修撰成书的《元和姓纂》明确记载:“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 X# i7 i3 T2 K3 b: I- ^0 w. [
《族谱》载:“第七十一世,恢,莽乱与父丰,复归吴兴而家焉。”
5 w# A. i. k; T, U! b; p 尽管《直说》没有载明是“复归吴兴”,只说“避乱过江居吴郡”。而贞观三年的《族谱》明确载“复归吴兴而家焉”。《直说》是贞观六年撰写的,两者编撰的时间有差异,不是同一时间修撰,但两者也无矛盾、冲突之处。
0 l+ Z, ?4 d z+ v) }* R 而《元和姓纂》是元和七年编撰的,三者中属最晚。概编者俱见以上思廉公所撰二本。故以“王莽败亡,姚丰复回吴兴”概述之。4 B; q3 F0 A/ p" `9 F
故,姚恢“复归吴兴”,可信焉!
/ }4 g$ C& [& a8 V1 a1 @# d4 [, Z W: T# J1 h: Q3 s
3、如果哪位宗亲,对本人的观点,仍持疑问。希望请你提出来,您认为姚氏祖先(田渊公、姚恢公)在吴兴的其他可能定居地,我们可陪您一同勘察、考证、认定。在现湖州市范围内,按照“霅溪之崖”的特征,通过实地勘察,以确定之。其实并不难。
( r8 a+ T4 s" J/ x. s, G9 l 我们作为后来者,期望还原历史真相,以事实说话,不带任何主管因素!
. ~" E% A7 b" b+ ^2 D 再次谢谢宗亲们的支持!
Z" U4 h; A$ n+ R7 r8 m! A5 ^6 g' w+ n/ a/ a! P7 `&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