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一、姚振宗的家世生平
' o4 P+ S- r0 G& d8 L) I( |. B" p/ Q8 v, C
清代目录学家、藏书家姚振宗,字海槎。生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实即1843年元月),卒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六日(即1906年)。他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小官吏之家。' j: z/ Y) G4 i
) [0 `7 G. g K! A/ ^! o( l+ _
姚振宗在二十岁后,也曾三试秋闱,但皆报罢。一生中除在其父逝世前,因佐其父筹饷功,在江北粮台短期任两淮运判外,别无仕履。其父逝世,旋即归里,隐居读书,专治目录学,自谓不知昏晓者近四十年。在他晚年,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整理编成了《厚社姚氏一线谱》及《绍兴姚氏族谱》两书,并附录《先代传记》二卷、《先代遗文》二卷和《旧谱序记考证》、《新编考驳叙事》、《别朝制诰剌书》三卷。
* `# j7 L* n5 V- L2 w! L8 y3 A2 f6 x4 K! a z# t
二、目录学家之姚振宗$ m3 C0 x) v5 ^' I$ R) C* o0 w
5 m$ y# B5 p1 _2 k- F' P& |& [姚振宗钻研目录学始于1867年。其时他父亲秋墅公已购积相当的古籍,并得奇石如狮形,因筑师石山房,命他略依四部考订家藏书目,从此他就喜爱上目录考证之学。
# {( s3 L9 a! @" `4 X6 e9 A r
7 r0 `# n" |* J' ]: ]1 B8 U% V他治目录学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67年到1887年。在这二十年中间,他曾两次整理家藏古籍,编成了《师石山房书录》三十一卷。还先后釐订《汲古阁刊书目》上、下卷,《百宋一廛书录》一卷,并受托撰写《湖北艺文志》十四卷。从1888年至1901年,为其大规模研究撰写目录学的第二阶段,他在这十三年中间,先后完成《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汉书艺文志条理》八卷、《后汉书艺文志》四卷、《三国艺文志》四卷、《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并辑录《七略别录佚文》一卷。最后把它们编次汇合为《快阁师石山房丛书》计七种、七十四卷、二百余万。这部丛书自三代秦汉以迄于隋,学术流别,大抵略具,在中国史志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8 U* V6 ~ |# ?2 T
1 A# o3 m$ [- e; {, S综观姚振宗一生对目录学研究的主要成就,约略可归纳有三:
& H: U0 g8 r& `1 F
0 O( J X9 c# T4 w; {& |2 @第一,姚振宗一生钻研目录学,所成专著,有惊人之量。单就《二十五史补编》所收关于史志目录的补作、校正、考证三类全部撰著统计,姚振宗一人撰者五种,约180多万言,而其他二十四人,合计撰著二十七种,约150多万言,一人的工作量超过了二十多人的工作总量。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
$ ^& T% Q5 c' w7 P% c5 x4 Z% B7 i/ h0 m. H
第二,姚振宗一生研究目录学,对中国古籍目录有钩沉、补缀、考证、条理之功。姚振宗所辑之《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比之严可均、马国翰所辑同书,更为得其体制,接近原貌。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补录二百八十五家,三百一十七部,附见六十四家、九十部,约等于原《汉书艺文志》的一半左右。《后汉书艺文志》四卷,收录五百零八家,一千一百零七部,倍于《汉志》,《三国艺文志》四卷,收录四百六十三家,一千一百二十一部。所有这些,与他人同作相较,除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考》十卷,考证精博,优于姚志外,其余所作,从收录到体例,无论数量与质量,都有逊于姚志,且许多为未完残稿。姚氏所成《隋书经籍志考证》五十二卷,对所有《隋志》著录,从书卷差异,撰人爵里,著书指归,到“古今已佚之数,写失刊误之处,避讳改芟之故”(《后序》语),参阅历代公私书目、史志本传、类书丛编,以及诸家书评书考,乃至同时代人的著作,广证博引,加以考订,“熔铸各种相关学科于一炉”,达“前此学者之罕至”。(来新夏《清代目录学成就浅述》语)9 s* i- t# q5 j5 R
$ D# e2 W3 j( H. O
第三,姚振宗在清理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撰著过程中,对目录学的理论和具体实践问题,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2 Z, c/ L# r# D& M0 O' q# u. x6 m: W; d0 E
首先,考定了四部分类体制的源起。他说:“郑默撰《魏中经》,荀勖因之著新簿,名之曰《中经新簿》,盖沿用郑默旧名也。然而四部之体,发端于郑而论定于荀,郑、荀同时人,二人所撰,先后相去十余年,其时唯以甲乙丙丁为部……成于东晋之李充,充以典籍无多,不能分别门类,故但以经史子集的其纲。”(《隋书经籍志考证·叙录》)
7 O0 e. }5 u0 ^! u, L% O( M, ?0 [# ?; N" T3 i" i5 Q% _! p* K
其次,对《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考证。结论是“大抵是志初修于李延寿,敬播有网罗汇聚之功;删订于魏郑公,有披荆翦棘之实,撰人可考者凡三人,旧本题魏徴等撰实可信也。”(《隋书经籍志考证·叙录》)
; y' G7 x2 x! |7 |) N8 N( c. I3 h! {5 q6 M! ? E7 Z
再次,对《汉书艺文志》及《隋书经籍志》的历史地位的评价上批驳了一些人的片面的看法,做了充分的肯定。如刘知几在《史通·志书篇》中指责说:“班《汉》定其流别,《续汉》以还祖述不暇,夫前志已录而后志仍书,篇目如旧频频互出,何异以水济水,谁能饮之者乎?”姚氏驳之曰:“按艺文经籍之可贵,贵其纪实,有存佚新旧之可稽,篇卷异同之可考,何谓频频互出,以水济水,是直于是志体要未尝详者。”(《汉书艺文志条理·叙录》)9 N; a# G% _, @' W- s) U* g( K; h
7 }' K. ?8 z+ N A* O" O+ x8 a复次,姚振宗对中国传统目录学下出了一条极精当简要的定义。指出:“目录之学,言其粗,则胪列书目,略次时代,亦不失其体裁;言其精,则六经传注之得失,诸史记载之异同,子集之支分派别,各具源渊,版椠之古刻今雕,显有美恶。与夫纸墨优劣,字画精粗,古之人亦不废抉奥提纲,溯源散委,盖实有校勘之学,寓乎其中,而考证之学,且遞推遞密至无穷尽也。”(《师古山房书录序》)
1 D4 J, @1 ~/ F' l) @9 k+ x9 D; p: b' c/ A Q5 o
最后,在图书的分类上,姚振宗还提出了“根据书之有无”和“因时制宜的变通”的主张。如他在重编《师石山房书录》时,虽基本依《四库全书》分类,但于小学类字书门中别出说文一类;又目录类中别出金石一类。因为“说文、金石,在清代各为专家,著述浩如,如不别分,就有末大于本之嫌。”(《师石山房书录》)
+ R2 a+ s/ g+ A4 y
\7 c: y0 d9 d- g+ L7 T. _* y姚振宗的目录学成就,随着他著述的广传,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注目,他的声名因而也日高。6 c& k! P! c, y. \! Y8 D
# c* P" [2 G' [0 N三、藏书家之姚振宗, H3 v1 v8 w3 K
4 d% X w. }+ I+ c( C
姚振宗的喜爱藏书,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并在他父亲藏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陈训慈《山阴姚海槎先生小传》记:“秋墅君雅嗜典籍,尝从邵伯(地在江都西北,曾为江北粮台驻地)购得善本书若干种,载归原籍,不幸毁于兵火,劫后复事搜求,所获益多。”
% E# K/ Q3 u0 ?9 h/ }. \+ ?' m9 M) l) V) N7 C
同治八年(1869年)他父亲病逝。同治九年,他携归故里,在绍兴鉴湖购得陆游曾建快阁为读书处之遗址,重建快阁新宅。姚振宗自居快阁“肆力聚古册,隐居读书。”(《姚海槎先生年谱》语)
$ y) ^) k4 l& E: b7 R+ _& F
* c/ O$ y( E$ c4 v# p9 u% ~光绪八年(1882年),姚振宗整理自己的家藏图书,编成《师石山房书录》二十一卷,著录图书计经部七百零三部,史部八百部,子部一千零七十六部,集部七百部,总六万卷。姚振宗没有夸示自己有什么孤秘珍藏,也没有标榜自己的什么镇库之宝。他的藏书是个典型的学者的藏书,凡治学之所需,应有尽有。他的藏书又直接服务于他的目录学著述,两者相辅相成,藏用相得。
5 ^6 G0 s6 m3 S. O+ R- s% ]1 P$ t2 C% w
姚振宗在藏书的实践上还得出了一个很有广泛意义的经验。他撰述的一条藏书法说:“书籍宜风而不宜曝,纸性柔脆,曝则易裂,且稍不慎,不俟凉入架,则湿热相簿,蠹由是生,祇以紧紧拴紥,庋楼阁间,使不受潮湿,而尝得四面之风,凡种种祛蠹之香物悉屏除不用,今一一检视,亦无不完好如初者。”这对我们今天来说,仍有实用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