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荣玟 于 2015-7-31 08:52 编辑
4 W5 w, F( Z7 n3 O
% n% s4 s' |4 p; Y7 s( Q% B! v6 `4 V7 r) X: h
虎公裔与“三公”裔逐渐走向融合 至于我支族人自第八世后为何使用“三公”字派,编者推测,这是虎公后裔长期与“三公”后裔相处最终走向融合的结果。 第一,从时间上看,虎公裔与“三公”裔逐渐走向融合。略公逃到扶罗伞寨定居,与文献公子孙开发伞寨时间基本相同,由于同属于“姚”姓,文献公的子孙与略公开始走向融合。此时,文献公的子孙都有字派,如“再聘、再榜、再麟、再行、正文、正浚、正富、正贵”等,而略公的儿子没有字派,直接叫“姚乔、姚礼”。到略公的孙辈和重孙辈,名字开始不用单字,而是“启福”、“添胜”。这个“启”与“三公”字派相同,且“添”也与“天”同音。但到添胜公的儿辈,又用单字,到其孙辈,就直接用“正”字派,重孙辈用“通”字派,往后就是“光昌胜秀”。从使用字派来看,虎公裔孙遂渐向“三公”裔靠拢。 第二,从居住地看,虎公裔与“三公”裔也是逐渐融为一体。略公到姚礼到姚启福到姚添胜共四代,都居住在伞寨;这一阶段,除略公后裔外,大部分是文献公的后裔,他们的名字都有字派。我们知道,略公是从江东寨逃到伞寨的,而江东寨是良能公后裔居住地,他们用的字派是“世文思志子天永必通惟正大贤明启荣华复良宗”,姚礼借用了其中的“启”字用于儿辈,用“添”(与“天”同音)于孙辈。姚添胜之子姚文、孙姚正国、通华、光同均出生在伞寨,后迁居住在贵州朱家场桐木村大弯屯,姚旺之子姚正国跟用“正通光昌胜秀”字派。一种是他们在迁徙前未跟用了“正、通、光”字派,利用迁徒途中动态关系,加上字派,到达贵州朱家场后已成为有字派的人了;一种是他们在迁徙后才跟用“正、通、光”字派。总之,他们到达贵族朱家场后,已无声无息地融入了“三公”裔中。 第三,从文化背景看,虎公裔借用了“三公”字派。虎公从江西逃到湖南,金賛公从阳乌逃到江东,略公从江东逃到伞寨,韬公从江东逃到湖北咸丰,三代人为了生存,都在不停地“逃”,即使原来虎公从江西来湖南时有字派,可能也在三代人的不断逃命中遗失了,更不用找他们有没有带族谱之类的东西了。直到略公在伞寨定居后,才在其孙辈借用在江东时听说的“启”字和“添”字(实际是“天”字,但用偏了)。当姚旺公从伞寨移居贵州朱家场桐木村大弯屯后,由于受“姚金賛”与“姚君赞”读音相同的影响,都认为是一个共同的祖先,其儿孙辈直接用“正通光昌胜秀”也就顺理成章地溶入了“三公”后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