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南阳姚文书 于 2015-9-6 01:57 编辑
" b8 q4 K2 K, Q* {4 D
% ]# X0 X' ^ @ v3 d同聚抗日旗帜下 保家卫国洒热血 4 W* `) ]% ]8 e8 K9 u: K! E' E& o
随着全面抗战的爆发,日军开始大举进攻中原地区,宛西民团在共产党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和在全国一致抗日的旗帜下,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中。 1938年夏,别廷芳就任河南省第六区(宛属十三县)抗敌自卫军司令后,所辖民团开始在宛属其他县城担负起驻守地方和维持地方秩序的任务,后来还逐渐参加了一些诸如修建飞机场和协防的任务。 1938年底至1939年初,豫东大片领土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之下,即使是中原抗战大后方的宛西地区也日益面临着日军的入侵。日军为巩固武汉外围,于1939年5月初,发动了鄂豫之战(主战场在宛属新野、唐河两县)。在这次会战中,别廷芳从宛西民团抽调骨干7000多人配合国民党军队直接参加战斗,另外还组织后勤运输4000多人,最终取得了新唐御敌的胜利。 1940年5月枣宜会战时,别光汉(别廷芳继任者)命令内乡、镇平、泌阳民团坚守阵地。1942年秋,宛西民团的首领抽调民团约九个团的兵力到漯河、周口等地参加抗日,并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在西峡口战役中,国民党第八十五军、七十八军、四十七军、五十五军、六十八军等在宛西地方民团配合下,从北起鹰爪山、南至党子口一线设防,与日军殊死战斗,历时5个月,大小战斗逾百次之多,直到日军投降。 1943年1月,镇平民团抽出精锐部队组成两个团,请缨抗战。这支部队被汤恩伯编为鲁苏皖豫边区第四挺进纵队,任命王金铎为少将纵队司令。1943年3月,王金铎率部前往漯河以北,守卫沙河河防。挺进第四纵队同新四军密切配合,对日作战。 1943年6月,王金铎部扩编为三个团,移驻新蔡、临泉交界处的龙口集。1944年6月改编为陆军第九军暂编第二十七师,王金铎任少将师长。暂编第二十七师成立后,先后驻防在太和、界首、淮阳、项城、漯河、遂平等地,与新四军保持友好关系,共同对日军作战。王部从1944年6月至12月,同日伪军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其中规模较大的就有三次。 1945年春,日军发起豫西鄂北会战。第九军命令暂编第二十七师开赴平汉铁路以东的汝南、上蔡、新蔡等地,开展游击战争。 从1943年到1945年8月,该部共歼灭日伪军2万多人,有3000多名官兵为国捐躯。由于暂编第二十七师抗日爱国,与新四军关系融洽,抗战胜利后王金铎被视为“赤色嫌疑分子”编遣原籍,国民党政府也没有给为抗日牺牲的暂二十七师官兵任何抚恤。 抗日战争期间,宛西地区的广大民团团丁为了保卫家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也有少数的民族败类,为了一己私利,在民族大义面前首鼠两端,甚至投敌叛国充当汉奸。 抗战为宛西地方势力与国民党政权之间的和解带来了契机,宛西地区的地方势力也迎来了其发展的最高峰。但是,抗战后期随着国民党政权对宛西地区的控制,宛西地方武装在抗战中也元气大伤,不得不先后归附于国家政权,日益丧失其独立性。宛西自治的旗帜虽然仍向外打出,但其实质已经名存实亡。 . I% L* j& K" j7 w7 F4 P$ h# u
(本文原载《南阳日报》2015.09.02 是作者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