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H( `! h$ P; a, Y7 _+ D% w 姚家距奉化江岸的垂直距离不过2000米,自古内河通江,潮汐出没,江沿多为盐碱涂地。据《鄞县志》记载,宋开庆元年(1259年)在今庙堰村附近筑开庆鵟)阻咸蓄淡。因此,姚氏之前还可能有更早的垦殖者。* e% V9 L; n W6 [/ u! O
: Q. ]7 v4 q0 C: S9 j& t 家谱是一部微型的地方志。如姚氏家谱的“谱叙”中就记载着姚氏的溯源是“系自虞帝,显于唐,著于吴;兴在宁慈溪最著,鄞则以鉴桥为望”,这相当于今方志的“总述”。家谱中还记载着一些族中要事:一则是康熙年间“甘侯题匾”的故事,记“邱氏孺人以孝养闻上,年登上寿,郡侯甘公为题‘慈龄钟秀’以褒之”。今查地方志即可得知甘公名国璧,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任宁波知府。另一则是同治年间的“已巳大火”,记西房祖堂“树德堂”已巳年遭祝融患而后重葺之,鸠工它材,焕然一新。由此可知,2005年姚家村拆迁的老宅是大火之后建造的。值得注意的还有,载入家谱的“谱叙”和“树德堂记”分别出于乾隆朝的庠生和同治朝的乐生之手。这是有记载的小村中进府、县学的秀才学生,虽然与满门进士的大族不可类比,但这足以证明鄞县的耕读传家之风在普通农家的存在。% V9 V: M' y$ O' [" J
4 G$ d; u" z* F3 o8 Z9 k( s 同(治)光(绪)之后的事已经可由祖辈的口述传入笔者的脑海之中。记得有一件是先祖谋生之事,重修祖房的姚氏十一代祖是当时宁波半边街广顺海味行头脑(相当于今部门经理),修房是用航船运来的旧木料,由此佐证了费解的“鸠工它材”即是聚集旧木料建造的意思。而离乡乘帆船或火轮到上海谋生的则是清末直至解放的姚氏第十四、十五代,这已是我所知道的父兄辈,几乎囊括了当时村中所有的同代人,当时小村人稀地荒,在抗战前后,来自台州的割稻客人成了新的村民。 8 a- u1 }& s3 p# ]7 W5 a, Q# Q% H & B* |0 ]( L+ d9 ?0 S 姚家是自然村,其上的行政村及乡都叫钟公庙,庙祀宋邑令钟廉,地因庙名。现在,乡已改为街道,是鄞州区新城的中心。在姚家村拆迁之前,同属原钟公庙村的葛家土地建造了“华茂外国语学校”,董家村址则盖起了“钟盈小区”,成为安置董、姚、王三家的“三家村”。今天,当城乡一体化的浪潮席卷鄞州大地之时,不但鄞州先民的奋斗业绩和为官政要“钟公泽民”、“甘侯题匾”的亲民遗风需要发掘和整理,更要留住当代人所创造、所拥有、所经历、所知道的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