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589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大河报《厚重河南》首席记者姚伟重头文章: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7 20:41: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转载大河报《厚重河南》首席记者姚伟重头文章:( B8 {) z# w0 W" E  a* H& D: g" m  g1 b
开创盛唐之“国务总理”系列五: ( P# \9 E+ d; \- [5 Q

& o- V7 v" X7 i
7 `5 r' y% y& c/ r( ?& y
  B; c) E+ q1 l: \9 g5 q  f% j2 Q: O0 H6 y8 @" b

$ y5 w: ^) e! C, A  S: y) ~. Y
智者人生:个人、家庭、国事诸事妥帖

) F5 I  `& X2 B2 \3 l; p: h$ r
http://www.dahe.cn 大河报 B25 厚重河南 2007年05月31日
0531B2501.jpg
  □首席记者姚伟任双玲文图
; k" ]: k8 a  k- U- A
. D! {. |% v& I! X  “越了解,就越觉得姚崇伟大,他的人格、智慧和贡献都很伟大!”《姚崇传》的作者姚学谋先生如是说。  R: e2 e  w7 R+ A7 H) q
+ O( o6 v9 f: S$ T; z) K2 H
  姚学谋是渑池县英豪镇谷水村人,村里90%的人姓姚。上个世纪80年代,一位老人把冒险保存下来的姚氏家谱拿了出来,村里人都极其热心地去看。按照家谱记载,这个村的姚姓都是明初人姚宽的后代,姚宽原来居住在洛阳,后带着家小迁到谷水村,当时叫“宽祖陕硖”,意思是回到他的祖先姚崇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该村过去属陕县,上个世纪50年代土改时划归渑池。)家谱中还记载了姚崇的简略事迹。姚学谋这才知道,自己有一位了不起的先祖,甚为自豪。/ _& F6 n. @8 X( P' ]

8 `+ t0 S8 k8 g* q  1998年,三门峡市重视史志,不断请专家来讲史志编写。河南省地方史志协会副会长、中原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静琦应邀到渑池讲学,她从渑池姚姓谈到了姚崇,对姚崇十分景仰。讲完课,杨静琦提出要找姚崇的后人聊聊,县里就找来姚学谋,让他陪同去了谷水村。到了村里,杨静琦翻着姚氏家谱爱不释手,她还惊奇地发现,村小学的墙上,竟然镶着姚崇手书“藩篱”二字的碑,那字雄浑有力,实为珍品。姚学谋跟她讲了这块石碑的来历:开元三年,姚崇回乡为父亲造义冢时,为故乡书写了这两个字。上个世纪初,陇海铁路修筑到张茅,这块不知什么时候埋于地下的石头重见天日,被一个财主镶在自家照壁上炫耀。谷水村的人“拉脚”常从张茅过,得知此事后,觉得这是自家祖宗的东西,怎能让别人占有?就在夜间取下,连夜赶回家,将石碑保存在姚氏祠堂里。“文化大革命”时,有人要砸这碑,被村小学校长、老红军姚正平拦住,封存起来。据目前所知,这是姚崇留下来的唯一手迹。
* `* `0 h( ~- H1 W
' M/ S$ n2 r1 c# |: I4 }  杨静琦边听边感慨,说姚崇可是历史上杰出的宰相,应该好好挖掘、整理史料,为他写本书。这不仅对姚崇后人有激励作用,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1 \. H" `+ o! G$ M0 k( f4 \

9 X7 |- g) x. m+ i& h% p  姚学谋当时就萌生了写这本书的想法,但那时他是渑池烟办主任,工作极为繁忙,只能抽出部分时间搜集当地的史料。2002年,渑池“一刀切”式地让所有52岁以上的科级干部“编外离岗”。姚学谋有了时间,就开始全身心地扑到这件事上。
3 o7 ~# V& P  ]% s6 P9 Z+ L0 I
. D: O4 N- ~7 p' R( x, E  他先在当地收集与姚崇有关的墓志铭、墓碑等石刻资料,然后跑遍洛阳、三门峡、郑州、西安的大小图书馆,查阅有关姚崇的文献资料,将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及各种唐人笔记中关于姚崇的文字全部抄录、登记,整理了厚厚的两大笔记本。6 ~0 F$ E: R+ v& }& `

$ \* J2 D- Q9 D: W1 H9 M# {  那两年时间,姚学谋既忙碌又充实。收集资料是很艰难的,2003年冬天的一天,洛阳打来电话,通知他可以查看姚崇夫人的墓志铭。为了在上午8点前赶到洛阳,他凌晨3点多起床,乘坐去关林进货的早班车往洛阳赶。因为天冷,车窗上结了厚厚一层冰霜,人冻得不能坐直。到了洛阳拿出相机拍照,却怎么也照不成,这才知道相机怕冷,电池不工作了。! V7 c' u3 {5 }3 m9 u$ |- o+ N+ [
& o; t8 T2 r) U8 ~
  那段时间,姚学谋去外地都是凌晨三四点出门,他有自己的道理:出门晚,只能干半天活;起早点,才能早到多办事。出去一次,他要休息两天才能缓过劲儿,也有本家热心此事,但慢慢都不愿跟他一起出去了,太累,一天到晚不停地跑。
5 t. _6 \  I4 F2 W% i% V  [3 @( G6 o/ h% l' B* w  O
  子女们心疼他,劝他在家享清福。但他并不以为然,觉得自己的付出很值得,这是自己喜欢干的事儿。作为先祖故乡的后人,能看到更多先祖存留的东西,把先祖的事迹宣扬出去,不仅对本姓,对整个民族也是有益的。: s- w( k0 p7 ?9 J& I# R8 p
$ y, l5 Z2 b: f. w& O; E5 X
  死姚崇犹赚活张说0 c1 a2 W0 c( K, _6 e! j1 A0 W
" a8 r/ N. _9 o. [6 R, K% U
  姚崇和张说都是开元前期的名相,在唐代,一个关于他们俩的故事广泛流传,叫做“死姚崇犹赚活张说”。
6 J7 z/ n9 J& _4 S& `: u. h; _
- m2 b! c8 X) P0 u  故事说,姚崇、张说同为宰相,两人向来有矛盾,多次相互“挖坑”、“穿小鞋”,张说对姚崇的怨恨很深。玄宗打算任命姚崇为宰相时,当时的首辅宰相张说对姚崇的才干很是忌惮,先后两次派人阻挠,结果被玄宗识破,阻挠的人差点掉了脑袋。姚崇当上宰相后,张说比较紧张,与玄宗的弟弟岐王密谋对策,被姚崇探知。一天,已经罢朝,朝臣们都已离去,姚崇独自跛着脚做有病状,玄宗叫住他,问是怎么回事。姚崇说:“我的脚坏了。”又问:“不很痛吧?”答道:“我心里有个忧虑,痛苦倒不是在脚上。”玄宗自然追问是什么意思,姚崇这才缓缓说道:“岐王是陛下的爱弟,张说是辅佐大臣,他们之间来往密切,让我很担心!”这在当时可是犯了玄宗的大忌,此前唐朝的政变,多是诸王勾结大臣所为,玄宗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于是张说被远贬外地。据说这“砖”垫得十分够劲,张说在外地干了八九年,直到姚崇快去世时,才想法重获玄宗信任,再度出任宰相。$ [# Q0 x6 N* w+ o) u( `$ [
: g( X, }9 q8 P( W
  姚崇临终前,为自己的子孙安危精心谋划,他告诫儿子说:“现任宰相张说与我嫌隙很深。这个人很喜欢奢侈品,尤其喜欢古玩。我死之后,出于同僚礼节,他必来吊丧。你们可将我平生积攒的珍宝器皿陈列在灵帐之前,如果他看也不看,那你们就要早做打算,灭族之灾就将降临了;如果他看这些东西,你们就不用忧虑了。你们就将他看过的东西全部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文。得到他所撰的碑文后,要立即誊写并呈送皇上,还要事先磨好碑石等待。待皇上审阅后要立即刊刻。张丞相见事迟于我,几天后必定后悔。他若以修改文辞为由派人索取碑文,你们可领来人看刻好的碑石,并告诉他皇上已经审阅。”0 O0 i. M' v0 o

7 \7 C) |2 ]8 E- P  姚崇死后,张说果然前往吊丧,看到陈列的古玩珍宝,简直是流连忘返。姚崇诸子按照姚崇的嘱咐办理,不数日,张说写成了碑文,叙述详细而全面,可说是当时最高的手笔,文中有“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定;四时成岁,亭育之功存”。过了几天,张说果然派人来索碑文,说遣词造句有不周密之处,想再修改修改。姚崇的儿子就带来人去看刻好的石碑,并告知皇上已审阅。张说得到回报,后悔地捶着胸脯道:“死姚崇犹赚活张说。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其远矣!”) Y/ t, y8 D/ O1 w4 _

. ]! d8 h9 A; {  一般研究者认为,这个故事的可信度并不很高。姚崇在玄宗朝的宰相任期内,革除了诸多弊端,对付的功臣、诸王、皇亲国戚,全都是厉害的角色。但姚崇为人多智,办事手法变通,又十分公正,才干之出众、政绩之斐然,朝野内外,人所公认。所以他干事很多,得罪人却并不多,并没招来多少嫉恨。他死后,儿孙后来在朝为官,基本没遭到有意的报复。3 q( Z' p. g/ e* Z9 U; L
% E$ _7 R' |4 l6 i5 j1 E
  但唐代很多关于姚崇的故事,都把他描绘得十分智慧,这倒是很真实的,姚崇的一生,把个人事、家事、天下事都安排得极为妥帖。
/ ]: l) }- s2 }: z  真实的情况是,姚崇临终前,确实为子孙留下十分智慧的遗言,并且洋洋洒洒一千多言,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遗令诫子孙文》。* H# {4 C" Z8 U. o* ]/ q

0 ]# u# h( B( t# h  在这个长篇遗嘱中,姚崇首先要求为其薄葬,说厚葬是非常愚蠢的:埋时死者夺活人的东西;埋葬后,死者却不得安生,被活人偷东西。从前很多人莫名其妙地喜欢厚葬,你们可别干这蠢事。: T7 E! r, F- D" A4 Z
1 o% t; L4 \9 G* ^. L9 E: |& m
  其次告诫子孙,为他举行葬礼时,不要搞道场什么的,如果怕被人说不孝,走走过场也就算了,拿他的旧衣服做酬劳也就足够了。
+ E9 G& U1 ]) g0 W$ I5 }
7 u6 I1 w' W; W2 f  他还讲了对佛教、道教的看法,告诫子孙不可崇信。: R# u1 f, n; ?. ?+ Q4 T/ q

8 B7 H1 y) P- a1 _% O  在这篇遗嘱中,他还交代子孙,田园资产,已预先分好,子侄各得一份。他说见到一些达官贵人,身亡之后,子孙失去庇荫,多至贫寒,为争财产斤斤计较。不但本人有失体面,而且也败坏先人的名声,被人耻笑。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
9 ~( i5 G/ ~- w  u: c
% x" K- c6 U8 F% u5 R9 P  千唐志斋保存有姚崇四世孙姚侑的墓志铭,从中可知,姚崇去世百年后,他的后世子孙还合族居住在洛阳慈惠坊,长幼有序,彬彬有礼,与姚崇活在世上时一样。“里中黄发之老”,看到姚家的情形,都十分感慨。6 ~2 |/ w' O3 v" I* c

; G* {0 Q$ k% a  D8 r  君臣相知留佳话  % V/ Y1 W4 E: D& ]% ?' u

' k) K+ G& _  N/ J2 K7 t  有一年夏天,姚崇随玄宗从长安前往洛阳,行至硖石城附近的行宫——绣岭宫时,天气酷热难当,玄宗躲在狭窄的行宫里,热得实在受不了,问左右:“附近有大寺庙没?我想找个高大的房子避暑。”左右告诉他,狭窄的崤山道上,前后满满的都是禁卫军,根本走不快。于是玄宗对高力士说:“姚崇聪明,看看他是怎么乘凉的。”高力士出去看了看,回报说,姚崇穿件葛布单衫,骑匹小马,站在大树的树阴下。7 Y; _) B1 P2 y' A0 ^: f
- j& C9 _9 b2 c: w
  玄宗一听很高兴:“我知道怎么办了。”便学姚崇的样子,暑热之感顿时消去,于是感叹说,小事姚崇都能把自己安排得这么妥帖,“触类而长之,天下固受其惠矣”!$ n6 O$ y, w# M/ O5 s

: X) G4 }. Y9 o$ w  将天下交给姚崇管理,玄宗无疑是放心的。君臣二人的相知,实在是一段盛唐佳话。姚崇每次到便殿进见,玄宗都要从御座上站起来,表示敬意;姚崇离去时,玄宗也是一直送到殿堂的大门。玄宗用了那么多的宰相,也只有姚崇和宋璟有这待遇。; O2 T! ]5 B: p8 j* c

, ]+ H6 }2 `: B" U. B  有一年七月十五,玄宗坐在偏殿,很想和姚崇谈论时政。但这天大雨不停地下,道路极其泥泞,雨水积了一尺多深。玄宗实在忍耐不住,下令他的侍卫冒雨用步辇把姚崇抬进宫内。当时朝廷内外都为姚崇感到荣耀,玄宗这样礼贤下士,是前所未闻的。
% Q' D, ]: I9 }8 K& A2 ^2 ~; j
7 S  I0 n' W" j. o; W  有次,姚崇患了疟疾,长期不能“上班”。源乾曜受命做了“代总理”,不过这时候当“代总理”注定是个倒霉的角色。每有大事,玄宗就会派他去咨询姚崇。
1 h$ z# o8 l) J- E5 V$ W8 x
1 X/ @; M; G( ]  由于姚崇把家安在洛阳慈惠坊,在长安没有私宅,寄居在比较偏远的罔极寺,源乾曜常常要颠颠地跑过去,即便这样,他出力也不讨好:上奏的意见好的时候,“帝必曰:‘是必崇划之’”。如果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玄宗就会皱起眉头:“你怎么不去问问姚崇?!”
  |( s& @" X7 O0 u- c
1 ^3 Y3 X9 ~' g  “倒霉蛋”源乾曜为了方便见姚崇,上奏请求让姚崇搬到离皇宫较近的四方馆居住,玄宗马上同意,并允许姚崇的家人跟着照顾他。但姚崇觉得四方馆太豪华,又藏有公文,不便住进去,就推辞了。这下倒把玄宗弄急了,脱口道:“朕恨不得让你居住在宫里,住四方馆有什么?”
/ h7 Y7 @, t5 Y! w2 u% @8 T0 W* U6 Q) h
  后来宋祁在《新唐书》中评价说:“然唐三百年,辅弼者不少,独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盖难矣。”姚崇所提种种建言,玄宗总能采纳,包括抑制佛道、抑制奢靡、抑制皇亲国戚等,这样的君臣关系,实在难得。6 [& s' B3 K/ ?3 x+ j4 P" T' |

* N" d6 t6 r) n( A/ T  但玄宗跟姚崇也有发生问题的时候。一次姚崇袒护手下,玄宗非常不高兴,姚崇敏感地意识到,皇帝对他手下的处置,已经透露出对他的不满,于是上书辞职,推荐宋 接替自己。" {8 q6 d2 |+ o$ t8 I" i1 F3 U

! [6 u; |# ]+ R3 b% }# k/ M  不过他辞职后,玄宗还是恢复了对他的信任,命他五日上朝一次,仍然立于大臣的首位,每有重大政事,也都专门征询他的意见。4 }; ?7 {# X! s" z
/ a/ x7 z4 d8 m6 M2 I
  宋璟与姚崇的性格和处事方法很不相同,姚崇善于变通,宋璟 守法持正,但他们政见一致,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在他们任相期间,大唐悄然走入盛世。) _# L0 L+ {: \

6 R1 n/ M; X/ l8 u9 E& S1 I9 \$ K  他们所开创的政治安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朝迅速走向繁荣。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从37140000增加到52919309,增幅达40%。人口激增,而物价反而有所下降,开元初年,“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那时的中国,“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2 q, w/ _7 b) g! ]5 [: e5 h) Y

0 R9 {8 Q/ P( B0 _: F+ |3 D* ^  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黄金岁月,其中唐诗最为后世称道,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特别是李白、杜甫都生活在这个时代,而唐代中期的著名诗人(所谓“大历十才子”)也是这个时期培育出来的。其他音乐、绘画、雕刻、塑造等艺术也无不成就显著,“如有神助”。- X0 J, S. p* P  b' H& f% K
: k6 S" V, ?6 G0 r0 h1 @
  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谈及盛唐诗歌时说:“归根结底,盛唐气象的出现是由大一统的局面下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所决定的。无法想像,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
  T: V, f1 y3 g+ v$ O) l1 B9 L& k; ]6 M8 J/ ^8 k7 v& ], F3 J7 H
  姚崇并没有设计盛唐的模样,他甚至不知道后来盛唐有多辉煌,“李杜”的光芒有多耀眼。他只是深刻地了解那个时代,又具有超人的行政执行能力,除去各种弊端和障碍,让大唐的面前“潮平两岸阔”,让大唐的航船“风正一帆悬”,那么,该来的自然就都来了。; b! P; K' l9 d6 G, m7 C+ N
   (全文完)
1 w3 M# m/ D  |
5 d. V3 S6 h, C) ^. z) w
. b1 ^2 u& l7 O2 e' F5 G3 O  开元三年,姚崇回乡为父亲造义冢时,为故乡书写了“藩篱”二字。据目前所知,这是姚崇留下来的唯一手迹。该石碑现存于三门峡市博物馆内。8 p( ]8 B: Y1 ^
+ \) V0 ^3 V: W/ ^

# V* T1 J" E/ U9 [7 z
% m& Z; a: l! f/ V7 g/ `/ I         姚伟在采访中与《大唐贤相姚崇》作者姚学谋的合影。
$ u2 d/ D) \+ ^( j1 P1 v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393 天

连续签到: 2890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5-11-4 18:48:49 | 只看该作者
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1-3-27 19:25- `8 D9 y( g8 D; \- f
学谋宗亲和姚伟宗亲。

& x$ Y- O% B6 T+ j# Y; [& c“他先在当地收集与姚崇有关的墓志铭、墓碑等石刻资料,然后跑遍洛阳、三门峡、郑州、西安的大小图书馆,查阅有关姚崇的文献资料,将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及各种唐人笔记中关于姚崇的文字全部抄录、登记,整理了厚厚的两大笔记本。”& o. ?5 r8 ]: f0 B8 i
$ E9 L# ]/ O% Q1 N3 b2 V
实在了不起!叫人肃然起敬!  R. M# r6 D% |" ~. C6 |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2#
发表于 2011-2-7 21:21:1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好资料。孝民宗亲辛苦了,合影照片显示不出来。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发表于 2011-2-8 00:42:54 | 只看该作者
记者姚伟宗亲也是崇公之后吗?

签到天数: 4112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4#
发表于 2011-2-8 17:03:1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09:29:12 | 只看该作者
记者姚伟宗亲也是崇公之后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1-2-10 13:22:02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姚崇留下来的唯一手迹。该石碑现存于三门峡市博物馆内。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8:01:58 | 只看该作者
记者姚伟宗亲很有才!

签到天数: 1656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1-3-25 01:14:33 | 只看该作者
记者姚伟宗亲很有才!
" T* n# F- m4 l9 L9 N, X3 Z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1-3-24 08:01

8 [: Q; _" H# J) `: t% l) ^& @! b# n2 C7 y8 R8 Y" w  O
  f; W4 O" n2 `5 a9 ^; t% W& \
    前几年,我经常看《大河报》的《厚重河南》专题栏目,知道姚伟的名字。姚伟宗亲的确是大手笔,很有才。:victory: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07:52:53 | 只看该作者
姚伟宗亲的确是大手笔,很有才。

签到天数: 4112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
发表于 2011-3-25 15:30:5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好资料。孝民宗亲辛苦了,合影照片显示不出来。
, O! S9 ]2 w" x4 t" W" f卧龙姚建中 发表于 2011-2-7 21:21
: x/ W2 ]0 X. Q: K

; n; Z& x1 T2 ~" W" w
, O3 n4 X0 |" E    我点击新浪博客看到了。二人合照是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22 23: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