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771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旧唐书》姚崇列传试译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1 12:0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2-11 18:23 编辑
' b5 n! t: T* Q9 s* j! ?0 t& g* D, O8 `5 E. W
    姚崇,本来名叫姚元崇,陕州硖石人。父亲姚善意,贞观年中,任巂州都督。元崇作为孝敬挽郎,科举考试时应试下笔成章科,授濮州司仓,先后五次升迁到夏官郎中。当时契丹侵犯边境攻陷黄河以北好几个州,军事机要堆几盈案,元崇分析判断清晰流畅,每条都有条有理。武则天对他很觉奇异。破格升任他为夏官侍郎,又不久让他担任凤阁鸾平章事。
/ g; i9 d% o- H; M" |    圣历年初,武则天对侍臣说:“过去周兴、来俊臣等人审问案件拘捕案犯,朝中大臣相互牵扯,多被判为谋反之罪,国家有法律,我怎么能违反呢?但其中一直怀疑有冤案和扩大化,再派身边的大臣取来案件,亲自审问,全都得到他们的自白状,招认罪行无虚假,我于是不对这些案件有所怀疑,这才准许周兴、来俊臣的奏报。近来周兴、来俊臣死后,再也听不到有谋反的人了,既然这样,那么先前的被处以死刑的人,会没有冤案或是滥杀了的吗?”元崇回答说:“自您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以来,被告谋反身死家破的人,都是被冤枉在酷刑之下行承认妄加于己的不实之词而死的。告发者只以此作为自己的功劳,天下人称这叫做虚构罪名,诬陷无辜,超过了汉代的党锢之祸。陛下叫身边的近臣取来案件,亲自审问,那些近臣也是自身难保,又怎么敢就有动摇原判呢?被问的人如果试图翻案,又怕遭到更严厉的毒害,将军张虔勖、李安静等都是这样的情况。仰赖上天降神灵,圣上觉醒,诛锄凶手,朝廷治理安定。从今以后,我拿我微贱的自身以及姚氏一门百口人作保,所有内外官员再也不会有谋反之人。请求陛下收到诉状,只是收下来,不要亲自推理审问,若真的后来有谋逆征兆,查实有反叛行为,我请求加我知情不告的罪名。”武则天十分高兴地说:“以前宰相都顺着我的心意,陷我于滥施刑罚的罪首的位置。现在听你这么一说,很合我的心意。”那天,派中使送一千两银子赐给了元崇。/ E8 K" N* Z! C: k; D& e7 O
那时突厥有个叫叱利元崇的发动叛乱,武则天不想元崇与这个人同名,于是改为元之。不久升任凤阁侍郎,仍然掌管国家政事。0 p. C9 i' Y+ I; t/ B% D# Y
    长安四年,元之因为母亲年老,上表请求解除职务回家侍奉赡养母亲,语言悲伤真挚,武则天不好改变他的意愿,改为相王府长史,不再让他操劳国事,使他获得休养。那个月,又叫元之兼任夏官尚书事、同凤阁鸾台三品。元之上表说:“我从事辅佐帝王(的工作),不便担任知兵马一职。我不是怕死,我是怕不利于我辅佐帝王。”武则天很是赞同他的这话,就改他为春官尚书。这个时候,张易之请将京城大德僧十个人配到定州私人所建的寺中,十个僧人苦苦诉求,元之裁定让张易之停止这样做,张易之一次次地说,元之始终不采纳。因为这事被张易之诽谤和中伤,改为司仆卿,还是掌管国家政事,张易之还是仍然诽谤和中伤,元之于是又被发配到灵武道任大总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2:05: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2-11 18:24 编辑 1 ?5 r; C, W+ L9 Y1 `0 @) \1 s
8 f" J8 B4 m* E+ z
    神龙元年张柬之、桓彦范等人谋杀张易之兄弟,正赶上元之从军队里回到京都,于是参与预谋,因为这次的功劳,封为梁县侯,赐给实封土田二百户。武则天被(迫退位)移居到上阳宫,唐中宗率朝中百官就在宫中的小门边起居,王公大臣全都欣然欢跃额手称庆,只有元之呜咽流泪。桓彦范、张柬之对元之说:“这个时候难道是能啼哭的时候吗?我担心您罹祸要从这时候起了。”元之说:“侍奉武则天有年头了,猛一下这样与她离开再也不能见她了,内心禁不住情有所发,不是忍能够抑制的了的。昨天和各位预谋诛杀凶党逆臣,是作为臣下应做的事,怎么敢居功;现在离别过去的主人悲伤哭泣,也是作臣子的有始有终的节操,如果因为这件事而获罪,也是甘心情愿的。”没过多少时候,被派出担任亳州刺史,又转为常州刺史。
, h, o/ W7 P1 J! Z3 P7 s
    睿宗即位后,召回元之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又升至中书令。当时玄宗在东宫,太平公主干预朝政,宋王李成器担任闲厩使,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都掌着禁卫兵,外界许多人评议这事以为不妥。元之和侍中宋璟秘密奏请皇上让太平公主住进东都里,任用李成器等各位王担任刺史,以平息人心。

: v' J0 J! f/ M- J. D' ?    睿宗把这事告诉公主,公主十分恼怒,玄宗于是上疏认为元之、宋璟等人离间王族兄弟,请求治他们的罪,于是元之被贬为申州刺史。又转为扬州长史、淮南按察史,(但元之所到之处)颁布政令简洁严正,老百姓和官吏都树碑纪录他的政德。不久又升为同州刺史。先天二年,玄宗在新丰驿讲习武事,召回元之代替郭元振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重新升为紫微令。为了避讳“开元”国号,又改名叫“姚崇”,进封梁国公。姚崇再三推辞实封土田,才停止给他过去的土田实封,特别赐给新封土田一百户。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2:05: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2-11 18:24 编辑
/ E+ D- G. g  o  b
; R8 T0 u7 n( k: e8 h    在这之前,唐中宗时,公主外戚都奏请皇帝准许度人做僧尼,也有拿出私有财产建造寺庙的,有钱人家势力强的大户都通过这样的事来躲避朝廷差役,京都远近这样的事很多。到了这年,姚崇上奏说:“佛不在心之外,应当求之于心。佛图澄最贤,但它没能挽救赵国的灭亡;罗什神通广大,却不能挽救秦的灭亡。何充、苻融,都遭到了败灭的下场,齐襄、梁武,未能免除国家的灾殃。只要发心慈悲,做有益的事,使苍生百姓安定快乐,就是佛显身了。哪用得着胡乱地超度奸邪之人,使政策法令败坏?”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有关部门审度查核所有僧徒,因为冒名或违规而(出家被强令)还俗的结果达到一万二千多人。
' b8 h! `0 q8 L7 A    开元四年,山东大面积出现蝗虫,姚崇上奏说:“《毛诗》上说:‘秉彼蟊贼,以付炎火。(抓住那吃禾苗的害虫,扔到烈火中焚烧。)’汉光武也曾下诏说:‘努力顺应时节,规劝百姓从事农业生产,消灭那些蝗虫为害,以及盗贼’这些话都有清除蝗虫为害的意思。蝗虫既然懂得怕人,容易驱逐;又加上禾苗庄稼都是有主人的,为救护他们的庄稼一定会不辞劳苦。蝗虫既然会飞,到夜里一定会赴火,因此,到了夜里点起火来,火堆边上挖坑,一边烧一边埋,一定能将它们消灭干净。当时山东老百姓都烧香礼拜,设立祭坛祈求天恩,眼看蝗虫吃禾苗却不敢放手捕杀。自古以来有讨伐消灭蝗虫未获成果的,都是因为人们不用力,只要齐心协力,蝗虫一定是可以消灭的。”于是派御史分道(督察)杀灭蝗虫。汴州刺史倪若水上奏说:“蝗虫是天灾,自然应当修炼德行汉国君刘聪时除蝗没有结果,反而为害更厉害。”仍旧抗拒御史,不愿响应朝廷命令。姚崇十分恼怒,发去牒报对倪若水说:“刘聪是非法的君王,当然德不能胜妖邪;现在的圣朝君主(是真命天子),妖邪不能胜德。古代贤良的长官,蝗虫不敢进入他管辖的地区。如果说蝗灾可以用修养德行来免除,(现在你治理的地区也蝗害泛滥)难道说那蝗灾是(因为你)没有德行才导致这样的情况吗?现在你眼看着蝗虫吃禾苗,却怎么能忍心不救,如果造成今年歉收以致天下大饥,你心里能安吗?千万不要行动迟缓,自己招致后悔和痛心。”倪若水这才按照姚崇的方法边焚烧边掩埋,共捕得蝗虫十四万石,投入汴渠水流中的蝗虫更是不可胜计。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4#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2:06:39 | 只看该作者
    当时朝廷也吵吵嚷嚷议论不休,都认为蝗虫不能驱杀,皇上听了,又拿这事问姚崇。姚崇说:“这些庸儒们死抠书本,不懂得变通之道。凡事有时要违反经典而顺乎潮流,有时要违反潮流而合权宜之计。过去北魏时山东有蝗虫毁伤庄稼,因为听信屑小言论而不采取捕杀行动,致使禾苗庄稼被糟蹋干净,导致出现人吃人;后秦时出现蝗害,禾苗庄稼及草木全都被吃尽,弄到连牛马互相吃毛。现在山东蝗虫到处都是,而且还在不断繁殖,实在是闻所未闻。河北、河南,没有过多的粮食贮积,如果不能丰收,怎么能够免除(老百姓的流离失所)的祸患?这事关系社稷安危,不可固执拘泥,不知变通。现在决心除蝗,纵然除之不尽,也还是胜过养蝗以成灾。陛下喜欢存活(一切生物)而不喜欢让它们死亡,这种事情您就不要亲自发指示,请求让我来发文书进行处置,若不能除蝗,我身上的所有官爵,请皇上一起削除了。”皇上这才准许姚崇的意见。黄门监卢怀慎对姚崇说:“蝗虫是天灾,怎么可以凭人工来制服它呢?外界议论都认为你这事做错了。又杀死那么多蝗虫,有伤天地和谐之气。现在还可以回头,请您三思而行。”姚崇说:“楚王吞下蚂蟥,他的病因此痊愈;孙叔敖杀死蛇,福气才从天而降。赵宣王是最贤的,但他也遗憾用了狗;孔子将成为圣人时,也不爱羊。他们都是为了安定百姓,其思想没有逾越礼义。现在蝗虫极其猖獗,驱除才可以有所收成,如果放纵它吃尽庄稼,一切都要变为虚空。山东老百姓,难道就该饿死?这件事我已当面向皇帝奏请定夺了,请您不要再说些什么。如果为了救人而杀虫,导致因此而遭受祸患,我姚崇一个人承受,按照道义不会牵涉到别人。”卢怀慎本来就习惯于所有事情都委曲顺从,最终也不敢违逆姚崇的意思,灭蝗的争论因此也就渐渐止息了。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5#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2:0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2-11 18:24 编辑 ( B- m1 J2 b$ S% Y
/ K! f" X1 x5 \# z9 q6 [9 m. Y
    这时,皇上刚登皇位,正努力修行德政,军队国家众多事务,大多向姚崇咨询,同时担任宰相的卢怀慎、源乾曜等人,只是唯唯诺诺罢了。姚崇独当重任,精明于为官之道,处决事务,果断明决,雷厉风行。然而纵容他的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罗致宾客,接受馈赠和贿赂,因此遭舆论讥刺。当时有个中书主书赵诲是姚崇的亲信,接受了蕃人的昂贵馈赠,事情败露后,皇上亲自审问,并判处将他下狱外死。姚崇上奏赵诲的罪行,又想法营救他,皇上因此很不高兴。这年冬天,在京城假释了赵诲,发布文告上屡次提到赵诲的名字,并命杖刑一百棍,发配流放到岭南。姚崇从此内心忧虑害怕,多次当皇帝面要求辞去宰相职位,并推荐宋璟每次都获得皇上的接见。有了推荐原人,在洛水中才得以被他替代。不久被授于开府仪同三司,罢免了知政事。# q9 t1 c' v+ a& M6 x
    过了一个多月,玄宗将要移到东都,然而太庙屋宇损坏,皇上召见宋璟、苏颋询问屋宇损坏的原因,宋璟等上奏道:“陛下当皇帝三年未满,确实不可以移都。凡有灾变发生,都会以征兆明示告诫。陛下应当光大姚崇在位时的伟大道义,用以回报上天的意旨,并且停止移都东都。”皇上于是又召姚崇问道:“我正要从京邑出发,太庙却无缘无故坍塌损坏,怕是神灵告诫我移到东都不合适吧?”姚崇回答说:“太庙大殿本来是苻坚时所建造的,隋文帝创立新的都城时,移用宇文朝旧殿建造这座庙的,(我们唐朝立)国(后)又没有改变隋朝旧有的规模,年深日久,因木料朽烂,蠹虫蛀蚀而有所毁坏。山如有朽坏的土石,尚且免不了崩塌,已经长久以来的枯木,正好要断了,偶尔与皇上的动迁日期相合,不是因为皇上的迁都而崩坍。况且皇帝四海即是家,两座都城相接,陛下因为关中不很富裕,从关外转运(粮食和物资)到关中又耗费运费,所以为百姓决定迁都东都,难道是没有事自寻烦劳吗?东都各相关部门已经作好准备,不能失信于天下。以臣下的愚见,旧的太庙既然朽烂,不可修理,希望移神主到太极殿安置,车驾还是按照先前的路线进发。”皇上说:“你说的正好符合我的心意。”于是赐绢二百匹,命掌管的部门奉七庙神主到太极殿,改新庙,车驾于是幸临东都。因为已经命姚崇每五天参见皇帝一次,姚崇仍然入阁供奉皇帝驱使,很是承受皇帝恩遇。后来又让姚崇担任太子少保,姚崇因为有病没有接受。□□九年逝世,享年七十二岁,皇上赠他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6#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2:08: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2-11 18:25 编辑 ' W! c/ Z: U  H( O9 N3 y3 P( D6 ?! n

- g1 Y/ T5 [% ]% G0 E    姚崇在此之前分配的那些田地园林,他让各子孙侄儿各守自己应得的产分,又作了遗嘱用以诫勉子孙,其大概的意思是:; L8 ]  ?$ v, d
    古人说,富贵的人,总是招致人们的怨恨,高贵之人神也忌恨他的志得意满,普通人则厌恶他的高高在上;富了就会招致鬼魅来窥视他的家室,试图虏掠他的财富。自开天辟地以来,书本典籍中记载的,德行寡少而担当重任又能长寿无灾祸的,从来没有的。所以范蠡、疏广之流,知足而自止,前史中多有记载。况且我们这样的人,才能不及古人,然而却长久地窃居于荣耀恩宠的位置上,地位越高就越害怕,恩宠愈厚就愈增加内心的忧患。过去我在中书地位上的时候,生了病虚弱疲惫,即使始终不敢懈怠,而各种事务仍免不了许多缺漏。我推荐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屡次诚恳地祈求,竟然能天从人愿,承蒙皇上同情而允许。(无官一身轻,)能够优游园林池沼,行动不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人生一世,这也算心满意足了。田巴说:“百年之期,未有能至。”王逸少说:“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确实(中肯)啊这些话。
$ H, Y1 g( M) @    经常看到许多高官自身消亡以后,子孙一旦失去庇护,大多变得贫寒,短短几年,荣枯竟是这样的差异。不仅只是让他自身受到玷污?又更加辱没他的祖先,不论对错曲直,全都遭受到讥笑和诋毁。村庄田地水塘用具,既然大家所有,就会相互推诿不管,有的就会导致荒废。陆贾、石苞,都是古代的贤达之人,所以预先为儿孙们确定分配,为的是免得他死后的争夺,我静心想这些事时,深深地感叹佩服(那些古代贤达)。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7#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2:0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2-11 18:25 编辑
0 x& I8 ]2 Q- @6 W- V+ P9 Q, c/ j# R) E" D* c! e: X7 L
    过去孔子还是第二圣人,母亲的坟墓毁坏了而不修缮;梁鸿是第一贤人,父亲亡故用芦席裹尸而葬。从前杨震、赵咨、卢植、张奂,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名流,通识古今,全都有遗言留给后人,嘱咐他们薄葬自己。要么净衣常服,要么单帛短巾,应当知道,真魂离了身,最好的结果就是迅速朽烂,子孙都遵从先人留下的嘱咐,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凡是厚葬之家,必定不是明智通达的人,或者就是沉溺于流俗,不能洞察明暗,总以为奢侈厚葬为忠孝的行为,认为节俭薄葬是吝啬的做法,以致令亡者尸体被(盗墓人)剖破暴露,活着的人遭受不忠不孝的嘲笑。真是令人痛心啊!令人痛心啊!死者已经没知觉了,自然和粪土没有两样,何必烦神厚葬,致使损伤他平素的家业。如果人死了是有知觉的,精神不在棺木中,又何必因而违背君父的嘱咐,败坏衣食这些资用。我死之后,可以拿我平常穿的衣服装殓,四季的衣服,各备一套就行。我本性很不爱帽子衣服,一定不要把这些纳入棺墓之中,紫衣玉带,足够方便于我的身体了,告诉你们不要又违背我的这些话。况且神道也不喜欢奢侈,地府之下崇尚质朴,你们要是违背了我的这些安排,使我在地底下受刑,你们能安心吗?希望你们好好想想我的这些话。8 D- ]3 @( v( W3 m7 ^1 ]) b) a' A
    现在的佛经,是(龟兹僧)鸠摩罗什所翻译的,(后秦国君)姚兴亲自执本对翻。姚兴在永贵里造佛塔,倾尽殚竭国库所有资财,到处做法事,然而姚兴性命并没因此延长,国家也随之灭亡。又有五代之齐朝跨有山东,后周占据关右,后周则做了很多消除佛法而扩充军事力量的事,齐朝却四处设置僧徒而信任佛的力量。等到两国交战,齐氏灭亡,国既然不再存在,寺庙又在哪里呢?靠佛法修福安国,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梁武帝凭借万乘之国而成为亡国奴,胡太后凭借六宫入道,哪里只是身体被戮、声名受辱,结果都是亡国破家。近期孝和皇帝派使者向佛寺赎生,倾尽国财建造寺庙,太平公主、武三思、叛逆的平民、张夫人等都超度凡人建造寺庙,用心方术满街奔波,(结果)都免不了命丧刀剑,家财荡尽,成为天下人的笑料。佛经说:“求长命得长命,求富贵得富贵”,“刀寻段段坏,火坑变成池”,考校起来,求佛缘坚持修善法,断恶法毫不懈怠而得到富贵长命的有谁呢?生前容易知晓,尚且无有应验,死后难以推究,有谁见有征验?况且五帝之时,父不葬儿子,兄不哭弟弟,说这样才会享长寿、没有夭折之虞。三王之代,国运长久,人民休养生息,那时的人臣如彭祖、老聃之类,都长享高寿。在那个时候,没有佛教,他们的长寿难道是抄经文、铸铜像的结果,是设斋坛、施佛僧的功绩吗?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2:10:37 | 只看该作者
《宋书》《西域传》,有名僧人写了《白黑论》,已经理证明白,足以解释疑窦了,应当看那些书再行事。况且事佛讲究的是(自心的)觉悟,在于人的心中,假如有千万种(对佛的敬仰心事),(可以)蕴藏于心中,只要平等慈悲,做好事不做坏事,那就是佛道具备了,何必沉溺在小人之说中,迷惑在庸僧之下,依然把人家比喻的说法当作真实的存在,抄写经卷,摹画石像,倾尽家财,破损家业,甚而至于施舍身体也毫不吝惜,可称得上是极端糊涂了。也有图写亡人为他造像,名为“追福”,方便信徒的佛教,虽然多种多样,但功德必须要发自内心,旁人的帮助难道能获得验报?相互欺骗,渐成风气,损耗活着的人,无益于死去者。就算是有通才达识之人,也被时俗所束缚,如来其实有普施慈悲的心,有意使万物获得好处,那种损伤本来就衣食匮乏的众生,贴补原本就衣剩食余的豪僧的做法,一定不是正确的了。况且人的死亡是必然规律,古来无人能免,所造的经卷和佛像,用来做什么?释迦牟尼的所谓本法,是苍生百姓的最大祸害,你们都要具备警策之心,心存正理,不要仿效那些无知小儿,终身不悟。我死后一定不做这种祸害人的法场。如果不能完全按照正道来行事,必须要顺应民俗风情,从初七到终七,任设七场僧斋,如果随斋必须要施舍,应当用我的随身衣物来施舍,不得擅自用其它的财物,做没有益处的空事,也不得乱拿出私人物品,曲从所谓“追福”的虚谈。(还有)道士,本来是以天地为万物之宗的,开始时并没有争名夺利的教义,而无见识的人羡慕僧家的大获其利,也效仿佛教而以道教为业,敬仰并探究老君的学说,也没有过斋之文,而且也和僧人所做道场一样,离道教的本义更远。你们不要为鄙俗习气所束缚,擅自在家中做些违心的事。你们到寿终正寝时,也要教后世子孙们依我的意见一直做下去。

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六品通判

9#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2:1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维侃 于 2011-2-11 18:26 编辑
. X9 G( E4 G- f) D8 [6 d# X
/ P. Z2 f$ F7 S5 D□□十七年,皇上重新赠姚崇太子太保。姚崇的长子姚彝,开元初担任过光禄少卿。次子姚异,担任坊州刺史。小儿子弈,年少时注重修身,为人谨慎,开元末,担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天宝元年,右丞相牛仙客死后,姚彝的儿子姚闳担任侍御史、牛仙客的判官,见牛仙客病得很重,逼迫牛仙客上表,请求皇上让姚弈及兵部侍郎卢奂代替自己担任宰相。牛仙客的妻子依靠中使向皇上报告了这件事,玄宗皇帝听说后恼怒他,姚闳被执行死刑,弈被外放担任永阳太守,卢奂担任临淄太守。(再到后来)姚崇的玄孙姚合,进士及第,被授为武功尉,升任监察御史,最后死时担任的是给事中的职位。
/ v: X  Z# F3 C) y1 l8 G  I! m% ~! s2 J  a  @; `
    ……1 Y$ |3 A. ]3 i: Y8 S9 K6 m! {
% Y) }- n( A5 |1 b2 \1 q
    史官说,处于艰难危急之中就容易见出忠诚的大臣,在和平安定时期就难显示贤明的宰相。所以房玄龄与如晦(两任宰相)参与创业的功绩,没人能相匹敌。而姚崇、宋璟(两任宰相)经过武、韦两位皇后之后,政治败乱刑罚滥施,很是涉足于其中,结果能保全他们的声望与事迹,(作为名宰相)还是应无愧色的。* X. q+ ?' Q, ]4 f
    赞说:姚崇、宋璟被任用,刑法政令多如牛毛。从政不容易,防止滥刑更难。进谏诤言语词尖锐,施用政策宽弘舒张。不是他们的这种治国有道,将用什么来求得长治久安呢?

签到天数: 61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二品侍郎

10#
发表于 2011-2-13 07:31:02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9 08: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