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3715|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谱中的故事[转帖]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0-10 07:45: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大年初六,搭乘姚志贤的面包车,从唐河,坐到广州再到深圳,行程三千里,历时一天一夜。% P: s1 n% v0 L2 [, T  r- x5 X
/ c$ e$ z# \) S: {; O+ \
  感于老姚三千里相送之恩,决定助他完成他儿时的夙愿:重续姚氏家谱。
2 K5 _3 M( Y2 O5 c. A, |. m
* a4 B5 W7 V0 H6 z- ~  续家谱的第一步,就是把民国时的老家谱,整理、排版、印刷出书。
6 R# ?9 X. L0 C0 W* m. _4 r8 S- [) I6 o6 s5 V
  做这个事情,用了我一个月的下班时间,过程是枯燥的。
7 f' ~; \, H) m, W; R* C0 F# p+ V2 @+ H5 s% `
  但是,这本老旧的家谱,上面的一字一句,寥寥数笔,却仿佛潜藏着无尽的魅力,时时会引领着我的思绪,穿越过三百年岁月的烟云,返回到那个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年代,观察着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一个个的人。; A  v( C/ O. B2 ?6 s8 v: C  l$ B8 ?

; A3 p- U0 j0 `6 N" t$ w  所以,就有了这篇《家谱中的故事》。并征得老姚的同意,允许我发表在唐河吧。
3 Z0 L8 I6 T* S9 \2 N
- c: }0 ~5 U8 e5 t+ a2 T/ r- p. g1 H! ?+ a

+ o# w% A+ @$ w5 R0 h  Y7 m# D燕尘
6 E# G8 h' |, Y- a" w+ l8 S- p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07:47:18 | 只看该作者
【叁】太学生+ k- {' o- ~  g7 n  f/ {
0 t0 ^" n. w) G" A' `
————————————————————————————————————+ E( t& ]" U9 z1 i4 z- I. X
太学:明朝、清朝时太学即国子监的俗称。
+ s, V* D& [# q国子监是古代最高学府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Q; U- ]) A0 T5 N4 x, o9 V: ~" L( q
太学生:太学生就是指在太学读书的生员,亦是最高级的生员。
# U4 }8 O4 E. n$ T————————————————————————————————————5 h3 b( `4 R# Q: r) ^7 f# W$ ~+ s
" ?, X/ A: h! o" D) ?  d, G0 e

) u/ {1 c3 @; o% d. d3 @& }  太学生,就是在“太学”里上学的学生。
) r- X. }9 D6 T- R- z  太学,就是首都的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5 w3 Y, S  D# @& K6 P7 p
  太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是“最高级别的生员”。. u6 G5 w, r/ D8 p7 f

, R$ e+ j& i) p( q. p% |  为什么说他是“最高级别的生员”?因为,太学生的身份,与府学、州学或县学里的学生的身份,说到底,都是“生员”,都是“秀才”。他们的区别,就像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区别,但他们都是“学生”。* }+ I2 N) Q( X; r
( a  O1 {/ c2 F( @# b
  当代的高考和考研,经常被拿来比作过去的“乡试”、“会试”和“殿试”,其实是有问题的。原因在于,高考和考研,考的是学位;而乡试、会试和殿试,考的是功名。" m; |! e$ d9 O2 g, @
  也就是说,比较类似于过去的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其实是现在的公务员考试。
  W. ], u" O& F0 \* _9 D; h$ w8 F7 n) a0 j- d
4 \6 H) G7 B, W* p% J9 C# J- B
  所以说,“太学生”与“庠生”的区别,不过是一个在首都上学,一个在地区或县里上学。比之后者,前者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多的机会,如此而已。
4 \# _8 G# }* H4 X
  e- U& `5 s8 ]# r+ [  太学生毕业以后,有两个出路。一个是与“庠生”一样,依例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博取功名;一个是经过见习直接入仕,根据考试成绩,一等任县丞(相当于副县长),二等任教谕(教育局局长),三等任训导(教育局科长)。官不大,但就像前些年的大学生一样,毕业就是国家干部。1 d9 R3 I# ?" L; t
+ n2 _0 c) W* n/ d
) m$ v& i1 X; v* e
  国子监里的太学生,根据其来源,分为两大类,一类叫贡生,一类叫监生。
" b- a' x2 x+ v* ?' [1 c$ r1 E8 `: u: \  s; Q
$ m7 [" V/ v8 O
  贡生的“贡”,就是进贡的贡,就是地方上,把优秀的学生进贡给朝廷的意思。& Q$ V" p4 [: A$ z$ t) z4 J

' Q. `/ X, `$ u  贡生的来源,有多种途径。. q$ m1 l' k+ M4 O& ^9 R

: q  `" q5 G0 Y9 x$ o4 z  岁贡和恩贡:这两个是按资历进行推荐。就是每年一度或若干年一度,或者君主登基等庆典之年,从府、州、县学的“廪生”也就是统招生里面,选择资历最久的,“进贡”给朝廷。2 w, @5 M. o; a3 G: j; F
5 ]" E$ c2 R% K* d
  拔贡和优贡:这两个是按能力进行选拔。就是每隔三年或十二年,进行一次考试,选择成绩最优秀的,“进贡”给朝廷。拔贡的“拔”,就是选拔;优贡的“优”,就是择优。如果说,什么可以和当今的高考类比,也就是这个“拔贡”和“优贡”了。, ]. g. i  H0 C% J) T7 G1 a' L9 @( Y

1 h. ^1 T4 u) a  副贡:副,就是候补、扩招的意思。这个是在各省乡试中,举人的录取名额之外,还有个五分之一的副榜,也就是候补名单,这部分,就作为“副贡”,“进贡”给朝廷。
2 j* ]. G4 b$ d$ D  {0 i) l2 R7 J6 q8 U0 a( {1 }! ]- M5 m
  例贡:例,就是例钱。例贡,就是自费上大学、捐钱买文凭。
3 y2 f# f5 b  I) `/ `! {( W) B0 u! G$ k; \

; o' t$ A  f# \9 y  贡生之外,还有“监生”。
2 q6 j- @, {/ X0 b* U- b
) ]. u( u& G7 L& X  “监生”,就是特殊化、照顾生,它有四种来源:
$ H  p( V, @2 U% O5 Q/ n
$ ]8 a: U# K' D! E( f3 S  恩监:这个用来照顾各个干部子弟学校的学生、孔圣人的后代等等,需要考试,但难度不高。你说现在北京高考的录取线那么低,这也是一种“恩监”,对首都人民的一种照顾、恩惠。  v+ F' n1 N- h& Y8 k8 D! p+ @
  荫监:这个用来照顾高干子弟和革命烈士后裔,不需要考试。
3 a% H$ u8 Q" e' {/ l! X9 R, r- Y  优监:这个其实就是恩监和荫监的“扩招生”。
" `( P- n$ i7 H% c  V* R7 Z# z  例监:这个也是“自费生”。" Y# I0 A7 ?, I5 @' x
/ ~* i# t& v$ S4 N7 |! |! u

3 S' }( h5 b% K" ?# V7 }  后来,随着这个“例贡”和“例监”的风气一开,捐钱买文凭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只管交钱,不去上学,这个“太学生”的水分,也就越来越大,光绪年间,国子监改为新式学堂,然后随着满清皇朝的覆亡而寿终正寝。
8 [0 y4 K) g+ D( u* ?7 [! t/ Z# Y
# S  ^. `& S9 L% L  c" P! A  R+ |/ [/ h- r
  X% C& g# f& Z
  这位姚阶竹前辈,便是一位太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学生。7 {  O6 A& A: F% w( Z

4 \2 a  N! l) G5 r  即使是在现在的农村,出一位高中生都不容易,何况是出一位大学生,那会是整个家族的骄傲和荣誉。
& n, J, O7 Z+ O: J$ X
8 g6 Z/ j7 s( L  ?  于是每一位“庠生”和“太学生”的身份,都被记入家谱,流传后世。
6 Z/ O$ H( T6 }8 P* U
$ o8 U- p! u! w8 ~# F1 u' Y* F( M' O- U: G' p+ Y6 D! a; C; C
, X# e9 Q8 M  z' {5 g# o) b
3 r1 Z& I* q! D" B1 o$ z

8 \0 h/ S) ~8 L1 t: ]
  S; o; M- V! _$ V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07:46:17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0-10 07:45
- l2 S* {0 z, I! a【壹】“始迁祖”
! P( p2 o, E( T7 e8 V; `
# y6 e% V5 a, m% h————————————————————————————————————
3 e3 _0 `; d' s0 z7 u7 K: I" W. O
【贰】庠生
# Q3 j3 k8 D8 d6 q" w& A8 I5 Y
" F' ^! M+ \/ r5 R( H————————————————————————————————————$ O/ A" X. ?+ s4 C' Q* b& Z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 y% e* t+ f4 X7 O, S(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
; E" a' Q. o% H庠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 X! I' S- Q+ ~( j2 C5 K( h
“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 h) u3 k$ M4 Q: O; ?————————————————————————————————————3 A0 }" L5 k; q$ h3 Q2 s/ o8 q

# ]' e1 D+ K, @! F  庠,念“响”。2 e* A. s) A# G8 R, A0 o3 `( o0 X- w

( }9 k1 c" j: e0 V, E  家谱中出现得最为频繁的两个学位称号,一个是“庠生”,一个是“太学生”。
, Y' Z/ Q" w- ^
& J" r& \% `! O0 D. P6 C$ C3 {6 h  为了搞清楚这两个称号的差别,很是费了一番功夫。
$ Q& Y+ n+ L6 D; w  W) v
/ N: `; n, B9 p
. h; R% @; e6 ~; ?  首先,清代的行政区划,分为省、府、县三级。' ~& g) {) x: u& r
% p6 D8 Y! q* O/ d/ `
  省,就是河南省;
6 I* D( ^% g1 h  X) b$ A& {) Y  府,就是南阳地区,过去叫南阳府;
" R- x. W. w6 Y4 A$ J% R  i  县,就是唐河县,明清时叫唐州或唐县。
. _5 Y( V- i7 U0 c+ x% S# {8 C. v+ v4 s9 A3 @% s
  比“县”高级一点儿,还有个“州”,其实就是县级市,就像现在的邓州市。* _, j- A3 U7 Y% Q

, Z0 N9 _; j+ K' i* `% D2 v& T# s% P8 \: f: j  Q
  然后,清代的教育机构,也分为三大级别。1 B1 u. H$ N  Q7 i, t$ e- O1 G/ a

; n5 M" H+ C% O* ~: q  现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和初中,在过去,有三种不同的办学形式:私塾、社学、义学。8 v7 u! M+ x1 |) |3 F7 J6 Q/ E
  私塾,相当于乡村小学,私塾先生就相当于民办教师;  v! N% N. y7 |# `7 L. F3 ]
  社学,就是正式编制的公办小学,相当于现在的一小二小三小四小;
9 c. i! z; [% H) Y( T5 f  义学,就是社会集资办学,通常接受孤儿和贫困生,相当于现在的希望小学。
( u- j2 s* c, m  在这些学校里上学的,叫童生。+ }* ^3 s! n( l! \7 ~8 k! x
0 r! Y- r. L' h) p4 C: d& U
  现在的高中,在过去,叫做府学、州学或县学。; f1 s. z; C- v. u6 T
  府学,就是地区公办的高中,相当于南阳一高;; c" `& L2 Q, c" Y' G7 I* p& o9 B
  州学或县学,就是市里或县里办的高中,相当于唐河一高、四高、十九中;0 `( e0 G5 W/ p4 n
  在这些学校里上学的,叫庠生,就是秀才。
0 `9 c' d! U# J% w8 }$ f0 D* ]! M! R$ ?, P
  现在的大学,在过去,叫国子监。
; _) B3 |' H( F0 O  在这些学校里上学的,叫监生,也叫太学生。$ }. A/ ?) k' B8 b- q
2 J3 D' i& @2 E) c  j9 ^- W: e
& o/ B& U* y6 o2 t: s) U( o3 P

* L/ {: [* W+ s/ q1 v% F- X  在私塾、社学、义学里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叫做“童生”,他们要参加“童生试”,通过了,就能去县学、州学或府学念书,成为一名“庠生”。正式称呼,叫“生员”;俗称,就是“秀才”。
0 L. W. `. N+ C9 w1 f: m5 G1 K8 R
6 w9 ?) {2 y8 L0 k, k; j# ]  咱们初中考高中,叫做“中考”,考一场就够了,合格了就可以升高中了。但是在明清那个时候,一场不够,要考三场,分别叫“县试”、“府试”和“院试”。2 \7 E# W6 A4 L" b9 H# |2 Y

! r/ N: l' {$ f  县试在县里考,由知县主持。知县,就是县委书记。- `; v/ X% c4 v1 I
  府试在府里考,由知府主持。知府,就是地委书记。
% U8 X; Q0 x- U! I2 ^  院试也在府里考,但是,要由学政从省里下来监考。学政,就是省教育厅厅长。
. D: ?$ w) e7 O1 s. m
% G4 q- [' ]8 G" U  ]4 ~7 N  三场考试依次通过,你才能去上高中,这难度,可比现在高多了。- z) }# {0 h% U$ ]1 d: t

# @& m3 d( C* j6 O3 A7 z/ D3 }  o) r6 T2 ]! L; \- c4 a8 Q5 j
  然后,咱们现在的学校,有统招生、有扩招生、有自费生,在明清那个时候,同样是“庠生”,也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名目的,按你的考试成绩来划分。8 R1 H0 ~7 @( A1 W  X& f
" o8 V$ B2 X3 m0 P3 _
  第一等的,国家不收你学费,还每年给你发几两银子的助学金,这叫“廪生”。廪,念“凛”。6 B! B6 J/ Y( l' O/ D) _$ s- D
. x. t+ L. I* f: F
  第二等的,叫“增生”,全称“增广生员”。增广,就是扩招的意思。  N; [& b8 m; q( y  x' |# C

9 u( y4 Z2 U$ K3 G4 @2 @# \. g  第三等的,叫“附生”,全称“附学生员”。附学,就是额外录取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自费生。
* v+ f, l3 m2 A# D* C% R5 I
. Z: f5 f. {0 ?, ]- q. u6 P$ R2 J0 V, p8 m( N
5 ]" N0 M  m# u( |' i
  现在国民经济进步了,教育事业发达了,高中生满大街都是,不值钱。但是,不说明清,也不说民国,单是三四十年以前,高中生都还是相当稀缺,所以说“庠生”相当于“高中生”,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
/ o4 r( o6 P! P! H6 I% |) L. w
* U. n- T( z. N% K$ Q# v7 v6 L6 f8 L0 l0 r/ |, O
  这位姚琯前辈,就是一名庠生。' _( @. G7 E8 |$ d, c3 }" _
  琯,念“管”。9 g2 y9 n8 }$ O5 u5 T/ Q

* M7 _4 x5 z; r: P0 B( g# c) G6 X
( w: R" v! V( w5 x$ z$ J; S3 v; S0 u9 Q
# n& \& T/ o1 C+ w$ e. W5 a
) b( |5 C6 c2 C7 v+ X+ k: e; u4 F: ~  v$ o

+ b' C7 i5 |1 @+ t$ d7 S7 J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07:45:51 | 只看该作者
【壹】“始迁祖”
' \) B- @' H+ H7 v( O8 S# d  i* }
- u; J3 U. v% w& l2 {————————————————————————————————————
* D) p( V7 a; Y( E  v4 I, k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始迁於负夏。”
9 D7 G% Q% [( h; S5 k明方孝孺《宗仪·睦族》:“为始迁祖之祠,以维系族人之心。”
, M5 x8 o  l3 M5 u% P1 O. a. s后世谓最初迁居之祖为始迁祖。
" P1 R) |9 e1 K, H————————————————————————————————————
1 K" [# v; d8 o$ I  z( i
" }% H1 |2 u1 e6 K! Y
9 `) Q3 g" D5 Z0 i8 T5 `( [  所谓的“始迁祖”,不同于“始祖”。
: T* c+ o4 A/ V8 G  y! l  o: d
& [0 w+ W9 a4 D" \. B/ F  比方说,佛教的禅宗。
( G/ V. R: A0 \& p% {1 R; ?8 L: Q+ X% y
  禅宗的“始祖”,是摩诃迦叶。当年在灵鹫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佛即告言:“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 K' {2 D8 y4 o7 X4 [  从此后佛教里就有了禅宗,所以说,摩诃迦叶是禅宗的“始祖”。7 J( ]# ~6 [" t

0 l) R2 m+ m" g  禅宗在印度,从摩诃迦叶传到菩提达摩,传了二十八世,合称“西天二十八祖”。然后大教东来,菩提达摩一苇渡江、九年面壁,将禅宗传播到中土。1 }2 s: K* Y. e2 C- P* y
  从此后中国也有了禅宗,所以说,菩提达摩就是中国禅宗的“始迁祖”。% e. `! X5 }8 R9 K) C
3 H0 V0 z) m; r6 v0 [' g/ L" }$ D
  然后从菩提达摩,传至六祖慧能,“一花开五叶”,衍生出沩仰、临济、云门、曹洞、法眼五个支派。
  s3 n2 P  l  R  而桐柏山太白顶上的云台寺,就是临济的一脉,被称为“白云祖庭”,“始迁祖”,是清朝乾隆年间的端德和尚。桐柏山方圆百里之内,寺院星罗棋布,包括发山的普化讲寺,大都属于这个支脉。0 y! Y4 j/ n6 h- s; t. M$ b. T9 R: R
# T# |) F1 X' U. g
6 Y6 i% ^$ R* Z! V
  姚姓的“始祖”,是上古五帝中的舜帝。他是黄帝的八世孙,因为出生在山西的姚墟,以地为姓,起名叫姚重华,从此后中国就有了姚姓。+ p3 |- e9 D/ ]
) @' A1 U) B3 D3 V
  然后明朝初年,洪洞移民,从大槐树下,迁出大量的山西土著填补到两湖两河,许多唐河人的“始迁祖”,便都来自山西洪洞。
# y4 C( L3 ^/ @* ~
* q3 E$ r' J  h$ i6 o. t6 C% U: @  而姚百显,便是姚姓在唐河的一个支脉的“始迁祖”。5 |) C% |+ }3 D/ F2 Y8 _$ B

& F" ?7 c# U$ f( r. R. m. r$ n) f4 o1 h, B% e, y
  想像当年的大移民,有点儿像美国的“西部大开发”,那时候,唐河还是一片地广人稀的大平原,我们的祖先,像犯人一样被捆着双手、串上草绳,怀里揣着一块铁锅的碎片——在大槐树下砸碎铁锅,兄弟几个一人拿一块,作为家族血脉的凭证——跋山涉水来到这片土地,然后结庐而居,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过多少代的繁衍,方才有了后来的我们、有了这个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县。
: H, o5 a2 J( T7 g4 J" Q* y  \; v" N: {
; a& L3 W9 m9 E/ ?
  而现在,随着八十年代的“百万盲流下广州”,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去外省开拓新的天地,新一代的移民潮方兴未艾。忘了在哪里看到有人说,河南,作为一个落后的人口大省,移民,是她的最好出路。
. \. s9 F& T3 x% Y$ Z! G
; D+ Z  o$ R5 o- B- x  你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么?你愿不愿埋骨异乡?
8 i- C* Q% ?4 Y9 ]% h  也许几百年后,你也会被后人们写进家谱,尊称你为——" R$ g' F  ~  j( \5 r
8 E; }* f& s! o2 b
  始迁祖。* C5 P2 j; h' {

: e3 X; l1 x! C, J# H5 q. z& l. f( G7 x

7 }8 O' g! q+ i: p; p
3 |: z, G* Q; C$ U4 u7 y, @. A0 ^* I2 J3 f& U' N) p4 N: B
& @' H% j9 e$ D' a- T  b# H. }7 N  u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07:47:41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0-10 07:47# ^0 G+ w; ~9 ^  \$ g* f/ c  n
【叁】太学生
: k+ K( r2 \" A7 C% U: V
3 n7 [- }* p' p7 g* i————————————————————————————————————

# w8 p" m9 {$ f  N【肆】教谕李实公之女
- I. w; E7 e7 K, S. B
6 b. @+ P' h! G* ]* S4 @3 u————————————————————————————————————
2 P* \- z1 j- m* c! K学官名。宋京师小学和武学中设。元、明、清县学均置,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 \/ V, k6 s( }$ s9 |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4 ]% L% m5 b& O! A2 k* n, g; P# [: d- [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
) H8 i' Y- u+ h9 q) x2 r1 I; |8 E* C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
' o% ]- {# v4 I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4 ^7 c& `3 B1 E: v3 H
学官与诉讼无关,以“俸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
4 W1 b  j$ x4 L6 b, g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袁可立)祖锦,韩城教谕。”& W! g' O, D+ k' h8 B8 r! @6 Z( M
————————————————————————————————————
9 V- _  |! [  \( D/ H" Z" B
5 ^+ f4 @  J% i( |: R5 @1 p. Z, u) a. }7 x; M# L
  教谕,掌管“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类比,教谕,就是县教育局的局长。
6 b: S' d2 f: G& Q/ d
! n5 O( H4 G3 x9 {  这位姚志洛前辈,不但是太学生,大学毕业,而且,娶了县教育局局长李大人的千金作老婆。: e8 m" I! |, u4 H. [
  一方是功成名就,一方是钓得金龟,也可算一段佳话。
. G- S2 W6 A: v6 O2 _
6 H# m1 S5 v& I- K; N! }) O  P
  族谱中的“配氏”一列,大多是“妣李氏”、“配王氏”、“侧室张氏”之类,语焉不详,足可折射出妇女在旧社会的身份地位。
* h: F- L' E9 R' S) S- r" D  她们不可以记入本族族谱,因为族谱中只记载男性;
2 t8 y( D  p, S% Q( o6 \  她们无法留下自己的名字,留下的只有她们的姓氏;
$ H- G) Y8 k3 c' Q/ ~& K: F  男人们可以有好几个老婆,她们却只能有一个丈夫;+ I9 C' {( M$ @: f; G% s
  对于其中的大多数,后人们都无法知道她们的出处,谁是她们的父亲?谁是她们的母亲?她们从哪里来?/ ~+ Q5 W; l% X  p0 ?, n
  只知道她们死后,必然与丈夫一起,合葬在夫家的祖坟。
3 W: u% S7 W7 U) U3 w$ \
6 K* Y4 r2 W0 K! _) S4 w& c  于是这位李氏,已经是相当的幸运,因为她是“教谕李实公之女”。
+ D6 {* ?& L! s- J
5 m, m$ _% W! v7 B/ ~. v+ z
9 J8 F  y9 j# B
7 ~- A8 |: r* {: s3 S* G+ o  一位大学毕业生,青年才俊,得到局长的欣赏,不惜以女儿下嫁,可以说,已经是相当的幸福。这样的例子,就算是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不乏其人吧?
9 B$ W; h) `6 _, P/ _4 Z3 E% Q2 r" m! J4 c3 H
  我就认识这么一位仁兄。9 _7 z- _0 \# Q4 `7 B
: |% \. ^3 ~& p8 I% m

* e$ E0 Z* J  R/ e+ D  一天晚上,哥几个喝酒聚会,这位仁兄也在座。然后他家里那位,就不断打电话骚扰,催他早早回家。
$ a0 z. {4 m+ {/ y, W, }  这位仁兄慌乱之中,按了免提,小心翼翼地陪道:“跟朋友聊会儿天,晚会儿就回去,啊。”
8 G6 v2 m# B2 Q& q) j$ n  开着免提,就听见那边破口大骂:“你朋友都是一群王八蛋!”
7 ~+ w  ~% g7 N' a# s9 D  举座皆惊呢。
4 `! O2 d7 {& _. _/ D3 t0 N( o' j# F

$ H7 N) ~$ o$ h4 q& B  n  S  看来娶个官家千金,也不太轻松呢。
2 d6 L1 w/ P6 @/ f! K& Y6 `1 F4 l9 j$ C! Q6 H$ K8 {

8 R$ u, \: A% \# d( ?& }  @
. F+ U( \' s% Z
9 u8 H( D6 k4 Y
5 |6 y# u5 r+ w, E6 n& x3 d8 `8 q* A( d/ n: @, ]+ C) F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07:46:5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 始迁祖,有些地方,也把始迁祖又称之为“鼻祖”,其实更着重于“始”, 就是异地第一代创业者。代表的是对家族第一代开荒创业老祖宗的尊重和敬仰。
3 G0 Q7 M& N6 z& c" p+ {
7 J( r/ P, n2 j7 ~   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思维,就是故土难离,家,哪怕是四壁皆空,也是一个值得固守的地方。哪怕是穷的叮当响,也不轻易的说离家创业。" p7 C# o5 a8 z2 ]( `! ]

7 o1 e7 J+ R9 u2 }- Q& x   远古不在考证,本世纪,最终要的几个迁移时期。. p* [* c9 f; |/ m

6 T# W) o$ a- T! |& D7 i: t1 闯关东:开始于清朝后期,民国时期,更是一种创业的方向。闯入清朝东北龙兴之地,开荒创业。这是一个悲壮的迁移,多少悲欢离合,多少人伦惨变,多少壮志难酬,一个“闯”,说明了汉族的一种开拓精神,这是从唐汉继承来的精神。
9 E/ T* [% m$ k' L8 v' Z! r% h; j( w: V' ^9 l9 ]' Y- j
2 走西囗:“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啊”,这首歌,就包含了走西口的含义,作为中华史上三次人口大迁移之一,走西口,打通了中原与蒙古的经济通道, 代表的是一种经济的交流,这种交流,是贫瘠的山西从土地迈向经济交流经济的一个过程,也是 晋文化的一个扩张标志。% S% O& f0 o- x9 M4 p

, ?' P( @; t0 N( N- J* X3   下南洋:《霍元甲》,《陈真》,包括最近比较热门的电影《叶问》,涉及到南洋片段,都是明末清初开始的下南洋后代的一些史料演化。下南洋,是更大范围的人口迁移和交流。
/ V) I" p7 n1 `# R& K) g
/ L" A9 t' r' v0 p1 H3 q    燕尘上文提到的“百万盲流下广州”,也是历经无数苦难,经济千疮百孔后的一种创业求生存的离乡之举。" B* ~( X/ D2 |% L- e- w7 z

; c0 T9 d( c) o% `, n    前几代迁移,更多都是乱世贫穷,穷则思变的无奈之举, 现代的“百万盲流下广州”是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的苍生之泪。廉价的劳动力,带动了沿海经济的腾飞。6 s. \0 t6 T  }5 B

. O# @0 n. t* K& t' ]* ^   如果说农民是建国初期国家财富积累的苦难的最底层,那么这次广州迁移,就是包身工初期的血泪之路。牺牲了一代农民工的幸福,结果是带动了国家经济的二次腾飞,也彻底打破了故土难留的这种思维。
, ~7 w8 _( q( w: r6 N" r' X# t8 c, d. P" w# ]2 N) U

* e5 y; w7 ^" U6 x

001e909dba690b3a7bf82f.jpg (101.4 KB, 下载次数: 227)

001e909dba690b3a7bf82f.jpg

签到天数: 326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8]三品御史

7#
发表于 2014-10-10 08:14:36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4-10-9 22:47' W2 P6 `# x* K4 b9 E% e
【肆】教谕李实公之女9 ~9 J5 J1 N- d

2 U; m) W3 K# G/ j9 O% T- ~5 L————————————————————————————————————

/ P" s2 ~) W$ ~+ `/ }6 u静等下文,不错!

签到天数: 223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4-10-10 08:18:36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学习了!

签到天数: 3868 天

连续签到: 2365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9#
发表于 2014-10-10 10:1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先登 于 2014-10-10 10:17 编辑 / k1 K1 H! I  _; }+ T! C
洛阳姚孝民 发表于 2014-10-10 08:18
2 U3 Z. R  [4 E& I* d7 m5 W好贴!学习了!

- c, Z; S, H& _9 c0 t. p, J家谱中的故事,讲的真好!尚明站长,真是太棒啦!
8 V6 L+ Q' c9 i/ Z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15 01: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