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267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网百科知识:中国家谱文化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10 16:0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s6 H7 ^. u+ f4 V1、关于家谱文化

5 T8 O4 U* x! J1 R, F, I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更是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1 S; p4 X. c) F" _+ g

& \& |3 L: E7 b6 h2 M! s0 a  家谱文化的意义: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朱伯庐治家格言等都是德育很好的教材。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其史学著作《史记》、《汉书》、《三国志》中分别使用谱牒内容,使得史书更加准确与完备。
) D& Y, f* `1 s+ A% ]: \4 O
5 S0 s, _& c" Z( a! J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特有现象。为了保护族谱文化承传,专家学者正在呼吁“中华家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每个中华民族的子孙,不管你是否正在着手或打算编修家谱,了解一些家谱知识都是必要的。
4 l+ N0 `3 _- L
2 @0 l- G& h/ ]& e  家谱文化的源流:神秘的宗族符号; w7 l5 }6 t# U* D7 H/ `. P% i

2 v  Y: d9 W% i' L6 }, c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家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X  U; W& P& O9 ^+ e% L! a: h  p8 N
5 E% Y0 |. e$ Y6 N0 I1 E/ U
  关于中国家谱的起源问题,历来就有几种说法:一说起源于周代,一说起源于战国秦汉时期,一说起源于宋代,更有一说起源于周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家谱甚至更以前的口头家谱和结绳家谱。我们认为,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比较可信。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不仅我国,而且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的国家,也都存在浓厚的祖先信仰。韩国保存了很多完好的家谱,他们的总统卢武铉、卢太愚都曾经到我国山东来认祖寻根。
# S( W$ S4 k5 t6 y1 W- G% h. L
7 t: B- V" I; H  H  家谱文化的发展:如今,一些地方官方和民间修家谱热情高涨,据东阳谱牒文化研究者马云鹿分析,可归纳为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和与日俱增的崇祖寻根意识。
3 Z8 o6 l6 z. [7 B+ [; V
  ]. _. a2 W3 S* x( |$ q! P  从宋代开始,修纂家谱是中国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有修谱传统的地区,随着思想的解禁,曾被视作封建迷信的家谱可以自由流通阅读,自然地引起了人们尤其是老人们的美好回忆。而日益安定、富裕的生活,则提供了充足的资金和精力。在乡土社会结构日益呈现松散的情况下,修家谱被认为是维持家族凝聚力的一种途径。人们热情操办家谱的目的之一,就是寻求一种凝聚力。
+ a3 n+ O) [( t( _6 D0 \+ e$ e8 H9 r7 ^! Y8 @4 t' t2 f
  中国家谱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进行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但作为一种特殊史料,家谱有与正史、方志等其它史料迥然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就构成了家谱特有的属性。修谱还被视为重新树立家族观和道德规范的途径。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在浙江温州等地,华侨回乡首要之事就是寻访家谱。当浙江东阳赵氏家族要重修家谱的消息传到台湾后,27位赵氏后人立刻捐助了21万元新台币。随着家谱的复兴,上海、镇江等地图书馆相继开辟出家谱阅览室,用来接待海内外络绎不绝的寻根者。许氏家族曾是江苏句容的名门,其后人意外地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失落已久的家谱,全族皆为之沸腾,老人们更是喜泪横流,散落在内地和台湾各处的族人们一起复印家谱,并举行了家谱返家活动。
/ Z5 I% G) o0 k3 |. c: b" Q. C- j5 I: r2 d, j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专家担心家谱的生命力只能持续一时。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近10年来在东阳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他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在浙江兰溪,目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级之最。然而,令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近年来损毁的较多。
4 g- ~% @3 k1 {! u4 |7 x; y: `  p! q# V  i. y
  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王鹤鸣认为,家谱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i0 Q1 A2 s: ^7 \8 Z* n- R6 A% w9 d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5 收起 理由
姚先达 + 15 很有用,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6:14:28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8-10 16:09: K' H1 H) _$ K+ V6 V8 k
2、家谱的作用2 C, }. q2 Y, @4 o; Z

& n) ^( x2 d! E% c3 p6 e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 ...

( ?1 I0 n* f8 S
6 L2 ]' N- O, K! J1 i3、家谱内容1 @6 ?3 S* a4 a9 _
! o; A/ d0 B8 v/ e* R" L, F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x3 |# n* I1 c* ~
; U7 U3 x5 `$ F( F$ ?" Z4 V: E
  一 、姓氏源流 
# Q8 o" I8 t% \6 ]# `# a4 x) M: `- x) J% \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 f& z) j- ~  Q- x
' W  @" _$ w, m3 s: d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 ~' Q/ ?$ G! a; u
" r' a) l# D. o5 q% Y" s' N% @! I0 w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5 p. I& U6 U* I5 w; i5 N

1 {- c( K) i+ `! k4 Z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W/ |2 z$ |. i1 C& A* X, z
7 s; k- w' o9 X5 Q# z8 Q/ H1 a3 p
二、 堂号 . i( Q. k  t* x3 ~; e

+ O0 i( W3 r' G$ A2 p

8 m; p! {. Z& y1 V& \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3 M+ [- l* s$ {# }: }; O
6 T% X! K6 v( ]# c5 G% J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6 H# M8 A  H% R4 l4 X: Q) g, H. R; ?0 ^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W* M: g& W. h" t7 {
! S  w6 }  h+ X, M2 Z6 C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 g$ B( @* o" d) m1 [0 m9 i- `: m" _; [' G( B9 a& `% M# o# ]7 b0 R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X3 d' Q- `& _5 w) D6 y+ M9 y) P( }5 ?
; Y: r/ J2 D5 |, S: @' x9 {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9 r+ m! x& c* O5 d3 k  y8 ]5 W! j
( s! o1 \0 G6 C1 C3 e. l: X6 @  三 、世系表
# o1 y3 d. c' D7 M, W' v
( x+ u0 }+ i: X; ~; k" y5 {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5 r- t# O% p0 S0 }
1 l) d8 C5 W# ~# Y" X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b9 M1 X- {0 R, T% I6 K
2 Q5 ~+ Z( s4 R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P/ I+ ~# {3 E2 ^
3 q/ e  L' ^3 u( O$ @* W3 M  L9 q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 T0 N1 a4 Q$ h
6 F- B& o  ^5 ^5 y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 i  w. _  u4 `% K6 F. o7 u/ @! l8 f1 ]6 V2 D# Z' y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9 v  e. q/ g: z+ n5 V. ]- Y! K- w3 U! M# O. B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 y* o/ a& ~. s, _$ y% d

4 c% Y6 r! c# Z* D' k! ~. e  四 、家训
! x$ T8 z4 x  [+ I) @3 B4 p" ^* y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K! h  P2 i) N3 }. [+ \

2 S8 t2 G. x! G- T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 V8 S8 {2 U& H, u2 P$ a9 y0 L( E! b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 b/ Y' U1 E0 [# G1 r7 S0 k
* D+ ^! P3 j+ v% S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 g/ p) N! @8 M* V
% J5 |: o. q6 {7 R% ~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0 F; b1 ]/ ~; u" {8 ]- @( `
7 I5 I: A; H- J* L
  (一)、注重家法、国法
: t6 W: h& e! V- Y; I: W5 e: a3 e: i$ F3 c; b. M6 {2 A$ M
  (二)、和睦宗族、乡里- B3 h- g9 s- E* v  p6 x" L
, F/ l' O) J. A% R$ \, d3 ^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 b4 C9 a6 x( G* H: z. T: _3 P0 L0 I3 j$ a. y& R4 s- j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5 E) {5 o3 x! Z6 `  q; `- g) Y0 J, \- w& H6 f" v/ N# _" E0 U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 X0 ]* @* m0 v' z2 M4 n

/ i, ?' C6 E  a) g% p, o( L, X  五 、家传
0 a- O1 w9 p" H  e6 Q' @/ B+ [1 }) e8 n2 K% `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 ~! |; m9 Z" [; a7 i8 y* |( O5 L  o6 }' F) t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1 f4 x0 M+ h0 p4 d
" I9 d1 T1 ]8 P& R$ E; L6 f9 I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J5 Q9 c. R' G. q

( a3 D4 Q0 z' J9 D4 W9 T8 a" H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h7 p  ]) g3 ?3 z- e& f
0 o5 U9 X1 s% P6 ^' I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2 `8 G3 V; F& ]% N
5 u1 o! x" ~1 M8 _7 G) K  六、艺文著述 5 G5 P3 |' [& c) u
9 [3 U& |* \/ M) G' z8 b( [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5 v6 ^$ ^$ ]5 V4 e( o; Q. A
  {2 K9 ?6 E, k5 B9 J/ U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 G9 P( c; Q! X8 d7 z) H) {7 L3 `2 ~, K. U( j6 s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K& \, `' Y9 R0 ]
6 E2 ~0 r# s% l' l5 I- i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S- Y+ J* @. D( k7 `( t5 {! D4 c- L  k9 u0 n
  七 、家谱图像   h& P3 f: F1 k6 B9 E0 o

$ y0 c' c9 x4 q1 w7 V$ g# q. F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Y4 r: ^- g  S- G4 F! Y+ T. ~+ _$ I7 ^! `+ p* @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0 t) x/ S* R& _, }9 K
% T+ L5 K, E' g- {5 F; X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6 h  S: C$ S0 C

$ U3 B8 c6 y: `& I8 _& _  1)老照片: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 [) q6 p, j+ w5 z$ r, U
1 X8 w- m: P$ U6 t/ F' m: W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4 a* x" n: u+ A( W( g/ g8 ]

& i# d" D# Y0 }1 j% W9 g, k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z* y3 N. W0 P5 e" ^

0 F: y% q$ w6 I, B( q  4)故居/村庄图: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 s/ R7 o! @8 c. i+ Z

. |% T. e! u7 L; w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6:09:49 | 只看该作者

! }2 a8 p' d0 `* H# s' {: j2、家谱的作用: e/ W0 ~+ v$ U+ l* _4 X

; d+ }5 q: ^8 I4 e! w- f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l/ ?% ]1 D8 T( C
- b" I* S: L4 |  |3 {9 Z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 r: o& A* @" m6 @. V0 p

- {3 O' v0 U# X* k+ S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 n) S7 o# n5 T0 i1 A4 F
+ h$ Y1 i" K" B$ i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淫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2 w# U* h: M( U: z, m
. z# }$ i# g3 C0 w1 a7 I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H  C# T) E' u$ ~8 v

2 u) N. M% U2 }* Z0 i$ B( w  4.经济史资料。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 ~9 B# U% F( Z0 }5 C" y- [7 P. t2 M) |; v: w2 U
  5.人口问题资料。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7 f% H  z# m4 b2 G5 C% p# c; a8 [

$ l3 V5 w( b; O" c3 a! y  6.历史人物传记。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 R, g' ?: w9 X+ R) e( {3 N* d. k6 ^  _6 {2 ]: J& Q
  7.民族史资料。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 i& S  ~( M, u& ?: s! B& H  F

) H8 I) E" {' i  8.地方史志资料。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 d4 Q0 X; f1 G: U/ L( k5 G8 y- R0 x3 P' h
  9.教育史资料。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 [0 Y8 p" B# N( s9 e3 }8 b
' Q& T! y2 U6 ?  10.民俗学资料。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 m" S$ t9 o3 Q2 a. U. s# H5 J1 e4 i: n$ O+ Y6 O) v$ ?( Z
  11.宗教史资料。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 P9 K  O) L2 ?/ p8 P: j
, j9 v$ T1 C1 J; V
  12.华侨史资料。我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 D0 o4 `7 V) n. k& @  Y, t8 ?: O9 h' U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 I( F$ x& A1 J) V# n2 `* ~- t6 }, h' |3 `- I, @! V$ Z: N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4 ?3 ~9 y/ }! R6 h$ k1 b- _1 f
& |3 K7 H  d0 f6 [! z  I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6 z6 _) ~' P3 Y6 F& G
  `+ Z3 @- m/ \3 i, ^6 M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 Q. t! I& ?6 y9 E5 \
6 h- g/ Z; m3 _0 `- R2 _  家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1 S  m: K* K" x4 V& M+ h) h
8 f- ?1 |- ~. r7 t. L, C  H* @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家谱。一部新型家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既要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要具备传统家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方法既要继承传统家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 ; J# n; s6 V$ e& \3 F

8 G! o! r8 W# W' y3 X; A! X- o  家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家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 u/ w! e5 B, M" l9 w% J. t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6:16:47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8-10 16:16
; T( C* Z. Z9 I/ R( e/ e; v6、家谱历史
- P$ a! }. F7 h/ Z, h/ h( E; o
  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 ...
! y' F8 l  }  ]6 f
7、家谱体例
+ {5 f6 x7 L# @) u; E; p
; M+ X' z: J- d. _2 j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讚、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讚、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x2 ~; B$ K/ J& |; ~0 U: l& W

4 c1 C3 M1 C, L! @7 r4 j4 ]" r' ]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 W) W  p) P2 X, Z, k; C9 r1 W: u1 [
' Q, H/ z- I" m# l7 U
(全文完,姚尚明收集、整理)

9 m# |6 C5 @2 x5 P8 J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6:15:11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8-10 16:14
. p6 O/ `( C, d3、家谱内容
6 K( X6 C  o7 r8 W* x. F
& \9 S  |" x  ]% E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 ...

; Z9 {4 U" j8 y" Q. g7 }1 h. ^2 F8 c7 |9 Q
4、家谱名称
% X$ F7 L8 k& h* V) F0 O7 l, s* e) E6 H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从中国家谱发展的历史看,宋代以后修谱的宗旨发生了变化,此前家谱作为官吏铨选和巨姓望族婚姻门第参考的依据作用已逐渐丧失,编纂家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且比较关注亲亲之道的提倡。家谱的编纂也逐渐由官方垄断走向民间私修。总的来看,宋元时代民间私修家谱尚未形成风气,并不普遍,而这一情形的转变主要是在明代。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 Z5 ?# b' I3 w8 |  f& F

% {& U1 X2 v& D0 |1 e0 j# N0 m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 ?: K" G, W( b1 {$ s8 D1 A) d
: J5 E' B$ D- J6 w( z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 y1 ~7 f8 w* |/ l* J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6:16:06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8-10 16:15
! ?; n2 a% j9 C' P0 Y6 N9 ]5、家谱堂号2 A9 K! {, r- Y! d1 g  _; Y
+ n4 R7 e  i' {& `5 o- l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 ...
: }* A; r5 o5 P( M, ]
6、家谱历史
7 w# g  {2 T  C
9 J9 r7 ]* \' {0 ^- d
  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 S' a" l7 w' p7 y8 H
3 T+ |, t5 M5 x6 |" t  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 H- D! [' f# p" ]" t& G
  f& `0 e* E! \, V5 ~1 M4 ]; Y: W8 e  但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泛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结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8 J, g0 }4 v6 V/ p# z6 E8 i# r& x$ ~! x% `1 r
  家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家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要全部销切,而代之以新的家谱。这种特殊的风俗习惯,当然为古老家谱的保存制造了人为障碍。不过,尽管如此,家谱作为生活轨迹的记录,仍有不少被保存了下来。至于散落在民间的家谱,无疑还有更大的数量。
8 R. m5 E+ E. [4 X; t

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5#
 楼主| 发表于 2015-8-10 16:15:40 | 只看该作者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8-10 16:15
6 G' d+ [3 q9 T4、家谱名称
- Y. h. p& H  u% B- ]& o- {* Y! X$ C: u4 W7 X8 X/ Z0 B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 ...
! Z. S. r  i! Q) ]% U
5、家谱堂号
/ ^; d  r( T5 f+ {8 j4 S- f7 @
, Y0 w, R; D; p$ f6 E& W7 M
  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王氏“三槐堂”、赵氏“半部堂”等;另一类是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如“世德堂”、“崇本堂”等。具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徵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馀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如“世德堂”,丁、王、李、吴、何、沈、邵、周、胡、秦、徐、陆、陈、孙、黄、曹、许、张等数十个姓氏都有此堂号,而且同姓中的不同支派也有,出现的重复率极高,但加以姓氏、籍等条件限制,就可缩小范围。

4 c8 _  ]  h* }: t- {0 I1 r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发表于 2015-8-10 17:08: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8-10 17:16 编辑 7 F9 O% T' l( h
/ x, C& T) E( C( M
            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v( @" x$ L8 `3 q' t! }9 _

- T8 m" _5 L/ h    面对家谱的复兴现象,有专家担心家谱的生命力只能持续一时。青年一代家族意识的日渐淡漠,是家谱文化将遭遇或已遭遇到的真正壁垒。近10年来在东阳走村问乡的马云鹿说,在他寻访的每个村庄,提起修家谱,都是年长者劲头很足,而年轻人不理解。在浙江兰溪,目前民间收藏的家谱达500种以上,存量为浙江省县级之最。然而,令兰溪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李彩标感到担忧的是收藏户主已由传统型的父祖辈开始向对家谱无多大兴趣的儿孙辈交替,而年轻人对家谱的存放、借用、翻晒等并不重视,所以近年来损毁的较多。——这是必然的,民俗和文化习俗是与社会环境 政治制度和意识心态密切相联的。皮之不在,毛焉附之。
( `& F: V7 x) ~( h; @0 f- i- J
% y- l8 o" L) C

: K9 I' Z1 r3 N! o1 ?) C& C  I! }- G% j9 q0 V. c4 o
  

% j! ]! {; {8 R0 D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发表于 2015-8-10 17:26: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5-8-10 17:27 编辑
/ f9 H2 O* r6 V4 D! B. h  b- e" n
姚尚明 发表于 2015-8-10 16:14) n6 G6 O! \0 u. V; b
3、家谱内容- G0 N# c' G9 S, n$ ^7 _& {

4 G3 B" r! X6 A. E# F2 X$ p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 ...
% W$ g/ U: y2 A  u$ a& t2 p
    世系表是家谱不可缺乏的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缺乏味的部分。要读旧谱,应当懂什么是欧式记述格式,什么是苏式记述格式6 _' C1 I' s, I) b8 p
. Z$ n& _- r! R  l

; S& v, G3 A( w           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0 n9 x1 i" Z! U  r& o4 n/ K

$ C$ I1 M& j9 O* I% \, x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H$ F+ T; X8 l# j* K3 c! Q5 V: Y; J! U  P
9 N9 m+ [4 D& s  y9 r. e' W5 M+ n, ?- }+ [$ U
  苏式(苏老泉):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老泉)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 U' y& _3 C" b' p# y+ f/ g/ w$ P* V) `: s8 c

. ~% U" {2 S8 d5 U* ~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5 R$ d9 Q3 C6 W1 F% s2 I& s; j9 J
" j: g% ^' `3 Y" ?6 i% x) Y" X' Q, B! ?, Y1 `* p
: X% v9 ^7 T& t1 O+ ^; o( @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 F' A9 V( f- Y, V* X" C7 U1 T9 W) u- G$ j! m3 [0 G
' z" U1 ]! _& u& h
' L" _0 [7 w) T. I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8 E: [& j' H) c
3 @0 m! v: `8 p& P- h

签到天数: 3847 天

连续签到: 2359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10#
发表于 2015-8-10 22:47:2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尚明站长提供的这么好的精神食量,我们慢慢享受吧!!' l* |) V. F6 Y( c( m3 C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9 10: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