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8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五品郎中
|
6#

楼主 |
发表于 2014-2-13 14:56:22
|
只看该作者
' @+ g3 N+ D: D# T- B9 A0 H b4 Q' f
- u4 G3 @, D! R& S0 g" V9 `, N
因乙卯版续集遗失及尚有无法联系的族人,上表统计并不完全。通过钩沉考证和族中遗老回忆,十二世得三十五人, 十三世得四十六人,其中从文字资料中得来,光有名字与上下世连接不上的十二世十三人,十三世十二人(可能与无名先人会有重复)。从我族人口发展脉络,基本可看出几个问题:一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因兵燹离乱,造成了人口锐减。二是建国后生活稳定,医疗条件改善,十七世达到本族迁居姚家头以来的人口最高峰。三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从十八世开始人口逐步降低。本世纪以来我族人口已呈负增长态势,至二00七年底,共计有一八一户六七五人(男三四六人,女三二九人),其中仍居姚家头本村的一一四户,四三五人(男二一八人,女二一七人),迁居外地的六十七户,二百四十人(男一二八人,女一一二人)。迁居异乡者分布于二十一地,其中居上海市二十三户,常州市区十三户,宜兴六户,北京四户,无锡三户,昆明、南宁各二户,新西兰、美国各一户。
. c) a: D3 i2 ]- O
9 j* d* f# z" ? i2 _2 C! H4 S( Z. C北夏墅姚氏开始几代都是以种田为业,第一支传至六世谟圻公,一边种田,一边读书,首创北夏墅姚氏谱牒。提倡族人读书,定下族规:“子弟须教读书,上可希圣贤,次之可取功名,即下之亦令识字,稍知礼义。”族内专职读书者渊于第四支九世天民公,小时候他得了惊痫的疾病,一脚跛,不方便行走和干较重的体力活,出重金到常州城读书,三零多岁补博士弟子。天民公读书尝到了甜头,临终前告诫儿子们,要想世代书香,就要以读书为业,不能同时兼行医、算命、看相。天民公的子孙们:十世秦山、岷山公;十一世庆占、升占、书占公;十二世月轩、竹轩、秉直公;十三世雨新、苇杭、达卿、俊先诸公,都是终生以塾师为业,虽生活清苦,但一辈子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S4 W; v% o2 c
8 t; v% S3 ~; s4 h
; ?5 O+ W+ P. W7 |$ r& J十三世兴冕,字和,又字雨新,邑增广生。精于学问、工于书法,一生以教授蒙童为业。他并无不切实际的奢望,常讲没有希望子孙能在极高层的考试中录取并荣登高位。只要能保留好世代读书的传统,使乡里不说闲话,叫一声老秀才就心满意足了。雨新公教子有方,祖泰、祖颐、祖晋三个儿子,都是地方上学业有成,名冠一时的文人学者,号称“北夏墅姚氏三兄弟”。
0 H6 j! Z2 Q' z
: Q3 m3 b* ] c: A( g7 ~/ K. F0 h: O" G( Z0 v
姚祖泰,字安甫(一八六五年-一九二八年),晚年号半轩。幼好学,十八岁就补博士弟子员,村人称为“大先生”。学问深邃,尤工书法,柳骨颜筋,笔力遒劲。清光绪壬寅年乡试中式副榜。曾入盛宣怀幕府。戊戌后响应维新,在村里办学聚堂小学堂,又在郑陆桥创办钟英小学,首任校长。五四运动后,受上海商务印书馆聘请,参加辞源编辑工作,因不习惯受班制的拘束离去。后在常州城内东下塘开门讲学,有三十多个学生,讲授国学同时,还设数学和英文课程,当时在常州城名噪一时。安甫放浪不羁,颇有金圣叹之风。一生著述颇丰,可惜大都没有刊刻,故多散失。现有《学聚堂》一至四卷和易学著作存世。6 x1 e8 t& ~9 c" x# K
; q. \9 F) u, ?7 F; d
. J' F$ @# c' \' @( t) Y
姚祖颐,字养斋(一八六七年—一九三四年),村人称为“二先生”,清光绪壬寅年乡试为岁贡生,开始从事塾师的职业,教授蒙童,后主持三河口高山书院二零多年,颇负文名,曾在郑陆桥街上开过“谦吉饼行”。生平著作有《学聚堂》第五卷等。
6 ~0 V, h( K$ p! y2 k8 O. D- `+ a, F' {; V5 F- M+ Y, y
1 u0 r& w+ ` Q w
姚祖晋,字康锡,又字公鹤,(一八八一年—一九三零年)。江阴南菁书院肄业。二十三岁参加乡试中光绪癸卯科举人。公鹤是个追随时代,敢作敢为的反迷信反封建的斗士,为协助其兄姚祖泰在郑陆桥兴办钟英小学,率领乡人推倒施庄庙里的菩萨,腾出房子作校舍。冲破几千年封建礼教的樊蓠,在姚氏族内首创吃女祠堂新风。一九00年后旅居上海,长期供职于司法界、新闻界,著书立说,勇于任事。是前清以来西方列强强加于我国的不平等条约中“领事裁判权”款项提出质疑第一人,为中国的司法独立奋斗了一辈子。生平著作有《华洋司法汇编》《上海闲话》《上海开埠史》等。其中《上海闲话》一书,自一九一七年问世后,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又再版二次。建国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古籍出版社重新出版。书中对一个世纪以前旧上海的社会政治、管理体制、新闻出版、商务金融、公用事业、文化教育、工业交通等各个领域,均有翔实的史料和精辟的见解,已成为研究近代上海城市变迁历史和社会现象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c0 l, E- x5 t; W: |;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