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和云谱--姚网专业修家谱,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查看: 4269|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姚姓源流序》想定而终于不敢定安徽宿松姚氏是唐姚崇公派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6-3 23:04: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姚家修谱找姚网

亲爱的宗亲,注册并登录姚网后才可以发帖,才可以结交更多姚氏宗亲。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6-6-6 13:01 编辑
$ V  V8 \( V$ P* |1 p4 t, {2 u* \1 S! R1 h4 G/ {* W% y2 I
          转发陕西姚阳辉发的安徽宿松姚氏(姚维平族)族谱含的《姚姓源流序》(文言文)和姚阳辉的现代汉语译文      ( s& s6 J7 b4 G  M- [* [
         《姚姓源流序》提到几人物:(洛阳姚崇。宋理宗朝姚渔(居豫章之鄱阳瓦屑坝)。明洪武四年木一公(原籍豫章)。木三、木四,一迁熙湖,一迁龙眠,俱成望族。
4 ^6 I  t9 ?2 a5 [, f- `          我的理解是:安徽宿松木一公派姚氏族谱这篇《姚姓源流序》是想认姚崇公为先祖又不敢认。      
4 D# p( F6 }" O; N9 A, W8 Y
          而陕西姚阳辉就是认唐相姚崇,是他们家先祖,也即是安徽宿松姚氏(姚维平族)的先祖。凭什么?单凭此《姚姓源流序》?
& w" m; X) T$ _: w+ Y

3 o$ x4 _& ~0 V% G& \          狄武襄不拜梁国,明太祖不宗紫阳,况属在士庶,岂敢妄援名宦,自开僭越哉!北宋名将狄青(谥号“武襄”)不慕名攀附唐朝梁国公狄仁杰,明太祖朱元璋不以南宋大儒朱熹(别号紫阳)为宗嗣族祖,何况我们士人或平民百姓,怎么敢妄称自己是名门仕宦之后,擅自超越本分呢!
% j  ^" V1 D3 x; D0 r          彼郭崇韬之拜于幕下,为世非笑,吾族岂有是哉!五代时期后唐宰相郭崇韬攀附名门,曾跪拜在大唐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墓下,被世人嗤笑,我族怎么会效仿郭崇韬做出哪样的事呢!

- |* e) r1 ]- H8 S
  u+ E7 U1 X) r: \5 D6 H一、安徽宿松姚氏族谱《姚姓源流序》
4 A- s) a( v2 u! C; h. z! j
姚姓源流序1 z  j1 W2 p7 U

) f% X/ [8 M! M9 q& ]' X$ j    受姓之源必推黄帝,考黄帝二十五宗,得姓者仅十有二,是遵何故哉!古者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姓盖不易得也。姚之姓始于姚墟,向于姒暨子、姬称四大姓。姚之所从来者远矣!后或为虞、为陈、为胡、为妫、为田,实与姚同一宗也。

0 T# n8 l7 f- w, C7 Q4 N( \    东汉时有田敷者,复改姓姚,居吴兴武康。隋北绛察太子内舍人,最蜀王友,察子思廉,唐修文馆学士,思廉孙璹相武后。
! j5 ?9 P0 z  Y( t6 j4 g    陕邑亦出武康。梁有吴兴郡公宣业,生安仁,隋汾州刺史,生祥,怀州刺史、检校函谷都尉。祥生懿,唐隽州都督。文献公子三:长元景,潭州刺史;次元之,名崇,相则天、中宗、睿宗、元宗;三元素,宗正少卿。崇三子:长彝,邓、海二州刺史;次异,大理寺卿;三奕,永阳郡太守。奕子阐,侍御史。阐六子:恒、恺、协、恤、忱、恽。《唐书·宰相世系表》可考者如此。/ f- O/ u# C; J- ?- Z+ Z
    由宋以来,内斌以武猛闻,宝之以文学著,元仲有争酒风格,宗明有孝睦仪型,代多闻人,传世不一。或居燕晋,或居洛阳、江淮、池阳、靳黄等处。各安其土宇,各有所从来。
3 R* U& q# [4 b  ]' B* X    而宿松之姚,先世谓出洛阳姚崇之后。宋理宗朝姚渔,避北兵之乱,渡江南迁,居豫章之鄱阳瓦屑坝,传闻盖有如是者。然狄武襄不拜梁国,明太祖不宗紫阳,况属在士庶,岂敢妄援名宦,自开僭越哉!亦唯置先世传于无征不信之列。而迁松始祖,则以木一公为定。公,原籍豫章,明洪武四年,偕弟三人渡江而北。 木三、木四,一迁熙湖,一迁龙眠,俱成望族。公与木二立标于恭山之阳,筑室石角头,为居松之鼻。嗣后子姓云礽,支分派别不下数千余人。而木之本、水之源咸归木一公焉。盖以守士庶之分,而存根本之真也。彼郭崇韬之拜于幕下,为世非笑,吾族岂有是哉!
1 j/ V: ?/ d1 u3 M1 ^- ]0 S5 I+ V4 v! Q# X2 Z
                                    道光廿三年季春月 谷旦合族撰

/ o6 D$ k8 e' b
3 r; ?. |6 O* `9 ^( ]二、姚姓源流序(译文): o! Z# Z$ O, U9 Q, s$ Z* U
% [) d* h8 P2 E8 ^& G* Q
    姚姓的渊源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的皇帝,据《史记》考证记载,皇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赐得到新的姓氏仅有十二个。这遵循的是什么原则呢?远古时天子建立起让有崇高品德的人做诸侯的宗法制度,根据他的出生地或功绩而赐予姓氏,这种天子赐姓的政治待遇实属不容易得到啊。舜帝因生于姚墟(今河南濮阳县徐镇),以地名取氏为姚。姚姓,与姒姓、子姓、姬姓并称上古四大姓氏。姚姓可谓源远流长啊!姚姓后来又衍生出虞姓、陈姓、胡姓、妫姓、田姓等,实质与姚姓同宗同源。
, Q% g/ D" p' i7 U5 e1 ?" \* m$ b5 R3 n
    东汉时期有个叫田敷(即妫敷,妫恢五代孙。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封齐国王室之后田丰为代睦侯。王莽败亡后,田丰之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逃回吴郡,改为妫姓)的人,又改为姚姓,迁居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德清县)。其后裔姚察,在隋朝承袭了父亲姚僧垣北绛郡公的爵位,任太子内舍人一职;姚察的弟弟姚最(著名画家),与皇室蜀王杨秀交好;姚察的儿子姚思廉,唐初曾任修文馆学士,姚思廉的孙子姚璹曾是武则天时的宰相。
4 V4 c. z9 y1 i, c6 |    陕州的姚姓也出自武康一脉。南朝梁时征东将军姚宣业因功封为吴兴郡公,姚宣业的儿子姚安仁,隋朝曾任汾州刺史;姚安仁的儿子姚祥,曾任怀州刺史、检校函谷都尉;姚祥的儿子姚懿,唐初曾任隽州都督。姚懿(谥号“文献”)育有三个儿子:长子姚元景,曾任潭州刺史;次子姚元之,又名姚崇,曾任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宰相;三子姚元素,曾任宗正少卿。姚崇有三个儿子:长子姚彝,曾任邓州、海州刺史;次子姚异,曾任大理寺卿;三子姚奕,曾任永阳郡太守。姚奕的儿子姚阐,曾任侍御史。姚阐有六个儿子,分别为姚恒、姚恺、姚协、姚恤、姚忱、姚恽。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有记载可考证的基本是这些。
: o, p4 O7 B( Q, G& h: A3 D) q+ T    自宋朝以来,姚内斌以刚武威猛闻名于世,西夏畏伏;姚铉(字宝之)文辞敏丽,以文章著称;姚宗之(字元仲)忠直刚正,有古谏臣之风;姚宗明有孝悌睦族的德仪等等。历朝历代,姚姓都有不少显贵闻名之士,以政绩、文章、仁孝等各自不同的名望留芳于后世。他们有的居住在河北山西燕赵大地,有的居住在河南洛阳、江淮地区、陕北池阳、湖北靳州及黄州等地。各自均安居迁居之所,其族系谱脉均有出处。3 u7 b" H/ |" W+ m: r
    宿松一脉姚姓,追溯先祖系出自洛阳大唐名相姚崇的后代,南宋理宗朝姚渔,为躲避北方金、蒙古入侵中原的战乱,举家渡过长江南迁,安身于豫章郡鄱阳县瓦屑坝一带,传闻和族谱记载大概就是这些。然而北宋名将狄青(谥号“武襄”)不慕名攀附唐朝梁国公狄仁杰,明太祖朱元璋不以南宋大儒朱熹(别号紫阳)为宗嗣族祖,何况我们士人或平民百姓,怎么敢妄称自己是名门仕宦之后,擅自超越本分呢!也只好暂且把先祖置于没有证据或史实不可信的传说之列。迁居宿松的姚姓始祖,确系姚木一公无疑。姚木一公原籍豫章郡,在明初洪武四年,带领三个弟弟渡过长江北上,姚木三迁居熙湖,姚木四迁居龙眠,后代人丁众多、均成为名门望族。姚木一公和姚木二公在恭山的南麓扎根立身,在石角头筑墙造屋,是宿松一支姚姓的鼻祖。延续姚木一公的后世子孙,各房各支不下几千人。所以,宿松的姚姓,如同树木之根本、活水之源头,都是姚木一公的血脉啊!大概因为一直坚守士人或者平民的本分,才是保存家族根本源头延续繁衍的真谛吧!五代时期后唐宰相郭崇韬攀附名门,曾跪拜在大唐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墓下,被世人嗤笑,我族怎么会效仿郭崇韬做出哪样的事呢!
( \# H9 Q2 z/ e% r4 n
/ [7 b/ ]0 H: ?* g+ ]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初一合族撰写+ p! n7 `5 K" [9 C5 z# O  \
                              2016年5月陕西镇安县姚阳辉、姚阳威译

2 ~8 {& N! ^. @7 x' [/ r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1:05: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6-6-5 22:24 编辑
+ {- }/ u- I  f7 Z
yqllz 发表于 2016-6-4 08:56
- O+ \! R: ?; H: b6 }& I! M4 b狄武襄不拜梁国,明太祖不宗紫阳,况属在士庶,岂敢妄援名宦,自开僭越哉!这是说史者所应信守的准则,也 ...

7 K! d8 C3 o4 E6 {1 k+ K& I* {8 y0 P& J. W
         几年前在姚网和世姚网便读到安徽宿松姚氏(姚维平族)的《姚姓源流序》谱页。首先,是安徽宿松姚氏姚羽涵上传的,该《序》给予深刻印象,赞其不随便攀附;其次,是姚维平上传的,我还为他断句。- |. p, S3 M* d# q: i- O2 x( ?
      后来,我发现姚维平、姚大发、姚阳辉分别在不同地方(文章或帖)称安徽宿松(木一)姚氏是姚崇后。我问过姚维平为什么?——未有新依据。, ~3 ]+ W) \/ b5 }
      序中载:迁松始祖,则以木一公为定。公,原籍豫章,明洪武四年,偕弟三人渡江而北。 木三、木四,一迁熙湖,一迁龙眠,俱成望族。公与木二立标于恭山之阳,筑室石角头,为居松之鼻。——很有意思,木三公迁熙湖,两年前在广州图书馆发现(木三公)熙湖(今安徽太湖)姚氏有族谱(广州图书馆舘藏),指称是江右豫章姚。当时我在姚网发帖告之南昌姚姚绍弦。不知最终南昌姚与熙湖姚相认结局如何。南昌姚不是姚崇后。
) J! B1 _/ Z! }& Z' E     我的观点是:' h! \1 x4 F; a( t0 j1 e) b4 c
           安徽宿松木一公派姚氏族谱的《姚姓源流序》,是想认姚崇公为先祖又不敢认。) j; |: p+ d/ q) q' F$ ^& w
            单凭此《姚姓源流序》不可定安徽宿松(木一公)姚氏(姚维平族)是唐相姚崇后。 8 W# P/ w, x" S  i  [2 x
7 u' @  S4 ~$ Z5 Z# B% [) }
0 i8 v2 M8 H+ z: e3 q
已查明:发祖真一公的熙湖姚氏不是另一支木三公太湖姚。$ e* ~- c+ C7 h: z4 s' D3 Z
          太湖有三支姚氏:一是居住在姚家埠的熙湖姚(属于南昌姚);一支属于木三公(宿松木一公之弟);一支是“廖姚”。
     : D$ y  C0 O0 @( Y" J" v
         
/ g$ W- _, k% u9 w3 @3 {* p1 g5 _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07:57: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6-6-5 11:11 编辑
7 m* z# X/ C5 u& S
六合居士 发表于 2016-6-4 19:50
& q/ V: U* u6 }# L& p6 x% {4 o而宿松之(这支)姚(氏),先(之前)世(系)谓(说是)出(自)洛阳姚崇之(的)后(裔)。宋理宗朝(时 ...
  H5 `4 F5 \- h' b
      1#译者姚阳辉,宿松姚氏木一公后裔,扬字辈。陕西镇安县民政局工会主席。1 ^* Q6 X- Y$ b2 F
$ A- }2 l& ~. u' P1 h' ]
      我的观点:单从《姚姓源流序》不可定安徽宿松姚氏是唐姚崇公后。
' L; g" N& G; L" b      原文“宿松之姚,先世谓出洛阳姚崇之后”,是含糊之语,传说而已。姚崇与“宋理宗朝姚渔(避北兵之乱,渡江南迁,居豫章之鄱阳瓦屑坝”)是什么关系?没有述说,“传闻盖有如是者”,也是传闻而己。" M* [  B3 G# e) A# N5 C. t
     再观通篇,不考证是姚崇后,而是大谈历史上不攀附和攀附人的正反例子,意味深长:
% H' {+ }/ ~" N$ z& ?0 ?; e' [
         狄武襄不拜梁国,明太祖不宗紫阳,况属在士庶,岂敢妄援名宦,自开僭越哉!【北宋名将狄青(谥号“武襄”)不慕名攀附唐朝梁国公狄仁杰,明太祖朱元璋不以南宋大儒朱熹(别号紫阳)为宗嗣族祖,何况我们士人或平民百姓,怎么敢妄称自己是名门仕宦之后,擅自超越本分呢!】5 R" e# j, D9 V+ C
         彼郭崇韬之拜于幕下,为世非笑,吾族岂有是哉!【五代时期后唐宰相郭崇韬攀附名门,曾跪拜在大唐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墓下,被世人嗤笑,我族怎么会效仿郭崇韬做出哪样的事呢!】
5 B. r% u+ l- r0 T$ h——所以我以为,此《序》是想认姚崇为先祖而不敢认!想不到二百年后有人认了,不知还凭什么?5 y* z! b6 T! u
8 p3 f0 d) |% h# h

! ?" d+ x2 W! U" I
. ~' ?2 V: u: S; w5 O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6-6-6 10:48: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6-6-6 20:41 编辑
! R# q$ ]/ N. A, y0 r; M
pszyyao 发表于 2016-6-3 23:06+ T& v, Z8 V- _: F/ r% K2 q% o  J4 R
原文“而宿松之姚,先世谓出洛阳姚崇之后。宋理宗朝姚渔,避北兵之乱,渡江南迁,居豫章之鄱阳瓦屑坝,传闻 ...

) v8 f. D) y/ b6 r# u  c) a: n1 V5 N5 x' e8 L$ a3 z( R9 K
    仔细读了这篇序言,我也认为不能以此确认与姚崇的血缘关系。0 ?! U/ n3 t# \% u% f
    前不久,江西永丰的明宣宗亲给我发来以下信息:$ I) {) g' I" t* D) K
    谱记:从唐梁国公徙居陕州,由陕分赣,由赣分金川洋团,再分巴邱。唐天成年光世授洪州刺史封邑宁侯,居洋团后分居永丰二十六都清塘水口芳洲,为一世光世公。到十一世季青公,徙居石马镇姚坊村。。。
$ J6 R; N- j9 I3 a    4 t9 y0 W- B9 n) i8 Q& ~
    从源流上看,石马姚坊姚氏与新干阳团姚氏是一致的。而阳团姚氏不属于姚崇世系。所以我否定了石马姚坊姚氏是姚崇后裔的说法。4 c& f9 ^- g2 C  Q" {# }: S: d
    这个案例与宿松姚氏的源流序几乎是一样的。从姚渔到姚崇,中间跨了几百年,没有充分的依据证明姚渔与姚崇的血缘关系。3 y; @5 h3 a) h# k7 ~& _
    我看过江西各地许多家谱,几乎都在源流序中对姚崇宰相有所提及,毕竟姚崇宰相是姚氏的骄傲。; w, J- C- g# q
    早些年,江西吉安成立了“姚崇文化研究会”,试图把吉安各县的姚氏纳入到姚崇谱系之下,并放风说“江西百分之九十的姚氏是姚崇的后裔”。只有新干姚定国宗亲坚持认为,他们的谱系清晰,肯定不能纳入姚崇世系。姚定国宗亲说,吉水的姚某开了一个国际玩笑,他试图让与会的二十几位宗亲投票决定是否参与姚崇世系。
; Y5 `/ V1 l! {3 n) Q# ~    “这种事情,怎么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决定?太离谱了!”定国宗亲反复对我说。
3 J- B) _. P$ a. m/ A* u8 V/ [; W& o

签到天数: 162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推荐
发表于 2016-6-5 21:5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姚绍弦 于 2016-6-5 21:56 编辑
; Z* i  Q8 M0 a" j* i6 O
pszyyao 发表于 2016-6-5 12:01% X- _  O5 S6 }4 J4 r* y, M
“晋江桔里姚氏,原来据我们族谱记载为思亷公、天明公、安仁公、朝望公一脉,但他们也攀附姚崇为 ...
! r: J. Z2 t# T3 Z# A) O, d  G

1 Y- m6 x1 z4 x7 F' _( a     二年前,我与卿堂大叔专程去了一次安徽太湖县,寻找发祖真一公的熙湖姚氏。
: M5 a0 j) u- t" T- U    接待我们的是熙湖姚氏的姚保罗宗亲。他告诉我们,太湖有三支姚氏:一是居住在姚家埠的熙湖姚;一支属于木一公后裔;一支属于“廖姚”,即他们知道的祖先由廖姓改为姚姓。所以,他们的墓碑上改回姓廖,故称为“廖姚”。
9 i. m" x, U0 h$ a& w* |! ]* S    经过我们与熙湖姚氏对谱,双方确定是同宗。熙湖姚氏是元朝离开“江右姚湾”的,南昌姚湾家谱上记载:元朝时南昌发了一次大水。姚湾宗亲从堤垱以外的葡竹湾【即烂泥湾】搬迁到现在的姚湾。真一公是由祖母带领下离开南昌,其儿子六人,“文”字派,与南昌姚湾第二十三世“文”字派相同。这些信息证实,熙湖姚氏与南昌姚湾姚氏时间、地点、字派完全吻合。不存在异议。* K6 A* U1 _0 T
   此事我向姚湾管谱及管事的宗亲进行了汇报,他们希望熙湖姚氏在姚湾叙谱的时间邀请熙湖姚氏参与。现在我也保持了与熙湖姚氏的联系。
5 P5 A2 c8 [- ]!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6-6-7 09:22:28 | 只看该作者
yqllz 发表于 2016-6-4 08:563 c8 B* w# n4 P
狄武襄不拜梁国,明太祖不宗紫阳,况属在士庶,岂敢妄援名宦,自开僭越哉!这是说史者所应信守的准则,也 ...

1 a# e& {' c. Z) d" {有人对我说:2 P& N) `/ U" w
        家谱的首创在北宋,定型普及在明清,南宋及元代为断代。正因为这个原因,明清时期的修谱者为了追宗认祖,不惜舍弃草根祖宗,攀附名门名人等士族大户,造成了各地同姓谱系的混乱,某一名人出现了众多子孙。
+ B) K- {% J$ C3 n对于这种情况,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乾隆四十三(1778)年间,江西巡抚辅德上奏,在全国实行了大规模、长时间的谱禁运动,谱禁规定,在追溯祖先时禁止攀附,尤其禁止攀附古帝王与“圣人”为始祖。初修谱上溯不得超过五世,只能以始迁祖为始祖,始迁祖不明的,以五世祖为始祖,超过五世的所谓先祖一概删除。仅在江西境内,辅德就已查出1016姓荒诞不经的所谓“上祖世系”,其中有奉盘古、雷震子等神话人物为始祖的。凡查到者都遭到了删节或毁版的严肃处理。然而冒认之风依然前赴后继,袅袅不绝。1 z) a# Z* _1 j& b- V
: p; a: a# x8 s* v7 m& t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6-6-3 23:06: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6-6-4 07:44 编辑 - r1 f3 F+ n/ z0 M% v
6 T& m. E* Y6 {
原文“而宿松之姚,先世谓出洛阳姚崇之后。宋理宗朝姚渔,避北兵之乱,渡江南迁,居豫章之鄱阳瓦屑坝,传闻盖有如是者。”姚阳辉和姚阳威译成“ 宿松一脉姚姓,追溯先祖系出自洛阳大唐名相姚崇的后代,南宋理宗朝姚渔,为躲避北方金、蒙古入侵中原的战乱,举家渡过长江南迁,安身于豫章郡鄱阳县瓦屑坝一带,传闻和族谱记载大概就是这些。”于是,姚阳辉说宿松木一公是姚崇后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 H2 ^( _5 w* `. I读者诸君,你读读原著后,赞姚阳辉这样翻译吗?" ]# ]4 n' Y* d' Z# A7 {) P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3#
发表于 2016-6-4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6-6-3 23:06; o3 a; B: w& S  F/ G) F3 k1 V9 M
原文“而宿松之姚,先世谓出洛阳姚崇之后。宋理宗朝姚渔,避北兵之乱,渡江南迁,居豫章之鄱阳瓦屑坝,传闻 ...
- s  `1 J9 _- X! Y; [& ~' j4 y2 `
狄武襄不拜梁国,明太祖不宗紫阳,况属在士庶,岂敢妄援名宦,自开僭越哉!这是说史者所应信守的准则,也是尊祖敬宗所应信奉的准则。
% X" k7 ^8 n( q) o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楼主| 发表于 2016-6-4 09:25: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pszyyao 于 2016-6-4 09:28 编辑
: U1 F; H+ w/ @
yqllz 发表于 2016-6-4 08:564 ^( o$ {! b5 D) V" m
狄武襄不拜梁国,明太祖不宗紫阳,况属在士庶,岂敢妄援名宦,自开僭越哉!这是说史者所应信守的准则,也 ...
9 }& U  t1 l4 h2 \9 `- i+ m* m
单从《姚姓源流序》你可定安徽宿松姚氏是唐姚崇公派吗?
$ a! M# Z: ?; b; j你赞同姚阳辉下列的译文吗?
% d% w  B- N6 _, A3 c$ L5 j* F     原文“而宿松之姚,先世谓出洛阳姚崇之后。宋理宗朝姚渔,避北兵之乱,渡江南迁,居豫章之鄱阳瓦屑坝,传闻盖有如是者。”5 [  d# _% q; S
     姚阳辉和姚阳威译成“ 宿松一脉姚姓,追溯先祖系出自洛阳大唐名相姚崇的后代,南宋理宗朝姚渔,为躲避北方金、蒙古入侵中原的战乱,举家渡过长江南迁,安身于豫章郡鄱阳县瓦屑坝一带,传闻和族谱记载大概就是这些。”于' |  C- c; D3 g1 u

签到天数: 104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一品大学士

5#
发表于 2016-6-4 19:50:38 | 只看该作者
而宿松之(这支)姚(氏),先(之前)世(系)谓(说是)出(自)洛阳姚崇之(的)后(裔)。宋理宗朝(时的)姚渔,(因躲)避北(方金)兵之(的扰)乱,(从江北)渡江南迁(江南),居(住)豫章之(的)鄱阳瓦屑坝,(据)传(说)闻(所知)盖有(就只知)如是(这些)者。然(而)狄武襄不(因姓狄)拜(认)梁国(狄仁杰为谪祖),明太祖(朱元璋)不宗(不因同姓而认)紫阳(为同宗谪先祖),况(且我等)属在士庶(一般平士庶民),岂(又怎能)敢妄援(胡乱攀附)名(官巨)宦,自(己)开(做出)僭越(不相附的事)哉!亦(也)唯(只有)置(将其归类)先世传(闻)于无征(无可考证)不信(不能采信)之列。(因)而迁(宿)松(这一支的)始祖,则(就)以木一公为(始确)定。

签到天数: 175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三朝元老

8#
发表于 2016-6-5 11:27:20 | 只看该作者
pszyyao 发表于 2016-6-5 11:05
& i" S1 u" d7 T. o6 K6 z; t) ?6 P: C3 x几年前在姚网和世姚网便读到安徽宿松姚氏(姚维平族)的《姚姓源流序》谱页。首先,是安徽宿松 ...
8 c( A' X3 ]' ?/ J# S; h
无独有偶,晋江桔里姚氏,原来据我们族谱记载为思亷公、天明公、安仁公、朝望公一脉,但他们也攀附姚崇为祖。
1 d; r5 W4 F' F$ h; c1 V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6-6-5 12:01:44 | 只看该作者
yqllz 发表于 2016-6-5 11:27/ x. }3 [0 b2 z
无独有偶,晋江桔里姚氏,原来据我们族谱记载为思亷公、天明公、安仁公、朝望公一脉,但他们也攀附姚崇为 ...

3 [6 @3 d" v! ?+ L       “晋江桔里姚氏,原来据我们族谱记载为思亷公、天明公、安仁公、朝望公一脉,但他们也攀附姚崇为祖”——???2 T6 N- G0 j  A: g5 K% i, P
          我只知一些网站的文章,将姚崇说为晋江桔里姚氏的直系祖先。就此我在姚网发帖议论,也告之晋江桔里姚氏2位宗亲。) l& `* q1 [; l) B# o5 s
      能将“晋江桔里姚氏他们也攀附姚崇为祖”的谱页传来吗?
- y0 _( v) h0 t4 p  s; t9 J8 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5-10-4 03: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