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姚克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福建重修族谱首稿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2-18 15: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家修谱找姚网
姚克毅 发表于 2016-2-18 15:45
0 C1 l- _6 G9 W& Z& b4 E$ t接着我们要讲的是姚姓,姚姓的源流有下面几种:3 ^% t" Q% P: ^. n
第一,源于舜帝。舜帝生在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所以以 ...

0 A) B: y& I! Q- w! b6 |: h2 I. F
其说“入赘”,混淆虞舜所处社会形态,又以今人思维与现象硬套史实,岂不妄哉!
同样谓“入赘于黄帝族”,下“入赘”二字亦欠妥。《史记》列虞舜为黄帝九世孙,或以为不妥:虞舜是颛顼帝七世孙,东夷人(取孟子说),后东夷族与华夏族融为一体,司马迁挂入黄帝世系,列为九世孙。或谓虞舜为黄帝二房所出,盖以其非华夏族,东夷人氏,遂移花接木为华夏族裔孙。
笔者认同:姚墟在古冀州东,临渤海。虞舜东夷人,帝颛顼七世孙,皆生于、长于姚墟!及长,始征庸、摄政、登极在河套蒲坂,今山西永济,自是始融入华夏族。
“入赘”说,似未见于古籍文献正论、悖论,却见于今人“著作”,其中有姚姓,亦有陈姓,殊难理解!
曰“舜囚尧”,曰“禹囚舜”,舜晚年“被流放”,“子孙背乡离井”云云。
其所依据者《竹书纪年》(史学界简称《竹书》)。《竹书》写“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得与父相见也”,“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竹书》可能对《史记·五帝本纪》句谓“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舜让避丹朱于南河之南”生疑,从而揣测:“丹朱病”其未承帝位而必反抗、发动政变而欲“囚舜”;而舜则“囚尧”“偃塞丹朱”取得胜利政变成功。《书竹》谓“禹囚舜”逻辑类此。
类似此种悖论,古籍中大凡见于《韩非子·忠孝》:“瞽叟为舜父,而舜放之;象为舜弟而杀之。放父杀弟,不可谓仁;妻帝二女而取天下,不可谓义;仁义无有,不可谓明。”《庄子·盗跖》:“尧不慈,舜不孝。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斯二位法家反对儒家学说,不顾史实,捏造歪曲。却亦有附和之者,如《吕氏春秋·举难》:“人伤尧以不慈之名,舜以卑父之号。”《淮南子·泛论训》:“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跖犬吠尧,不堪耳目。
此洵臆测,羌无故实。屈原不愧为大诗人、爱国者,他在《楚辞·天问》中持不同意见。他质疑道:“舜闵在家,父何以鱞?尧不姚告,二女何亲?舜服其弟,终然为害,何肆犬体,而其身不危败?”
太史公在《五帝本纪》末云:“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第)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妄)。《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者。”可见,太史公判断全然正确:诚正论也!
《竹书》及上列几家悖论,以或然判断、或然性推理,得出之结论也只能是“可能真实”。故诸多史学家不以之为立论依据,亦多不作注释,至多带上一句“古代也有一种不同说法”“可能……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云。如若这种悖论、或然性推理可以成立,则必须全盘否定尧、舜禅让美德,必须全盘否定司马迁“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之高度评价。如是,《史记》应重写!自称“小司马迁”之司马贞敢补写《史记》所未写之《三皇本纪》,但不曾亦不敢补写、改写《五帝本纪》,况《书竹》乎!
美墙思祖,明德承先。作为圣祖虞舜大帝肇姓之姚姓裔孙,作为圣祖虞舜大帝同源、同根之繁姓裔孙,安可随和悖论而自污墓碑、自污门庭?!凡圣祖虞舜大帝裔孙,下笔为文,以《史记》《左传》《尚书》等正史为本,不可矮人说戏,拾人牙慧!雅有门庭,俗无家声。无论姚、陈、田、胡、袁等等同宗舜裔,均须以辨证唯物史学观,正本清源远鄙背,共同捍卫圣祖之神圣与尊严,义不容辞!
福州琴亭姚恩健   2015年8月写于紫薇轩

. b( g" F  Q* c2 P  b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9: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宗亲好!由于有段时间无法登入姚网发帖,延误了发帖内容,很抱歉!7 X1 G+ Y: ]5 c6 J. I2 L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9: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姚毅宗亲给我邮箱,我把原文发给你。4 y3 m% t6 N' o3 Q# t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4#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9: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钟尧老,我打了几次电话您都没接,我会把所有的资料整理后发给您!* T5 |6 w7 s; M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9: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小平老,庆礼兄问好!  B: Q  q+ J2 k, r# |2 n! }5 C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9: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 09:40 编辑 - i8 b$ D% }  U* Z* F: N
' m$ ]9 q$ p. x' T9 D+ T
                             圣祖遗迹略辨- @: ~" W9 d5 n$ I2 W
                                                姚恩健
8 V7 h( {$ i8 h' ~8 T- R. `3 H' b+ R4 B* ~
有虞氏帝舜,是我姚氏肇姓始祖;其孝行、明德、帝业等史事,《甲骨文》、《左传》、《尚书》、《孟子》《史记》、《世本》、《大戴礼》等史册记载详备,确凿清明,为我国信史,亦为我姚氏玉牒,古老而翔实。+ Z9 k' x2 Y: z. Z: m
据台湾学者考证,舜字,在甲骨文中作“    ”。舜之名号,在甲骨文中共出现六十六次。如其中一条卜辞为:“戊午,卜宾贞,酒,求年于岳、河、舜。”可见,在殷商时代已将帝舜与太行山、黄河并列祭记,在殷商臣民中享有与河岳同等崇高地位,尊为“高祖”;甲骨文中称“高祖王亥”、“高祖上甲”、“高祖乙”、“高祖舜”、“飨舜宗”“惠高祖舜,祖用王受佑”;商王尊帝为高祖,故《国语·鲁语》曰:“商人禘舜而祖契”。追远尊先,奉供于祖庙,祭祀帝舜。& u/ C( H, k! w% Q2 ]: K+ _" h  k
今我中华姚氏,如福建晋江永和、英林、内坑等姚凤公派裔孙至今每年祭祀帝舜圣诞,焚香礼拜,颂“祖公”。可见,我姚氏尊宗敬祖之心,虔虔奉祭,铮铮可鉴。
* {2 E( X& V- t+ Y对于圣祖帝业德绩,历来史学家争议不大,我姚氏宗亲亦略知梗概;然对于圣祖帝舜诞生地、活动地、崩葬地,史籍记载不一,志史学家阐释各异,分歧颇大,争论不休;迄今二十一世纪,有关省市各持己说,莫衷一是,至我许多姚氏宗亲莫铭其“妙”,懵懵不知所以然。
* m( d$ j+ w: [+ J/ v( I9 J南宋状元王十朋在《会籍风俗赋》中写道:“舜生诸冯,《孟子》以为东夷之人,历世逾远,流传失真;太史公以为冀州人,然耶?否耶?”未予肯定。王十朋认为“意者:不生于是,则游于是”。山西人说是运城、蒲坂人,山东人说是诸城人,河南人说是濮阳人,河北人说是涿鹿人,浙江人说是上虞人。各以“遗迹”、志史,引经据典,力排众议,执一为是,各唱各调。
$ X% X' T8 t2 r《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7 c# A# u4 H- M! w! J: M7 W
到底是冀州人,还是东夷人?史迁与孟轲各持一说:孰是?
) n- y" v5 z, ?* c' `- }. C; G古东夷,约今之齐鲁到浙越;古冀州,约今河北、山西及山东部分、河南北部(后分置并州、幽州):地域辽阔,概念太大,加上历史荒远,或附会,或争荣,或争旅游资源,焉不争论不休欤?笔者考量各家、各省意见,倾向如次:
' z% G; Y+ w2 c1 A4 n& f一、圣诞地姚墟0 C4 t' c3 R" h/ m3 o
圣祖帝舜生于姚墟,《说文》《竹书》《帝王世纪》均记叙明晰。问题是:姚墟地理位置,关系帝舜是冀州人,还是东夷人?+ z7 o+ O8 X1 p7 Q5 J
那么,姚墟在何处?有四种说法:其一,姚墟在河南省说法:认为姚墟在濮阳,古称帝丘,帝舜七世祖颛顼曾建都姚墟,《汉书·地理志》:“今之濮阳有颛顼之墟”。其二,姚墟在山西省:认为古冀州,其范围大约为今山西、河北及河南省北部;冀州永济张营乡帝舜村,帝舜村原名姚墟村,村矗一碑上书:“大孝有虞舜帝故里”,落款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立”。其三,山东省济南市,认为姚墟在山东鄄城北,古有帝城,古东夷即在今山东,孟子所称“东夷人”即是也。其四,浙江馀姚,谓《正义》引《会稽旧籍》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周处《风土志》云先姚丘。”《正义》引《括地志》云:“越州有馀姚县,……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 姚丘即姚墟。
3 A. ^2 Y( e  f6 X圣诞地姚墟,各省、各志史学家各引征古籍论证其“是”,因而莫衷一是。笔者初步判断:帝舜生于濮阳,理由有三:其一,濮阳乃颛顼帝都,舜为其七世孙,种族诞生于此,一脉相承,顺理成章;其二,濮阳,春秋时卫国地,《路史·有虞氏後》:“《郡国志》云:东郡卫公国,姚姓,本观国也,有河牧城。亦见《水经》。今镇之灵寿西北。”又“濮,帝子散封者,今濮州,有历山、雷泽,故卫有曲濮、城濮、宛濮、水濮。”又“观,后启五庶,俱封于卫,是为五观。”《左传·昭公元年》:“……夏有观、扈,……”今人李索《左传全宗》注云:“观,夏代国名,姚姓,在今山东观城县。”其三,濮阳、范县、鄄城,地处东夷之东界,应孟子之说“舜,东夷之人也”。而史迁谓“冀州人”,则谓其已都蒲坂,属冀州,俗传呼冀州人;帝舜征庸、执政、生活于此,而非诞生于此。  c: E  H  j+ m  }+ _
至于有山东学者认为,舜生于东夷之诸冯,诸冯在泗水东,泗水有“桃邑”,古称“陶虚”或“姚墟”,桃、姚二字相通,桃虚亦为姚虚。笔者认为:以“桃、姚二字相通”为条件推导出“桃虚”即“姚虚”,逻辑不通;桃从木,姚从女,风马牛不相及;第三,其所本缘于寒浞以桃杖击杀后羿,后羿子孙以桃为图腾,与舜无干。可见,以“桃”为姚氏图腾,臆造,殊谬。. _4 C9 @! {& |) ]
圣祖生日,相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圣祖忌日,相传每年九月十三日。
6 ~% b( h$ p6 D& K二、历山、雷泽、河滨、寿丘、负夏五处何在
9 a: u+ H# @, G$ f( H宋·罗泌《路史》释“历山之耕”下注云:“九域志云,历山有三:济南、濮阳、河中。今秦地池阳、澧阳、潘城、始宁等处皆有立。”至近代,报名谓“历山”者,已有二十多处。自司马贞《索隐》、裴骃《集解》、张守节《正义》之后,诸说纷纭,各持己说。或引《括地志》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一名历山。”“越州馀姚县有历山、舜井……”或引郑玄注,谓历山“在河东”,等等。
* e, z7 A" l7 J7 ?  @: ]( \( C1 k今笔者从韩兆琦说(见《史记》全译全注本“五帝本纪”)。韩氏云:“按,谭其骧《历史地图集》标历山于今山东荷泽东北,雷首泽旁,与下句相合。”所谓“与下句相合”者,谓“雷泽”、“寿丘”、“河滨”、“负夏”,均在“雷首泽旁”。韩氏又引《正义》曰:“《括地志》云:‘雷首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又注云:雷泽县,今山东鄄城东南。& s! E5 ^- S/ r2 k5 z( n6 ~5 O
韩氏注“寿丘”:《索隐》引皇甫谧曰:“在鲁东门之北。”注“鲁”云:今山东曲阜。韩氏引《集解》郑玄语:“负夏,卫地。”卫地,见上述,即濮阳。韩氏摘《索隐》所引《尚书大传》,谓“贩于顿丘”。韩氏注云:“顿丘在今河南淇县附近,正古时之卫地,也与荷泽不远。”             唯注释“陶河滨”引《括志地》所云:“陶城在蒲州河东县北三十里,即舜所都也,南去历山不远。”所谓“河滨”未必是地名,概言帝舜制陶于河边,盖制陶需水耳。其实《括地志》此条之下尚有一段韩氏未引。《括志志》云:“……南去历山不远。或陶,所在则可,何必定陶方得为?舜陶之陶也,斯或一焉。”可知舜制陶在河滨非固定一处,尤非定陶于一地。
7 [! U3 d) ~# f8 O2 W8 \三、圣祖崩葬地+ [! [$ y3 W6 l* L8 y
帝舜,名重华,字都君,东夷之人,生于七世祖颛顼帝定都圣地濮阳;青壮时,生活、生产于以濮阳为中心之濮阳四周。以孝闻,年三十尧帝征庸佐政,命居妫汭;年六十一受尧让践帝位,都蒲坂,国号有虞。《史记》纪云:“践帝位三十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谥号:舜。(《索隐》:“虞,国名,在河东大阳县。舜,谥也。”按,大阳,在今山西平陆西南,即晋献公“假虞灭虢”之“虞”)- K$ m" u; }$ x/ L0 S' c7 a; }  }; \
自古而今,称“虞舜”者,乃国名加谥号;并非指舜生于虞,为虞人、名舜。7 T' I" V& ^/ l
至于谓“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古籍有两种记载:一是《大戴礼·五帝德》:“舜二十以孝闻乎天下,三十在位,嗣帝所五十乃死,葬于苍梧之山。”《礼记·檀弓》:“舜葬于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山海经》,“苍梧山,帝舜葬于阳,丹朱葬于阴。”二是《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四十九年帝居鸣条,五十年帝陟。”(帝崩,升天,曰陟)。
, F: j  B6 E# i& K, c7 Y1 c两个崩葬地,《大戴礼》《礼记》《山海经》与《孟子》《竹书》说法不一。若说崩葬于鸣条,则在山西省运城市鸣条岗;若说崩于九嶷山,则在湖南省宁远县零陵。零陵,汉时为桂阳郡,地广,有湖南宝庆、永州及广西桂林之属地。《山海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m- ~# o" B, X0 s7 e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中有一幅“地形图”,于九疑山旁标“虞舜”二字。“地形图”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可见公元前西汉初,九疑山已建有舜陵庙于此。2000年,湖南省考古工作者于九疑山玉琯岩发掘发现宋代舜帝陵庙遗址,有正殿、寝殿、厢房等;在宋代基址下又发现唐代舜帝陵庙建筑基址;在唐代基址下又发现汉代建筑遗址,出土多件汉唐文物。这一遗址发现,恰与马王堆三号墓“地形图”相互印证。帝舜陵墓前有“陵碑”,为东汉蔡邕所书,书文是:“帝舜有虞氏之陵”,另有《九疑山铭》。
: j. r( N* C" c) q( T2 L# ~秦汉时,九疑山玉琯岩前所建帝舜陵庙,为历代皇朝,祭祀不断。秦始皇三十七年十一月、武汉帝元封五年,均“望祀虞舜于九疑山”。魏晋南北朝诸帝王祭祀帝舜陵未懈。唐初陵庙荒废。唐代宗承泰二年(756年)下“诏:道州舜庙蠲近庙佃户充扫除”,唐玄宗派宰相张九龄赴九疑山祭舜。唐僖宗乾符年间(877年)修复舜帝庙。宋隆建太祖(961年)诏:“设守视,禁樵苏”;乾德二年(964年)祭舜;六年(968年)下旨修葺九疑舜庙。南宗淳佑六年(1246年),修葺舜庙并重刻蔡邕“九疑山铭”。元至治四年(1324年),命有司祭舜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遣使访先代陵寝,在酃祭神农,在宁远祭虞舜,并撰祭文。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遣使致祭,并将舜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9:3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 10:00 编辑 & `- \, D8 ]8 Q5 t

/ s! c' q0 w# T5 k3 x陵庙迁至距玉琯岩三公里之舜源峰下。
# s2 B1 F! V8 ^; z/ Y历代帝王、文士多有祭文。南朝宋刘裕、唐玄宗、唐文宗、明太祖、明成祖、清康熙、雍正、乾隆诸帝皆有《祭舜帝文》。文长,均恕略。文士诗文,春秋楚国诗人屈原《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迓并。”
- {* z+ |4 Y* L& O& i% _西汉刘熊渠《舜庙怀古》:“游湘有馀怨,岂是圣人心。竹路猿啼古,祠宫蔓草深。素风传旧谷,异迹闭荒林。巡狩去不返,烟云怨至今。九疑天一畔,山尽海沉沉。”/ ?. s* a9 u, l0 \- u2 }  h, X
东汉蔡邕《九嶷山铭》:“岩岩九嶷,峻极于天。触石肤合,云播建云。时风嘉雨,浸润下民。芒芒南土,实赖厥勋。逮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太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于嶷,解体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
) E! x8 R7 I, e( |' e三国魏文帝曹丕《清调曲》:“尧任舜禹,当复何为!百曽率舞,凤凰来仪。得人则安,失人则危。唯贤知贤,人不易知。歌以咏言,诚不易移。鸣条不没,万举必全。明德通灵,降福自天。”
: n: R5 u4 R" M3 Y唐李白《远别离》:“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南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補?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怒吼。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或云尧幽囚,舜野死。九嶷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不还。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4 z6 k5 x5 T9 u5 n$ H" b3 {
唐杜甫《湘夫人祠》:“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春。虫书玉珮藓,燕舞翠帷尘。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萍。苍梧恨不极,染泪在丛筠。”  q& X6 Z% u) r0 v
两汉以降,祭舜陵、舜祠之祭文、颂词,不勝枚举,兹谨信录几首,供赏。
3 e- k6 o& Y$ L. x5 J$ _以上系笔者倾向性见解,然耶?非耶?不强求读者、宗亲从我管见。圣祖帝舜帝德绩斐然,遗泽长被,各省所列舜生地、舜都、舜庙、虞山妫水、姚丘舜陵等等,还是王十朋所言公允:“……皆其遗迹也。意者:不生于是,则游于是乎?舜为人子,克谐以孝,故其俗至今烝烝是效;舜为人臣,克尽其道,故其俗至今孳孳是蹈;舜为人兄,怨怒不藏,故其俗至今爱而能公;舜为人君,以天下禅,故其俗廉而能逊。”
' V+ X$ j7 \- L* ]: F  C+ y' \读王氏此语,宜请注意“为人子”、“为人臣”、“为人兄”“为人君”四句所界定明德内容,再回味本篇首句所引刘向语,感悟必深!
& a7 e; m1 P. x# Y8 h( \( T9 @帝舜胄裔之封赐食采,臣民之景仰奉祭,或立庙立祠,或命山命水,随时随处皆然,名正言顺,势所必然。以致于今九州难以精当辨别帝舜真迹。正如王十朋所言:“皆其遗迹也!”
! V! `( S, u  |: t, [遗迹可贵,唯我姚舜;何必轩轾,荣耀绝伦!汉·刘向《说苑·指武》句有:“孔子曰:‘美哉,德乎!姚姚者乎!’”
* W: T5 m( v# K; k# d
$ g- h$ [9 b% h. }2 X, X$ p* v- c4 h% i: w) g
千秋明德颂虞帝2 c6 N4 I  o  ~' E( k: e' g
宋·司马光《稽古录·有虞氏(上下)》结语:“孔子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
0 ]3 v5 g$ q. D% L7 _% @确然也!自帝舜之后,中国历代皇帝“公天下”之明德,孰可及也已矣!& s( t+ ?+ E3 s  C, a
入正题之前,先作个有趣之统计:《史记·五帝本纪》,列《史记》首篇、“本纪”第一,全文4930字(不含题目),其中太史公记叙黄帝、颛顼帝、高辛帝(喾)只花1107字,记叙帝尧1485字,记叙帝舜2295字,“本纪”末,太史公赞语243字。且纪叙帝尧文字中夹叙举舜、摄政、授舜又占一半有馀。质言之,太史公纪叙帝舜身世、德绩、帝业,几乎占“本纪第一”三分之二篇幅,份量不轻。可见太史公对虞帝之重视。+ D9 d3 J. p0 j
再说一个趣事:凡我中华民族之裔孙,无论世居九州,抑或播迁五洲,无不自豪自诩曰:“我是中国人!”在《史记》中,“中国”一词由帝舜双脚带出,良有深意,殊堪品赏!. E5 }8 @: i  @3 a/ u: ]
太史公记叙“尧崩,三年之丧毕”,“朝勤者”“狱讼者”“讴歌者”“不之丹朱而之舜”“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之”,往也,往“中国”践天子位,且为第一人者,舜也!百万言《史记》中,第一次使用“中国”一词,是在《五帝本纪》舜登基之时带出,意义殊深!
, j- s$ E8 H  ?" j' X1 y, \$ `" G) _再说一个千古颠扑不破之至理名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太史公下一“始”字,可见其慎重、真诚、公允、高度评价这位第一个以双脚将“中国”一词印入《史记》、第一个登上中国金銮殿之圣人!1 `: }+ S4 I2 T* j# b1 Y+ N0 O7 b
“始”者,初也;就人伦而言,谓初祖、始祖之祖也。太史公界定虞帝为天下明德之祖,其孝德、仁德,公德,政德,自古迄今,未见微辞;为文论叙,汗牛充栋,诗颂铭纪,不胜摘录。今余不揣谫陋,姑允概述大端如次,以飨宗亲。$ i$ s' t$ w6 x. Y! v8 V0 F
曰大孝之祖。
% f( k: @0 u; \5 f6 p0 }0 @! i帝舜之孝德,列《二十四孝》第一篇,谓“孝感动天”。太史公在《史记·五帝本纪》叙述虞舜“微为庶人”之后写道:“瞽瞍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下文即以孝德细节演绎如何“避逃”,“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4 k( h. S; {+ J1 Y大舜生活于如此“父顽、母嚣、弟顽”家庭氛围,始终不曾稍懈其大孝,其非常人之孝;是种大孝,亦非通常意义上之“敬重毋违”“任劳任怨”“替父母受难解愠”之孝,尤非有悖情理之愚孝,而是融合大仁、大义、大智、大忠之孝。《尚书·舜典》:“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尧帝尚考验三载而后方受命于文祖,摄行天子之政。大舜忝承恩遇,亦以忠奸义胆图报,天下大治。及帝尧崩,帝舜念兹在兹,永志不忘。《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则覩尧于羹,斯谓聿追来孝,不失臣子之节者。”
  m" [/ F* B  N3 c# k5 v斯所谓“羹墙”典语之所自。我姚氏宗祠及同宗异姓家庙之照墙,或刻“羹墙”二字,斯其所本也。福建闽侯大湖东姚村姚氏宗祠正南围墙以青石镌刻:“美墙思祖”四字,见铭戴之诚尔!
" E! u' l/ u+ [2 d/ Z$ m曰亲民之祖。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9: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 09:56 编辑
' A7 e, R2 [1 t4 @/ s5 Y' E" z# S' H3 `5 z; @" q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所居而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 Y  {" o) g% f7 |7 S( F+ ]太史公这段记叙,含三层意思:其一,舜征庸前,于家乡勤勤矻矻,工艺精湛;其二,与人友善,亲民乐群;其三,以其亲和力、凝聚力,自然形成威望,推举为一都酋长。《孟子·尽心上》云:“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心志,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故孟子非常推崇大舜孝悌仁义,认为这是增益增华其成长、承当天降大任之根本前提。
" i# G" M' S2 F8 ?2 j- |此说确然。帝舜爱民亲民,我们尚可以从帝舜所唱《南风歌》体味真诠。《南风歌》云:) P7 E& T+ P0 V9 L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4 T0 E7 D6 p3 }% \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 ^$ c  K1 @" E( w; q- c6 s这首《南风歌》,反映君轻民贵之人本思想,流传千古不衰。) N% C3 n  H; o* m3 D
解民之愠怨,富民之财力,本为历代帝王之圣职。而历代帝王做不到,唯帝舜首先提出,亦首先达到,何以然耶?还是看看孟子如何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这种“亲亲敬长”与《礼记·中庸》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尊贤”同出一辙,虽与墨家“兼相爱”“交相利”不同,但均本于帝舜亲民善群之孝义仁爱。从这一意义上而论,帝舜岂唯亲民之祖,当亦儒、墨“仁”“爱”之祖。
8 k) N. P, t% O: r5 D曰中央集权之祖。吏治之祖。
, G1 F6 U5 p5 _帝舜所处时代正是由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初级阶段。自炎黄时代形成之氏族联盟,松散而无序,万邦林立,各自为政,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未能统一部落联盟镇压;“鸿水滔天”“下民其忧”未能“平水土”。舜佐尧摄政,“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汭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举“八元”、“八恺”,“世济其美”,“内平外成”。他在摄政之时,着手组建中央政权,推毂中央集权制形成与延伸,诚乃中央集权制之祖。
' r" L4 |! S& ?+ ]1 V大舜登极为帝后,继读完善中央政权制同时,整敕吏治。首先任命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垂、益、彭祖等为中央政府各部门长官,为帝舜左膀右臂,肱股耳目;再“肇十有二州”,将全国划分为:冀、青、雍、荆、并、幽、扬、徐、营、兖、豫、梁十二州,设十二州牧,管理地方行政;并为各级官员“班瑞”,分为“五瑞”:公、侯、伯、子、男五等,执瑞为信。其次又制定多级地方官员考绩制度:“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尚书·舜典》:“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可见政行令通,国泰民安,四方朝服,天下太平。此诚帝舜之前均未有之中央与地方行政管员管理制度。太史公评述:“此二十二人威成厥功”“四海之内,咸载帝舜之功”
  x' ]$ r* ]0 W, V* k; L对于帝舜创制之中央集权制,中国后来帝王相继推行、完善不殆。其中首先最卖力推行者,不是别人,而是虞帝姚重华远裔外甥孙——秦始皇帝赢政。: d) W: n/ |0 |8 l) `! ~
曰法治之祖。
; D2 m( z$ w2 U$ f6 @' I帝尧“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舜即着手统一历法,统一音律、度、量、衡,统一礼仪和信物(凭执)。以为农业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经济、文艺生活以及诸侯、大夫觐见天子,提供了方便与信用,有法可依,井然有序。) p$ B$ c5 K; ]
帝舜命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土,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唯明能信。”任命皋陶主管刑法长官,恩威并施,宽严并用,公正严明,取信人民。“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细致规定流放或宽恕犯罪之人,规定官员鞭刑,学庠楚鞭以及分清一般过失予以赦免、怙恶不悛实施极刑制度。制度严格,官员廉洁;对谄媚上司,谗言谄法,都能及时上传天子耳目,及时识破;对违犯国法,应予鞭挞,记录在案,令其悔过自新,不再重犯罪行。为官应广泛倾听群众意见,凡是好的意见,要予表扬。凡是贤才,应荐举于官,对堵寒言路者,亦予征戒。$ `; n+ }- m! I, [' h2 z
《尚书·舜典》记载:“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用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扬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帝舜法治思想延续几千年而今,仍有现实借鉴意义,其创建之功,洵不可没!( ^: G8 S2 }: i9 d" P# x
曰五教之祖。诗教之祖# y6 {; U, Y" N
帝舜摄政时,“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太史公写道,登极后,“舜曰:‘然,以夔为典乐,教育稚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 p: }2 m6 P8 u* `7 \- n
帝舜摄政至受禅登极后,注重“敬敷五教在宽”,开创中华四千年礼仪之邦文明建设与发展道路,堪称文明之祖。所谓“五教”,亦即《尚书》所谓“慎微五典”之“五典”,“五典”或亦为“五常”,“五常”即《史记》所云“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发挥帝舜“五教”之说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五常”与上述“亲民”均为春秋战国后儒家伦理学说之核心。当然,在儒家学说中,“五常”,亦指:仁、义、礼、智、信。其与“五教”核心内涵并无差异。# b" B/ ]7 `: y8 B; e
《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上庠,国立大学;下庠,国立小学。其后官办太学、民办私塾、科举取士等等教学型制,皆源于帝舜。帝舜兴办庠学,是我国几千年学校教育创始人,尊师兴教之祖!
# h- X) P5 M$ P$ |《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从帝舜命夔布五教、重诗歌行政行为看,可见帝舜非但重视兴学培育人才之作用,而且可见帝舜尤其重视以诗歌教化人民,推动社会文明之功能。因此,完全可以说,帝舜诚乃中华文明史上第一位明确文学艺术之教育作用、政治作用之帝王,亦乃第一位以诗歌教化功能为政治服务之帝王!尤其是提出诗、歌、声、律“八音能谐,毋相夺伦”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第一人、第一位帝王!是诗歌理论奠基者,诗教之祖!
$ X3 |8 x: r5 c# C# ]曰治水之祖。
7 a: \: X* L, D0 ]- N  A帝舜命禹治水:“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尧时共工氏和鲧治水“九年绩用勿成”。大禹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攀,行山刊木”,凿龙门,劈三峡,导冀、梁、兖、青、豫五州之黄河水入海;治淮河水系,平息徐、扬二州水患;治长江水系,平息荆州、雍州水患等等,使自尧之时为患之滔天洪水根治。《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甚详,其中肯定其功曰:“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士交征,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不距朕行。”本世纪初,考古界得到了一件西周青铜器,名《遂公盨》,其铭文记载大禹治水事迹颇详,句有“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可见大禹治水成就斐然,功不可灭。多数学者认为,帝舜殛鯀命禹,乃其决策英明。“平水土”根治水患,是帝舜一大政绩。/ N3 V8 }' W: b
曰公天下思想之祖。
) s, C1 ]# {4 @8 b: f史马迁在《史记》中记述:“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d; u  B: w: w- B  ?: H尧禅让舜,舜禅让禹,“公天下思想”,辉煌如日。而这种“公天下思想”在帝舜尤其辉煌!     
/ L1 ]/ T! |! P: k2 b" l6 k《吕氏春秋》载:“舜以天下让其友石户之农,石户之农曰:‘倦倦乎后之为人也,葆力之士也。’以舜之德为未至也。于是乎,夫负妻,妻携子,以入于海,终身不返”。《庄子·让王》记载另一件事:“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间,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行足以劳动;伏收敛,身足以体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庄子》还记载舜以天下让子州支伯,而支伯亦不受之事。$ i# C! q2 d: f2 L/ m  Q
《吕氏夫秋》《庄子》所记载,今人读之无不感悟至深:帝舜忧国忧民,一心为国,无私为民,“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非一人之天下也,惟有德者居之”!
1 T, o1 r- }8 {5 Q& e: |- ~, l帝舜“公天下思想”,如日月辉耀,气贯千秋!故太史公重笔浓墨书写:“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X' O8 B# [. a# R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09: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姚克毅 于 2016-3-3 09:47 编辑 2 r6 W) V, ~9 ^
' \; H5 E8 G: t& V, T" m% o# y
                志疑与建言
) o) f& W/ z- ^2 T3 I                                  ——合力重修中华姚氏世乘正时宜+ h, u" V0 {8 ]: ]5 \! a
                                                         福州  姚恩健* p  R0 @. [: Q- K5 y" o& X
唐·弘文馆大学士姚思廉奉敕修纂《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之后,中华姚氏历代宗亲奉为玉牒。我八闽诸谱转录于首以示姚氏之所由来,姚氏之所继自,改称《姚氏世谱》。
  `" ~" o. t2 Z  r4 M1999年,余纂《八闽姚氏源流》,固疑《姚氏世谱》疏漏、讹误多处,无奈袜线之才,学识肤浅,安敢擅改?十六年后而今,重修八闽姚氏世乘,依然望谱兴叹,更何堪人老神衰,目眇眊悖之重暮之龄?因紬绎若干,以为方家、宗长考订修谱、厘正史事乃尔。0 z* @' p2 ]8 e+ \
志疑一:虞思与夏后少康,同一代人欤?
; I7 u2 a3 ^. h% t: g6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有)仍牧正,惎(ji,恨)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寒浞之子浇杀夏后帝相,篡夏四十年;及少康长,与旧臣靡,联袂族人杀寒浞及其子浇,恢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虞思妻之以二女,为婿,可见:少康是虞思晚辈,虞思与帝相乃同代人。大学士谱与《史记·夏本纪》世系比较,有误:似非同代人。
! r, }9 d7 c8 a! G! v志疑二:有二个虞思?
" o7 Z5 c' g2 n3 O: g" b! r5 A大学士谱记舜十二世发:“汤兴,復封于虞,谥思公。”若非偶合,则成二个“虞思”,似误:或姚发即姚遂?
( d4 S7 t2 N, T7 q' b志疑三:虞思、汶与孔甲同时代?! k  m, _7 n; D/ M1 B$ l; y
大学士记舜七世为“汶”云:“汶,学豢龙于刘累以事孔甲;累败而逃,汶因失国;相谏君,以为有虞氏国家受命之事,不可绝祀,乃求汶叔思复封于虞。”孔甲,乃夏禹十一世、少康七世裔孙,虞思汶分别列舜六、七世,约略相隔180年。似误大矣。因疑,汶非虞思之侄,虞思之后可能是“箕伯、直柄”等数世,汶似应在舜十一世或十二世?7 I8 g. |5 S" g: l& s) ?* N
志疑三:大学士谱何以未见载“箕伯、直柄、虞遂、伯戏”诸辈?
! d( z% L# A0 H; E+ P! F大学士不至于忘却《左传·昭公三年》所纪吧!《昭公三年》云:“欲无获民,将焉辟(避)之?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裴骃《史记集解》引宋忠曰:“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祀舜。”清·光绪朝姚敬熙《姚氏本源世系序略》云:“虞思衍商均之祚,启封于虞;传箕伯,直柄,中衰不振;至于遂,汤封之于陈,伯戏,而后失国;迨阏父为陶正,生满……复封于陈,以备三恪,即胡公也。”当有此四世,大学士何以脱漏?或所记为其别名、谥号,然亦未说明,徒令今人疑惑难解!(恩健按:姚敬熙句“至于遂,汤封之于陈,伯戏,而后失国”。因句读不同,“伯戏”下加个逗点,“伯戏”似成主语“遂”,爵位遂伯,因戏而荒于王事,国亡;若去逗点,则成“伯戏而后去国”,伯戏成“虞遂”后人。依《昭公三年》,伯戏为一人名。)9 b) n+ n3 x8 _" n- L: ]4 A6 s
志疑四:虞遂,《左传》《史记》均有记载,且详明相仍,而大学士谱未记未列,何故也?8 n) H7 Y' z4 h+ m. E$ e3 o
《左传·昭公八年》:“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chóng)之以明德,置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司马迁依《左传》录入《史记》,表述改为:“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chóng)之以明德,至于遂,世世守之;及胡公,周赐之姓,使祀虞帝。”更简洁,更明晰,更通顺。
0 O- F* C% v# L) i《史记集解》引杜预云:“遂,舜后。盖殷之兴,存舜之后,而封于遂,言舜德乃至于遂也。”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陈杞世家》首段“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谓:“夏代犹封虞思、虞遂是也。”《左传·庄公十三年》纪云:“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遂人不至。”《左传·庄公七年》纪:“夏,遂因氏、会颌氏、工娄氏、须遂氏飨齐戍(卒),醉而杀之;齐人歼焉。”飨食戍卒之四氏人,皆遂国四大家族。宋·罗泌《路史》“国名纪·有虞氏后”纪:“遂,虞后,商人置之于遂。”5 w! x& K" B& ~% J3 u
遂,小国,后为齐所灭。故国在今山东宁阳西北。《集解》引杜预曰:“胡公满,遂之后也。事周武王,赐姓曰妫,封之于陈。”可知:遂,虞思之后,姚姓,胡公满之远祖。
2 M0 t) U1 W5 _对虞遂,大学士未记、未列亦未剔明,疑惑难解。! k9 b3 G& U% o0 a; H" v0 h1 J
志疑五:田开、田乞,是父子也欤?$ G* r5 z( T% K- |. W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明确记载:“无宇卒,生武子开与釐子乞。”“田乞为相,专齐政”“田乞卒,子常代立,是为田成子”。大学士何以不依司马迁意,将武子开、釐子乞作父子列为舜五十、五十一世而衍生一代?或另有所本?
1 y  Z* F: m# ?+ X0 i5 z志疑六:依何衍生一个“利公”?
0 t* ^" R$ {. ~; P' M, T4 e在《史记·陈杞世家》中,司马迁误将厉公作妫佗、利公作妫跃,衍生一个“利公”衔头从而将田完成为妫佗子,却使妫跃与田完父子成兄弟。太史公之妄,大学士居然亦妄之,难道大学士未读《左传》?将田乞、田开兄弟做父子,世系“妄”多一世;将妫跃、田完父子作兄弟,世系“妄”少一世,岂不大乱人伦?
5 ^, r! ^9 `  K0 H. d, {大学士列“厉公”为舜四十三世,列“利公”为舜四十四世裔,妄矣。其妄缘于《史记》。太史公既以妫佗(或作“他”)为“厉公”,遂以妫跃为“利公”;寻“厉”“利”声谐,相近,遂误以佗为厉公,五父(一作五弗)为别人。
' U% t& v: y; L* U) ~《左传》中隐公六年、隐公七年、桓公五年、庄公二十二年记载妫佗史事颇全。妫佗或作妫他,他、佗,古通;乃桓公妫鲍同父异母弟,亦称五父,或作五弗,乃桓公妫鲍同父异母弟。桓公卒,妫佗杀太子免而自立;太子免之弟妫跃、妫林、妫杵臼请蔡国人杀妫佗,立妫跃为陈君,是为厉公。厉公生子妫完,即田完,谥敬仲。故说妫佗为厉公,是张冠李载;说妫跃为利公,是子虚乌有:说敬仲为佗子,是移花接木。
% J6 P# v& \% `. x* }大学士摘录《史记》,却未核对《田敬仲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皆无“利公”者,疏忽导致族谱世序紊乱:妫跃为妫鲍子,列舜四十四世孙,敬仲是妫跃子,列四十五世。
& _3 S& b- ~6 B- y( i& w1 e志疑七:大学士谱漏陈·悼太子师,误将哀公弱、惠公吴祖孙作父子,妄也欤?( N  `. ?& Z# ]2 x: O" ?5 F* h
《史记·陈杞世家》记,陈灵公平国荒淫,终为夏征舒射杀,楚庄王迎太子午于晋而立为君,是为成公。成公卒,子哀公弱立。哀公长姬生太子师,少姬生偃;长妾生留,少妾生胜。哀公宠爱留,嘱其弟司徒招杀悼太子师,立留为太子。其弟招不仁,杀悼太子、围困哀公,哀公自杀,招立留为陈君。招杀悼太子,太子之子名吴,出奔晋。楚灭陈五年,楚平王代立,求故陈悼太子师之子吴,立为陈侯,是为惠公。惠公吴,乃哀公弱之孙。/ V5 ?0 Q9 p( F) X2 o" k7 P! @. f
大学士列哀公弱为舜四十九世,惠公吴为五十世,祖孙成父子,岂不有悖人伦?5 X4 i) p- C, I" I5 e) V; M5 u
志疑八:又见脱漏,大学士未读《竹书纪年》?
7 l, e: b' |9 R$ ?" E大学士依《史记》:“庄子卒,子太公和立。”列庄子为舜五十四世、太和为舜五十五裔,误矣。《索隐》:“按《纪年》,田庄子卒,明年立田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清·梁玉绳《史纪志疑》:“《索隐》谓《纪年》庄子后有悼子,田和后有田侯剡。《庄子》《鬼谷子》云‘田成子杀齐君,十二代有齐国’,据《世本》《世家》,自成子至王建之灭,只十代。若如《纪年》,则悼子及侯剡,即十二代,与《庄子》《鬼子》说同。”今战国史学家均已采用此说,并系田悼子为前410-前405年在位、田和为前404-384年在位(前386年始称侯)、田侯剡为前384-376年在位、田桓公午为前374-前357年在位。
9 w1 {9 J' I& L# f, L( h* g" {$ _大学士当然不知道清梁玉绳所书,然不至于未读成书于晋及南朝梁沈约所辑本《竹书纪年》,其漏此太公田和前后二相,何故耶?或谓“盖立年无几,所以作《系本》及《史记》者不得录”而亦不录乎?作为血脉世系,安可略而不录入谱而脱漏一代?
* x0 p# N. a! l: |5 y$ {0 M志疑九:有宗亲认为,汉后亦见脱漏,且有“仿续”“伪续”,有诸?/ _+ h9 c9 c+ W* k* C, b( [8 J" t
至于两汉之后族史记叙,已见宗亲提出异义。如河南姚高才宗亲认为大学士谱“完全可信度只到‘恢自青州刺史过江居吴郡’为止。”其后,“恢先显,显生奕……,等语似为仿续。”“思廉公全文1600馀字,伪续部分只120馀字,仅占十三分之一,不到百分之十”。姚学谋宗亲认为《莆田姚氏家谱》称“八十四世姚汾生子三,长子姚纲有讹”。值得考辨、澄清。详见《河南姚姓与姚财崇文化》2012年第五期,文长,恕略。
9 q9 ?( L- h, N& W5 J5 j1 G  I对唐·大学士姚思廉《姚氏世谱》余志疑以上九点,今托姚张英玉上网,再次提请中华姚氏宗亲研讨,敬祈辨析解疑,正本清源;并建议:: c. X: X+ k+ V# F, |
一、以一省、市为主,或陕郡,或濮阳、或吴兴(会稽)姚氏宗亲牵头成立“中华姚氏源流研讨会”;“研讨会”机构宜简宜实,不设顾问、理事等空职虚衔,高效董役。& ^# w4 [& H: Y3 p& Y$ L* Y
二、编撰人员,亦宜以一省、市为主,便于集中、商讨,各省宗亲会积极、无私配合,通过网络提供族史,志史资料,以资参考;同时聘请史学专家、院校教授,如河南杜文玉教授等参与指导,力求精审、无讹。
( i) _, u9 n$ V+ O$ d三、借助今秋或明春举办中华姚氏宗亲活动机会,由相关省、市牵头,请各省市姚氏宗亲会派代表咸集襄议,落实“中华姚氏源流研讨会”成立及编委、编写成员组成诸事。& z5 q$ {% {. S; ?4 P( r: h8 _& }
仍以大学士姚思廉《姚氏得姓源流变迁世系直说》(《姚氏族谱》)为兰本,对两汉前予以修正,两汉后截至清朝,须重新续修,以详备之新谱为全国各省市姚氏修谱圭牒;事关姚氏世乘大事,未可横断族史而各叙其事,各行其是,为他人笑耳。谨奉。

签到天数: 26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3-3 10: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帝舜本纪(节录《史记·五帝本纪》原文并翻译)) X" i( Q* s5 \5 P" p7 q
【原文】/ B! v! A8 f5 v+ R0 |8 |) m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是为帝舜。$ F( ~2 t: j' [9 V) ^
【译文】2 I" {( m; p" {9 _& G( s  H
尧在位七十年得到了舜,二十年后退住.让舜代行天子之政,把舜推荐给上天。尧离开帝位二十八年后去世。去世时百姓哀痛得就像死了父母。为了悼念帝尧,天下四方三年之内不演奏音乐。尧知道自已的儿子丹朱不成材,不足以把天下交给他,因而采用变通的做法,把天下交给了舜。交给舜可使天下人得利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交给丹朱则对天下人不利而只对丹朱一人有利。尧说“怎么也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让一个人得利”,于是便毅然地将天下交给了舜。
. V3 n) A6 C% d2 K尧死后,三年守丧结束,为了让位给丹朱,舜躲避到了黄河的南边。可是前来朝贡的诸侯们都不去丹朱那里而到舜这边来;打官司的都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唱颂歌的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所在啊”于是回到京师即天子之位,这就是帝舜。" O- H. l1 V. ]3 b( a
【原文】
6 _. e6 F' Z( c# J% a. M" ^( J: p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 L( m' ?; w/ {, v  m7 F【译文】( t' N: X7 \) F  O
虞舜名叫重华。重华的父亲叫瞽叟,瞽叟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叫颛项,颛项的父亲叫昌意,从昌意到舜共七代。从穷蝉到舜,都是不知名的普通百姓。  l- ^. o" h8 c- E6 i- m, l
【原文】
- }! ~0 W4 Y6 G( H9 y& P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n; Y/ d( G" j1 S* ~5 c- R5 A
【译文】5 {% m. R4 x: m& z4 F" F5 ^4 v- N
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舜的母亲死后,瞽叟又娶了一个老婆,后妻生了个儿子叫象,象为人傲慢。但瞽叟宠爱后妻之子,常想杀舜,舜则总是躲着他。如果惩罚不重时,也就委屈地忍受了。他顺从地侍候着父亲、后母和弟弟,每天谦恭谨慎,从不怠慢。' ^* {+ w- V/ L8 U) `9 H
【原文】
9 Z( ~! @; g3 F6 T6 H- E6 t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 H) X" k) Y# [1 T- ]0 f
" q+ [6 X0 y& Z7 c; v8 M, @【译文】
- j3 k9 h, \) I- z* T舜是冀州人士,曾在历山种田,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上制作陶器,在寿丘制造各种生产生活用品,还在负夏从事过商业活动。他的父亲瞽叟不讲道义,后母不讲忠信.弟弟傲慢无礼,都想杀死舜。而舜则顺应父母心意,不失为子之道,对于那个狠毒狂奥的弟弟也很友善。这就让其父其弟找不到杀他的借口.其父其弟何时想找舜,舜又总是在他们的身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中华姚网,全球姚姓“根”之网。欢迎您宗亲!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5-5 04: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