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
22、为什么说
; ^& O0 t; q; ^7 N' {! T! H3 a, f9 H5 o# U5 Q) E7 @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9 n5 l/ ?: h I' J
9 L9 I, }: _9 l( T6 Z
% |! d- a# F, \ y; I/ R4 d
" `* S0 L: c, \2 v7 a据《尚书》、《史记》、《稽古录》等经、史书籍记载,尧帝在位七十载后欲退位,要“明举有明德之人,搜扬在侧陋者”继承帝业,众皆推荐“有鳏在下,曰虞舜。”由此可见,虞舜是具备了“明德”条件方被推荐、被举用的。虞舜在三十岁之前,以孝闻名,“孝感天地”,在家庭伦理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已经闻名遐迩。三十岁后被尧举用,辅佐尧帝,从摄行天子事到做摄政帝到践帝位,其德行操守日臻完美。故而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下结论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1 J Q2 Q0 O( }$ d; t2 _
7 U @, F1 }! S( l+ e6 B5 t. r
太史公一个“德”字,概括了舜帝一生的功绩;一个“皆”字,概括了舜帝对黄帝以来的事业的全面完成;一个“始”字,概括了舜帝的开创性贡献对后代的深远影响。我们如果把缔造中华、凝聚民族、发展五千年文明史看作一个伟大的工程,那么,这项工程就是五帝合力完成的,它大致可以分为黄帝肇始奠基、颛顼、帝喾添砖加瓦、尧帝竭力推进、舜帝全面完成四个阶段。$ X2 X1 `2 M/ r" G# l
* z& V; W- {6 J
明德,是指人的完美德性。它是一个道德概念。《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唯馨。”认为明德比之粮食更重要,更馨香。《礼记·大学》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说大学之道,在于对明德发扬光大。
' f S% B9 E! `# _ o
, _% l5 e" H3 z' N% B舜帝最重视德行操守,历来被推崇为道德最完美的帝王而被百姓敬仰,被墨客颂扬,因而被称之为“德圣”。
& c6 S6 f0 r3 X. J
9 b9 W$ l( H3 k$ \; w$ i9 c& s9 D7 p' l舜帝的明德内涵极为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 [& F* g. U" W( E6 E. ^9 t9 w6 H
* z" K' o+ M& [% B* h( O, x9 T
1、孝感天地。如《尚书》所说“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C% B K* R" U+ i
3 U) f- I" G/ J& L# {, _
居妫汭,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 j7 o1 l! |8 ]
1 N6 @! Z* A( G: @. ^5 M3 X7 x) W2、厚德载物。耕历山,历山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仁爱之德,有口皆碑,因而人人择舜而居,众望所归。
4 t' T/ Z S: O: [ ` |# b, r1 F3 {: r3 n0 W/ S# V l* w
3、举贤任能。举“八元”,“使布五教”;用“八恺”,“以揆百事”;荐大禹,治水成功;任命二十二贤才,得以天下大治;
m% H4 Y/ R' F) q
: ]2 @) t' b. V/ M8 q 4、纳言从谏。如《古今注》所说:“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如《吕氏春秋》所说:“尧有纳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4 V# y2 o7 e- M% O' i
& f* L, k" P3 X$ N/ e
5、开创中国官吏铨衡考核制度。如《尚书》所说:“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 W7 S& t4 h% _4 q! R5 Q9 i6 Z# M0 T/ w+ B
6、惩治奸佞。流共工,放驩兜,殛伯鲧,迁三苗。如《史记》所言:“······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2 z) @7 q, X3 ~
' e4 C0 x0 A/ P( \7、重教化,少诛杀。一是感化三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二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宫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0 J; s, _) Z" X: F8 ~4 |1 y5 O
/ a* P! u @% l9 i8、实现了中华民族南北交融和团结,扩大了疆域。黄帝时疆域南只到长江,颛顼时南疆也只到长江南沿,尧时洪水泛滥,南面三苗趁机在江淮、荆州作乱。直至舜帝,才征服三苗,使南疆直到交阯——五岭以南。“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8 M' ]) `; M6 J1 R; s
( W/ R }9 E3 `. Y3 U. p/ z
9、敬敷五教。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的鼻祖。如《尚书》所说:“德自舜明”。
) o: _) B, l. D |* [' o4 @! C/ X9 |2 z
10、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教育方法论和文学、艺术基本理论。如《尚书》所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 N/ \0 t/ }$ j7 x# N+ E1 ^
! d! o( d' ^+ {/ Y2 P- E11、定五年巡狩之制。“齐七政”,定“五礼”,统一历法,统一度量衡。
" P4 E- u. ~% Q6 z6 t* X& g/ s& o
12、禅让帝位,唯才是举。禅让始于尧帝,止于舜帝。舜因子商均不肖而“不足授天下”,“乃预荐禹于天,为嗣。”从大禹以后,历代帝王都是“世袭”制,传子传孙。
% t( T2 P+ ?, B3 l. W3 o$ G- @2 \1 P5 m2 x0 @" g: i$ k
综上所述,所以太史公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z) `% u: q" d9 f! i
% E0 Z# O6 i# M《大学》在开篇中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是对舜帝之“明德”最为完整和准确的归纳。所谓“明明德”,即是透彻地认知什么是完美的道德。后来的孔子认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即是说,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并不是取决于别人。孟子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即是说对于每个人来说,只要“明明德”,只要加强“修身”,就可以成为尧舜一样有德行的人。
9 W- E0 r- N; l4 G4 P. h" W
, y, Y+ r% ?& T9 ^+ x.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