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姚网喜迎二十大

姚氏宗亲网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中华姚网扫黑除恶倡议书
姚网网训,与家人共勉姚网建设捐助,宗亲合力助姚网姚网建站宗旨及姚网使命
文明姚网“九不发”中华姚氏十大人文精神姚家修谱,找姚网第五届姚商会于平公故里成功召开
楼主: 闽南姚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郑国茂《舜帝之谜》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8:18 | 只看该作者
姚家修谱找姚网
17、关于《韶乐》, x% s  w8 o- f: F8 n0 q# u4 M
# c3 F  h" A. H! x
1 y$ u' x9 g$ ^

% d3 B- ?: a0 k& J《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曰:“元年已未,帝即位居冀,作大韶之乐。”  Y+ S  N: ]6 A% @" ^0 j" Z4 q

6 F5 ?( _& u7 o' a3 _7 Y5 [' j所谓大韶之乐也就是《韶乐》。《韶乐》为舜所作,亦称《韶音》,也叫《九招》、《九韶》、《箫韶》。/ N# I% h! g* o: r* w6 s/ y5 ?

9 Q$ ~4 w+ y! `1 y# E《尚书·皋陶谟》说:“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尚书大传》曰:“韶,舜乐名。言箫见细器之备。”《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k1 i3 s, A5 A3 Z' v6 h

/ w4 y8 \1 v' t由此可知,韶乐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音乐,是至善至美的音乐,宛如天籁之音。《韶乐》起处,抒发天地之心志,鸟翔兽舞,引得凤凰前来朝拜。. C6 K8 m, r. {8 p, {

% Z+ \' E5 s9 M% b$ J舜帝自幼与音乐结缘,五弦琴弹得出神入化。因此,对音乐的作用有着特别的感悟。舜纵观黄帝、颛顼、帝喾、帝尧时代,帝喾将帝位传给挚,挚却不能很好地守业而遭废黜;尧子丹朱顽嚣而偏好争辩,办事常常悖谬,因而不得帝尧传位;共工、驩兜、鲧都是黄帝后裔,却不是骄横淫乱就是与忠直作对。舜帝意识到,把王子王孙贵族子弟培养成人,事关国家前程。舜帝决定通过诗歌、音乐等艺术教育手段来塑造贵族子弟们和谐的、审美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正直纯洁的有德之人。因此,舜帝起用了音乐大师夔做乐官。据《尚书·尧典》记载: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意思是,帝舜说:“夔啊,任命你来主持乐律,去教导那些年轻人。要把他们教育得正直而温和,宽厚而谨慎,性格刚强而不盛气凌人,态度随和而不傲慢。诗是表达意志的,歌是用咏唱的形式来表达语言的,声是用曲折高低的乐律来表现歌曲的,律是用来调和乐声使他符合标准的。要使八音和谐,不要弄乱了相互间的伦次。这样的话,就能使神与人之间相互和睦,达到天人合一。”7 o0 F- K1 x. h* ]  B, l

. I. Q! \; H( N. m  a, p史籍足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舜帝本人音乐天赋极高,对音乐情有独钟;其二,舜识才用才,对音乐大师夔寄予厚望。正因为这两个原因,才有舜帝与夔音乐天赋的碰撞,就创制出了天籁之音——韶乐。  x7 N' F, V: q' v( U

* f2 \- j. A( W中国历史上,歌颂黄帝的经典音乐叫《云门大卷》;歌颂帝尧的经典音乐叫《咸池》;歌颂舜帝的经典音乐就是《箫韶》,亦即《韶乐》。
) Q( G" w. I) T& I- Y$ H/ h& M+ F% G( p3 R
传说舜帝曾在湖南湘江边的一个山冲为感化三苗而演奏过韶乐,那山冲就叫了韶山冲;有史载:“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庆一统志》卷354)《辞海》据此诠释韶山:“相传古代虞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山有八景,风景优美。”传说舜帝也曾在广东的一个山上演奏过韶乐,这地方就叫了韶关,山上留下不少韶石;而舜帝南巡到了九嶷山,演奏韶乐的地方就叫了箫韶峰。
" J( n+ T4 Y! T+ R7 }8 ~
: Q% Y! ?' Y5 S% y) U0 Q& p对于《韶乐》的演奏,初时以萧、笙等管乐为主,辅以五弦琴等弦乐,并以多种打击乐配合节奏。《尚书》记载舜命夔典乐时夔就曾说:“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当《韶乐》演奏起来之后,其优美的旋律引得百兽起舞,凤凰前来朝拜。# S0 b2 b, E9 D; N7 J  L

, N5 X) o" f2 D) Z" w演奏《韶乐》需要六十四人,其中乐队三十二人,舞队三十二人。使用的管乐、弦乐、打击乐器共有近四十种。传说后来西王母根据舜帝喜好音乐的特质,就从昆仑山中采得美玉,叫能工巧匠制成十二支玉琯送给舜帝。舜帝得到十二支玉琯后,命令夔挑选一干人习练,用于演奏《韶乐》。乐器中融入玉琯后,《韶乐》更为神奇美妙。这就难怪秦始皇时期“六代庙乐,唯韶武存焉。”就难怪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而感叹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3 |) w% p- C( s8 k6 U7 |# h

- h% ^# J5 K9 ]7 |: k关于演奏《韶乐》的情景,《尚书·皋陶谟》这样描述:“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肖韶九成,凤凰来临。”意思是夔敲击着玉磬,弹拨着琴瑟来伴奏歌咏,先自祖神灵都降临了,宾客们也都就位,诸侯国的首长都互相谦让座次。这时候,堂下吹打起各种乐器,如笙、箫、小摇鼓、指挥音乐节奏及起、止的木制柷、敔等等。笙类细管乐与大钟更换着演奏,鸟兽在优美的乐曲声中都舞动起来。韶乐演奏到九成的时候,引得凤凰都来了,配合着乐声起舞朝拜。
& D6 Q: o+ j3 u' w7 e
, i  z7 G" B$ ]
1 O$ D  A; {$ ~: l' a7 F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8:39 | 只看该作者
18、舜帝在重教化方面的建树
, m" g0 Z7 r4 X7 Y8 ~5 G0 I5 ?
2 g  _: O1 Z- Z - P/ f+ B' ~; S3 p4 E
, m# O2 ^) T; t7 s. r' X
早在虞舜做司徒期间,就曾反复思考过治理天下该从什么地方下手的问题。他悟透了一个道理:治国的根本还在于治民。治民就必须推行教化,使民知仁义,懂礼仪,识大体,知廉耻,致忠孝。生,是人之始;死,是人之终;君子当敬始慎终。所谓敬始就是孝顺父母;所谓慎终则是检点自己的言行。虞舜将人生终始之礼归纳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之教,舜决心致力推崇五典教化,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人伦关系,开创出新的人类文明。舜做司徒的时候就十分重视对贵族子弟的教化。当舜帝登临帝位以后,就任命了夔掌管音乐,舜对夔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舜要夔把贵族子弟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所谓典乐,主要是通过诗歌、音乐等艺术教育手段,以塑造贵胄和谐的,审美的人格,使其成为方良纯正的有德之人。后来的孔子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就是对尧舜之道的继承和发展。
! X+ Q( O/ D# P/ l. Q) z
, Y8 S/ i  g2 P3 n6 ~2 j舜在任命了各方官员以后,又制定了考绩制度,规定:诸侯对自己的臣仆的为政表现每月考核一次;州牧对自己的下属每季度考核一次;天子对帝国四岳、十二大行政区的州牧、大诸侯以及所有政府高级官员每三年考核一次。然后根据考核情况,贤能有功者给予升赏;庸碌不肖,为政有恶绩的,断然予以罢免。- j- ~! z* H! M3 `0 P  d0 ^4 k
  O/ i& I: E* [) @
《说苑·修文》称赞说:“是故皋陶为大理,平民各服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皆让。垂为工师,百工致功。夷主虞,山泽辟成。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州行,而九州不敢僻违。禹陂九泽、通九道、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大发,西析支渠搜氐羌,北至山戎肃慎,东至长夷岛夷。四海之内,皆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韶之乐。致异物。凤凰来翔。天下明德。”
: M& L/ j7 S. C& f8 m3 L# s3 V" m
舜帝之所以能“至于荒服”,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推行教化。先时虞舜曾负责推行“五常”教育;后又举用“八元”,让他们到四方传布五典之教;践帝位后,则命令契在全国推行“五典”之教,努力让国民掌握仁、义、礼、智、信之精粹,使君臣父子长幼皆忠孝尊爱有序。
# H" }( {( w' v1 G/ I
7 q: u+ D6 ]! O% B3 D《荀子·大略》载:“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其意思是:舜帝说礼仪是为所有的人制定的,不是为了成为圣人才制定礼仪。礼仪修养到最高层次也就成了圣人,但是不学习是绝对不可以的。5 {8 n1 V7 y5 l: s1 X5 Y3 |2 _
: {8 r  \8 L" w$ P# h
《孟子·滕文公上》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e2 j7 A5 D3 B4 O; U9 ]
0 W: }5 i, Q/ ~3 B$ t. t% Y
据孟子所述,人生在世,只知饱食终日,不讲礼仪人伦,就跟禽兽没有二致。圣人虞舜忧之,故而要契推行五常之教,使人人知礼仪廉耻。因而才出现了人们互相谦让,互相敬爱,民风淳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天下大治局面。
3 E# \- |1 X4 }( \+ s$ Z% i- f
/ h) o# z* g" ?* f: C) U8 v《新语·无为》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而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是说尧舜时期的人一个个都可以封官,而夏桀、商纣时期的人一个个都该杀,这是教育与不教育造成的。: E1 C# t4 k# @# j! a& l. P' H2 e

) Z3 H+ m, l3 c' G* R: g/ I4 j舜帝大力倡导尊师敬老之风,他就曾经亲自率领过朝廷大臣视察太学。太学是舜帝办在蒲坂的一所学校,招收的是年龄较大,但有小学文化根底的学生。当舜帝视察学校时,全体师生列队迎接,舜帝对他们训了话。) ]( W. J' A4 |. \
3 o# l6 S- i0 G$ v& ~+ k
舜帝重教化、轻诛杀、倡礼仪是一贯的秉性。当年在对待不服王化滋扰南国的三苗问题上,禹请命欲用武力攻服,舜却“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最后“行德三年,而三苗服”。舜所制定的刑罚是“象刑”,其目的还是在于让罪人受到教育而改过自新。故而《抱朴子·用刑》说:“唐虞之盛,象天用刑,窜殛放流,天下乃服。”
( O; Y8 \; E6 v& \9 E2 E; J1 C1 S1 X9 N3 O! n/ E
为了教育人们尊老敬老,“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礼记·王制》)。舜帝从70岁以上的老人中选出“三老”、“五更”十余人,将他们请到太学,为他们设宴,舜帝亲自端菜斟酒陪饮。餐毕,又让学子们一齐参见诸老,再让诸老给学子们训话。而且,舜帝每年秋季必行养老之礼。9 E! w$ X4 b0 x) v; p$ I

6 V& ]. B9 d. Q2 T2 a0 Y# y总之,舜帝在兴教办学、重视教化方面颇有建树,这也是后人所说的舜帝能“无为而治”的根本原因。
3 F- _5 _  R6 n
6 ^: L% R/ X3 F6 o3 I# _6 P% ^1 b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8:58 | 只看该作者
19、舜帝所倡导的“九德”
4 j5 k% j  N* n2 c5 V2 r" v- f% h
" Q0 v! L3 a3 ]  `
9 d7 @7 ?7 R* g& z3 l0 h' n5 ?
《尚书·皋陶谟》以记事的形式,记载了舜帝与禹,伯夷、皋陶在朝中议事的情况。虞舜践天子位之后的禹是总理百揆的,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总理;伯夷在尧舜时代一直是掌管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臣;皋陶则是国家掌管刑法的要臣,人称圣臣。
2 d  u6 z+ w7 l& P' i" ?. |6 ^
) Y  M/ k8 L& ?+ E) Z* g大洪水的威胁一旦解除,压倒一切的矛盾不再是大水,而是内政的治理了。舜帝深深地懂得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他旗帜鲜明地申明:尊重大臣,鞭挞邪恶,广纳众议,有错则纠。
3 z4 f6 e+ o7 S' }0 c/ p4 a4 Z* M
7 P1 D6 C3 \3 n5 B在舜帝与几位重臣议事时,皋陶说:“只要帝能真正地代表仁德,治国就会取得成功,群臣辅弼君王就会彼此和谐,方方面面的朝政就会相得益彰,形成合力。”. H6 n9 |" g) }" j
% K4 r; x- l$ s; [9 A
禹说:“你说得一点不错,具体怎样实行呢?”9 d' Z. A/ a" y

$ Z  C3 Q8 I) e2 |1 m皋陶说:“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同族,不论辈份高低,都要宽厚仁爱。这样一来,人们才信任你,杰才俊彦才会聚集在你身边,愿意做羽翼和帮手。从自己做起,就可以由近及远,影响天下,治国远谋。”4 k- P6 P  }; B
  s% s: H" l4 ?& k
禹听了,对皋陶的明达之言十分赞赏,称赞说:“你讲得真是太好了!”3 K6 z8 H& C2 y) C" @3 u
% W) V2 M, p6 M, _; Q( @+ z9 G
皋陶又说:“为帝的重要任务还在于知人善任,安定民众。
9 @. T! ~+ P. D4 G
7 T  E. E3 t# c$ D禹质疑,说:“哎呀,要是用你这个标准来衡量,就是连舜帝恐怕都难以做到呢。不错,能够准确把握每个人的秉性和能力,量才而用,这是天大的智慧。有识才的非凡智慧,有安民的大恩大德,就会受到爱戴。如果能够这样,又何必要对驩兜深怀忧虑?又何必流放三苗?又何必对共工一类花言巧语的奸佞小人害怕呢?”
+ e5 F$ e! ]+ m6 s* @4 o; |
: y9 s+ C) q- F4 u皋陶见禹质疑,就列举了舜帝所倡导的人应该具备的九种美德。4 q! J4 |* Y/ l2 Q4 C9 K  f( x* g* Y
; K' c, I; \; l9 _6 w
皋陶说:“宽容大度而又威严;温顺柔和而又有所建树;厚道随和而又能办事;干练多能而又能尊敬上级;驯顺服从而又强毅;耿直不挠而又温和委婉;性情随和而能辨别是非;刚烈内敛而又诚实博学;勇敢坚强而又顺乎情理;如果一个人能显示出这九种美德,就是一个十分完美的人。温顺而刚毅,耿直而温和,刚烈而博文——如果卿大夫能够以此为目标,从早到晚勤勤勉勉,毫不懈怠,能表现出这三种美德,那就可以使他采邑常保。宽容而严谨,柔顺而自立,随和而恭谨,干练而谨慎,阔大而缜密,英强而善良­——如果诸侯每天能以这六德为努力目标,那他不仅可以建功立业,而且能够让他永保国家。卿大夫三德,诸侯六德,将此九德在天下普遍推行,凡是具有其中多种品德的人就大胆录用;凡是具有卓越才能的人都能在朝为官;百官臣僚们都能互相取长补短;低等官员踊跃向善,敬奉天时,辅弼君王;再纷繁复杂的政务也会形成统一整体,各项事业都会获得成功。君王不贪图安逸才能拥有天下,诸侯就只有競競业业勤奋努力才能居危常安,对那些玩忽职守的不称职官员要及时淘汰。为官的既然饮食天禄,就要辅君安民,尸守其位。为官而昏庸无能,岂不是把上天保佑万民的大事都给荒废了吗?
( E, b6 X2 ?0 p2 [2 e. v# p
- \0 W" F9 W% N5 T6 k+ u# ], ^皋陶所陈述的“九德”,实际上是舜帝举贤任能惩恶扬善的依据。是舜帝对百官臣僚们的一贯要求。举“八贤”,用“八恺”,荐禹治水,任命二十二个朝廷重臣,以及“除四恶”,“惩四凶”,等等一系列政令,都是以此为根据的。  l* S& Z8 v. U% Y
, }7 {. J7 d0 ^9 D; k  r; q% g
这次君臣民主议政,皋陶还陈述了“天命”。舜帝心里十分明白皋陶实际上是在阐发和宣扬他的治国方略,舜帝为识别和重用了这样的贤臣而欣慰。而后舜帝对大禹说:“禹,你也谈谈自己的高见吧。”禹只谈了自己在治水时吃的苦和疏通水道导河入海的情景以及跟稷教民耕作、捕猎、贸易往来的情景。实际上,权高位重后的禹在言辞之中已经流露出对舜帝的怨艾,舜帝心知肚明。此时的大禹对舜心存芥蒂,自然出言慎重。
" V0 H. U& _' @! ]- b  d2 ]
7 ^! X& H$ R" E7 t) m5 z
- {- ]& R/ M) |* B' B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39:17 | 只看该作者
20、舜帝在民族大统一方面的贡献
( {5 d3 p' ?' O7 h+ P) V2 O6 e" ^8 l" p0 @

# i4 Q( p2 u& M# a) O0 F  l7 ~- g- [- B. u+ h1 o- s
      在中国,土地以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富庶。这一带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土质松软,地力肥沃,气候温暖,空气湿润,无论是从事游牧、或是渔业、农耕皆宜。因而古代部落之间、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常以逐鹿中原为目标。炎帝末期,西方炎黄族、东方的东夷族、南方的苗蛮族先后进入中原,使中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最后败炎帝于阪泉,擒杀蚩尤于涿鹿,组成了以华夏集团为核心,以华夏和东夷集团为主体的北方民族集团。南方苗蛮集团虽然严重受挫,但并没有被征服,于是形成了南、北两大集团的对立。黄帝时期的疆域南面仅到长江。到颛顼时期,势力范围南面扩大到长江以南。帝尧年老时,天下大水,国家艰难,三苗又趁机在江淮、荆州数次作乱,无遐顾及疆域的扩大,以致舜帝第一次南巡也只到得长江以南的安徽霍山。这说明舜帝以前的古帝王谁都没有解决好南、北民族的对立。8 \; {; S' y4 n9 }2 \
2 g  M  W6 M6 Z
直到舜帝采取怀柔政策为主的办法,南、北民族对立的问题才得以解决。史载:“有苗氏负固不服,禹请征之。舜曰:‘我德不厚而行武,非道。吾前教由未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而舞之,有苗请服。”这样,“舜却三苗,更易其俗”。舜帝将三苗集体迁移到北方,使南方民族大量融合到北方民族之中,民族习俗相互得以同化。其中有少数三苗中的顽固分子向更南方的崇山峻岭中退避,与失败了的炎帝家族中一些散落到南方、成了不服王化的蛮夷相会合。《帝王世纪》说:(舜帝)九十五而使禹摄政,摄五年苗氏叛,南征,崩于鸣条,年百岁。”《竹书记年·帝舜有虞氏》则说:“(舜)三十二年,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两本典籍虽然对舜帝南巡时的年龄记载有别,但是都指明舜帝南巡确有其事。据司马迁考证,舜五十八岁时尧崩,守孝守忠三年,舜正式践帝位时六十一岁。那么,命禹总师——即做摄政帝而南巡时舜帝应该是九十三岁。九十三岁高龄的舜帝的最后一次南巡有多重目的,而其中就有进一步感化残留而不服王化的三苗以及南蛮的久有夙愿。+ A2 F* L0 @# R6 E; L

! |5 H# U! M/ `舜帝除了在实现中华南北民族大团结方面功勋卓著以外,在实现北方民族内部团结方面同样贡献很大。《史记》说舜为冀州人,是黄帝血脉后裔;《孟子》则说舜为东夷人。尧为黄帝后裔。倘若舜亦为黄帝后裔,那么妻尧之二女就是同族结婚,这在人类图腾崇拜产生后的古代是不允许的。据《风俗演义》、《路史》载,早在女娲时期,就实现了原始群落向母系氏族的过渡,人类的婚姻由血缘婚进入了族外婚。女娲在婚姻制度中就正了姓氏,制止“男妇同姓,其生不蕃”现象。何光岳先生在《舜裔源流》一书中说:“舜帝正因入赘于黄帝、颛顼族的尧,为尧的女婿,所以舜的子孙便把尧、颛顼、黄帝当作祖宗来祭祀。所以说舜是由东夷族融入炎黄族的。”0 `! u: X3 `8 J5 r$ ]5 P; G/ N

9 N# K3 K1 g3 `6 ^舜帝是有口皆碑的有德之人,自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娥皇、女英又是帝尧的爱女,二女贤慧能干且十分守妇道,亦有十分的感召力;这样,黄帝族和东夷族之间的亲和力无疑会得到大大加强。
7 a! p3 M3 R" I" B7 [6 N8 G
' c' r# ~6 G% c/ k& |* j舜登临帝位,在任命的二十二位官员中,除皋陶、契、伯夷、夔、垂、益、是舜帝同族的东夷族外,禹、后稷、龙等均为炎黄族。由于舜帝重用各族贤人,论功车服以庸,公正清明,这必然会有力地促进南、北、东、西各族之间的团结;舜帝将帝位既不传给儿子商均,也不传给自己家族的任何人,而是“荐禹于天”,将帝位传给黄帝族的后裔禹,这就必然会消弥分裂与争夺,有利于帝国的安定团结。
* X# J, |: l2 o8 g
0 V$ E7 p3 N8 R4 o& o舜帝的一生,真可谓是融聚民族情感的表率,在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方面功不可没。
5 S) ?  w- x0 Z. J! i5 d* d2 r
; q' w% K/ A' t% I! _# I
$ D8 c* q( ?6 r8 d- @2 E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52:33 | 只看该作者
22、为什么说/ u/ V* m& ]& j

1 m' T5 I% C, j2 z2 Y        “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0 r9 g. A8 E& l7 H
7 k) G# h; y. i / \1 C: r2 {5 n( z
7 y) k! D( M) H2 x7 S( S
据《尚书》、《史记》、《稽古录》等经、史书籍记载,尧帝在位七十载后欲退位,要“明举有明德之人,搜扬在侧陋者”继承帝业,众皆推荐“有鳏在下,曰虞舜。”由此可见,虞舜是具备了“明德”条件方被推荐、被举用的。虞舜在三十岁之前,以孝闻名,“孝感天地”,在家庭伦理道德、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已经闻名遐迩。三十岁后被尧举用,辅佐尧帝,从摄行天子事到做摄政帝到践帝位,其德行操守日臻完美。故而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述五帝德之后,下结论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w6 T* ^4 L4 S$ g4 d
: H  s7 m3 u6 i) H
太史公一个“德”字,概括了舜帝一生的功绩;一个“皆”字,概括了舜帝对黄帝以来的事业的全面完成;一个“始”字,概括了舜帝的开创性贡献对后代的深远影响。我们如果把缔造中华、凝聚民族、发展五千年文明史看作一个伟大的工程,那么,这项工程就是五帝合力完成的,它大致可以分为黄帝肇始奠基、颛顼、帝喾添砖加瓦、尧帝竭力推进、舜帝全面完成四个阶段。
, x, `: I( ?, ]) _& Y/ t" e! D% @8 A2 s, ?; F- i# }  f
明德,是指人的完美德性。它是一个道德概念。《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唯馨。”认为明德比之粮食更重要,更馨香。《礼记·大学》则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思说大学之道,在于对明德发扬光大。
% F, k6 ^0 |$ P0 E- |- ^+ [) n
4 ]. L5 P) |& D- ~舜帝最重视德行操守,历来被推崇为道德最完美的帝王而被百姓敬仰,被墨客颂扬,因而被称之为“德圣”。
& D) X6 K: R, L: S% F$ h6 j$ h7 [' N; e# l) q2 {- I% m9 {
舜帝的明德内涵极为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  M0 E) g5 ]7 E8 ^0 b; G6 Y, P
8 m) H! c0 U4 o0 `  {
1、孝感天地。如《尚书》所说“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8 N1 j  ]3 ?( v( W8 f3 l

# H5 e9 j) }3 ~' L' ?2 t居妫汭,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6 k8 _. J, h: |% j4 C1 M
  T: y/ A% _9 Y; \4 s2、厚德载物。耕历山,历山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其仁爱之德,有口皆碑,因而人人择舜而居,众望所归。
! I% ?" f+ J0 `# l& ~# P) ^* b) S+ t; q# N% `, L2 _$ j9 i" y: p! F
3、举贤任能。举“八元”,“使布五教”;用“八恺”,“以揆百事”;荐大禹,治水成功;任命二十二贤才,得以天下大治;8 @: G. O/ x0 z0 L9 T

0 Z, g5 U4 c2 m 4、纳言从谏。如《古今注》所说:“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作五明扇;设诽谤之木以表王者纳谏。如《吕氏春秋》所说:“尧有纳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2 n) B: @' {2 l" K# p) X, u" L
# y' Q% [+ N+ z0 z3 d7 M
5、开创中国官吏铨衡考核制度。如《尚书》所说:“惟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 c# c! d6 O6 F* Q3 o7 P' \2 y' B+ E& I
6、惩治奸佞。流共工,放驩兜,殛伯鲧,迁三苗。如《史记》所言:“······于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 c) Y  e8 I% N9 Y
7 l! q8 z2 p% D; e8 ]+ c
7、重教化,少诛杀。一是感化三苗;“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三苗不服,禹请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二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宫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2 ?) u/ T4 r( T0 `. u8 \+ D- L5 ~( P7 s4 N* I4 ?4 K
8、实现了中华民族南北交融和团结,扩大了疆域。黄帝时疆域南只到长江,颛顼时南疆也只到长江南沿,尧时洪水泛滥,南面三苗趁机在江淮、荆州作乱。直至舜帝,才征服三苗,使南疆直到交阯——五岭以南。“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 K4 L: C7 g' W0 O
% c% w: [5 c  j' V& t- B) p4 ]
9、敬敷五教。毕身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的鼻祖。如《尚书》所说:“德自舜明”。0 }. F4 G& b/ A$ L4 C0 W: H! J

- g: u( C( z1 {! W7 [: H# q# p) H10、最早奠定了中华民族教育方法论和文学、艺术基本理论。如《尚书》所说:“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6 r5 @: a' i+ `. V  V# @( T9 |3 S  D' g- m
11、定五年巡狩之制。“齐七政”,定“五礼”,统一历法,统一度量衡。0 N/ K" |: i/ w0 u/ v6 r1 C  ^! e
) K* P# W" A& M) Q4 K
12、禅让帝位,唯才是举。禅让始于尧帝,止于舜帝。舜因子商均不肖而“不足授天下”,“乃预荐禹于天,为嗣。”从大禹以后,历代帝王都是“世袭”制,传子传孙。( `' E+ }1 U' x2 E" {7 y
6 I# S; H) f: H, N4 r. M. n9 E
综上所述,所以太史公司马迁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N5 u" V8 F$ y4 F) f  \) T# ]8 G1 p5 q( i" n5 V3 q
《大学》在开篇中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是对舜帝之“明德”最为完整和准确的归纳。所谓“明明德”,即是透彻地认知什么是完美的道德。后来的孔子认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即是说,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主观努力,并不是取决于别人。孟子也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即是说对于每个人来说,只要“明明德”,只要加强“修身”,就可以成为尧舜一样有德行的人。% g: `! I2 d" C# F7 ]. I5 @5 k5 s

! {5 T9 Y& V! d, Q5 Y' E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2-16 17:52:51 | 只看该作者
21、舜帝在完备国家机制方面的贡献7 U, R7 i  J7 m5 m# h( L
7 ?- [3 A( V! v& c5 H

6 Z/ n2 i% a, k8 Y5 Z5 X2 j3 w* w
4 Z% C' Y# y2 w史载,从轩辕氏开始,各诸侯咸称轩辕为天子,登位之时,“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实际上,黄帝取代炎帝神农氏后,氏族部落联盟已经打造出了国家雏型。据《史记》记载,黄帝时期已经具备了国家的一些基本要素。有常设部队和卫戌部队,有官职,有都邑,有宗教礼制,有疆域,有分封制度。1 M: E" G! H" V" I; s

6 L8 u- b% R2 ^  _& a. d8 z" h到了尧舜时代,中华古国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和成熟的时代。这期间,起了核心作用的就是舜帝。由于舜帝大力刷新政治,创造和完善国家机制,使得禹和启轻轻松松地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的夏王朝。夏王朝建立之初,除了将“帝”改称为“后”,除了将“禅让”制度改为了家族“世袭”,在国家体制上并没有什么改变。8 z# h/ p8 d+ I4 ?9 \; `6 @( r

6 ~4 B/ S8 g8 d! ~舜帝在完备国家机制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 ]" U2 X) F* a$ m1 j
8 F" R3 O  c+ ?4 d9 \  }一是设置了分工明确的官制和官吏考核、察举制度。6 l( s( ^& s, p# m' P4 ?" r

0 t5 T8 o1 x" R4 f, g; E0 @在帝尧以前,虽然有官称,但设置不全,分工不明确,每逢重大事情就只有召四岳商定,临时派人去完成。到了舜帝,一方面保留了四岳,一方面有了分工明确的官位。例如:舜帝践帝位后,就任命了二十二位大臣。禹为司空,揆百事,平水土;弃为后稷,掌管农事;契为司徒,掌管五教;皋陶为士,掌管刑罚;垂为共工,掌管工程;益为虞,掌管山泽鸟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夔为典乐,掌管礼乐教化;龙为纳言,管传达帝命,反映意见。可见,农、礼、刑、乐、林、工等,都有官员管理,国家官制已经形成。以后的夏、商、周乃至秦汉,基本上都是沿用这个职官体系,只在官称或职数方面有些许变化。" R% ~/ u8 ^" p# M( O2 A  s
  w8 k( F$ Q3 O, H0 {
舜帝不仅设置了系统官制,还建立健全了官吏考核制度。《尚书·尧典》载:“三载考绩,三载黜陟幽明,庶绩咸熙。”三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情况决定升降,加强了君王权力和国家集权。) f" B3 U5 K# X! S
5 n! t2 J1 }) X
二是扩大了国家疆域和划分了政区。& s/ L& U! T" Y% ^7 T: P4 ~" b
% b% ]. p+ s. k: n* I6 ^4 e4 ]7 I
舜帝在民族大融合方面贡献很大。在实现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大融合的同时,舜采用征战与教化相结合、以教化为主的怀柔政策,感化了三苗和其它少数民族,实现了南、北民族大融合,从而实现了各民族的大统一。" @) }) P( g3 a: Z
% M+ e' T& j- {  j1 S. d* K
以南方疆域为例,黄帝时只到达长江;颛顼时只到达长江南岸;帝喾和帝尧扩大到南岳衡山。舜使禹治水,辟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大大地开拓了疆土。舜帝时,国土“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岛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这里所提到的交阯,即是五岭以南的广东番禺。如果把帝都看成同心圆的圆心,那么,距离帝都五百里范围内叫甸服;甸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叫侯服;侯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以内叫绥服;绥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叫要服;要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才叫荒服,足见舜时国家疆土之广阔。舜在定九州基础之上,理顺区划,新建并州、幽州、营州,共十二州。十二州牧在性质上就不再是诸侯,而是该地域的行政区首长,至此,原来的按部落姓氏家族式治理变为了按地域治理。十二州的划分,一直影响了中华五千年,后来的郡县制、省县制,实际上都是在舜帝划分十二州思路基础上的演变和发展。
/ j/ `2 N7 a5 o) ]- S5 b+ G1 w3 J* }8 T# p8 z0 A
三是制定和颁布刑法。) c. {& K/ u7 P6 ^/ p0 j

# s* I+ A$ |4 e2 X" }0 r& R4 v8 N3 D舜“象以典刑”,将刑法制度化,形成条律,并由专职官员审理。舜命皋陶作“士”,掌管刑法。叮嘱皋陶注意把握刑法的尺度分寸,做到以公正廉明来使人心服。舜帝罚“四罪”(共工、驩兜、鲧、三苗),流“四凶”(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其间既有蛮夷,又有黄帝族人,亦有东夷族人,可见舜帝执行刑法之“维明克允”。
# |8 G4 w8 V+ I, r, |" R1 Y" f/ ?3 Z/ v0 s
四、确立了帝王五年巡狩制度。, i) l; \7 K0 r# g8 A4 p

% \8 w" u6 C. Z$ z7 o2 G2 o从舜帝开始,在一年中的二月东巡,五月南巡,八月西巡,十一月北巡,每五年一个轮回,形成制度。五年巡狩之制的建立,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各地实情,统一各种规制——历法、度量衡等,安抚融洽各民族关系,为民祈求福祉。帝王巡狩制度,对于统一思想,巩固国家政权十分重要。
( P$ _7 m, G: J4 @, J4 f
2 ^% d* _4 j0 X五、刷新政治,纳言从谏。
: B# P- e7 }0 T1 }# J
) v' t( p2 C) j1 h" q+ s4 c舜立诽谤之木,作五明扇,广开视听,纳言从谏,求贤若渴。“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 \: I! y# S$ ]0 j# F

: l* |5 g4 X" K2 J( m舜帝之前,虽然国家雏形已初步形成,但很不完善。舜帝对完备国家机制起了关键作用。舜帝时期国家已经完全成型。大禹和启只是全部照搬,些许增减,建立起了夏王朝。$ ?; }1 D* J% r! n6 w

& L: x! S8 V2 @6 t) W& q  T, J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09:53:51 | 只看该作者
(三)南巡苍梧8 q2 H3 L; g- L8 Z
1 r: I- [$ v6 s$ ~
1 I# O: H" I! \! ?6 K

; m% n* x7 ]; F1、舜帝荐禹于天
' l3 g. J1 Y- c: E& F
, K. \+ n) N  @$ D7 b   D8 s# V; ?1 m  [+ Y1 G

$ g5 Y7 V8 v* S9 A% |! s6 r. q$ _4 {大禹治水成功,九州疆界分明,人们重建家园。九大山脉都有道路可以通行了;九大水系都能东归入海了;九大湖泽把密集的水网联成一体,能聚能散,不再漫溢了;东方九夷,北方八狄,西方七戎,南方六蛮,四海之内所有的诸侯国的人民,都可以沿着四通八达的贡道往京师汇聚在一起了。掌管土、木、水、革、器、货的六大政府部门,都能各负其责,将各地的赋税征收和保管起来;九州的土地都按标准划定了质量等级。舜帝要求中央政府要节用惜物,谨慎地处理天下的赋税和财货,全国各地也必须按照土地的三品九等按时交纳赋税。
2 ]+ @: G9 R+ Y" G) l, }! P
. r1 P+ z$ Q, |3 W0 X) E1 A天子居中国,中国就是天下九州的中心。舜帝把土地和姓氏分封给诸侯,叮嘱诸侯们首先应当十分谨慎地对待国家所倡导的仁德,万万不能违背。
# ]$ I" W. e+ Q$ T5 i7 k2 P3 C; K  I
天下一统,舜帝定服安国,疆域“方五千里,至于荒服。”
; u" v( i4 s% Q& H, P. k& a, {! K9 M) l/ p9 N
《尚书·禹贡》载:“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栗,五百里米。”即是说,距离帝都五百里范围内称为甸服。甸,是王田;服,是服役。所谓甸服,也就是为王田服劳役。离王城一百里的,要将割下的庄稼完整地送来交纳赋税;两百里的,交纳穗头作赋税;三百里的,交纳带壳的谷物作赋税;四百里的,交纳粗米作赋税;五百里的,交纳精米作赋税。7 x# F: E- R4 q/ W
4 \' G3 o0 ~+ t8 e3 i
《尚书·禹贡》载:“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即是在甸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侯服。侯,是等候,所谓侯服,就是等候王命以奉王事。其间百里范围内,是封给帝国卿大夫的地方;两百里范围,作为男爵的封地;三百里范围,作为侯爵的封地,侯爵在其封地上站岗放哨,以保障天子安全。
  J! V5 ?: n( v' V. ]1 V# y. i: E9 v: u1 G$ _8 t3 E
《尚书·禹贡》载:“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即是在侯服之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绥服。“绥”的意思是靖安;所谓绥服,就是为王者行绥靖安抚之事。在绥服三百里范围内设立掌管文教的官员,对这个范围内的人民推行文明教化,在另两百里范围内则奋扬武威,保卫国家。
- l- l# ^- s  g0 w( H' p, ]. B: C6 y4 ~  D. j, j2 }5 B3 s
《尚书·禹贡》载:“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即是在绥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之内称为要服。要者,有结诚信以维护该地区和平的意思,也有不使失和而导至兵戎相见的意思。要服的边缘已经距离帝都二千里,其间三百里是夷人居住的地方,对他们要积极地引导,以便尽快移风易俗。三百里外的另两百里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赋税可以全部减除。
+ w7 w, _$ s- ]; u) `% `6 d7 X- j+ b1 K; |& n  A7 i5 O
《尚书·禹贡》载:“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即是说在要服以外五百里范围以内称为荒服。荒服位于五服最外层,距离帝都两千五百里。荒服以外地区尚未进入农业文明,十分落后。因此,所谓荒服,就是指在遥远的边疆尽忠王事。在荒服三百里范围之间的蛮荒地带,居住的是文化落后的荒蛮之人,对他们可以不必强行与其它四服一致,就按他们的风俗习惯治理就可以了。在荒服外层二百里内,就是游牧民族和被流放者了,那就无论纳不纳贡都无所谓了。8 b( O2 I, @5 j5 N3 y2 @

) v) d$ t6 M# E. T7 p这时候中国的领地东临辽阔的大海,西至遥远的沙漠;舜帝的仁德和声威已经四海传扬。帝国强盛,禹功不可没。帝舜表彰大禹,赏赐大禹象征祥瑞的青黑色圭瑞,以表彰他治水之功。, d* }" s' B! B1 C+ ^! j- _, G( t9 q

" K7 Y5 {* A; o大禹为人聪明机智,能吃苦耐劳,勤勤恳恳,恪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庄重严肃,治水成功,众皆赞誉。朝廷大臣们都很佩服大禹。经过多年考察,舜帝决定将大禹定为帝位继承人。/ p! J5 Y' J9 |% D# F6 S
4 u/ A; N1 ^5 t& i. o2 Y
《史记·尧典》记载:“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预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
' u3 \( j$ i- _8 F' Y# G3 g+ s  V* h
《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
" V: D4 M5 V: h( N, C1 F3 ^& t8 P. T4 l5 H* P5 e! r# O# X
舜帝崩于苍梧之野的九嶷山时一百岁,可知荐禹于天时八十三岁。禹这时六十九岁。
# e' C  h# O. K. w# Z
' }; Q$ ?1 _7 v: u: A- u! P7 m/ U! H( [《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载:“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遂陟方岳。”因为舜年五十时做摄政帝,年六十一岁践帝位,帝舜三十二年时已经九十三岁。九十三岁的帝舜让夏侯总师——做摄政帝,自己遂陟方岳——南巡。舜八十三岁时只是“荐禹于天”,即确定禹为帝位继承人。
* F+ f0 o& A7 |% H3 S
* q( r6 t2 f9 ?1 g/ G. q! n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09:54:11 | 只看该作者
2、《卿云歌》5 T0 P# @' `6 D  x. }' e
) b9 Q* M( I: l

( `" g- [; p' o
) a3 p2 B) i& ?- |光阴荏苒,眨眼舜践帝位已经二十二年,舜帝八十三岁了,已经不再年轻。经过相当长一断时间的考察,舜帝决定确定禹为帝位继承人。! j/ P9 ]& A' x7 d3 z! V  N

4 b3 P1 Z! f: o3 I/ C) T一天,祖庙里披红挂彩,气氛庄严而热闹。舜帝、禹、四岳、. m4 m$ _6 q  V0 q; j

3 ]+ A5 N0 }& ]2 b8 j4 o3 @皋陶、伯夷、后稷、以及群臣百官济济一堂。乐官夔亮开嗓子发号施令:“乐师们啊,把玉磬敲响,让皮鼓共鸣,拨动你怀里的琴弦,吹响手里的笙、埙,让它们发出和声。放开你的歌喉,高声为舜帝的美德歌咏吧!”倾刻间,鼗鼓摇动,管乐弦乐齐鸣。乐工敲柷,奏乐开始;全场群臣百官和着乐声翩然起舞,场面热闹异常。好一阵子后,乐工打敔,奏乐结束。
( y9 j  ~( x* ]- m/ y, }# D" @6 M0 L3 L. j! I# ?& h/ C
乐师们首先演奏歌颂黄帝的《云门大卷》,接着演奏歌颂尧帝之德的《咸池》。之后,开始演奏舜帝亲自创制的《萧韶》。演奏韶乐以笙为首,箫、埙为主,辅以琴、瑟等弦乐;打击乐以编钟为首,磬为主,辅以足鼓、健鼓、悬鼓等。笙代表国之东方,钟代表国之西方,警示万物生于东而成于西,东生而西成,天下太平,四海安定。
/ q% O4 Z" f$ e$ K5 ]) N' Q: r) w0 ]! u+ _7 {4 F
舞队最先表演的是干戚舞,舞者手执斧、盾,做着各种动作,变换着队形。接着是羽舞,舞者有的手执羽旄、有的手执羽扇,轻歌曼舞,舞姿翩翩。武舞、文舞均罢,艺人或扮作兽,或扮作鸟,随着优美的旋律和清脆的节奏,模仿着鸟兽的各种动作扑、翻、蹦、跃,踉跄起舞。太庙外围树林里的各种鸟兽或鸣或吼,兴奋激昂,随乐而歌而舞。
) b# r. g1 H1 i* b
+ t, T9 M0 ~+ _* e冥冥之中,黄帝、颛顼、帝尧的灵魂也似乎降临了。当《箫韶》的旋律反复变换演奏了九遍的时候,象征祥瑞的神鸟也飞来了,雌者为凤,雄者为凰,成双结对,朝仪于庭。/ X3 z0 V% Y8 r) w  p

2 V" Y" U) f8 ^' k  F, q& M4 h这时,夔兴奋地说道:“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夔说:啊呀,我双手敲打起清脆的石磬,奏起乐来,让百兽都跳起舞来,请众位官员也加入礼乐队伍,跳起和谐而融洽的舞来吧。)! ]; V9 ^5 h. h! C

* {8 m. w; w7 s/ n太庙里百兽率舞,凤凰来仪,百官应和,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此情此景,使舜帝想起天下太平,百姓富足,心甚欣慰。他环视众臣,随口作歌道:“敕天之命,维时维几。”稍停,又歌道:“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意思说奉上天之命来治民,要顺应时势,要重视细微的事端。大臣们乐意尽忠啊,天子我振作发奋啊,各项事业就都会兴旺发达啊。皋陶听舜帝兴奋地歌唱,忙向舜帝行诡拜大礼,代表群臣感谢天子英明,然后高声向大家说道:“让我们记住舜帝的话吧,君王带领大臣们振兴国家,开创未来,我等当恭谨从命,尽职尽责。”6 B. }1 i9 d3 |
. D0 ~; |# n3 C" S: o
正当酷暑天,晴空万里,气候闷热。兴奋中的群臣们汗如雨下。忽然间,电闪雷鸣,大雨骤降,大庙里清风徐来。舜帝感叹苍天感应,顺人之心,喜之过望,趁机宣布荐禹于天,让禹摄行天子事。群臣拥戴。就出现了《竹书纪年·帝舜有虞氏》所记载的情景:“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百官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进顿道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时从轻,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贤善,莫不咸听。鼚手鼓之,轩手舞之。菁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聚,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涌跃于其渊,龟鳖咸出其穴。”
! j' V$ T, |. z! g
' S) \' p0 U' |3 B1 L& Q+ V1 O《竹书纪年》记载了舜荐禹于天时彩云集结,光辉迂缓迴旋,舜帝有感而发,从而作《卿云歌》,以及百官应和的场面。
7 a6 R* j$ O8 v! K3 w1 Y& q: {; [! H9 E  L  a4 O" L* Z
《卿云歌》全文为:
9 C. \  P. |: C& A6 R8 @3 y7 E$ I! X: N8 F' J: }! G1 ~
             卿云烂兮,  糺缦缦兮。3 O6 k  Q2 G* y9 d. l
  ~. W/ U. ]7 T! \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3 b/ o* q' Z+ |1 v
- N* v; ^2 P. v) s9 y$ k; e- Y2 S4 M
             八百咸进,  稽首而和。% z: [; O2 u+ K. @

! o# e3 s2 p$ U9 T. p( m6 M( H, ?9 S             明明上天,  烂然星辰。
; S$ n$ o  j+ S, X; Y0 e! {9 i/ Q3 u$ f) w+ I2 q
             日月光华,  弘于一人。
8 I1 s! ]0 b, s/ p/ |8 b, h, }/ z4 f- o1 t4 T# v/ h
            
3 u0 q& M' G1 v' o/ P3 ^# D% Z) }. u0 P9 b) H  F
             日月有常,  星辰有行。. O, h3 f( z/ }) x1 p# e
; s4 i3 `5 m1 u) d* K
             四时顺经,  万姓允诚。6 v  a. \: S( L( ?# d

& c; b4 m% H3 Z  G+ _/ p             与予论乐,  配天之灵。
) }" O7 B6 R1 p8 v$ U* A8 J' K2 b* q2 r6 M) F* d$ O
             迁于贤善,  莫不咸听。( p" f% g( {7 X/ U* a& L' J
7 |( Q+ Y3 d" y
             鼚手鼓之,  轩手舞之。# b3 i8 _$ p/ x/ a& w: \8 K

3 a+ j& a0 A& o# w# j' M. F             菁华已竭,  褰裳去之。
0 g8 J' e7 Z, @9 D7 I& G% M8 X4 I" u
《卿云歌》其实是君臣共作。前半部是百官对帝舜的赞誉,后半部是帝舜的感慨和期待。前四句的意思是:绚丽缤纷的云霞哟,彩绸般布满天空。光芒万丈的日月啊,普照大地,一天一天没有穷尽。8 x3 `2 Q( P. Y3 \" N  k+ Z! f
  ~, B# X, X8 F2 W2 v* w
一曲《卿云歌》,洋溢着君臣团结,政治清明,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欣慰。在舜帝禅位于大禹的时候,天空出现的彩云和那灿烂的日月,象征着国家事业如日中天,人才相与为继。
: P4 g  U$ Z: t
; c9 _/ \5 Q  [. I* @1 Y

签到天数: 28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三品御史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2-17 09:56:05 | 只看该作者
3、舜帝南巡的传说故事3 B( [& i, j/ D! T* z. z/ K0 ]0 }
. o' d7 U. X& |6 [% Q1 [

; a, W6 q3 C/ `# x
& K2 R1 E( z& a4 L0 p& s7 L舜帝南巡的故事很多,大多集中在湖南境内。尤其以九嶷山$ S/ G6 R, x5 U2 s+ ^5 [5 y

9 N; K3 _7 Y0 g1 H为最多。
6 w" a3 A5 M# ]* N2 \6 T- |8 z) ]3 K0 p3 n% |( T5 m/ X
关于舜帝南巡与舜葬九嶷山的传说,流传了数千年,在九嶷山可说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如《舜帝降九龙》、《访何封侯》、《教民制茶》、《腰斩孽龙》、《悲风鸣条》、《二妃哭竹》、《玉带围陵》、《荆竹扫墓》等等。以《二妃哭竹》为例,说舜帝沿黄河,漂长江,入洞庭,溯潇湘,到了山高水远的南方九嶷山。二妃久不得舜帝音讯,思念心切,于是循着舜帝足迹,不远万里也到了苍梧之野的九嶷山。在九嶷山,二妃听说了舜帝勤民而死后,二人哭成了一团,眼泪湿透了裙裾,湿透了大地。后来,从眼眶里流出的泪水,成了一滴一滴的血。一把一把血泪,挥洒在路边竹丛上,从此,九嶷山就有了天下独一无二的斑竹。, E$ Y( r8 U! d# L7 k) ~. T
, |6 [+ W+ z; D
九嶷山里关于舜帝的传说故事绝不是空穴来风,它说明舜帝南巡不但到过九嶷山,而且还生活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倘使舜帝没有来过九嶷山,为什么这些与舜帝老年生活有关的传说故事唯有九嶷山独有呢?% l' e$ k% F# n, @- M

, \/ Q: O( ^" @$ c! c% ?5 w与舜帝南巡有关的地名,在湖南、广东、广西都有。比如湖南境内的君山、德山、韶山、崀山、舜皇山、九嶷山。与湖南交界的广西桂林的虞山,广东的韶关等。据考证,仅在湖南境内就有上百处。每一个地名,都联系着一个与舜帝南巡有关的故事。舜帝在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山洲教制茶,小山洲就叫了君山;舜帝在常德一座小山讲修身齐家治天下,小山丘就叫了德山;舜帝在湘江边一个山冲演奏韶乐,山冲就叫了韶山冲;舜帝夸苍梧山里新宁县一风景绝妙的山说“山之良也!”这山就叫了崀山;舜帝南巡路经苍梧山中的桂林和东安县,于是就有了桂林的虞山和东安的舜皇山;舜帝崩葬于苍梧之野,二妃寻夫,由于山峰林立,“九峰相似,望而疑之”,难辨帝冢在何处,苍梧山就又叫了九疑山,亦即九嶷山。* o5 f4 t! e- K9 F2 c
& o- U0 y* C7 e8 z
杨东晨(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在《帝舜家族史迹考辨》一文中认为舜帝南巡路线是:“从蒲坂出发,经安邑(山西夏县)南行过黄河,过鸣条(河南封丘东),过宛(今南阳),渡淮河、汉江南行,再经夷陵(今武汉)过江入巴陵(今湖南岳阳),沿湘江南下,至南岳衡山(今湖南衡阳)。之后,再南行至零陵。帝舜又从零陵到各地去巡视。”舜帝南巡的出发点究竟在哪里?这与帝都蒲坂究竟在哪里有关。
9 }, F" y5 }4 f7 m, F9 A: T  w; h
# E% v  i' ^8 [! t把君山、德山、韶山、崀山、舜皇山、虞山、九嶷山连成线,都恰恰地在舜帝南巡的路径上,这绝对不是一般意义的巧合。3 r9 T4 u# b/ r. L1 P: L
1 a1 ?3 f: R) C
舜帝毕生与音乐有不解之缘。他亲自创制了韶乐。韶乐是天籁之音,美妙绝伦,萧韶九成,荡气回肠。关于舜帝南巡,曾经在韶山、韶关、九嶷山的萧韶峰演奏过韶乐的故事,广为流传。5 H0 V4 c8 h& C# x/ B7 f

! b7 d5 e5 y9 p' l5 U《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庆一统志》说:“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上古时期,湘乡一带是三苗居住地。传说舜南巡到了湘乡的一个山冲,登上一个山峰时,忽听鼓角齐鸣,作乱中的苗民手执弓矛将舜帝一干人团团围住,形势危急。这时舜帝命人奏起了韶乐,一时间百鸟合鸣,凤凰来仪。凶狂而虎视眈眈的苗人被妙不可言的韶乐融化了,他们丢下手里的武器伴着音乐节奏情不自尽地跳起舞来。于是,一场干戈化为玉帛。从此,舜帝演奏韶乐的山峰就叫了“韶山”。
8 b- \6 u; s8 A9 j, ?6 @" F! m  A
广东韶关历史上叫韶州,韶州因州北有韶石而得名。当地传说韶石是因四千多年前舜帝南巡在这里演奏过韶乐而得名。因而唐代韩愈诗云:“暂欲繫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
3 o) N# Q( j# S: [+ N9 j$ r
2 f6 k. N) N' }0 K3 O( m: d4 j九嶷山九峰之一的萧韶峰,传说也是因为舜帝南巡在此峰演奏韶乐吟唱《南风歌》而得名。9 w) H# U- V" i

1 W; @0 d( }8 {" }我国现代著名古史专家、考古学家徐旭生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传的方法流传下来。古代传说是‘口耳相传’的史料,这些史料大多有其历史的核心,也都有其历史渊源。它是未经加工过的零散资料,应比加工过的系统化的‘正经’或‘正史’更为质朴。我们应当把掺杂了神化的传说与纯粹神化区别开来。”
5 J4 e) f" I5 q8 m  l+ e& ~2 z' |+ x; s
中国文字虽然产生于黄帝时期,但在黄帝时期文字还没有能够应用于记事。因此,中国历史上关于三皇燧人氏、伏羲、神农能留给后世的,都是神化了的传说故事。纵使是黄帝,鉴于文字尚未成熟和推广,留给后世的,也大多是传说故事。
5 W; z  D5 @: d
' z% u+ M/ j2 P' ^关于舜帝南巡,既有文字记载,更有不少传说故事流传,这绝非偶然。8 Y2 c9 T5 }3 L# B3 e% T6 A2 @

. G9 F) ?) U4 O+ P(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手机版|Archiver|姚网--姚氏宗亲网上寻根与交流平台 ( 粤ICP备10011825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877号

GMT+8, 2024-4-27 14: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